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亮劍》李雲龍的騎兵連為了掩護團直屬安全撤退付出了全連陣亡的慘重代價,那麼在真實的抗戰中像獨立團這樣的作戰單位,有可能組建騎兵部隊嗎?
我們都知道李雲龍組建的這支騎兵部隊是丁偉送的。打了勝仗卻被貶去當被服廠廠長老李肯定窩心,由於不忍心看老朋友那麼難受,於是就在老李走的當天送給老李一支騎兵部隊。等到官復原職之時,李雲龍就一直在策劃這件事,並派自己的老夥計孔捷帶隊長途奔襲拿下萬家鎮偽軍的騎兵營。剛到手還沒捂熱,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旅長就出來了說:「你一個團就要裝備一個騎兵那我一個旅豈不是要裝備一個騎兵旅!「胳膊擰不過大腿」的道理李雲龍還是懂得的,順應旅長要求留下一個連的馬匹裝備,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獨立團騎兵連,原西北軍石友三的手下孫德勝任騎兵連連長。
騎兵曾是戰場上叱吒風雲的王者,到了二戰時期,騎兵逐漸走向沒落。在機動方面比不過裝甲車,比不了陸戰之王坦克,二戰結束之後騎兵差不多在各國的裝備序列中消失了,除了在少數邊界線擔任巡邏的任務以及儀仗隊之外,就如同末代皇帝一般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裡。
說到騎兵中國算是騎兵的發祥地,在古中國戰場中騎兵擁有至高無上榮譽。帝國的榮譽在騎兵這一方面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該兵種中大致可分為兩種:輕騎兵和重騎兵。早在商朝時期就已經逐漸流行,同時代的北方遊牧民族更是被稱作「騎寇」,周人更是因為商王養馬而聞名。詩經大雅就記載著周人祖先「古公瞏父,來朝走馬」
騎兵從古代走到近代,已經從之前的策馬揮刀的時代轉換到不只是揮刀的槍騎兵時代。(槍可不是指以前的長矛!)古代的槍騎兵(長矛)是被最早淘汰的,相對機動靈活的「輕騎兵」被保留了下來。即便如此在自動武器和火炮的排擠下騎兵也難逃退出歷史舞臺的厄運。
當然在眾多的影視劇中,騎兵部隊那策馬揚鞭衝鋒陷陣的形象還是被保留了下來,畢竟是影視作品想要完完整整表現出戰爭的真實場面是不可能的,影視作品不單單的是要回顧歷史,還要考慮收視率,觀眾的喜愛程度。而《亮劍》就把所有因素結合得很好,獨立團的騎兵連對陣日軍騎兵聯隊,雖以全體陣亡為代價,但殺出了中國軍人的氣質。
那麼真實中國戰爭中,像《亮劍》獨立團這樣的騎兵部隊,會真的存在嗎?
其實按真實情況來說是不可能的,原因在於騎兵花費的成本太多,單單是馬匹的飼料就是一筆不菲的開銷,相對於當時經濟並不富裕的中國來說,這絕對是承受不了的。養一個騎兵連的費用差不多能養活八個步兵營。還有騎兵所需要的馬鞍、馬刀之類的必須器材的花費,還有日常的保養所以說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是不可能的。哪怕是像《亮劍》裡的一樣,整個騎兵連的馬匹裝備都是繳獲的,那也不行。還是那句話維護保養就是個大問題。
而且騎兵在平原地區的優勢相對大一點,但是目標大是卻成為了大的問題。在晉西北這種山區較多的地方,騎兵的機動性就很難發揮,這時就會成為活靶子。總的來說善於打遊擊戰的共產黨部隊來說,騎兵就明顯不適用了。雖說八路軍歷史上是有過騎兵部隊的,但後來八路軍的騎兵部隊也不得不解散。
對於大部分八路軍來說軍需物資是首先要解決的,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對於《亮劍》中李雲龍來說,這些都不是事。想當年四方面軍過草地,別的團吃皮帶,而他卻在馬背上和高粱酒。而且李雲龍的所有軍需物資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在敵人手裡繳獲的,所以在李雲龍手裡騎兵連是肯定能存在的。但我們要明白《亮劍》本來就是虛構的,與真實的戰場相比我們自己懂得就可以了。
李雲龍畢竟是《亮劍》裡的人物,不是現實世界裡的人物。建立騎兵部隊那都要看作者的思緒了。騎兵的出現也是編劇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給觀眾以視覺上的衝擊所以才會添加此畫面的。說實話就是為了煽情,在小說原著中並沒有騎兵連,也沒有孫德勝。雖說是假的但對於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來說銘記那一段屈辱的歷史我們要時刻牢記在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