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體「療傷」、海岸修復,長島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生態之島」

2020-12-26 湘湘愛旅行

美麗的海岸線蜿蜒曲折,海邊路兩旁,一邊是鬱蔥的森林,一邊是湛藍的海水。幾年前的長島海岸可不是這樣的,過度地向海洋索取和開發,讓這裡不那麼美麗。如今行走在長島海邊的木棧道上,眼前美景如詩如畫。

海上仙山,幸福長島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2017年7月1日,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到長島考察調研,要求長島堅定不移把「生態保護作為第一要務」。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關於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在全省乃至全國海洋生態文明方面樹立起標杆、打造出樣板。2018年6月1日,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以下簡稱長島綜合試驗區)批覆成立,2019年1月7日正式掛牌。三年來,長島綜合試驗區持續保護修復生態,通過拆除風機、近海養殖騰退、裸露山體修復、生活垃圾分類等措施,積極打造海洋生態文明樣板。

長島全面恢復山林植被,用「加法」推進全域生態修復

「風機路」不見風機,80座風機拆除場地種滿綠植

「以前來到山上,放眼望去,有數十座巨大的發電風機。山上條這條路也沒有名,老百姓都叫它風機路。」在長島南長山山上散步的陳先生說,發電風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或多或少有影響,這幾年政府把山上的這些風機都拆了,全部種上了綠植。

長島南長山島上以前的發電風機

本著「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長島將「山水林海城」作為一個完整生態系統,縱深推進立體生態保護修復。長島綜合試驗區在2016年之前,共分布有80颱風機,其中南長山島31臺,北長山島20臺,砣磯島16臺,小黑山島13臺。因為考慮到風機對山東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乃至長島綜合試驗區全域的生態環境的影響,長島下定決心,堅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對全區80颱風機進行拆除和植被恢復。

在各部門的通力協作下,截至2016年12月7日,優先拆除了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的12颱風機;截至2017年12月19日,拆除了分布於4處島嶼的全部80颱風機。

發電風機拆除後

「2018年5月完成了全部風機拆除場地的生態修復。」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馮金鑫說,用了2年時間,對風機拆除場地進行了測量規劃、整地、挖樹坑、人工種植、覆土、澆水、養護等大量的工作,在風機拆除場地及周邊栽植龍柏、側柏、蜀檜、連翹、碧桃、櫻花和金葉榆等8萬餘株以及地被石竹兩千多平方米(84300株以及地被石竹2130㎡)。因為地處海島,土地相對貧瘠,淡水資源匱乏,且易受海風影響,栽植過程中還要兼顧部分未成活樹木的補植更新,期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在長島南長山其中一颱風機的拆除場地看到,種植的碧桃等植物長勢很好,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已看不出這裡曾是風機場地的影子。

山體整治前

近幾年,長島還全面恢復山林植被,用「加法」推進全域生態修復。由於自然風化,歷史開發等原因,部分山體破損裸露,目前已對10個有居民島31萬平方米裸露山體生態修復治理。

山體整治後

離岸1公裡範圍內的圍海養殖全面騰退,今年計劃清理5000畝

以前近海上是密密麻麻的養殖場;現在海邊無養殖場、養殖區,只有遊客乘坐遊船嬉戲的場景。據介紹,長島綜合試驗區實施近岸養殖騰退是落實山東省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發展現代化生態漁業的迫切要求。

海邊育苗場拆除前

據長島綜合試驗區自然資源局海域海島管理科副科長李文清介紹,長島綜合試驗區按照「保生態、保生計、保通航」的原則,對離岸1公裡範圍內的圍海養殖、圍網養殖、筏式養殖三種養殖方式實施了全面騰退。全區計劃騰退海域面積4.2萬畝,2019年已騰退海域面積達1.26萬畝,騰退補償資金1.1億元。

