上海有機所揭示肌球蛋白分子馬達Myosin VI結合Tom1和自噬受體蛋白...

2021-01-14 中國科學院

  細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細胞內一種必不可少且高度受調控的,利用溶酶體來清除大型蛋白聚集體、受損細胞器、入侵病原體等成分以應對內外界細胞壓力和維持細胞動態平衡的重要分解代謝過程。細胞自噬在細胞生長、胚胎發育、天然免疫等眾多生理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Myosin VI是真核細胞內唯一一個沿著微絲反向運輸(從微絲正端向負端運輸)的非經典的肌球蛋白分子馬達,在細胞自噬和內吞途徑等眾多的細胞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缺失或異常與大量的人類疾病相關聯,例如,肥厚性心肌病、宮頸癌、前列腺癌症、耳聾、腦星形膠質細胞增多症等。在自噬過程中,Myosin VI可以通過結合內吞體相關蛋白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並促進自噬體的成熟。然而,由於缺乏詳細的機制研究,Myosin VI如何精準地識別Tom1,兩者的結合模式又是怎樣?Myosin VI是怎樣通過與Tom1以及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從而促進自噬體和內吞體的融合?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潘李鋒研究組發表了題為《Myosin VI/Tom1的複合物結構揭示了一種用於錨定的肌球蛋白Myosin VI的貨物蛋白識別模式》的研究論文(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3459)。在該研究中,團隊成員首先開展了大量的生化實驗,確認了Tom1和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發生相互作用的結合區域,然後成功地獲得了Myosin VI的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結合Tom1的複合物的高分辨晶體結構。與生化實驗結果相一致,在解析的晶體結構中Myosin VI和Tom1採取了特殊的1:1化學計量比的結合模式。由於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過去還被報導可以結合Dab2,而Dab2的結合會誘導Myosin VI形成二聚體,從而發揮其行走的功能。通過詳細比較Myosin VI/Tom1和Myosin VI/Dab2的複合物結構,並結合相關的NMR和ITC實驗,進一步證實Tom1的結合不會誘導Myosin VI發生二聚或寡聚。因此,不同於目前已知的貨物蛋白結合誘導Myosin VI形成二聚體或寡聚體,從而發揮Myosin VI連續行走功能的結合模式,該研究解析的Myosin VI/Tom1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Myosin VI一種新的貨物蛋白結合模式:貨物蛋白結合後Myosin VI仍然以單體形式存在,從而發揮其錨定和捆綁的功能。

  接著,該團隊通過NMR實驗證實緊鄰羧基末端CBD結構域的Myosin VI的RRL模序區域可以識別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和Optineurin,但三者結合Myosin VI的模式不完全一致。進一步的免疫共沉澱實驗表明,Myosin VI可以作為橋聯蛋白,同時與Tom1和這些自噬受體蛋白發生相互作用,並形成三元複合物。有趣的是,雖然細胞內實驗能檢測到Myosin VI和自噬受體蛋白的結合,但各類體外實驗都表明,兩者結合的親和力非常弱,無法形成穩定的複合物。後續的體外研究表明在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三元體系中加入多聚泛素鏈蛋白後,通過分析型凝膠色譜層析可以分離得到穩定的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多聚泛素鏈的四元複合物。這表明泛素鏈可以進一步促進和穩定Myosin VI/Tom1/自噬受體蛋白複合物的形成,從而利於後續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過程。最後,該研究描繪出Myosin VI協同Tom1、相關泛素鏈和自噬受體蛋白來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進而促進自噬體成熟的機制模型圖。總之,此項研究首次報導了Myosin VI羧基末端CBD結構域和Tom1的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揭示了Myosin VI和Tom1之間獨特的結合模式,並完善了Myosin VI協同Tom1、泛素蛋白和自噬受體蛋白TAX1BP1、NDP52或Optineurin來介導內吞體和自噬體的融合,進而促進自噬體成熟的分子機制。

  潘李鋒課題組博士胡世塵為論文的第一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中科院和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肌球蛋白Myosin VI結合Tom1和相關自噬受體蛋白促進自噬體成熟的分子機制

