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認知模式產生焦慮情緒,如何應對焦慮煩躁?

2020-12-26 情緒管理專家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焦慮、煩躁。有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使自己陷在了焦慮中無法自拔。了解焦慮症,才能不被焦慮症、心情焦慮煩躁擾亂你的正常生活。

當你面對沒有把握的事情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如果焦慮的程度與客觀事件明顯不符或者焦慮持續時間過長,則被診斷為焦慮症,這不僅僅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還會給他人帶來不便。

焦慮者與其他人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同的,往往傾向於將事情向消極片面的方面考慮,為了避免事情出現不好的後果,焦慮者往往會十分敏感,對於一點小事也經常表現得小題大做,令人難以理解。其實很多焦慮者也意識到自己過於擔憂,事情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嚴重,但是由於腦內腦電波紊亂,導致他們無法阻止腦中的這樣想法,如果他們試圖壓制腦中的消極想法,焦慮的感覺就會更加強烈。

當焦慮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大腦裡α波是處於升高的狀態下,在大腦裡波動大,這種異常、病態似的亢奮,使得人不受控的焦慮不安,當這樣的亢奮狀態運作一段時間後,由於我們的大腦機制會自動啟動自我保護的措施,所以這時人的緊張、焦慮就會得到緩解和回落到一個最低點,而回落即代表一個人的情緒心境低落了,這時也就是一個抑鬱症爆發的時刻到來了。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焦慮、抑鬱情緒與人體內的腦電波頻率密切相關,當大腦內α波產生紊亂時,會造成焦慮情緒;當大腦內的β波紊亂時,會造成抑鬱情緒以及失眠。

腦電活動的節律及振幅與情緒、注意力等有密切的聯繫,通過現代生理化科學儀器去改變大腦的局部電生理代謝環境,促進腦部微循環,改善神經遞質傳導功能,達到改善睡眠、調節情緒、促進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達到訓練的效果。

錯誤的認知模式會產生焦慮情緒

一個人的認知模式,對周圍環境的判斷及自己的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焦慮症患者在生活中經常會因為錯誤的認知而對自己產生消極的評價,概括起來主要有幾下幾種:

1、愛走極端,十分絕對得認為事情非黑即白,一遇到挫折就會有很強的挫敗感,失去自信,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很差勁。

2、處事消極,總是看到生活中消極的一面,自動忽略積極的一面,認為自己的生活沒有希望。

3、思維固化,認為事情只要發生過一次就會再次發生,生活中的不幸一定也會再次發生,認為自己會一直陷入困難和不幸中。

4、疑心重,懷疑自己馬上就要出現疾病或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每天無中生有、杞人憂天,認為自己的生活會很糟糕,並且對生活失去信心。

5、放大錯誤,把一般性的過失、挫折和困難看得過於嚴重,放大自己的不足,低估自己的長處,對自己沒信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

6、錯誤推斷,把自己的不好的感覺當成事實,認為產生不良感覺是因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認為自己能力不強,總是做壞事。

如何應對心情焦慮煩躁

焦慮者腦中經常會出現各種負面想法,這些想法會誤導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正在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因而變得更加緊張焦慮。使用大腦生物反饋調整腦電波對調節人們的情緒很重要,其實認真看待自己的負面想法並對他們進行檢驗,你就會發現這些負面想法是沒用的。

當然焦慮者的焦慮想法大多時候是不受自己支配的,即使知道不應該這樣想,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出現這樣的想法,當意識到自己產生了焦慮的負面想法後,可以試著這樣做:

1、告訴自己想法不是事實

想法不是事實,實際情況不會隨著你的想法而改變,不會因為你有負面想法就發生同樣糟糕的事情,所以請不要將自己的想法與事實等同,因為這只會更加焦慮。

2、將負面思維轉換為現實思考

當腦中出現了負面思維以後,也可以換一種方式思考,考慮一下實際情況,不要一條路走到黑。

3、給自己打一劑抗壓「疫苗」

總是擔心自己的負面想法成為現實,並為這個不一定成為現實的想法而感到焦慮,既然如此,不妨給自己打一劑抗壓「疫苗」,即把很糟糕的想法及其結果寫出來,並將應對方式也寫出來。

4、讓大腦開個「小差」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一直陷入焦慮的負面情緒中時,思緒就很難,跳脫出來而給自己的大腦放個假,讓大腦開個小差,可能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可以選擇運用沒有不良反應,對人體沒有刺激的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來調整異常腦電波,使患者可以自主調控回歸到正常頻率,有效緩解焦慮、失眠,提高睡眠質量。潤安傑大腦生物反饋是通過採集腦電波信號,將正在訓練腦電波以動畫的方式形象、實時的展示給使用者,並進行全程提示、增強,使異常腦電波逐步恢復到正常範圍。同藥物相比,不但更有效,而且訓練過程輕鬆。

焦慮的大腦會綁架你的情緒,一點挫折與意外,可能會因為你的消極思想而讓自己變得焦慮不安,如果經常出現這種情況,你內心的循環可能就會失控,一開始是因為威脅或危險而焦慮,但是恐懼會讓你過度反應,使情況變得更糟,這樣你自己就會更加焦慮,如此惡性循環,焦慮便會一直影響你的生活。