「以前前面全是養殖筏,現在都沒有了。」在樂園村碼頭,李文清指著近海海面上說,遠處的紅色浮標距離岸邊1公裡,這1公裡範圍內一處養殖場也沒有。李文清透露,今年將清理珍珠門航道、廟島以西的養殖場,計劃清理5000畝。

海邊育苗場拆除後

在騰退過程中,充分考慮漁民的發展需求和養殖意願,對不再從事養殖生產的,按照騰退補償標準給予其一次性補償,鼓勵漁民逐步實現轉產轉業;對繼續從事養殖生產的,一方面由村集體在騰退區外統一確權暫養海區,在解決養殖業戶的苗種需求和生計用海的同時實施海域的集約規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爭取「海洋牧場+漁民合作社」的發展模式,鼓勵養殖業戶走向深遠海,實現與牧場企業的融合發展,攜手「耕海牧漁」,推進現代化生態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曾經髒亂差的海邊,如今已變成最美海岸。在南長山島的南海岸木棧道,以前這裡有多家育保苗場,垃圾遍地,汙水橫流,海藻絕生。「以前這邊全是海參育苗棚,現在全部拆除後一個都沒有了,環境好了,海水也變得湛藍。」長島居民李建說,漫步在彩色慢行道上,右手邊是滿山綠色,左手邊是藍色的大海,景色美如畫。

經過生態修復後,海邊美景成為不少遊客的打卡地。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鍾建軍 攝

長島用「減法」推進生態整治,放大生態優勢。近幾年,長島累計拆除岸線育保苗場86萬平方米,旅遊和自然岸線佔比由38%提升至80%。

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旅遊和現代漁業

按照「長島在工業發展上要慎之又慎,對綠色環保的旅遊服務業、生態漁業要積極發展」的要求,長島綜合試驗區建立了產業負面清單,重點在生態旅遊、生態漁業上下功夫。

生態旅遊方面。積極應對疫情影響,刀刃向內主動求變,啟動「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引進高端民宿經營主體示範帶動,爭取省農擔公司支持,提供優惠貸款利率,鼓勵「漁家樂」業戶升級改造。

「之前的漁家樂已經滿足不了一些旅客的需求,我們將5棟別墅進行重新設計改造,35個房間,設置書吧、休閒吧,獨棟海鮮精釀餐廳,為家人們提供高品質服務。」海田雲谷藝術民宿負責人李解說,「我們注重文化與藝術的融合,讓家人們能夠在隨意的一個角落發覺有意思的事,觸碰到有溫度的美好時光。」

長島啟動「漁家樂·民宿」提升三年行動,高端民宿為遊客提供品質服務

長島綜合試驗區與銀泰集團開展景區運營管理提升、品牌開發推廣合作;正在與海南蜈支洲島洽談合作,對長島的廟島、小黑山島及周邊海域進行旅遊開發。開通了南北長山環島旅遊服務系統,獲批了全國首個海上3A景區,開發了全省首個智慧旅遊雲平臺,推出了環島馬拉松、海釣等系列賽事,鄉村遊、海上遊等特色遊線路火熱,遊客過夜比例超過60%。

生態漁業方面。著力在海洋牧場開發、海工裝備應用、生態養殖模式推廣等方面尋求突破。開展了生態海藻場建設,投放人工生態魚礁,為魚、貝的生長創造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建立牧場企業+漁戶合作模式,實現了大網箱帶動小網箱接力養殖、共同致富的產業模式。目前,累計獲批4處國家級海洋牧場、6處省級海洋牧場,建成3種類型海洋牧場多功能平臺,下水國內首座5G「一拖六」深遠海智能網箱、國內首座坐底式深遠海智能網箱、省內首座半潛式深水智能網箱,引領近岸養殖向深遠海拓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

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

生態環境好了,高級海洋生物、珍稀鳥類頻頻出現

長島綜合試驗區通過持續不間斷生態治理修復,多年未見的大葉藻、鼠尾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白江豚、鯨魚等高級海洋生物頻頻出現,斑海豹數量增多,鮑魚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魚等傳統魚類資源不同程度出現恢復,東方白鸛、黃嘴白鷺、蒼鷹等遷徙鳥類數量明顯多於往年。

