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正之窗】教會歷史

2021-02-23 歸正福音

聖經公會的成立

十九世紀除了各式各樣的差傳組織外,聖經公會也大量興起,與傳教工作相輔相成。約在主後1802年,英國及外地聖經公會在倫敦成立,其主要的宗旨是「鼓勵經文本聖經廣泛通行」。此組織很快的協助俄國、荷蘭、德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成立聖經公會。主後1816年,美國聖經公會也在紐約成立,派發聖經給前線的拓荒者、印地安部落和大量湧進的歐洲移民。舉凡宣教士所到之處,都有聖經公會立即成立,將聖經翻譯成當地語言。在中文聖經的翻譯上,更正教傳教士馬禮遜的成就極為卓著。

馬禮遜是在主後1782年生於英國諾森伯蘭,主後1807年抵達中國廣州的南港,成了第一個來華的更正教傳教士。因著清政府嚴禁傳教,因此馬禮遜在中國的27年間,大多致力於聖經的翻譯。他不僅完成了第一本英粵字典,也將新、舊約翻譯完成並出版。

1946年,全球主要的聖經公會在英國聚集,成立了聯合聖經公會,加強翻譯、出版,以及發行聖經的工作。宣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使得福音所到之處教育普及、醫療提升,亦為歐洲的基督教帶進了一股新的活力,更多青年人受激勵奉獻自己,帶進了一地一地的復興。

喬治慕勒與英國弟兄會

十九世紀衛斯理的循道運動,為原本冷沉、形式化的宗教,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在歐洲,拿破崙戰爭帶進歐洲政治版圖的重組,使得人們開始對聖經中的預言產生興趣,特別是關於主再臨的真理。在英國境內,越來越多人不滿聖公會的死沉光景,紛紛組成自由團體。他們強調研讀聖經的重要,熱中海外傳教,並且在各地成立聖經公會。

主後1827年,克羅寧和一班弟兄們,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開始了擘餅與禱告,這便是英國弟兄會的起始。漸漸地,這個聚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都柏林,其中包括了格羅夫與達秘。格羅夫雖是一名牙醫,卻對主非常有心,常常只留下一小部分的生活費,而將其餘的錢全數捐給需要的人。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基督徒的奉獻》,深深影響喬治慕勒的事奉。

喬治慕勒

喬治慕勒(1805~1898年)生於普魯士鄉村,後遷居英國。慕勒青年時代活在不信及罪惡之中,但悔改之後,便獻身孤兒院工作,聞名於世。他的工作,是從布裡斯託開始的。布裡斯託是一座具有千年航運歷史的海港城市,慕勒於主後1836年在此創立了第一所孤兒院,房子是租來的。主後1849年,他又興辦了一所新的孤兒之家,這次是設在布裡斯託城郊山上自建的樓房裡。最初只有26名院童,兩年後,在他照顧下的孤兒已多達300名,而工作還在大大的擴展。現在英國布裡斯託城最大的孤兒院,就是他實際由禱告所得之永久紀念。為了建築並維持孤兒院,慕勒一生中所得的捐款,超過125萬鎊。這些捐款全是由各方自動送來的,沒有一分錢是慕勒向人募捐的。慕勒在論到這項神跡時曾說:「神答應我的禱告所賜下的財物……都在需要時來到。沒有任何人能說,我向他要過一分錢。我們沒有委員會,沒有勸募員,沒有議案,沒有生息的資本,全是借信心的禱告而得。」慕勒的信心,來自他無間時刻的恆切禱告。他總是活在禱告中,無論走路、躺下、起身時,都在禱告。他說:「神總是聽見我的禱告,祂答應我的禱告何止千萬次!我一旦確知一件事是對的之後,就永不放棄。」他完全信靠神,他認為禱告得答應,是一項屬靈的律。雖然慕勒以禱告維持孤兒院而出名,但他也是一名敬虔的聖經學者及講道人。他看重聖經超乎一切其他的書。他發現天天清晨到田野讀經散步一兩小時,專心默想每一節經文,會將他帶進禱告;他因此獲得力量,預備好從事一天的服事。他的孤兒院前後收容了一萬多名孤兒。他在訓練及教育他們之後,就送他們到世界中去從事有用的工作。除此之外,他也不遺餘力的從事其他慈善工作。