相關焦點

  • 如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
    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近年來統計數據表明,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的發病率正在不斷攀升,全球超過8000萬人患有焦慮、抑鬱和失眠等身心疾病,其中大多數人都無法從現有的治療中得到解脫。壓力和不良事件:緊張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容易使人恐懼、焦慮,強迫自己做某些固定的事物,如固定思維、行為模式等來緩衝壓力,長期生活壓力和遭受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際關係緊張、婚姻遇到考驗、學習、工作受挫等等,加上本人個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對自己和他人高標準嚴要求的傾向,因而在處理壓力和不良生活事件時缺乏彈性,表現得難以適應,患者內心所經歷的矛盾、焦慮最後以症狀的形式表達出來
  • 當產生焦慮情緒,通過三個步驟來進行調整,焦慮症狀有所減輕
    焦慮,這個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無論是什麼看法還是什麼觀點,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擺脫當前的焦慮情緒體驗。不想因為當前的焦慮情緒而讓自己陷入深深不安中,也不想因為當前的焦慮情緒而讓自己顯得狼狽不堪。自己的精神層面遇到了巨大的壓力感。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如何有效控制焦慮情緒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出現極其負面的情緒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這種自我認知的痛苦正是我們不滿足於淺層的快感、轉而追求高層次的意義感所必須承受的代價。帶著略煩躁的心情洗漱吃完早飯,坐在桌前,我要做什麼呢?,如悲哀、遺憾、迷惑和煩悶,或者產生不健康的負性情緒,如抑鬱、暴怒、焦慮和自憎。
  • 如何科學應對考前焦慮?
    有人睡不著、吃不下,有人情緒起伏、煩躁不安,也有人看上去淡定,實際「壓力山大」……該怎麼辦? 雪華心理師結合自己的臨床諮詢經驗歸納了部分問題及解決策略,供廣大高考、中考考生及家長參考,祝大家都能考出滿意成績。 第一點:認清自己。
  • 減少外出出現煩躁,必須外出產生焦慮,怎麼辦?心理疏導來了!
    如何緩解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的心理壓力 如何緩解減少外出後出現煩躁恐慌等情緒如何舒緩一線工作人員情緒和心理返程和外出工作人員的焦慮如何緩解現在很多的反應是對突發事件的正常反應,要認識到每個人在經歷重大負性事件後都會有一些焦慮、擔心等負性情緒,這些是正常反應,接納並允許自己有這些情緒,並適度宣洩情緒。2.保持穩定狀態。維持日常的生活和穩定的心理狀態有助於減輕壓力,比如穩定的居所、定時吃飯、按時休息。穩定的心理狀態可以通過一些穩定化技術實現,比如深呼吸放鬆、音樂放鬆、冥想等訓練。3.採納積極的應對措施。
  • 焦慮、煩躁、失眠等負面情緒爆棚怎麼辦?專家教你這樣做
    久而久之,一些在家裡待久的人就會感到莫名的擔心、焦慮、煩躁、失眠等等,甚至出現過激和反常舉動,比如幾天前有人高空拋灑現金。 那麼,面對疫情,普通民眾該如何做好心理應對?別讓「心病」找上自己呢?
  • 動不動就覺得很焦慮 專家告訴你怎麼遠離焦慮情緒
    他說自己曾經會因為處於沒有理想和目標的狀態而感到焦慮,而現在卻又因為有了理想,卻不知能否實現,以及何時實現而焦慮。「工作了之後,總是對當下的自己不滿意,害怕看到別人搶先一步完成我想做的事,害怕在我從事的領域被拿來和人比較,我不想輸,不想平庸地度過這一生,當不甘於人後的情緒逐漸被放大的時候,要強就變成了焦慮。我也經常想:當你放縱自己焦慮情緒的時候,或許別人正在努力,你要立刻行動。
  • 心理學知識科普:焦慮情緒是怎樣產生的?
    焦慮情緒不是焦慮症。焦慮症是指失去有效處理和應對生活中出現情緒起伏的控制能力。焦慮症患者會對真實存在的事件或者毫無根據的事件和威脅保持長期的擔心和焦慮。APA將焦慮症患者描述為「反覆出現侵擾性想法或擔憂」。 一旦焦慮症進入疾病階段,就會干擾正常的生活[1]。誘發焦慮的因素。研究表明,導致焦慮情緒產生的因素有很多,分為內部生物學因素和外部因素。
  • 生活中如何緩解焦慮情緒
    江南一景隨著科技進步的不斷發展,生活在高壓工作狀態下的部分白領們,普遍在生活環境中產生了嚴重的精神焦慮情緒,強烈的強迫症緊張行為使其身心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影響學習工作、人際交往基本生活4、沒有經受過訓練,不會調節緊張,害怕演講,在心裡產生對抗,越來越嚴重。5、遇事情不善於溝通,憋著壓抑在心裡,逐漸產生自閉症傾向。
  • 認知行為矯正療法,解決焦慮、抑鬱、失眠、社恐等心理障礙
    舉個例子,假設某天早上起床,窗外有小鳥在叫,家人都非常的高興,覺得心情非常愉快,但是你感到非常生氣,你大發雷霆,說這有什麼好高興的,其實你是因為不想去上班才生氣,所以你產生了焦慮、煩躁的心理變化。晚上天開始下雨,你同樣對這件事抱怨不已,你帶著情緒睡覺,結果失眠了,早上起來還要上班,你比昨天更加的不高興。但是你的家人在晚上下雨的時候,想起小時候踩水玩的經歷,覺得這一切太美好了。