岸灘整治修復後藻類回歸

2018年,一隻外形優美的大鳥撲稜撲稜地落到長島縣砣磯鎮北村居民趙樂成院子裡,讓他吃了一驚。「我一看就不是平常的鳥,我抱著它仔細看了看,它腿受傷了。」趙樂成說,後來鎮上來人看,才知道這是一隻東方白鸛。長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馮金鑫稱,經過專家確認,這隻大鳥是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定為瀕危種,是極其珍稀的野生動物。這隻東方白鸛送往動物園救治。

單就東方白鸛,保護區在2018年、2019年各救助1隻。「聽說有一隻東方白鶴受傷了,在島上治好了,第二年它爸媽來長島找孩子,找到它並把它帶走了。」馮金鑫說,島上生態好了,珍稀鳥類多了故事就多了。

美麗長島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長島獨特的地理環境,使這裡成為環太平洋西岸、東北亞、東亞等地區候鳥遷徙的「驛站」。據統計,長島境內發現的鳥類已佔全國鳥類種類的24.2%。

不單是鳥類,白江豚、斑海豹的數量也逐年增多。擋浪島外的幾塊大礁石,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斑海豹的主要棲息地。每年三月至五月,這裡都會聚集近百隻斑海豹。每天,礁石會隨著潮汐漲落淹沒或裸露於海水中,每當礁石露出水面,斑海豹便會來到礁石上享受日光浴。有四五隻斑海豹,常年留守在這片海域,守護著它們的家園。它們在這裡休養生息,養得膘肥體壯,精力充沛之後,才會踏上遷徙的旅程。

通過整治修復,長島海域海島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山更綠了,岸線更美了,海水更藍了,多年未見的鳥類魚類藻類紛紛重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

野生海膽在海底安家

年內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 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

長島綜合試驗區正在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今年國家公園所有前期準備工作要做完。」長島國家海洋公園管理中心主任於國旭透露,今年要完成《長島綜合科學考察報告》《長島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方案》,完成《長島國家公園設立方案》《長島國家公園設立社會經濟影響評估報告》編制等各項工作。「待國家啟動申報工作時,第一時間開展申報。全力爭創長山列島國家公園在全國首批掛牌。」

2019年11月,長島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創新實踐基地。據介紹,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方面,到2020年,山體、海岸、林地、岸灘等資源得到保護修復,南北長山島裸露山體和地質災害治理基本完成,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以生態旅遊、現代漁業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海陸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全面形成。大氣質量接近或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域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大於60%,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海洋生態島。到2035年,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生態文明島,成為國際海島保護發展的典範,建成「山青、海藍、林茂、岸美、灘淨、城靚」的生態海島。

不少遊客慕名到長島綜合試驗區觀光旅遊 通訊員 張吉華 攝

今年是長島綜合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的收官之年。按照相關部署,長島綜合試驗區重點持續推進「山水林海城」一體保育修復,年內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5%以上,全力爭創海洋類國家公園,全面完成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以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綜合試點;推動海洋牧場建設持續走在全國前列;重點持續推進港口、船舶、道路、供水、供電設施改造升級,提升城區「綠化、美化、彩化、亮化」整體景觀和鄉村民居風貌,打造宜居宜遊宜業生態海島。