弟兄會的興起

主後1827年,克羅寧和一班弟兄,在都柏林開始聚會,是為弟兄會的起始。克羅寧原本是一位天主教徒,因著健康問題,遷居至愛爾蘭的都柏林。他對當時紛亂的宗派情形深感困惑,便專心研讀神的話,想要明白此事。他從聖經中看見,教會只有一個,所有信徒都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並且主賜下有恩賜的人,執行祂的職事。儘管他們的聚集遭到當時基督教界的批評與攻擊,但是人數卻不斷擴增。關於這段創始時期,克羅寧曾說:「主一直將虛心的弟兄加給我們。我們很快就發現,在費茲威裡的房舍已經不敷使用。我們必須將主日聚集改在奧吉爾街的會議廳舉行。每當我和帕內爾、史多克,以及其他弟兄,在周六晚上布置會場,將餅杯置於簡樸的桌上時,我的心是多麼地快樂,這種喜悅我永遠也無法忘記。這個聚集的開始,不僅有主的同在,更有主的笑臉。」

之後,這個聚集吸引了達秘。達秘生於主後1800年,15歲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就讀,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學生。主修法律的他,很快就進入愛爾蘭法院工作。然而達秘卻選擇成為聖公會的教士。達秘自述:「我尋找教會……然而在某種印象的誤導下,我想到了羅馬天主教,以及其所承繼的聖禮、傳統和普世觀。……我繼承了完全的使徒職分,成為神施恩的唯一管道。」達秘當時認為,只有天主教才能得神恩惠,因為他們承繼了使徒的職分。所以他將路德馬丁、加爾文和其跟從者,都摒除在「教會」之外。主後1827年冬,達秘開始加入弟兄們的聚集,但仍在國教中任職。儘管當時他還在腳踏兩條船,但是卻漸漸看見關於教會的真理。主後1828年,他寫了一篇文章,名為《思索基督教會的本質與合一》,該文成了弟兄會第一份出版的文件。兩年後,他正式離開聖公會。

在達秘的帶領下,弟兄們的聚集擴展到英格蘭等地,成了一股「弟兄會運動」,甚至影響到歐洲和美洲各地。在布裡斯託,弟兄會運動得著了慕勒和凱克亨利。在英格蘭的普利茅斯,達秘得著了牛頓。牛頓的父母為貴格會信徒,牛頓是在牛津求學期間遇見了達秘。他加入達秘的弟兄會運動後,他在普利茅斯的家便成了弟兄會在英格蘭第一個據點,後人也因此將他們稱為「普利茅斯弟兄會」。

在普利茅斯的弟兄會聚集,不久便擴展到千人之多。牛頓形容這段初期的弟兄會生活,是「在地如同在天」。一位信徒見證當時的光景說:「這裡充滿了愛,如同在家裡般自在。他們的教訓啟迪我,他們的喜樂鼓勵我,他們的交通安慰我,他們的扶持加強我,他們的單純使我感到甜美。這裡處處流露出聖靈的果子(加五22)。」儘管普利茅斯的聚會是由達秘與牛頓共同主持,但是因著達秘常要到倫敦主持聚會、釋放信息,因此大部分的領導之責,還是在牛頓身上。達秘在倫敦的工作很有果效,鄰近的城市都紛紛來此聽他講解聖經中的預言。其中一位就是後來加入弟兄會,並協助發行《聖經希臘文彙編》與《聖經希伯來文彙編》的魏格倫。

因著達秘所帶領的聚集強調無階級制度,信徒彼此以「弟兄」互稱,因此被稱作弟兄會。弟兄會有幾個主要的觀點和特色:

(一)主的桌子的設立,並不需要神職人員的批准;弟兄姊妹在無神職人員在場的情況下,仍可聚集。

(二)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在主的名裡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