 

相關焦點

  • 動物所等在非典型肌球蛋白Myo5a調節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肌球蛋白可分為三十多類型,其中II型肌球蛋白又被稱為典型肌球蛋白(conventional myosin),主要參與肌肉收縮,而其它類型的肌球蛋白又被稱為非典型肌球蛋白(unconventional myosin),參與細胞的運動以及細胞內各種物質的轉運。第五類非典型肌球蛋白(unconventional myosin-5, Myo5) 是目前研究最為深入的一類非典型肌球蛋白。
  • 農藥標靶肌球蛋白3D結構首次繪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該團隊經過近20年的不斷探索,發現了一種重要的新靶標——肌球蛋白-5。這種靶標具有「馬達」般的超強活力,在細胞營養運輸中具有提供能量的關鍵作用,是病菌生命活動的馬達蛋白。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峰介紹,利用結構生物學方法,他們首次獲得小麥赤黴病菌肌球蛋白解析度為2.65 Å的晶體結構,揭示了植物病原絲狀真菌肌球蛋白與其抑制劑的互作特徵,同時揭示了氰烯菌酯抑制肌球蛋白ATP酶活性的分子機制。
  • 肌球蛋白II(10S)抑制形式的冷凍電鏡結構獲解析
    肌球蛋白II(10S)抑制形式的冷凍電鏡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26:55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Roger Craig研究小組解析出肌球蛋白II(10S)抑制形式的冷凍電鏡結構。
  • 研究提出myosin-2關閉狀態的結構
    研究提出myosin-2關閉狀態的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4 13:39:22 英國利茲大學Michelle Peckham研究組提出了肌球蛋白-2(myosin-
  • Nature:「肌球蛋白-II」在細胞運動中的作用
    在動物中,大多數細胞在運動時利用爬行動作來遷移,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前端被肌動蛋白細絲的聚合所提供的力向前推進。細胞生物學家一般假設,爬行細胞的後端隨後是由非肌肉「肌球蛋白-II」所產生的收縮力向前推動的。現在,對運動中的魚角膜細胞所做觀測表明,後端收縮實際上不需要收縮力。
  • FOOD RES INT│江蘇大學高瑞昌教授課題組:精氨酸對花鰱肌球蛋白熱誘導-相分離現象的改善與肌球蛋白規整型二級結構缺失有關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absence of ordered secondary structures of myosin」的研究型論文。然而,尚未有研究從肌球蛋白自身結構改變的角度出發,探究精氨酸在加熱過程中如何改變肌球蛋白的分子結構及理化特性,即在不同加熱階段,精氨酸如何誘導肌球蛋白構象改變,以及這種構象改變如何進一步影響肌球蛋白的熱聚集行為,該機理尚不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在加熱過程中,精氨酸對肌球蛋白構象的改變,以及該種構象改變進一步對蛋白溶解度、聚集行為和凝膠化有何影響,這將有助於開發適合特定人群食用的高蛋白魚糜製品。
  • Science Advances:揭示細胞「物流系統」分子機制
    同時,糖尿病,腫瘤和心血管類疾病的發生也都與胞內囊泡運輸失調息息相關。因此,對分子馬達蛋白介導的胞內物質運輸的機理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領域的熱點。 MyoVa和MICAL1相互結合併共定位於細胞分裂中間體(midbody) V型肌球蛋白是發現最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在微絲細胞骨架上行走的運輸型肌球蛋白,對其結構和功能的研究一直引領著對於整個肌球蛋白家族功能的理解。
  • Cell:纖毛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外囊泡之間的信號轉導調控
    通過維持其自身的第二信使環狀AMP(cAMP)和Ca2+的濃度,纖毛為信號分子提供了獨特的反應條件,這些信號分子在通路激活時動態進入和離開纖毛。例如,Hedgehog通路的激活觸發G蛋白偶聯受體(GPCR)GPR161的纖毛出口(ciliary exit),導致的纖毛體cAMP水平的降低促進隨後的信號傳導步驟。
  • 治療心衰新策略:激活心臟肌球蛋白