【來源:海報煙臺】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杉山鎮:打造宜居宜遊宜業宜文旅遊休閒小鎮
    近年來,杉山鎮圍繞打造「一片兩區四點」(一片是重點推進烏石峰片區生態旅遊整體開發項目;兩區即蔬菜產業區和花卉苗木產業區;四點是礦區遺址公園、神童民俗文化園、高登河田園綜合體、福源汽貿城),深入挖掘文化內涵,大力抓好招商引資,合理開發旅遊資源,著力打造一至兩日遊需求的旅遊產品,建設「
  • 城鄉美景如畫卷 宜居宜業亦宜遊 ——「十三五」全州城鎮化建設綜述
    經過五年來的努力,如今的黔南大地,城鄉美景如畫卷,宜居宜業亦宜遊。全州城鎮空間布局進一步合理,城鄉建設管理工作進一步規範,城鎮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市品質、面貌及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進一步提升。
  • 山東長島:打造綠水青山的海島樣板
    四月的煙臺長島,微風習習,沿著海邊棧道逶迤前行,呼吸著空氣中淡淡的樹木清香和大海味道,讓人倍感舒暢。在這裡,曾經裸露的黃色山體已經長滿了棉槐等灌木,一片鬱鬱蔥蔥,多年不見的大葉藻等藻類在海岸叢生,時常能看到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重點保護鳥類棲息徘徊。
  • 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
    □河北日報記者 原付川 隨著《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和《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公布,未來之城的美麗容顏漸漸揭開面紗。 如何打造新時代宜居宜業新城區?近日,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簡稱「中規院」)相關專家和雄安新區規劃建設局相關負責人。
  • 海豐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生態科技城
    從2014年6月啟動建設,到今年3月總投資169億元的41個項目落戶,汕尾市海豐縣生態科技城從一片荒蕪蛻變為廠房林立、機器轟鳴的投資熱土,朝著打造「萬畝千億」產業大平臺的目標跨步向前
  • 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業美麗新城
    如今鹿城的城鎮,生態環境有效提升,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城鄉經濟動能澎湃……一幅宜居宜業城市新圖景正在繪就。  七都街道位於溫州市鹿城區東端,東臨樂清,南靠龍灣,瀋海高速公路溫州大橋穿島而過,是傳統意義上的鹿城東大門。  美麗城鎮建設東風正勁,如何利用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把七都推向更高的發展平臺?結合獨特的自然稟賦,七都人很快定下目標:要面向溫州主城區,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都市節點型美麗城鎮,以美麗城鎮樣板創建為契機,完善基礎設施、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城鄉風貌。
  • 長島:全力打造綠水青山海島樣板
    這一年,長島圍繞著生態修復治理,縱深推進山體治理,完成北五島和西三島破損山體生態治理5.4萬平方米,實施山體造林450畝,退化林改造1000畝。縱深推進岸灘整治,拆除南五島岸線育保苗場12萬平方米,完成南長山島及北四島岸線整治1.19公裡,恢復自然岸線8.7公裡,自然岸線佔比達到80%。
  • 新區加快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美麗新城 「濱城」與...
    天津北方網訊:記者昨日從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建設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十四五」時期是濱海新區實現「一基地三區」核心區功能定位,打造國內大循環北方樞紐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先行區,基本建成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海新城的關鍵五年。
  • 威尼斯得月廣場|宜居宜業 生態家園
    打造一座生態宜居浠水新城因地理位置的自然生態優勢再結合政府規劃的發展勢頭必將成就向而往之的城北新城威尼斯得月廣場坐擁月山、窯湖、月湖、月西公園>攜手天然饋贈優勢,享受自然生態棲居遵循統一設計,配套建設,優美環境共同打造北城新區「山水楚韻,濱湖新城」城北新區 交通網絡「三縱四橫」發達城市配有的主幹道路網暢通浠水新老城區,日常生活隨心出行
  • 打造近1公裡靚麗海岸風景線,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完工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燕華 通訊員 穗規資宣近日,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原先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帶蛻變成極具海灘風情的濱海公園,不僅成為周邊居民休閒的好去處,也為南沙自貿區在港、產、城融合方面提供增長空間
  • 宜居宜業的高品質新城在同安灣崛起 民生優先 加碼百姓幸福生活
    ,教育、醫療、交通、文體等民生保障項目日臻完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這座宜居宜業的高品質新城正在崛起。  厚植品質教育資源,隨著基礎配套的逐步完善,同安灣新城已經成為廈門市優質教育資源向島外布局的重要高地,著力推動名校跨島建設,廈門六中島外校區即將落地新城,未來五年新城還有望再引進兩所名校。當地也在搶抓機遇,不斷謀劃生成更多的教育項目,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配套。新城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五年內,新城教育資源還將進一步完善,打造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完備優質教育體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向「綠水青山」要小康
