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世界上獨特的以形表意的文字,是記錄、書寫漢語的特殊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更是中華民族的血脈。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從甲骨文出現到現在至少4000多年的時間,中國曆朝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
現代漢字是指楷化後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現代漢字是從甲骨文、金文、籀(zhòu)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漢字是中華民族先祖發明創造並改進的,更是維繫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紐帶。
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後的金文,西周時演變成籀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和隸書,漢魏隸書盛行,到了漢末隸書楷化為正楷。楷書盛行於魏晉南北朝,至今通行。
在古代,漢字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仍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的官方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創製漢字。
在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漢字表》,韓國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礎漢字》,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現已廢棄漢字。
漢字的魅力在於她的歷史沉澱,本篇就先講述一下漢字的特點:
一是數量多。在國安漢字字庫問世前,收入漢字最多的為1994年出版的《中華字海》,共收漢字87019個,其中重複字320個。國安字庫收入的全部字符集漢字共計91251個,其中常用字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
二是音節少,同音字多。在《新華字典》中總共只有431個音節。每個音節由聲母、韻母、音調組成。在上古時期,《詩經》、《楚辭》就已經有押韻的說法,漢魏時期,先祖就已經開始分析漢字音節的因素、聲母、韻,並發現了雙聲、疊韻詞,還發明了反切注音,就是用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兩個字中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與調,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讀音。
接著又發現了漢字音調的四聲和平仄,於是在這個時期除了古詩,還興起了講求平仄的詞和近體詩。漢語音節的開頭部分,一般由輔音充當,即首輔音。輔音的主要特點,是發音時氣流在口腔中要分別受到各種阻礙,因此可以說,聲母發音的過程就是氣流受阻和克服阻礙的過程。
聲母的分類依據是氣流受阻的位置(發音部位)和阻礙氣流的方式(發音方法)。漢語音節以元音開頭時,習慣上稱之為「零聲母」,不再區別元音而歸為一類。漢語的聲母組成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現不同的面貌,屬於時間演變。
同時正統的語音會影響不同地域的方音和發展,屬於空間差異,彼此間,不同時代的聲母表,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方言聲母表,都有著系統性的變化和聯繫,即不同方音或歷史語音間,有整齊的聲母轉換和替代關係。
三是構造奇妙。漢字從產生到演化為各種書寫體,隸書、楷書、篆書、草書、行書等,一筆一划都是有著嚴格規範的。漢字的構成和筆畫線條,都是有規則的。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創立了六書理論,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歷朝歷代學者都認為六書符合漢字的實際,前四種是造字的方法,後兩種是用字的方法。
象形字,就是用筆畫線條畫出事物的形象、輪廓,從本源上說,象形字是一種圖畫,而漢字與美術圖畫是相通的,像日、月、山、水、雲、雨等都是象形字,隨著書體的演變,到隸書時強化了漢字的筆畫化、符號化,圖畫的痕跡減少,象形字已看不出像什麼了,這就是「隸變」。
指事字,就是在一物上加一個抽象的指事符號,比如點、橫等筆畫,如旦字,日是象形字,在下面加一橫,用指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又如上、下,是抽象的指事符號。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獨體字,不能分解。
不過現代學者認為,漢字中也有少量的合體象形字。象形字有300多個,指事字有100多個,都是常用字,是漢字的根本。在《說文解字》中為漢字分類時,象形字被定義為偏旁部首。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合成一個字來表示另一個意思,如「明」,由日和月組成,表示明亮的意思,了解這些字的構造後,對文言文中的詩詞就能更好的理解。
形聲字也是合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體而成,但和會意字不同的是,形聲字是由義符和聲符組成,義符就是偏旁部首表示字的意思,聲符是形聲字的讀音來源。如「河」字,三點水是義符,可字是聲符。
這就是中國的漢字,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演變至今一個字可以有很多意思,組成詞語更多,說是世界上最難學的文字真的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