    這種叫做omecamtiv mercabil的分子過去被發現可激活心臟的肌球蛋白,即心肌中主要的產生動力的蛋白。 如今,美國的研究人員說,它是通過加快肌球蛋白向產力狀態的轉換來實現這一作用的,這一過程可增加能夠結合肌動蛋白的肌球蛋白數目,並提高心肌的收縮能力。研究論文3月18日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識別機制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上海藥物所等解析糖皮質激素與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團隊與山東大學教授孫金鵬團隊、浙江大學教授張巖團隊等首次解析了糖皮質激素與其膜受體GPR97和Go蛋白複合物的冷凍電鏡結構,這也是國際上首次解析的黏附類GPCR與配體和G蛋白複合物的高解析度結構。
  • 研究揭示梭菌毒素受體特異性的分子基礎
    研究揭示梭菌毒素受體特異性的分子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8 13:56:5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Mikko Taipale、加拿大病童醫院Roman A.
  • Mol Cell:靶向RNA結合蛋白有望逆轉衰老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瑞士洛桑理工學院的Johan Auwerx及其團隊採取了一種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衰老與RNA結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 RBP)之間的關聯,其中RNA結合蛋白結合到mRNA分子上,從而在基因轉錄後調節它們的命運。
  • ...Toll樣受體和特殊自噬蛋白之間的串擾或能調節鍛鍊期間骨骼肌...
    receptor 9,TLR9)和蛋白質beclin 1之間的串擾(crosstalk)調節肌肉中AMPK激活的分子機制。自噬是一種能夠維持細胞中內環境穩定平衡的溶酶體降解途徑;在骨骼肌中,一種名為beclin 1的核心自噬蛋白對於AMPK的激活非常關鍵和必要。
  • 上海有機所揭示RNA調控漸凍人症致病蛋白TDP-43形成應激核體
    TDP-43是一種重要的RNA結合蛋白,其基因突變可引起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俗稱「漸凍人症」)。在正常細胞中,TDP-43蛋白主要彌散分布於細胞核內,但可穿梭至胞漿並與其它蛋白相互作用形成應激顆粒等各種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參與RNA剪切、成熟、加工、運輸、轉運、翻譯、降解等多個步驟的調控。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該研究通過冷凍電鏡Cryo-EM 技術,解析出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並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為冠狀病毒的識別和感染的分子基礎提供了重要的見識。
  • 胰腺癌通過自噬降解MHC-I促進免疫逃避!
    它的目標蛋白是PD-1和CTLA-4,這兩種蛋白存在於被稱為細胞毒性T細胞(也稱為CD8 T細胞)的免疫細胞的表面,可以抑制免疫反應。分別針對這兩種抑制蛋白的兩種抗體被廣泛用於驅動抗腫瘤免疫應答。不幸的是,用抗體或兩者結合治療胰腺癌,在患者生存方面沒有取得任何顯著的成功。導致免疫治療失敗的因素有很多。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綜合了生化、結構、分子神經、電生理及化學生物學等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GABARAP促進GABAA受體細胞膜轉運的分子機制。GABARAP最早被鑑定為與GABAA受體γ2亞基相互作用的蛋白,是參與GABAA受體細胞膜定位過程的重要蛋白之一。
  • ...王福俤/閔軍霞/謝黎煒團隊合作揭示轉鐵蛋白受體調控脂肪細胞產...
    在白色脂肪細胞分化過程中,通過DFO螯合細胞中鐵離子或者敲降轉鐵蛋白(Tf)可以顯著抑制脂合成;添加鐵和Tf可以促進脂肪細胞脂解,抑制胰島素刺激的葡萄糖吸收。遺傳性低鐵模型Tmprss6敲除小鼠脂肪組織鐵含量減少,白色脂肪脂解增加,從而抵抗高脂膳食誘導的肥胖。然而鐵穩態代謝對棕色脂肪細胞分化產熱以及白色脂肪米色化的調控作用及其分子機制尚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