    近年來,南長山街道孫家村依託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堅持「全域統籌、生態優先、產業融合」的綠色發展理念,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生態旅遊綜合體,在「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中不斷邁出小康生活的鏗鏘步伐。
  • 新理念、新技術,擁抱綠色生活 南京江北新區打造生態宜居之城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丁小玲)4月24日上午,由南京江北新區管委會和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主辦,江北新區宣傳和統戰部、中國江蘇網承辦的「南京新主城 自貿新時代——長三角主流媒體2020南京江北新區採風行」活動採風團來到了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重點打造的大型生態景觀工程「青龍綠帶」,感受南京新主城中央公園的魅力。
  • 打造宜居宜業生活環境 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庫車訊(庫車市融媒體記者 王隴江通訊員任波)哈尼喀塔木鄉全力打造鄉村集鎮區建設工程,一排排整齊的商鋪平地而起,為轄區群眾打造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阿吉古麗·吐爾地是哈尼喀塔木鄉庫木艾日克村村民,以前家裡以種地為主,收入來源單一。
  • 宜居宜業,快來美麗白雲安家 - 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7月15日、16日兩晚暖企惠民的直播中,白雲區政府、區住房建設和交通局、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同和街、永平街、石門街、棠景街、人和鎮、鍾落潭鎮、江高鎮、龍歸街相關負責人組成「1+2+8」最強直播團隊,為大家權威推介白雲優質的宜居宜業環境,邀請各類優秀人才紮根白雲、投資白雲、置業白雲,推動白雲區經濟振興,助力企業復工復產。
  • 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的現代化新寧河──訪寧河區委書記王洪海
    ,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經驗入選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典型案例,為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寧河奠定了堅實基礎。王洪海:「十三五」時期,寧河區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奮力追趕先進地區,持續用力理舊帳、夯基礎、蓄動能、促轉型,全區政治生態、經濟生態、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發生根本性變化,「塌方式腐敗」得到有效整治,經濟增速連續四年排名全市前列,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四年高於全市平均水平,平安寧河建設取得重大成效,七裏海溼地生態保護修復經驗入選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典型案例,為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現代化新寧河奠定了堅實基礎
  • 借明星「引」來流量後還要「留」住關注 建一個宜遊宜業又宜居的臨港
    隨著天文館、「冰雪之星」等將陸續開業,人們會發現,臨港是一個值得花時間玩上一圈的地方。而臨港新片區要做的,是繼續打造更多文旅目的地,形成規模效應。這樣的「點」,也可以是行業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業企業。胸懷大志的人才們能在臨港新片區找到施展才華的舞臺、創造價值的天地。
  • 打造宜居宜業濱海新城
    「十三五」期間,旦場鎮堅持經濟穩定發展總基調,以提升村民幸福指數為抓手,全面激發內生動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加快打造宜居宜業濱海新城,展現出經濟蓬勃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新面貌。
  • 江東新區防潮堤與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計劃年底前竣工
    8月20日,記者從海口江東新區防潮堤與海岸帶生態修復工程項目部獲悉,該項目目前已完成70%,計劃年底前竣工。屆時,號稱「全國首個河海涼道示範樣板」將向市民遊客開放。韌性海防 讓水「來去自由」「原來的老堤壩是一堵擋牆,只能起到止水作用。
  •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讓賈汪變「真旺」
    三年來,賈汪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大力推廣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經驗,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成功獲批國家級生態修復示範區。在此基礎上,我區積極推廣潘安湖生態修復治理經驗,堅持「宜遊則遊、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工則工」原則,重點推進解憂湖、龍吟湖採煤沉陷區治理工程,打造城郊生態溼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