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海岸線蜿蜒曲折,海邊路兩旁,一邊是鬱蔥的森林,一邊是湛藍的海水。幾年前的長島海岸可不是這樣的,過度地向海洋索取和開發,讓這裡不那麼美麗。如今行走在長島海邊的木棧道上,眼前美景如詩如畫。
海上仙山,幸福長島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2017年7月1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到長島考察調研,要求長島堅定不移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在全省乃至全國海洋生態文明方面樹立起標杆、打造出樣板。2018年6月1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長島綜合試驗區)批覆成立,2019年1月7日正式掛牌。三年來,長島綜合試驗區持續保護修復生態,通過拆除風機、近海養殖騰退、裸露山體修復、生活垃圾分類等措施,積極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樣板。
長島全面恢復山林植被,用「加法」推進全域生態修復
「風機路」不見風機,80座風機拆除場地種滿綠植
「以前來到山上,放眼望去,有數十座巨大的發電風機。山上條這條路也沒有名,老百姓都叫它風機路。」在長島南長山山上散步的陳先生說,發電風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或多或少有影響,這幾年政府把山上的這些風機都拆了,全部種上了綠植。
長島南長山島上以前的發電風機
本著「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長島將「山水林海城」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縱深推進立體生態保護修復。長島綜合試驗區在2016年之前,共分布有80颱風機,其中南長山島31臺,北長山島20臺,砣磯島16臺,小黑山島13臺。因為考慮到風機對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乃至長島綜合試驗區全域的生態環境的影響,長島下定決心,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對全區80颱風機進行拆除和植被恢復。
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截至2016年12月7日,優先拆除了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12颱風機;截至2017年12月19日,拆除了分布於4處島嶼的全部80颱風機。
發電風機拆除後
「2018年5月完成了全部風機拆除場地的生態修復。」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馮金鑫說,用了2年時間,對風機拆除場地進行了測量規劃、整地、挖樹坑、人工種植、覆土、澆水、養護等大量的工作,在風機拆除場地及周邊栽植龍柏、側柏、蜀檜、連翹、碧桃、櫻花和金葉榆等8萬餘株以及地被石竹兩千多平方米(84300株以及地被石竹2130㎡)。因為地處海島,土地相對貧瘠,淡水資源匱乏,且易受海風影響,栽植過程中還要兼顧部分未成活樹木的補植更新,期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長島南長山其中一颱風機的拆除場地看到,種植的碧桃等植物長勢很好,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已看不出這裡曾是風機場地的影子。
山體整治前
近幾年,長島還全面恢復山林植被,用「加法」推進全域生態修復。由於自然風化,歷史開發等原因,部分山體破損裸露,目前已對10個有居民島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
山體整治後
離岸1公裡範圍內的圍海養殖全面騰退,今年計劃清理5000畝
以前近海上是密密麻麻的養殖場;現在海邊無養殖場、養殖區,只有遊客乘坐遊船嬉戲的場景。據介紹,長島綜合試驗區實施近岸養殖騰退是落實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現代化生態漁業的迫切要求。
海邊育苗場拆除前
據長島綜合試驗區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管理科副科長李文清介紹,長島綜合試驗區按照「保生態、保生計、保通航」的原則,對離岸1公裡範圍內的圍海養殖、圍網養殖、筏式養殖三種養殖方式實施了全面騰退。全區計劃騰退海域面積4.2萬畝,2019年已騰退海域面積達1.26萬畝,騰退補償資金1.1億元。
「以前前面全是養殖筏,現在都沒有了。」在樂園村碼頭,李文清指著近海海面上說,遠處的紅色浮標距離岸邊1公裡,這1公裡範圍內一處養殖場也沒有。李文清透露,今年將清理珍珠門航道、廟島以西的養殖場,計劃清理5000畝。
海邊育苗場拆除後
在騰退過程中,充分考慮漁民的發展需求和養殖意願,對不再從事養殖生產的,按照騰退補償標準給予其一次性補償,鼓勵漁民逐步實現轉產轉業;對繼續從事養殖生產的,一方面由村集體在騰退區外統一確權暫養海區,在解決養殖業戶的苗種需求和生計用海的同時實施海域的集約規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爭取「海洋牧場+漁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鼓勵養殖業戶走向深遠海,實現與牧場企業的融合發展,攜手「耕海牧漁」,推進現代化生態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曾經髒亂差的海邊,如今已變成最美海岸。在南長山島的南海岸木棧道,以前這裡有多家育保苗場,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海藻絕生。「以前這邊全是海參育苗棚,現在全部拆除後一個都沒有了,環境好了,海水也變得湛藍。」長島居民李建說,漫步在彩色慢行道上,右手邊是滿山綠色,左手邊是藍色的大海,景色美如畫。
經過生態修復後,海邊美景成為不少遊客的打卡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鍾建軍 攝
長島用「減法」推進生態整治,放大生態優勢。近幾年,長島累計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旅遊和自然岸線佔比由38%提升至80%。
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和現代漁業
按照「長島在工業發展上要慎之又慎,對綠色環保的旅遊服務業、生態漁業要積極發展」的要求,長島綜合試驗區建立了產業負面清單,重點在生態旅遊、生態漁業上下功夫。
生態旅遊方面。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刀刃向內主動求變,啟動「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引進高端民宿經營主體示範帶動,爭取省農擔公司支持,提供優惠貸款利率,鼓勵「漁家樂」業戶升級改造。
「之前的漁家樂已經滿足不了一些旅客的需求,我們將5棟別墅進行重新設計改造,35個房間,設置書吧、休閒吧,獨棟海鮮精釀餐廳,為家人們提供高品質服務。」海田雲谷藝術民宿負責人李解說,「我們注重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讓家人們能夠在隨意的一個角落發覺有意思的事,觸碰到有溫度的美好時光。」
