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一則新聞讓體育再次走進了輿論中心
9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體育總局 教育部關於印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該通知指出,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將體育科目納入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範圍,納入中考計分科目,科學確定並逐步提高分值,啟動體育素養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隨後雲南省成了首個「吃螃蟹」的省份,不僅將體育中考分值提升至100分,和三大主科語數外平起平坐,還首次公布體育100分的詳細構成,頓時又引發一波熱議。
其實一直以來對體育的重要度討論就沒有停歇過。
有些人認為身體是一切成績的基礎,只有身體健康,做起任何事來都能事半功倍。
而有些人則認為,學識、能力和大腦都要比體育重要很多,體育固然有它魅力的一面,但讓它和語數外平起平坐,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對於這樣的爭論,我們要理性看待,體育和智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並不存在捨棄誰而保存誰。
體育局和教育部聯合出臺這樣的政策,其實也是在傳遞一種訊號,即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正在改革,以往只重成績而忽視孩子們其他方面發展的模式正在被一步一步改變,德智體美勞齊頭並進,為新時代培養新人才成了主要方向。
正是基於這樣的大環境,才有了中考體育的改革。
那麼體育對孩子真的重要嗎?其實這個問題是毋庸置疑的,從這幾年頻頻發生的大學生體能測試學生猝死事件就能看出一二。
01.體育提升孩子的身體素質
這是最直觀的體現。身體素質與人體運動能力密切相關,我們常說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平衡、靈敏就是這個概念的具象表達。
體育運動就是通過長時間學習、練習特別的技能,針對性的提升這6大維度,將這部分功能「存儲」起來,「存儲」的越多,和別人的距離就拉的越遠。
身體素質為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供氧供能,對於孩子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足的精力、更為集中的注意力、遇到危險時的快速反應能力甚至持久的學習能力都離不開優秀的身體素質。
02.體育提升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也可以稱為逆商,即孩子在挫敗和逆境中依然可以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不至於頹廢。
在去年的熱播劇《小歡喜》中有這樣的一幕:女主角英子在家庭和夢想的雙重壓力下離家出走,最終在父母面前攀上欄杆準備跳海,準備用死亡來對抗挫折。
在日常新聞中如果我們稍加關注,就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看似細微的挫折和逆境中選擇放棄生命。
我們為什麼說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提升孩子的逆商呢?主要原因是,在體育運動中,失敗是一件非常尋常的事情。
孩子們在完成一個哪怕看上去不是那麼標準的側手翻,都要在失敗中前行很久。而這些失敗恰恰是他們邁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經歷,只有在一次次的失敗中找到錯誤進行彌補,在失敗中找到技巧加以運用,才能真正完成。
是的,我們在意失敗,但我們更在意如何去戰勝失敗,在失敗中樂觀積極的尋找成功的機會,這就是抗挫折能力,也就是逆商。
03.體育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體育,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
在體育運動中,哪怕是個人項目,背後都是個人和老師的配合,更何況在訓練過程中,朋友夥伴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團隊項目中,團隊成員間的協作更是重中之重。
遇見問題的時候,如何去和夥伴溝通解決問題;
如何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和能力去協調配合以達到最佳的結果。
在體育中,團隊協作往往比個人的努力更加重要,也決定著個人的努力是否能夠開出最美的花。
日常訓練中的配合和協作,將對孩子們的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他們未來更願意在力有不逮的時候去尋求幫助,在身處的團隊中遊刃有餘。
04.體育提升意志力和執行力
無論是競技體育還是非競技體育,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離不開數年甚至數十年如一日的訓練。
行百裡者半九十,距離完成一個目標最近的時刻,往往也是最難的時刻。
體育運動對孩子們的影響,也就是讓他們在最後甚至看不見勝利前奏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憑藉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下去。踏過黑暗,走進黎明。
而執行力則更加清晰。
體育運動往往需要在指令下達後快速做出反應,完成相應的任務。在日常不斷訓練積累的過程中,執行力會自然而然的提升。
更重要的是,優秀的身體素質、孩子們的強專注力和意志力,都是強執行力的底層建築,而這些都和體育運動關係密切。
回到最初的問題:體育真的重要嗎?
答案相信不需要再次強調了!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在數十年前一位偉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就預示著體育終將走上舞臺中心。
「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也揭示著一個文明若想回歸中心,就必然要將體育和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以發展。
慶幸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意識到了,全國各地學校也已經在制定相應的政策,讓體育真正意義上的「站」起來。
在文章收尾的時候,突然看到一篇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中國人19歲男性平均身高已經達到175.7cm,女性平均身高達到163.5cm,均為東亞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