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絕大多數的印象中,騎兵就應該是戰士騎著戰馬進行戰鬥的部隊,又因為作戰需求存在差異,又將騎兵進行了劃分,包括輕騎兵、重騎兵,騎兵在作戰過程中還能互相轉化,彼此配合。像是重騎兵衝鋒,輕騎兵就可以追擊敵人或者變陣等等。實際上,在古代不是只有騎馬的部隊才可以被稱為騎兵,除此之外,還有西域駱駝兵,雲南象兵,像上面所提到的這些可以隨時衝鋒陷陣的部隊都可以算作騎兵。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軍事裝備變得越來越先進了,騎兵又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定義還被重新進行了劃分,擁有機動性,戰場投送,靈活性高的部隊才能被稱之為這個時代的「騎兵」。作為美國精銳部隊的遊騎兵便是憑藉著裝甲高機動, 高靈活快速部署在國際上受到了非常高的認可。
騎兵由於其強大的機動能力,自古以來就是強大的代名詞。在古代,由於沒有槍枝炮彈,騎兵就是絕對強悍的兵種,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夠屢屢入侵中原,依靠的就是其強大的騎兵力量,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也正是因為其彪悍的騎兵實力,半個世界版圖因此被蒙古鐵騎統治。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騎兵的歷史在我國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我國古代的騎兵人數也不容小覷,有很多關於騎兵的戰術,騎兵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說是舉足輕重,接下來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高機動性是輕騎兵的特徵,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在戰場上,一旦將軍下了指令,輕騎兵就可以快速對敵方實現迂迴包抄,即使馬失前蹄,不小心輸了也不用擔心,馬有四條腿,打不過還可以跑。其二,強大的衝擊力讓重騎兵在戰場上也有用武之地,有著排山倒海的力量,在戰場上,憑藉氣勢就可以壓倒對方,正因如此,步兵在其強勢的正面衝擊下只能投降認輸。鐵浮屠,這支來自金國的騎兵隊就是這樣,宋軍被鐵浮屠打得措手不及 。
看過很多年的電視劇,唯有《亮劍》至今意難平,有一幕場景難以忘卻,就是孫德勝騎兵連的殊死一戰。就算周圍密密麻麻的全都是敵人,身體上的疼痛也沒有動搖英雄的心,你會看到,孫德勝還是一次次舉刀砍向了日軍,在那條衝鋒的路上,孫德勝英勇就義。孫德勝的英雄氣節,感染了太多的人。不過奇怪的是,明明日軍人數眾多,裝備又好,為什麼沒有朝孫德勝開槍呢?
其實在一開始兩軍對壘的時候,日軍在人數方面就已經勝過孫德勝的騎兵連了,看劇的小夥伴就會知道,孫德勝的騎兵連根本就沒有勝利的希望,天時,地利,人和都對日本鬼子有利,所以這種選擇也就沒有意義,回過頭看,多數人對於英雄都是抱有肅然起敬的心理,也有對自身尊嚴的維護,當整個騎兵連的人全部身故,心中萬分悲涼,不過,現在的電視劇,會稍微誇張,這樣做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回首那段抗戰歲月,老一輩抗日先烈為了祖國的統一,願舍小家為大家,就算處於劣勢,也不會臨陣脫逃,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會堅守到最後一刻,我們都是中華兒女,面對強敵時,奮起直追,抗擊敵人。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不單單只是看劇,而應該去學習其中的亮劍精神。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個讓人有點疑惑的情節,就是《亮劍》裡我軍的騎兵連幹嘛非要和對面打,明明想跑的話是能跑掉的,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呢?在我看來,倘若孫德勝放棄戰鬥直接逃跑,他肯定能脫險,獨立團的重要領導,比如李雲龍等,肯定會遇到這支實力強大的騎兵連,當時突圍的情況是,與李雲龍一起的兵力比較少,並且還沒有什麼交通工具,都是用走的,而日本的這支隊伍是騎兵連,以步兵的速度,就算他們離開了敵人的包圍圈,日本騎兵也有辦法迅速追上他們,騎兵連之所以不選擇逃跑,原因就在此,他們要讓李雲龍安全,讓主力順利撤離。
《亮劍》是一部十分優秀的戰爭局,其中大多數人對騎兵連全軍覆沒那一段的印象尤為深刻,但也存在著不少的爭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軍騎兵明明可以用槍不卻偏要用刀,事實上,只要我們對日本有所了解,我們就可以發現日本民族最重要的一種精神,這也是與日本民族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武士道精神。在仔細了解了武士道的來源、進展、變革還有其其他的特殊作用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中就曾提到過要光明正大地戰勝對手。因此當我軍卸下了所有的武器裝備之後,並且日軍還一直處於優勢地位的情況下,日軍在武士道精神的指引下 ,不屑於採取這種讓他們覺得非常不公平的手段來攻擊中軍。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還是非常有可能發生劇中的情況的。
《亮劍》中為什麼會出現騎兵與日軍近距離格鬥的場景呢?是藝術片自己偽造出來的還是在實戰中確有其事呢?注重細小的點,騎兵並不是上來就與日本鬼子拿起刀互砍,而是我方戰士基本上都犧牲了之後,一個戰士向騎兵連連長匯報子彈打光了,於是指揮官孫德勝下令丟掉這些沒有子彈的槍枝拿起刺刀與小日本同歸於盡。日軍在這個時候開槍的話反而可能會傷及自身,既然日軍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而我方就剩下是數個戰士,這批日軍就沒有在開火的必要。與我軍相比,日本軍隊的攻擊力要更強,連他們的馬匹都是精心挑選的悍馬。而我方騎兵,和日軍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八路軍的馬匹很多也都是為了湊數,戰士也沒有得到系統的正規訓練。所以日軍比我軍更擅長這種近距離格鬥的戰鬥方式。
實際上,在抗戰時期,像刀這樣的冷兵器被使用得非常得多,比如說非常著名的萬家嶺大捷。發生在武漢會戰中的萬家嶺大捷就是一場冷兵器主導的戰役,經此一役,日軍160師團幾乎都要在日軍的軍隊版圖上消失了,而那些參與了萬家嶺大戰的日本士兵,一邊久久沒能從戰敗的陰影中回過神來,另外也對中國軍人不顧生死保家衛國的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戰鬥時長僅12天,日軍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以上,對於日軍來說,在如此短的時間裡死亡這麼多士兵猶如晴天霹靂,就算是同軍事實力強勁的美國對抗,也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戰鬥,這使得160師團即使重新組合但士氣也大為損傷,很多新入伍的士兵都對這支部隊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