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分析了教會歷史的分段,現在我們回到早期教會的歷史中,看看早期的教會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框架和氛圍當中落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傳播的。
耶穌誕生的時候,猶太民族正被羅馬帝國殖民統治著。羅馬帝國從公元前44年建立帝國,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前前後後差不多經歷了一千五百年。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早期教會就是在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環境當中,開始播下了信仰的種子。四部福音所講述的,就是耶穌怎麼樣誕生,怎麼樣長大,然後又怎麼樣公開地去傳教,召選他的門徒建立小小的教會團體,在耶穌死亡復活後,又派遣他的宗徒們到普天下向一切受造物宣講福音……所以我們從四部福音裡看到的其實就是一個處於嬰兒時期的教會。而《宗徒大事錄》全部的內容講述的就是接受了耶穌基督派遣的這些宗徒們,是如何在五旬節這一天領受了天主聖神的力量,他們勇敢地走出了自己恐懼不安的小房間,向世界各地的人宣講耶穌的福音。因此他們也受到了很多的迫害。一開始,僅僅是個別的迫害事件,可是到了公元64/65年,羅馬帝國一位叫尼祿(Nero,37-68)的羅馬皇帝開始大肆迫害基督徒。在當時的羅馬帝國的皇帝被稱為太陽神的兒子,但是基督宗教公開地宣稱說:天上地下只有一個天主,那就是耶穌基督向我們宣講的天父,祂是造天地造萬物主宰人類命運的這樣一個神明,而不是我們所說的太陽神或者是月亮神,或者是風神水神等等各式各樣的神明。這些神明在基督徒看來,僅僅是人手所塑造的一種偶像,他(們)沒有生命,更不可以主宰人類歷史的命運,所以你太陽神也是子虛烏有,更不用說太陽神的兒子——羅馬皇帝了,他也是個普普通通的人,跟我們大家一樣。而這樣一種神學思想自然而然地威脅到想獨攬政權的羅馬皇帝,他必須要斬草除根,最好讓所有的羅馬公民都站起來反對基督徒。所以尼祿皇帝不惜炮製了「火燒羅馬城」這樣一個冤案,指控基督徒是縱火兇手,因此掀起了一個迫害基督徒的大規模的國家體制操縱下的運動。一方面除掉了他的心腹之患,另一方面他也可以在這個廢墟上重建一個金碧輝煌的羅馬城。這對尼祿皇帝來說是一舉兩得。尼祿皇帝的生命在悲慘的結局當中就結束以後,其他接班的羅馬皇帝也陸陸續續地掀起大大小小迫害基督徒的運動,這樣的迫害一直持續到公元313年才告一段落。公元313年,西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272-337)和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李錫尼(Licinius,263-325)在米蘭籤署了「米蘭詔書」(Edict of Milan)。「米蘭詔書」的內容基本上可以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說基督宗教從今以後也成為羅馬帝國合法的宗教;第二部分是要把在之前沒收的教會財產全部歸還的教會。313年的「米蘭詔書」標誌著早期教會團體的合法化了,而到了392年,東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usius I),把基督教定為整個羅馬帝國唯一合法的宗教——國教。基督教國教化給基督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會,但是也出現了一個「政教不分」的局面。一旦政教不分,那教會就不再是像過去一樣,僅僅依靠福音的真理來生活,僅僅依靠傳播基督的福音為她最大的使命和責任,而是有很多人借著政教不分的契機,為自己的升遷、為自己的利益而投機取巧。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教會反而陷入了一個泥沼,陷入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
第一講連結:教會歷史視頻講座(一):教會歷史的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