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公會的成立
十九世紀除了各式各樣的差傳組織外,聖經公會也大量興起,與傳教工作相輔相成。約在主後1802年,英國及外地聖經公會在倫敦成立,其主要的宗旨是「鼓勵經文本聖經廣泛通行」。此組織很快的協助俄國、荷蘭、德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成立聖經公會。主後1816年,美國聖經公會也在紐約成立,派發聖經給前線的拓荒者、印地安部落和大量湧進的歐洲移民。舉凡宣教士所到之處,都有聖經公會立即成立,將聖經翻譯成當地語言。在中文聖經的翻譯上,更正教傳教士馬禮遜的成就極為卓著。
馬禮遜是在主後1782年生於英國諾森伯蘭,主後1807年抵達中國廣州的南港,成了第一個來華的更正教傳教士。因著清政府嚴禁傳教,因此馬禮遜在中國的27年間,大多致力於聖經的翻譯。他不僅完成了第一本英粵字典,也將新、舊約翻譯完成並出版。
1946年,全球主要的聖經公會在英國聚集,成立了聯合聖經公會,加強翻譯、出版,以及發行聖經的工作。宣教事業的蓬勃發展,不僅使得福音所到之處教育普及、醫療提升,亦為歐洲的基督教帶進了一股新的活力,更多青年人受激勵奉獻自己,帶進了一地一地的復興。
喬治慕勒與英國弟兄會
十九世紀衛斯理的循道運動,為原本冷沉、形式化的宗教,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在歐洲,拿破崙戰爭帶進歐洲政治版圖的重組,使得人們開始對聖經中的預言產生興趣,特別是關於主再臨的真理。在英國境內,越來越多人不滿聖公會的死沉光景,紛紛組成自由團體。他們強調研讀聖經的重要,熱中海外傳教,並且在各地成立聖經公會。
主後1827年,克羅寧和一班弟兄們,在愛爾蘭的都柏林開始了擘餅與禱告,這便是英國弟兄會的起始。漸漸地,這個聚集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都柏林,其中包括了格羅夫與達秘。格羅夫雖是一名牙醫,卻對主非常有心,常常只留下一小部分的生活費,而將其餘的錢全數捐給需要的人。他曾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基督徒的奉獻》,深深影響喬治慕勒的事奉。
喬治慕勒
喬治慕勒(1805~1898年)生於普魯士鄉村,後遷居英國。慕勒青年時代活在不信及罪惡之中,但悔改之後,便獻身孤兒院工作,聞名於世。他的工作,是從布裡斯託開始的。布裡斯託是一座具有千年航運歷史的海港城市,慕勒於主後1836年在此創立了第一所孤兒院,房子是租來的。主後1849年,他又興辦了一所新的孤兒之家,這次是設在布裡斯託城郊山上自建的樓房裡。最初只有26名院童,兩年後,在他照顧下的孤兒已多達300名,而工作還在大大的擴展。現在英國布裡斯託城最大的孤兒院,就是他實際由禱告所得之永久紀念。為了建築並維持孤兒院,慕勒一生中所得的捐款,超過125萬鎊。這些捐款全是由各方自動送來的,沒有一分錢是慕勒向人募捐的。慕勒在論到這項神跡時曾說:「神答應我的禱告所賜下的財物……都在需要時來到。沒有任何人能說,我向他要過一分錢。我們沒有委員會,沒有勸募員,沒有議案,沒有生息的資本,全是借信心的禱告而得。」慕勒的信心,來自他無間時刻的恆切禱告。他總是活在禱告中,無論走路、躺下、起身時,都在禱告。他說:「神總是聽見我的禱告,祂答應我的禱告何止千萬次!我一旦確知一件事是對的之後,就永不放棄。」他完全信靠神,他認為禱告得答應,是一項屬靈的律。雖然慕勒以禱告維持孤兒院而出名,但他也是一名敬虔的聖經學者及講道人。他看重聖經超乎一切其他的書。他發現天天清晨到田野讀經散步一兩小時,專心默想每一節經文,會將他帶進禱告;他因此獲得力量,預備好從事一天的服事。他的孤兒院前後收容了一萬多名孤兒。他在訓練及教育他們之後,就送他們到世界中去從事有用的工作。除此之外,他也不遺餘力的從事其他慈善工作。
