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有道理」系外恆星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

2020-12-18 姿勢分子knowledge

哈嘍艾瑞巴蒂,時隔多日,我們終於又推出新一期的【科學有道理】欄目了。在以前的欄目中,我們介紹了科學家計算系外天體距離、尋找系外行星等各種科學手段。今天咱們繼續,來研究一下科學家怎麼計算系外恆星的質量。

我們知道,在天體物理學中,天體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決定著一個天體的很多數據。因此,科學家一直很在乎如何計算這些天體的質量。

針對不同的恆星,科學家們找到了不同的辦法。

說起來,計算這些恆星參數的原則,和尋找系外行星是一樣的,那就是在距離導致無法直接測量的情況下,就找其他參照物來輔助測量。

最好的參照物,就是雙星系統了,因為恆星和恆星之間的互相影響比較明顯。

據推測,全宇宙中的恆星中有一半都是雙星系統。這對於科學家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

就像我們計算太陽系內行星和太陽的距離一樣,只要通過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和軌道半徑的立方成正比,對於系外的恆星同樣適用),就可以計算。具體公式是:

這裡面,r是二者距離,T是雙方圍繞質心的公轉周期(用眼睛看就能統計出來),G是萬有引力常數,也就是說,只要知道二者之間的距離,就能求出質量之和。然後根據兩顆恆星與質心的距離比例或者都卜勒效應或者這麼的方法(總之這個有很多方法),就能計算出來二者各自的質量了。

所以,目前唯一的未知數,就是二者之間的距離。

這個也並不難,如果兩顆恆星距離相對比較遠,用望遠鏡就能分辨出來的話,這個數據也是唾手可得;如果距離比較近的話,就要利用光譜等方法來計算,雖然複雜一點,但是也可以得到數據。

當然,宇宙中還有一半恆星不是雙星,那麼該如何計算它們的質量呢?

通過不斷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恆星的質量,和它的光度是直接掛鈎的,這個規律叫做恆星的質光關係。利用光度和質量的關係,就可以求出它的質量了。當然,這裡要說明,這個方法適用於普通的主序星,那些紅巨星或者變星,就不適合這種方法了。這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差不多有90%的恆星,都可以通過這個方法來計算質量。

這裡面,也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

其中,L⊙和M⊙是太陽的光度和質量,都是已知的。a 的數值在科學家們長期的觀測中也已經總結了出來,一般質量在太陽2~20倍之間的恆信,取值3.5;如果質量大於太陽的20倍,就取值1。所以,只要知道某一顆恆星的光度,就可以知道它的質量了。

那麼,恆星的光度怎麼計算?

其實很簡單,就是將計算恆星距離的方法反過來用就可以了。如果大家忘了,我們再提一嘴:恆星的實際光度可以用絕對星等來轉換,展現在肉眼的光度可以用視星等來轉換,二者和恆星的距離相關。因此,我們只要知道恆星距離,肉眼看看它的視星等,就知道它的光度了。