(三)所有信徒皆有祭司職分,聖品階級完全不合聖經。

(四)作為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信徒有彼此交通的必要。

(五)他們查考聖經中的預言,特別是尚未應驗的部分。

(六)他們接納一切主所接納的人,與他們一同擘餅、聚集。

(七)他們不排斥到其他團體講道。

然而,因著解經上的歧見,弟兄之間漸漸出現了分裂。這個分裂主要是來自於對聖經預言的不同解釋。達秘認為,信徒會在大災難之前全體被提;牛頓卻認為,信徒必須經過大災難,並在大災難結束前全體被提。而格羅夫則相信,唯有得勝的信徒才能有分千年國,作為其獎賞。此外,他們對於教會的本質、蒙召,以及治理上也有不同的意見。達秘認為一地教會的責罰,應由全體教會決定。格羅夫則認為教會應直接受神的管理,不應彼此幹涉。牛頓則主張各地教會應自行指派長老,各自處理行政事務。1846年,達秘發表《真相的來龍去脈》一文,內含許多對牛頓的指責。隔年2月,以達秘為首的英格蘭各地弟兄們在倫敦聚集,同聲譴責「從普利茅斯所出的邪惡教訓」,並且絕對與之分離。

此時,由慕勒和凱克帶領的畢士大弟兄會卻認為,除非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普利茅斯的教訓有異端之嫌,否則仍應一視同仁地接待他們,不可因任何道理上的分歧而將他們隔絕。然而達秘卻認為,在畢士大的弟兄們應立即斷絕與牛頓等人的交通,不然,也將被隔絕。在達秘的堅持之下,弟兄會分裂成以達秘為首的「閉關弟兄會」,以及以慕勒和格羅夫為首的「公開弟兄會」。分裂後的弟兄會,走上各自發展之路。公開弟兄會致力於福音行動,範圍遍及中國、印度、非洲、紐西蘭等地,建立許多分送單張的文字機構。閉關弟兄會雖然也產生少數有能力的傳道人,如《救、知、樂》的作者卡亭喬治,但大部分的重點還是在解經工作。他們中間出了幾位著名的解經教師,如開雷、馬金多等。

國度真理的恢復

弟兄會當中產生了許多有名的解經家,其中一位就是郭維德。郭維德生於主後1813年,183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畢業後被按立為教牧。1844年,他因著無法迫使自己的良心接受嬰兒洗禮,離開了聖公會,建立了索立郡教會。然而因著會眾人數眾多,不得不以維多利亞大會堂作為聚集之所。主後1854年,索立郡教會重新啟用,郭維德便在此處執牧直到離世。

郭維德有極佳的思維能力,對於真理總是追根究柢。他查考末日審判與千年國的關係,看見千年國是神給忠信信徒的獎賞。人雖然因信得救,但必須借著信心所活出的生活,在神面前得獎賞。得救是生命的問題,得賞乃是生活的問題。他告訴人兩件事:第一,基督徒有從千年國裡被革出的可能,故此信徒必須忠心,必須殷勤。第二,在大災難前,不是全體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勝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

郭維德有一位助手名叫潘湯,潘湯生於牙買加一個聖公會的家庭中,來到英國求學,在劍橋修得了律師學位。潘湯也是一位極出色的聖經教師,他所領導的禱告、研經和主日學,均吸引大批的群眾參加。他也是《黎明雜誌》的編者之一,在雜誌上發表許多關於解經的文章。

在弟兄會中另一名與郭維德同時期的著名教師彭伯,則寫下了許多關於聖經預言的著作,是百年來最偉大的解經家之一。他與郭維德、潘湯等人的被提觀點一致,認為只有小部分得勝的信徒,可以在大災難前被提到空中與主相會。另一位解經家蘭格喬治早年曾加入閉關弟兄會,後來轉入了公開弟兄會,受彭伯、司布真、慕勒等人影響甚多。蘭格喬治遊行英格蘭、蘇格蘭、挪威、德國、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印度等地傳講神的話語。

因著弟兄們對聖經預言的解釋,引起了此時期人們對於國度預言的普遍重視。

內裡生命派的緣起

十七世紀時,在天主教中間,有一班屬靈的人被興起來,開始注重基督徒內裡的生命。其中一位名叫莫林諾,是一位很屬靈的人。他曾寫下了《靈程指引》一書,教導人如何舍己,如何與主同死,成為當時一極有影響力的著作。同時期有一位蓋恩夫人,生於主後1648年,卒於主後1717年;她對於如何與神的旨意聯合、如何舍己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她寫了一本傳記,名為《馨香的沒藥》,是一本生命經歷很深的書。衛斯理約翰受蓋恩夫人幫助很大,他甚至認為每一位信徒都應該讀讀蓋恩夫人的信息。與蓋恩夫人同時的,還有一位芬乃倫主教。他極肯為主受苦,與蓋恩夫人二人同工,釋放了很多屬靈的道,是當時最注重內裡生命的一班人。