弟兄會的興起
主後1827年,克羅寧和一班弟兄,在都柏林開始聚會,是為弟兄會的起始。克羅寧原本是一位天主教徒,因著健康問題,遷居至愛爾蘭的都柏林。他對當時紛亂的宗派情形深感困惑,便專心研讀神的話,想要明白此事。他從聖經中看見,教會只有一個,所有信徒都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並且主賜下有恩賜的人,執行祂的職事。儘管他們的聚集遭到當時基督教界的批評與攻擊,但是人數卻不斷擴增。關於這段創始時期,克羅寧曾說:「主一直將虛心的弟兄加給我們。我們很快就發現,在費茲威裡的房舍已經不敷使用。我們必須將主日聚集改在奧吉爾街的會議廳舉行。每當我和帕內爾、史多克,以及其他弟兄,在周六晚上布置會場,將餅杯置於簡樸的桌上時,我的心是多麼地快樂,這種喜悅我永遠也無法忘記。這個聚集的開始,不僅有主的同在,更有主的笑臉。」
之後,這個聚集吸引了達秘。達秘生於主後1800年,15歲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就讀,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學生。主修法律的他,很快就進入愛爾蘭法院工作。然而達秘卻選擇成為聖公會的教士。達秘自述:「我尋找教會……然而在某種印象的誤導下,我想到了羅馬天主教,以及其所承繼的聖禮、傳統和普世觀。……我繼承了完全的使徒職分,成為神施恩的唯一管道。」達秘當時認為,只有天主教才能得神恩惠,因為他們承繼了使徒的職分。所以他將路德馬丁、加爾文和其跟從者,都摒除在「教會」之外。主後1827年冬,達秘開始加入弟兄們的聚集,但仍在國教中任職。儘管當時他還在腳踏兩條船,但是卻漸漸看見關於教會的真理。主後1828年,他寫了一篇文章,名為《思索基督教會的本質與合一》,該文成了弟兄會第一份出版的文件。兩年後,他正式離開聖公會。
在達秘的帶領下,弟兄們的聚集擴展到英格蘭等地,成了一股「弟兄會運動」,甚至影響到歐洲和美洲各地。在布裡斯託,弟兄會運動得著了慕勒和凱克亨利。在英格蘭的普利茅斯,達秘得著了牛頓。牛頓的父母為貴格會信徒,牛頓是在牛津求學期間遇見了達秘。他加入達秘的弟兄會運動後,他在普利茅斯的家便成了弟兄會在英格蘭第一個據點,後人也因此將他們稱為「普利茅斯弟兄會」。
在普利茅斯的弟兄會聚集,不久便擴展到千人之多。牛頓形容這段初期的弟兄會生活,是「在地如同在天」。一位信徒見證當時的光景說:「這裡充滿了愛,如同在家裡般自在。他們的教訓啟迪我,他們的喜樂鼓勵我,他們的交通安慰我,他們的扶持加強我,他們的單純使我感到甜美。這裡處處流露出聖靈的果子(加五22)。」儘管普利茅斯的聚會是由達秘與牛頓共同主持,但是因著達秘常要到倫敦主持聚會、釋放信息,因此大部分的領導之責,還是在牛頓身上。達秘在倫敦的工作很有果效,鄰近的城市都紛紛來此聽他講解聖經中的預言。其中一位就是後來加入弟兄會,並協助發行《聖經希臘文彙編》與《聖經希伯來文彙編》的魏格倫。
因著達秘所帶領的聚集強調無階級制度,信徒彼此以「弟兄」互稱,因此被稱作弟兄會。弟兄會有幾個主要的觀點和特色:
(一)主的桌子的設立,並不需要神職人員的批准;弟兄姊妹在無神職人員在場的情況下,仍可聚集。
(二)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在主的名裡聚集,主就在他們中間。