當然,除了這兩個方法之外,還有其他一些方法,也能測得恆星的質量。它們互相之間不完全相關,但是得到的數據基本一致,可見這些方法都是正確的。

其餘的方法中,有一些涉及到要計算恆星的直徑,才能得到恆星的質量。那麼,恆星的直徑該如何測量呢?歡迎關注下一期【科學有道理】~

相關焦點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茲威基認為遙遠的星系團中有一些很獨特的物質,它們不發光、也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它們似乎只通過「萬有引力」對這個世界施加影響,這些物質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它們有質量,它們是真實存在的,而且通過計算,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似乎比那些發光的物質還要多。
  • 有水的行星在太陽系很常見,那麼它們在銀河系中應該也很常見?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眾所周知,在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幾個行星衛星常被科學家認為生命存活的希望星球,包括穀神星,木衛四,木衛二,木衛三,土衛二,土衛六,土衛六,海衛三,甚至還有矮行星冥王星等等。
  • 中國「天眼」向全球開放,科學家能找到外星文明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天眼」工程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南仁東介紹,藉助「天眼」,人類可以做很多事:可以將中性氫觀測延伸至宇宙邊緣,觀測暗物質和暗能量,尋找第一代天體能用一年時間發現約 7000 顆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有希望發現奇異星和夸克星物質發現中子星 —— 黑洞雙星,無需依賴模型精確測定黑洞質量通過精確測定脈衝星到達時間來檢測引力波作為最大的臺站加入國際甚長基線網
  • 恆星在繞著超大質量黑洞「畫花瓣」
    4 月 16 日,國外媒體曝出天文學家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超大望遠鏡(VLT)觀測到一顆恆星在銀河系中心,環繞著超大質量的黑洞運轉著。這一發現驗證了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中所預測的結果。這一期待已久的結果是在天文學家近 30 年的追蹤觀測之下,依靠近年來發展得越來越精確的科學觀測手段才最終得以實現。
  • 系外恆星系統TRAPPIST-1,是孕育生命的搖籃?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本文是我持續報導特拉普斯特1號系外系統的一部分。據了解,這個恆星系統是至少7顆大小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的「港灣」,而且其中至少一顆行星上可能蘊藏著液態水。大量關於此恆星系統的新信息逐漸浮出水面,以至於我幾乎跟不上科學報導如暴風雪般的快速更新。
  • 七顆系外行星,哪顆最可能成為「第二地球」?科學家作出回答
    倘若行星的密度較低是因為地表水,那麼行星質量中約有5%是以地表水存在的。那已經很多了!相比較而言,水資源僅佔了地球質量的0.1%。所以你能很直觀地感受到這些世界的組成部分與地球有多大差異了。它們相似的密度表明它們都有相似的成分。這項新的研究使科學家們相信,這些行星表面多巖石,核心富含鐵。它們的核心可能比地球的小,因為每顆行星的質量都比地球小8%。以前的理論認為每顆行星表面都有深海層,或者是沒有核心的行星。圖片來源:  NASA/ JPL-Caltech/ University of Geneva.
  • 蓋亞「宇宙探索機器」:銀河系有18億顆恆星!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歐洲蓋亞太空望遠鏡最新觀測發現銀河系恆星數量達到18億顆,這一最新恆星目錄被稱為「終極天空之書」。12月3日,科學家最新發布了當前銀河系觀測恆星數量,迄今為止,蓋亞太空望遠鏡已繪製出18億顆恆星的精確位置,並掌握其中大多數恆星與地球的精確距離,以及它們的空中運行狀況。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
  • 7800光年外,一個雙星系統變亮,兩顆恆星或在本世紀內發生碰撞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兩個物體發生碰撞,會產生多大的能量,主要取決於兩個物體的速度、質量,也就是它們的動能。雖然小行星等小天體的尺寸和地球這些大星球相比,顯得很嬌小,但是由於它們的速度非常快,所以發生碰撞產生的動能也會非常大,有可能在瞬間摧毀世間萬物。小行星等小天體的撞擊尚且如此劇烈,如果大型的星球發生碰撞,會是什麼樣的呢?如果,真的有大星球發生碰撞,產生的能量會超乎我們的想像。
  • 科學家發現,這顆恆星比宇宙還古老!真的有平行宇宙嗎?