長島啟動「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高端民宿為遊客提供品質服務
長島綜合試驗區與銀泰集團開展景區運營管理提升、品牌開發推廣合作;正在與海南蜈支洲島洽談合作,對長島的廟島、小黑山島及周邊海域進行旅遊開發。開通了南北長山環島旅遊服務系統,獲批了全國首個海上3A景區,開發了全省首個智慧旅遊雲平臺,推出了環島馬拉松、海釣等系列賽事,鄉村遊、海上遊等特色遊線路火熱,遊客過夜比例超過60%。
生態漁業方面。著力在海洋牧場開發、海工裝備應用、生態養殖模式推廣等方面尋求突破。開展了生態海藻場建設,投放人工生態魚礁,為魚、貝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建立牧場企業+漁戶合作模式,實現了大網箱帶動小網箱接力養殖、共同致富的產業模式。目前,累計獲批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6處省級海洋牧場,建成3種類型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下水國內首座5G「一拖六」深遠海智能網箱、國內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網箱、省內首座半潛式深水智能網箱,引領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
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
生態環境好了,高級海洋生物、珍稀鳥類頻頻出現
長島綜合試驗區通過持續不間斷生態治理修復,多年未見的大葉藻、鼠尾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白江豚、鯨魚等高級海洋生物頻頻出現,斑海豹數量增多,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東方白鸛、黃嘴白鷺、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於往年。
岸灘整治修復後藻類回歸
2018年,一隻外形優美的大鳥撲稜撲稜地落到長島縣砣磯鎮北村居民趙樂成院子裡,讓他吃了一驚。「我一看就不是平常的鳥,我抱著它仔細看了看,它腿受傷了。」趙樂成說,後來鎮上來人看,才知道這是一隻東方白鸛。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馮金鑫稱,經過專家確認,這隻大鳥是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是極其珍稀的野生動物。這隻東方白鸛送往動物園救治。
單就東方白鸛,保護區在2018年、2019年各救助1隻。「聽說有一隻東方白鶴受傷了,在島上治好了,第二年它爸媽來長島找孩子,找到它並把它帶走了。」馮金鑫說,島上生態好了,珍稀鳥類多了故事就多了。
美麗長島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長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裡成為環太平洋西岸、東北亞、東亞等地區候鳥遷徙的「驛站」。據統計,長島境內發現的鳥類已佔全國鳥類種類的24.2%。
不單是鳥類,白江豚、斑海豹的數量也逐年增多。擋浪島外的幾塊大礁石,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斑海豹的主要棲息地。每年三月至五月,這裡都會聚集近百隻斑海豹。每天,礁石會隨著潮汐漲落淹沒或裸露於海水中,每當礁石露出水面,斑海豹便會來到礁石上享受日光浴。有四五隻斑海豹,常年留守在這片海域,守護著它們的家園。它們在這裡休養生息,養得膘肥體壯,精力充沛之後,才會踏上遷徙的旅程。
通過整治修復,長島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山更綠了,岸線更美了,海水更藍了,多年未見的鳥類魚類藻類紛紛重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野生海膽在海底安家
年內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 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
長島綜合試驗區正在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今年國家公園所有前期準備工作要做完。」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於國旭透露,今年要完成《長島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長島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完成《長島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長島國家公園設立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報告》編制等各項工作。「待國家啟動申報工作時,第一時間開展申報。全力爭創長山列島國家公園在全國首批掛牌。」
2019年11月,長島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據介紹,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方面,到2020年,山體、海岸、林地、岸灘等資源得到保護修復,南北長山島裸露山體和地質災害治理基本完成,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以生態旅遊、現代漁業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海陸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大氣質量接近或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於60%,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態島。到2035年,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成為國際海島保護發展的典範,建成「山青、海藍、林茂、岸美、灘淨、城靚」的生態海島。
不少遊客慕名到長島綜合試驗區觀光旅遊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今年是長島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的收官之年。按照相關部署,長島綜合試驗區重點持續推進「山水林海城」一體保育修復,年內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全面完成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以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綜合試點;推動海洋牧場建設持續走在全國前列;重點持續推進港口、船舶、道路、供水、供電設施改造升級,提升城區「綠化、美化、彩化、亮化」整體景觀和鄉村民居風貌,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生態海島。
【來源:海報煙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