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另有一班人被興起來,繼續這條內裡生命的線。主後1875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瓷器商人被神得著。史密斯看見人乃是因奉獻而成聖,這種成聖與衛斯理所說的成聖不同。史密斯所看見的成聖,乃是借著信心與奉獻;衛斯理所看見的成聖,乃是人在奉獻之後所要逐步達到的。事實上,兩者都是真理。史密斯夫人延續史密斯的路線,寫了一本《基督徒喜樂的秘訣》。同時,霍普金與慕安得烈等人,也起來延續蓋恩夫人所傳舍己的道。他們在德國、英國等地召開年度大會,這些大會就是後來開西大會的前身。大會由霍普金主講,他接受史密斯與蓋恩夫人的屬靈幫助,對當時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儘管蓋恩夫人所釋放的真理,並未在教會歷史上大放異彩,但卻對許多人有極深的屬靈影響。借著這位十七世紀的姊妹,神帶進了十九世紀恢復的流。

除了霍普金以外,特朗布爾也在開西大會中,釋放得勝生命的信息。這些信息為基督徒對得勝生命的認識,以及經歷這生命所過的生活,帶進了大的恢復。

之後,神興起了賓路易師母。賓路易師母早期身體十分軟弱,常病臥在床,在病中讀到蓋恩夫人之著作,只是她當時很難相信這種完全的舍己、信靠和完全的愛是可以付諸實行的。有一次,在與神的爭執中,她迫切求主帶她進入這些真理的實際。主聽了她的禱告,從那時開始,她就被神興起,傳揚十字架的真理。賓路易師母乃是一個真正背十字架的人。因著她的經歷,許多信徒受吸引開始追求十字架的真理。借著這些活的見證,神使更多的人明白,祂工作的中心乃是十字架。十字架乃是一切屬靈事物的根基,沒有十字架的工作,人就不知何謂死亡,何謂罪惡。許多屬靈的人都從賓路易師母得到很大的幫助;神借著她所傳揚的信息,叫許多人得著拯救。

威爾斯大復興

主後1904年,在英國威爾斯出現大復興。伯雷納奇和勞荷這兩個城市,是威爾斯大復興的發源地。在這次復興中,有些地方全城的人都得救了,以致再沒有可以傳福音的對象。除了福音之外,有許多五旬節的外表現象也在他們中間產生。這復興的領導人是羅伯斯伊凡,他是一個22歲的礦工,沒有什麼學問。他得救以後,常在廢礦坑中迫切禱告。他的禱告只有一個,就是:「主啊,折服教會,好叫世人得救。」周圍的人一面覺得希奇,一面深受感動。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的禱告,不久全礦坑都受了影響,許多礦工被興起禱告。復興也從這裡蔓延到整個英格蘭南部。

開西大會

開西大會是在主後1875年於北英格蘭湖區的開西小鎮開始的,福音派基督徒每年夏天在此舉行大會。在此之前,史密斯便在英格蘭各處召開類似的特會,主後1874至75年間,在牛津、布賴頓等地也有大型聚集。到了主後1875年,聖公會主教貝特斯比開始在開西鎮上舉行為期一周的聚會。

開西大會不同於其他傳輸聖經知識的解經聚會,它的重點在於幫助信徒屬靈生命的長進,恢復他們的屬靈情形。因此,大會並不突顯宗派神學,只強調「在基督都是一」。因著大會的主題十分明確,因此歷年信息的順序大致如此:第一天,解釋罪在信徒生命裡所產生的功效(死);第二天,神借著十字架對付了罪與罪的權勢;第三天,人對神呼召所應有的奉獻;第四天,過一個讓聖靈充滿的生活;第五天,基督徒應有的事奉,著重海外傳教的一面。開西大會的主要講員多半來自英國,少部分也來自其他國家。這些講員中,我們熟知的有慕安得烈、戴德生。倪柝聲也曾應邀在會中禱告。