    但是,科學家們卻發現了150億歲的恆星,宇宙如何包含比它自己還更古老的恆星呢?如果這是真實存在的話,這將對我們的宇宙學,物理學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宇宙大爆炸理論是錯的嗎,對於上述這個問題不禁有人會好奇地問道,我們的宇宙究竟是怎麼來的呢?誕生於什麼時候呢?人類一直拼命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因為如果人類能夠弄清這個問題,屆時人類文明將更上一層樓,弄清楚了這個問題就可以解開很多相關的謎團!
  • 它距離那麼遠,科學家如何觀測的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科學家們的發現還是非常大的,目前在太陽系外找到的潛在宜居行星的數量就有近百顆,而其中距離地球1400光年之外的克卜勒452b,則尤為受到關注。 我們知道,行星本身是不發光的,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觀測到克卜勒452b的呢?研究表示,克卜勒452b是通過掩食法觀測到的。
  • 宇宙中有那麼多恆星,為何太陽落山之後,天空就變黑了?
    我們處所的銀河系估測恆星的數量就有1000-4000億個,而在可觀測宇宙範圍內,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起碼有數萬億個之多,那麼理論上在半徑為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內,恆星的數量可以達到10^23這樣的級別。
  • 驚世奇觀最耀眼恆星 特超巨星
    這顆恆星的名稱得自他所照亮的手槍星雲,它的位置接近銀河系的中心,在人馬座的方向上,距離地球大約25,000光年遠。如果恆星的質量超過太陽的120倍的話,就超過愛丁頓光度的限制,它們的重力僅能勉強約束著輻射與氣體,並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導致超新星與極超新星的現象發生。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這一批恆星位於仙王座方向,一共被發現了650顆。而在對它們進行光譜檢測的時候,科學家驚訝地發現:這裡面竟然有35顆恆星超乎想像的年輕,它們甚至都不到1億歲,其中最小的只有大約2500萬歲。科學家們給它們起了個名字——經典仙王座。
  • 科學家發現「新地球」—新聞—科學網
    >內的恆星——當一顆圍繞其運行的行星從它們面前經過時,這些恆星會周期性地變暗。第三個是TOI 700d,它每37天繞恆星運行一周,距離足夠遠,可以到達恆星宜居帶的要求。他們還沒有能夠測量它的質量,以便計算它的密度,並確定它是像地球一樣的巖石星球,還是像海王星一樣的氣體星球。
  • 冥王星之後,第九行星有了新線索,科學家發現一顆軌道異常的行星
    所以說海王星是一顆被計算出來的行星,這顯示牛頓力學偉大的魔力,海王星被發現的過程成就了牛頓力學的巔峰時刻。這次的成功也讓人類相信,科學可以預測未知,通過同樣的方法我們在1930年發現了冥王星,不過這次的預測並不那麼成功,在海王星以外不僅僅有冥王星,還有很多的矮行星,甚至柯伊伯帶眾多的小天體。
  • 有海洋的行星就有可能存在生命?尋找海洋行星,韋伯望遠鏡的使命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幾年前,行星科學家們提出一個疑問,在已知的4000多顆系外行星中,是否有一顆類似木衛二和土衛二這樣的帶有海洋的行星?儘管這些衛星沒有大氣層,只是表面覆蓋著冰,但它們仍然是NASA尋找地外生命的首要目標之一。行星科學家們將這種星球稱之為「海洋世界」。
  • 「穩恆態宇宙」的物質可以不斷地被創造出來,它們是如何產生的?
    伽莫夫團隊對「宇宙大爆炸」的歷史遺產,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做了一個預測,但他們的研究成果卻被冷落了,其中有許多原因:首先,即便是伽莫夫團隊的「熱大爆炸模型」所計算出的氫和氦的豐度與實際的觀測非常符合,但這種計算免不了人們的懷疑。
  • 科學家證實比鄰星B存在,質量為1.17個地球,一年只有11.2天!
    隨著太空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已發現了上千個系外行星。不過它們距離地球都有點遠,通常都有十幾或數十光年。而科學家最希望找到的系外行星是既接近地球、又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的星球。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雜誌的一項新研究稱,在距離太陽僅4.2光年的地方,確實存在一顆「超級地球」比鄰星B(Proxima b)。
  • 行星能有多古老?地球才46億歲,10000光年外發現127億歲的行星
    人類發現127億歲的行星,科學家如何確定它的年紀宇宙中天體的年齡一般都以「億歲」作為計量單位,那麼你聽過的年齡最大的行星有多古老呢?眾所周知,我們的地球已經有46億歲的高齡,這個數字相對於我們人類區區百年的人生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畢竟我們整個人類文明才不過數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