(三)所有信徒皆有祭司職分,聖品階級完全不合聖經。
(四)作為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信徒有彼此交通的必要。
(五)他們查考聖經中的預言,特別是尚未應驗的部分。
(六)他們接納一切主所接納的人,與他們一同擘餅、聚集。
(七)他們不排斥到其他團體講道。
然而,因著解經上的歧見,弟兄之間漸漸出現了分裂。這個分裂主要是來自於對聖經預言的不同解釋。達秘認為,信徒會在大災難之前全體被提;牛頓卻認為,信徒必須經過大災難,並在大災難結束前全體被提。而格羅夫則相信,唯有得勝的信徒才能有分千年國,作為其獎賞。此外,他們對於教會的本質、蒙召,以及治理上也有不同的意見。達秘認為一地教會的責罰,應由全體教會決定。格羅夫則認為教會應直接受神的管理,不應彼此幹涉。牛頓則主張各地教會應自行指派長老,各自處理行政事務。1846年,達秘發表《真相的來龍去脈》一文,內含許多對牛頓的指責。隔年2月,以達秘為首的英格蘭各地弟兄們在倫敦聚集,同聲譴責「從普利茅斯所出的邪惡教訓」,並且絕對與之分離。
此時,由慕勒和凱克帶領的畢士大弟兄會卻認為,除非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普利茅斯的教訓有異端之嫌,否則仍應一視同仁地接待他們,不可因任何道理上的分歧而將他們隔絕。然而達秘卻認為,在畢士大的弟兄們應立即斷絕與牛頓等人的交通,不然,也將被隔絕。在達秘的堅持之下,弟兄會分裂成以達秘為首的「閉關弟兄會」,以及以慕勒和格羅夫為首的「公開弟兄會」。分裂後的弟兄會,走上各自發展之路。公開弟兄會致力於福音行動,範圍遍及中國、印度、非洲、紐西蘭等地,建立許多分送單張的文字機構。閉關弟兄會雖然也產生少數有能力的傳道人,如《救、知、樂》的作者卡亭喬治,但大部分的重點還是在解經工作。他們中間出了幾位著名的解經教師,如開雷、馬金多等。
國度真理的恢復
弟兄會當中產生了許多有名的解經家,其中一位就是郭維德。郭維德生於主後1813年,183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畢業後被按立為教牧。1844年,他因著無法迫使自己的良心接受嬰兒洗禮,離開了聖公會,建立了索立郡教會。然而因著會眾人數眾多,不得不以維多利亞大會堂作為聚集之所。主後1854年,索立郡教會重新啟用,郭維德便在此處執牧直到離世。
郭維德有極佳的思維能力,對於真理總是追根究柢。他查考末日審判與千年國的關係,看見千年國是神給忠信信徒的獎賞。人雖然因信得救,但必須借著信心所活出的生活,在神面前得獎賞。得救是生命的問題,得賞乃是生活的問題。他告訴人兩件事:第一,基督徒有從千年國裡被革出的可能,故此信徒必須忠心,必須殷勤。第二,在大災難前,不是全體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勝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
郭維德有一位助手名叫潘湯,潘湯生於牙買加一個聖公會的家庭中,來到英國求學,在劍橋修得了律師學位。潘湯也是一位極出色的聖經教師,他所領導的禱告、研經和主日學,均吸引大批的群眾參加。他也是《黎明雜誌》的編者之一,在雜誌上發表許多關於解經的文章。
在弟兄會中另一名與郭維德同時期的著名教師彭伯,則寫下了許多關於聖經預言的著作,是百年來最偉大的解經家之一。他與郭維德、潘湯等人的被提觀點一致,認為只有小部分得勝的信徒,可以在大災難前被提到空中與主相會。另一位解經家蘭格喬治早年曾加入閉關弟兄會,後來轉入了公開弟兄會,受彭伯、司布真、慕勒等人影響甚多。蘭格喬治遊行英格蘭、蘇格蘭、挪威、德國、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印度等地傳講神的話語。