和受恩教士

和受恩教士於主後1866年生於英國南部蘇福克郡的皮森浩。父親是一名車輪修理匠,家境貧寒。1890年,和受恩24歲那年,在一場更正教中國宣教大會中,身在遙遠中國的戴德生發出呼召說:「在基督教土地上,更正教的眾教會,我們現在呼籲你們,在今後五年以內,差遣一千人來到中國,響應這些呼召。我們乃是為著三億尚未聽見福音的異教徒懇求你們,眼前廣大的事工和責任遠遠過於我們所能擔當,因此我們誠摯的發出懇求。」在這呼召發出剛好五年後,1895年在英國聖公會宣教差會的差遣及資助下,和受恩來到了中國。她寫信給差會的負責人巴林古德:「何等可悅,我們能信靠神的話——祂必遮蔽你。當我們頭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我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體會:神給我們的是何等的尊榮!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就是當我真正抵達中國的時候。」

在抵達中國不久以後,和受恩和另外兩名女傳教士一同被安排前往福州附近的鄉下,她便全人投入應付周遭的需要。後來因當地環境太差,她被指派遷回福州市,在陶恕女子中學教書,為時七年。因著她極富生命,獲得學生們的喜愛,引起了女校校長的妒忌,以十項不法的罪名,向差會控告她的不是。差會下令和受恩回英國解釋。在冗長的審問中,她總是選擇靜默,從未表白。在她回英國的期間,遇到了《黎明雜誌》的編者潘湯,從他得著許多幫助。潘湯對於宗派的看見十分清楚,也對聖經中有關國度的預言很有研究。在潘湯的影響下,她開始過一種等候主來的生活。她在倫敦待了兩年,一面操練信心的功課,一面向主禱告,求主讓她再回到中國去。

1909年,和受恩在與索立郡教會的潘湯交通後,再次回到了中國。這次她決定不倚靠差會,單單倚靠主作她的供應。她住在福州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繼續學習十字架。曾有人問她:「如何為主作工?」她回答:「就是先停下自己的工。」她像是一顆生命的種子,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表面看來沒有任何偉大的果效,但卻影響了許多人,其中一位就是倪柝聲。和教士於1930年離世,留下許多深刻的詩歌,如《詩歌》282首:

一、如果我的道路

  引我去受苦,

  如果禰是命定

  要我歷艱辛,

  就願禰我從茲

  交通益親摯,

  時也刻也無間,

  彌久彌香甜。

二、如果地樂消減,

  求禰多給天;

  雖然心可傷痛,

  願靈仍讚頌;

  地的香甜聯結,

  若因禰分裂,

  就願禰我之間,

  聯結更香甜。

三、這路雖然孤單,

  求禰作我伴,

  用禰笑容鼓舞

  我來盡前途;

  主,我靠禰恩力,

  盼望能無己,

  作一潔淨器皿,

  流出禰生命。

在神主宰的保守中,教會在神的心意裡,繼續邁向另一個世紀……

(完---)

