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映月六六
社會現象
最近看到這樣的一條新聞:南京市六合區13歲的少年因索要零用錢去上網與母親發生爭執,將母親打成重傷並錯過搶救機會致母親死亡。又是這樣的報導,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孩子怎麼了?他們的行為為什麼如此殘忍?面對自己的親生母親也能下此毒手。
問題的根結要追我們的問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大孝子往往出現在古代社會,現在為什麼難出孝子。
追根溯源
《三字經》中寫道:「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古代的孩子從小就開始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古人孝敬父母社會氛圍,學習氛圍很好。「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那時孩子們從小就讀聖賢書,知道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讀書做人,做人讀書,所以古代孝子很多,性情耿直,光明磊落的名人多,不能不說是古代文化文明孕育了這麼多名垂千古的人物。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據說顏回的父親顏路跟隨孔子學習三年未歸,妻子病故,是幼小顏 回賣房葬母,孤身一人居住在簡陋的巷室中。顏路十分愧疚,但顏回卻安慰父親說:「父親給了我生命,教我做人的道理,心裡疼愛我比自己還多又怎麼會有對不起我的事呢?孔子聽了稱讚顏回說:「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百行孝為先
「百行孝為先」 ,蜀人非常重視孝道,古今蜀中孝子的故事頗多,李密就是其中一個。這裡的李密並非隋末瓦崗寨頭領李密,而是蜀漢時期以孝出名的官員李密。李密從小境遇窮苦,出生六個月後父親去世,四歲時母親改嫁,是祖母劉氏把她撫養長大。《晉書李密傳》中寫道: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藥、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魏滅蜀後,徵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
公元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李密被任命為太子洗馬(官名)。下詔後,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李密向皇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後,任溫縣縣令。李密到任後,政令嚴明,政績顯著,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讀聖賢書,做賢德人
再看看今天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接受的東西:玩的是沒有創造的玩具和遊戲,看的是沒有營養的動畫片、電視劇,吃得是加入各種添加劑有毒食品……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給予他們的全是愛,滿滿的,有些泛濫。愛不能只是一味索取,更重要的要教會孩子愛別人。
培根說:「用名人的事例激勵孩子,勝過一切教育。」讓孩子多讀 一些古人的文章,走進古人,了解他們,讓古人的高貴品德影響孩子們,讀聖賢書,做有賢德的人。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孝順父母,給孩子以榜樣作用,其次陪伴孩子讀古代優秀的書,讀書做人結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