因著弟兄們對聖經預言的解釋,引起了此時期人們對於國度預言的普遍重視。
內裡生命派的緣起
十七世紀時,在天主教中間,有一班屬靈的人被興起來,開始注重基督徒內裡的生命。其中一位名叫莫林諾,是一位很屬靈的人。他曾寫下了《靈程指引》一書,教導人如何舍己,如何與主同死,成為當時一極有影響力的著作。同時期有一位蓋恩夫人,生於主後1648年,卒於主後1717年;她對於如何與神的旨意聯合、如何舍己等,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她寫了一本傳記,名為《馨香的沒藥》,是一本生命經歷很深的書。衛斯理約翰受蓋恩夫人幫助很大,他甚至認為每一位信徒都應該讀讀蓋恩夫人的信息。與蓋恩夫人同時的,還有一位芬乃倫主教。他極肯為主受苦,與蓋恩夫人二人同工,釋放了很多屬靈的道,是當時最注重內裡生命的一班人。
之後到了十九世紀,另有一班人被興起來,繼續這條內裡生命的線。主後1875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瓷器商人被神得著。史密斯看見人乃是因奉獻而成聖,這種成聖與衛斯理所說的成聖不同。史密斯所看見的成聖,乃是借著信心與奉獻;衛斯理所看見的成聖,乃是人在奉獻之後所要逐步達到的。事實上,兩者都是真理。史密斯夫人延續史密斯的路線,寫了一本《基督徒喜樂的秘訣》。同時,霍普金與慕安得烈等人,也起來延續蓋恩夫人所傳舍己的道。他們在德國、英國等地召開年度大會,這些大會就是後來開西大會的前身。大會由霍普金主講,他接受史密斯與蓋恩夫人的屬靈幫助,對當時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儘管蓋恩夫人所釋放的真理,並未在教會歷史上大放異彩,但卻對許多人有極深的屬靈影響。借著這位十七世紀的姊妹,神帶進了十九世紀恢復的流。
除了霍普金以外,特朗布爾也在開西大會中,釋放得勝生命的信息。這些信息為基督徒對得勝生命的認識,以及經歷這生命所過的生活,帶進了大的恢復。
之後,神興起了賓路易師母。賓路易師母早期身體十分軟弱,常病臥在床,在病中讀到蓋恩夫人之著作,只是她當時很難相信這種完全的舍己、信靠和完全的愛是可以付諸實行的。有一次,在與神的爭執中,她迫切求主帶她進入這些真理的實際。主聽了她的禱告,從那時開始,她就被神興起,傳揚十字架的真理。賓路易師母乃是一個真正背十字架的人。因著她的經歷,許多信徒受吸引開始追求十字架的真理。借著這些活的見證,神使更多的人明白,祂工作的中心乃是十字架。十字架乃是一切屬靈事物的根基,沒有十字架的工作,人就不知何謂死亡,何謂罪惡。許多屬靈的人都從賓路易師母得到很大的幫助;神借著她所傳揚的信息,叫許多人得著拯救。
威爾斯大復興
主後1904年,在英國威爾斯出現大復興。伯雷納奇和勞荷這兩個城市,是威爾斯大復興的發源地。在這次復興中,有些地方全城的人都得救了,以致再沒有可以傳福音的對象。除了福音之外,有許多五旬節的外表現象也在他們中間產生。這復興的領導人是羅伯斯伊凡,他是一個22歲的礦工,沒有什麼學問。他得救以後,常在廢礦坑中迫切禱告。他的禱告只有一個,就是:「主啊,折服教會,好叫世人得救。」周圍的人一面覺得希奇,一面深受感動。漸漸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他的禱告,不久全礦坑都受了影響,許多礦工被興起禱告。復興也從這裡蔓延到整個英格蘭南部。
開西大會