(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歸正之窗】教會歷史的軌跡改教時期的教會24~30章
    在他後期的一本書中,他寫道:「神藉著一次突然的歸正,將我的心徵服……。」這次經歷到底發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沒有人知道。 接下來,是一年的漂泊。加爾文從一城逃到另一城,而且必須經常化名。每到一處,就在秘密的地方教授一小群人。當時,出了一種新刑具,把受刑者從火中送進送出、將他慢慢烤死,不像過去一次燒死。因此,復原教徒在法國找不到一處安全之所。
  • 【歸正之窗】景教碑的歷史
    截至目前,基督教傳入中國最為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現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下簡稱「景教碑」)。         明熹宗天啟五年(1625),西安城西(一說是在盩厔,今周至縣)出土一幢巨大的石碑,上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數字,碑文敘述了「景教」在中國的傳播歷史,立碑時間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 【歸正之窗】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首先產生在猶太人中間,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的。猶太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歷史上曾先後遭到亞述、埃及、波斯、塞琉古、羅馬的侵略,多次飽嘗亡國之苦。在羅馬統治時期,猶太人曾掀起多次的反抗鬥爭,但均被鎮壓。猶太人又一次背井離鄉,流落異地。
  • 什麼是歸正神學?-小小羊
    一、 什麼是歸正(Reformed)?『歸正』,簡單講,就是『歸回正道』。什麼是『正道』?就是上帝的道。上帝的道,哪裡可以清楚知道?就在聖經裡。所以,『歸正』,意思就是指……………歸回聖經中啟示出來的真道。
  • 【歸正之窗】古羅馬帝國迫害基督教的歷史驚心動魄
    歷史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圖(Tacitus)的記述,古羅馬皇帝尼祿(Nero)故意在羅馬城縱火,然後嫁禍於基督徒。後來,蓋勒流也採取同樣手段,十五天內在尼科米底亞皇宮製造了兩起火災並誣衊為基督徒所為,迫使當時的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下狠心迫害基督徒。
  • 教會歷史(上)丨使徒約翰受命寫信給亞細亞七個教會
    主基督曉喻使徒約翰寫給亞細亞教會每一封信的內容,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啟示:一方面,記載那個時期的教會光景,另一方面,預言教會發展歷史的不同階段,聖靈更注重預言中的教會史!每一個時代的每一個教會的每一個信徒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能有這七種光景:有的丟失了起初的愛心,有的正在受逼迫,有的對主失去了忠心,有的名存實亡,有的忠心行主的道,還有的不冷不熱!無限智慧的神把這七個教會安排在同一聖秩裡,旨在借寫給七個教會的七封信,啟示教會在整個歷史中的不同階段信徒的屬靈生命光景,這七個教會恰好代表了教會發展的七個時期的光景,仔細比較教會發展史實,無不慨嘆神的智慧何等奇妙難測!
  • 【歸正之窗】傳教士與中國--百年殉道血
    他們是上帝在中國播下的愛的血種,今天已經收穫百倍,但國人還有很多因為過去的歪曲宣傳對歷史真相不了解。聖靈感動我,剛好我手中有一份07年參加香港中國福音大會時發的來華傳教士殉道名錄,就把殉道者們殉道的時間、地點、國藉加在PPT上,製作成JPG圖片,可以在網上廣發。
  • 蒙恩之道丨當歸向教會([荷]威廉默斯·阿·布雷克)
    任何一個想得救的人都有責任歸向教會,殷勤努力,使自己能夠作為教會群體的一個成員而被接納。  首先,這是上帝帶領選民得救的方式。「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2:47);「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不要說:『耶和華必定將我從他民中分別出來』」(賽56:3)。  第二,這是使徒們所承受的使命(太28:19),在《使徒行傳》中也能見到這一點。
  • 【歸正之窗】重生與真幸福
    很多人到教會來,對教會中人的生活樣式會作一些觀察,也對基督教對社會的影響有某種稱讚,凡表現在肉體、外面的東西,都多少有點感覺;可是,更核心的,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正在怎樣跟我們交往,這是他們完全不知道的。甚至有一些對基督教相當友善的人以為,把基督徒外在的表現整個接受下來,自己就跟他們沒有任何區別,「我也是基督徒」。
  • 快速了解基督教的教會歷史
