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位於渠江東岸,縣東南邊陲。因境內有中和寨得名,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設黎梓衛,置巡檢司署,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撤,道光至民國初曾名黎梓衛場。巡檢司其職能為捕盜維護地方治安,多為管轄偏遠人稀之地所建的行政轄署。想起天全寨寨門外城牆外崖壁上刻有的「嶽池縣正堂張示:本縣保甲周密,團練森嚴,倘有外來匪徒敢於入境滋事者,除拏獲照例究治外,許爾團眾等格殺勿論。」可見舊時的中和匪患甚為猖獗。在龍泉寺敬老院裡與那些七八十歲老人的聊天中,他們提到的蔣家碉樓及另幾處拆毀的碉樓,在那些匪盜猖獗的年代起到了保護與震懾作用。亂世出匪盜但更出俠肝義膽之士,鎮上的廖玉璧、陳聯詩烈士墓還有立於1951年12月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碑就是最好的例證。廖玉璧是上世紀30年代華鎣山遊擊隊領袖,其妻陳聯詩在廖玉璧犧牲後帶領華鎣山遊擊隊繼續革命,陳聯詩即就是華鎣山「雙槍老太婆」,其夫妻二人的英勇故事在當地廣為傳唱。
車過碑梁子,進入羅家埡口,就見一灣渠江形成一個大大的曲流,將天全寨圍成圓島與中和遙遙相望,目之所及,天地一片蒼茫、渠水幽幽,山寨青翠宛若詩,小鎮靜默。
中和除了有天全寨古蹟,還有宋代石刻福爾巖摩巖造像,(此處在中和故事之智光嘴寨子有介紹);還有伏龍洞,伏龍洞相傳有九條大蛇潛伏在一個高七米、深九米、寬三十米的天然石洞中修煉成龍從渠江入海而得名,清嘉慶年間修廟,洞壁上塑有九龍,名「九龍封聖」。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毀,後由群眾集資依山復建廟宇三層,面積一千餘平方米,內塑佛像32尊和石龍兩條,形態逼真。伏龍洞翻過山,背面即是響水巖瀑布,今打造成水簾洞天,未打造前,是可以從巖下穿過下到谷底近距離的觀賞瀑布,雨後的瀑布從山崖墜落深潭,水霧瀰漫,水花四濺發出隆隆的聲響,飛瀉而下的水流激烈奔湧,穿過響水巖老橋一路匯入渠江江灣,漸漸歸於平靜。
記得第一次走進中和那還是三十年前,記憶中連排的木板穿鬥房構築成幾條長長的街巷,青石板鋪就的巷道泛著青幽的光,驕陽下的街巷簷下四處撐著白布或陰丹布單子遮擋著陽光,巷子裡不時有鄰裡鄉親熟絡的鄉音閒聊著互致問候,路人走過,踩得石板咚咚響。那時的中和算是鄉鎮發展很紅火的集鎮,場鎮熱鬧喧囂、街上趕場人潮熙熙攘攘,鎮上的企業氮肥廠效益極好,職工福利也不錯,夜色下廠區的舞廳彩燈明明暗暗,霓虹閃爍,俊男靚女舞姿輕盈,江水在樂曲中微漾。
後來的這些年,也曾去過中和幾次,每次都匆匆忙忙,看著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江灣依舊,輪渡載著江那邊的百姓來來往往,城市發展帶來的打工潮,人口逐年遷徙,輪渡上的乘客漸稀,小鎮漸變沉寂,碼頭一步步長長的石階默默歷數歲月流逝的過往。
再次走進中和,恰逢新冠疫情解禁,儘管是逢場天,街上店鋪很多未開門,呼籲戴口罩禁止聚集的喇叭聲一刻不停,行人匆匆。街道設施在建,處處碎石瓦礫,出行很是不便。氮肥廠破產倒閉已很多年,職工樓破敗陳舊,上世紀7、80年代的標語在磚牆上記錄著曾經的輝煌,辦公樓僅剩下門坊立柱孤獨的垂首於半坡上,滿是蕭瑟與破敗。
上東街的老街依存,巷子裡的門房多門扉緊閉,很是安靜。沒幾家人居住在此了,上上下下的石梯一階階偶有路人走過,中和陳醋傳人老少三代在街邊與鄰居擺著龍門陣,第九代小傳人在巷子裡踢球嬉戲,儘管陳醋飄香味道醇正,生意逐年沒落,趙四姐有些焦慮,希望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能得以存活下去。
中和不只是有陳醋,還有板鴨、蜜柚,閨密曾經帶來多次得以品嘗,中和更有豆花享譽四方,每次去中和,都惦記著那豆花兒的綿軟細嫩清爽、蘸料油碟子裡數十種佐料味道美極,每每吃過後滿是唇齒留香。此番去了老街陳家豆花店,因疫情剛剛解除,店鋪雖然開著門,卻沒有豆花兒迎客,店家直說「不好意思,下次來下次來」。無妨,中和鎮子上有好多家豆花店,既然去了,怎麼也要找到一家嘗嘗:「老闆,來碗豆花兒、加個皮蛋......」嗯,要是能再來個燒白下飯,那就巴適慘了......
一江渠水浩浩渺渺,古樸厚重小鎮悠悠,中和,多麼留念你曾有的繁榮輝煌,期待你重現舊日美好時光!
集市圖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