開西大會是在主後1875年於北英格蘭湖區的開西小鎮開始的,福音派基督徒每年夏天在此舉行大會。在此之前,史密斯便在英格蘭各處召開類似的特會,主後1874至75年間,在牛津、布賴頓等地也有大型聚集。到了主後1875年,聖公會主教貝特斯比開始在開西鎮上舉行為期一周的聚會。
開西大會不同於其他傳輸聖經知識的解經聚會,它的重點在於幫助信徒屬靈生命的長進,恢復他們的屬靈情形。因此,大會並不突顯宗派神學,只強調「在基督都是一」。因著大會的主題十分明確,因此歷年信息的順序大致如此:第一天,解釋罪在信徒生命裡所產生的功效(死);第二天,神借著十字架對付了罪與罪的權勢;第三天,人對神呼召所應有的奉獻;第四天,過一個讓聖靈充滿的生活;第五天,基督徒應有的事奉,著重海外傳教的一面。開西大會的主要講員多半來自英國,少部分也來自其他國家。這些講員中,我們熟知的有慕安得烈、戴德生。倪柝聲也曾應邀在會中禱告。
和受恩教士
和受恩教士於主後1866年生於英國南部蘇福克郡的皮森浩。父親是一名車輪修理匠,家境貧寒。1890年,和受恩24歲那年,在一場更正教中國宣教大會中,身在遙遠中國的戴德生發出呼召說:「在基督教土地上,更正教的眾教會,我們現在呼籲你們,在今後五年以內,差遣一千人來到中國,響應這些呼召。我們乃是為著三億尚未聽見福音的異教徒懇求你們,眼前廣大的事工和責任遠遠過於我們所能擔當,因此我們誠摯的發出懇求。」在這呼召發出剛好五年後,1895年在英國聖公會宣教差會的差遣及資助下,和受恩來到了中國。她寫信給差會的負責人巴林古德:「何等可悅,我們能信靠神的話——祂必遮蔽你。當我們頭一次踏上這塊土地,我們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體會:神給我們的是何等的尊榮!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就是當我真正抵達中國的時候。」
在抵達中國不久以後,和受恩和另外兩名女傳教士一同被安排前往福州附近的鄉下,她便全人投入應付周遭的需要。後來因當地環境太差,她被指派遷回福州市,在陶恕女子中學教書,為時七年。因著她極富生命,獲得學生們的喜愛,引起了女校校長的妒忌,以十項不法的罪名,向差會控告她的不是。差會下令和受恩回英國解釋。在冗長的審問中,她總是選擇靜默,從未表白。在她回英國的期間,遇到了《黎明雜誌》的編者潘湯,從他得著許多幫助。潘湯對於宗派的看見十分清楚,也對聖經中有關國度的預言很有研究。在潘湯的影響下,她開始過一種等候主來的生活。她在倫敦待了兩年,一面操練信心的功課,一面向主禱告,求主讓她再回到中國去。
1909年,和受恩在與索立郡教會的潘湯交通後,再次回到了中國。這次她決定不倚靠差會,單單倚靠主作她的供應。她住在福州附近的一個小村子裡,繼續學習十字架。曾有人問她:「如何為主作工?」她回答:「就是先停下自己的工。」她像是一顆生命的種子,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表面看來沒有任何偉大的果效,但卻影響了許多人,其中一位就是倪柝聲。和教士於1930年離世,留下許多深刻的詩歌,如《詩歌》282首:
一、如果我的道路
引我去受苦,
如果禰是命定
要我歷艱辛,
就願禰我從茲
交通益親摯,
時也刻也無間,
彌久彌香甜。
二、如果地樂消減,
求禰多給天;
雖然心可傷痛,
願靈仍讚頌;
地的香甜聯結,
若因禰分裂,
就願禰我之間,
聯結更香甜。
三、這路雖然孤單,
求禰作我伴,
用禰笑容鼓舞
我來盡前途;
主,我靠禰恩力,
盼望能無己,
作一潔淨器皿,
流出禰生命。
在神主宰的保守中,教會在神的心意裡,繼續邁向另一個世紀……
(完---)
(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