    》的導論部分,可以算是教會歷史「概述」的「概述」。概覽對想要更詳細了解教會歷史的人非常有用,就像地圖對於旅行的人非常有用一樣。岡薩雷斯觀察到:「對於剛踏入教會歷史領域的初學者而言,他們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對教會歷史缺乏整體的眼光。……他們在研讀教會歷史的時候,感覺自己好像進入黑暗的洞穴,深入未知之領域,完全不知道下個轉角將會出現何種景況。害怕迷路的人,很難享受旅程中的風光美景。
  • 教會歷史視頻講座(二):《米蘭詔書》前後的早期教會
    上一講分析了教會歷史的分段,現在我們回到早期教會的歷史中,看看早期的教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框架和氛圍當中落地、生根、發芽
  • 歸正造句和解釋_歸正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滬劇《羅漢錢》:「任憑她行為怎樣壞,有了丈夫管教就歸正。」,改邪歸正。]歸正參考例句:1、久後奸臣退位,那時去邪歸正,未為晚矣。2、公等今後可各去邪歸正,勿自陷其身。5、你再不改邪歸正,奶奶準會活生生被你氣死。6、你必須改邪歸正,否則就會走進深淵。7、你應該改邪歸正,別盡做些壞事。8、他從前雖然做了不少壞事,但如今已經改邪歸正,重新做人了。
  • 基督徒要了解和尊重教會歷史
    教會歷史是神人關係的總和,是歷代教會在神的帶領下,傳播福音、牧養信徒參與慈善事業的見證。這其中不僅有很多令人感動的嘉言美行,也有人性軟弱所造成的累累罪惡。不管如何評價基督教會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為,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作為基督徒需要對教會歷史有個正確的認識。
  • 教會被擄於阿米念
    作者:呂沛淵牧師,美國威斯敏斯特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博士,傳道、牧會將近三十年,現任改革宗神學院教授、代理院長)摘要:基於人本主義、否定罪人全然敗壞的阿米念思想,是自由神學、靈恩運動、萬教歸一、普救論、新福音派、開放神論、追求各種教會增長術等種種末世教會亂象的神學根源。上圖:一位阿米念主義牧師的禱告。
  • 歷史資料 | 教會進入新大陸
    公元1742年是美洲浸信會歷史的轉折點:在那一年中,費城浸信協會採用了加爾文色彩極濃的信條;在這以前,一直是亞米紐斯派佔多數;從此以後,美洲浸信會變成加爾文信仰。直到今天,費城浸信協會仍然是最強的浸信會團體。浸禮派在美洲的發展並不快。威廉斯到達麻州的一百年後,在新英格蘭的浸禮派教會不到二十五間,在中部殖民區不到三十間,南部的發展則更遲。
  • 城市之窗家具加盟費 城市之窗家具加盟費高不高?
    城市之窗家具家居知名度高,品牌影響力大,讓諸多投資者紛紛加入這一品牌團隊之中。對於初次加盟城市之窗家具家居的加盟商來說,很想知道城市之窗家具家居的加盟信息。許多投資者對開城市之窗家具家居店需要多少加盟費用充滿了疑問。下面來一一解答,供大家參考。首先,我們了解一下城市之窗家具家居的加盟費用,這是很多加盟商都會關心問題。
  • 探秘大運會閉幕式場地世界之窗
    新華社記者連日來數次探訪深圳大運會閉幕式舉辦地世界之窗,揭開這個48萬平方米的「微縮世界」如何為大運而變。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將於8月23日晚在深圳世界之窗落下帷幕。深圳大運會開閉幕式指揮部副指揮長石鋼透露,作為一個有17年歷史的文化旅遊景點,世界之窗本身的燈光、設備、舞美、舞臺等條件一應俱全,只需加入大運元素、略加整改便可「華麗轉身」為合格的閉幕式場地。
  • 教會的歷史1
    可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教會內部人事組織結構,並不是兩千年前耶穌創立教會的時候便如此的,而是經過很多世紀的形成與演變,才固定為今天這樣的體制,就連本世紀六十年代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教會內部的職務也有所改變。初世紀教會體制結構的演進有時候是模糊不清的,各項職務的名稱也不一致,經常遇到一個職務的名稱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意義。
  • 歷史資料 | 英國教會的改革
    從教會歷史一開始,神的話和神的靈就是最重要的兩個元素。那穌和使徒們的教導,奠基於舊約;後來新舊約聖經就成為基督徒真理的源頭,也是生活行為的規範。教會歷史中,最具影響力的因素之一是將聖經譯成不同語言。直到今日,只要能作到,宣教士們就將聖經譯成宣教對象的語言。七十位學者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把舊約自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而成為七十士譯本。
  • 教會歷史丨受到古羅馬帝國的殘酷迫害,教會處於艱難時期(下)
    士每拿教會時期是肢體大受逼迫、苦難和試煉的歷史階段,他們受的患難主要來自個方面:一方面來自羅馬帝國皇帝當權者逼迫和打擊教會,另一方面教會內部遭受假弟兄的危險!古代士每拿城有一條最華麗且最昭著的街被譽為「黃金大道「,起點是著名的宙斯廟,橫經柏哥斯山腳,終點以希波利廟。亞波羅、尼米雪、亞富羅迪特和亞克裡比阿等神廟都坐落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