  • 焦慮:焦慮情緒過度了,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
    文/阿秋如何識別自己的焦慮情緒過度了?過度之後,如何自我緩解?對於重度焦慮症如何治療?焦慮情緒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情緒異常、心理問題。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焦慮過度了呢?在如何察覺自己的焦慮情緒是否過度的時候,我們首先還是要知道焦慮的性質,所謂的焦慮的性質指的是:「總是莫名其妙的擔憂害怕、焦慮、甚至是一些無中生有的恐懼但又說不清的一些事件;或者一些可以說的清的具體事件,比如:害怕自己得癌,擔心家中親人有不測等等,這些你所害怕擔憂的事情,在旁人看來,你的這種擔心、害怕往往都是過度了、誇大了,才會使得自己惶恐不安,焦灼如麻。
  • 緊張、焦慮會加重膽汁反流!醫生提醒:如何緩解緊張、焦慮?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本文是百家號膽汁反流疾病保養預防專欄科普第1篇,本專欄關於膽汁反流保養、預防和治療科普文章大概有15篇左右,主要教大家膽汁反流、口苦、腹脹、消化不良該如何保養、治療和預防、如何通過科學保養預防反覆發作
  • 《認知覺醒》:中年人走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從改變認知開始
    作者周嶺老師曾在書中說到:「認知影響選擇,而選擇改變命運,所以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認知覺醒才能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內在動力,從混沌到警醒,從迷茫到清晰,走出中年人焦慮與迷茫的困境呢?
  • 健康心理學:焦慮不代表焦慮症,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焦慮
    焦慮症是常見心理疾病的一種,與單純的焦慮情緒不同的是,焦慮症並不是短暫的緊張和害怕的心情,也不是暫時性的手發抖、心跳加快等生理現象。焦慮症很難隨著時間慢慢淡化,更別提自愈了,如果沒有任何處理措施,還可能漸漸惡化。
  • 父母的焦慮,是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
    談到家庭教育就離不開一個詞:焦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家長的焦慮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及應對辦法。1 教育中的錯,大部分來自於焦慮情緒人是從動物進化來的,不管我們多麼的理性,最根本的還是受感性的驅使。這是由生物性的感覺、知覺、認知等系統決定的。
  • 面對疫情如何調整情緒?接觸現實世界有助於緩解焦慮
    當正常的工作與生活狀態受到擾亂時,人們的情緒問題又該如何解決?近日,記者就返工的相關話題專訪了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武志紅表示,危機幹預通常包括四個階段:抗拒期、吸收期、消化期和應對期,如果公眾能對這幾個階段有大概的了解,那麼在面對疫情時也會更加淡定,能夠更快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疫情猶如黑色風暴,在這場風暴裡,請務必守住你心中的光。」
  •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如何正確調整情緒,積極應對
    人類歷次的突發事件,情緒問題是排在第一位。在情緒問題中,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症狀的發生率最高。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容易出現以下情緒問題:  1.恐懼與焦慮  恐懼,是一種基本的情緒狀態,是企圖擺脫或逃避某種情境而又苦於無能為力的情感體驗,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害怕,是對特定刺激事件採取的自御反應。焦慮心理與恐懼情緒相近。
  • 年輕人胃酸反流難受該如何減輕緊張、焦慮情緒,不要胡思亂想,消化...
    特別是長期不規律的飲食,工作壓力大又加上緊張焦慮後反酸、胃酸反流這種難受非常難好轉,據我個人經驗總結統計,生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胃病、反酸、燒心加重是因為情緒不好、緊張、焦慮、心情不好導致的,這些人只要教他們減輕緊張、焦慮、減輕壓力、減少胡思亂想、通過科學的飲食、科學的休息運動配合保養後大部分人不用吃一個藥物胃病、胃酸反流、消化不良、肚子脹等難受就會慢慢好轉。
  • 帶娃焦慮?娃也很焦慮!如何緩解?專家「支招」
    疫情期間,不少孩子表現出了焦慮、沮喪、恐慌,甚至抑鬱等負面情緒;同時,他們還要面臨考試、升學等壓力。面對孩子的各種焦慮情緒,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緩解,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12月12日下午,上海科普大講壇第156講「與壓力和焦慮化敵為友」聚焦當下熱議的「教育焦慮」社會問題,邀請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謝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心理科創建主任高鴻雲從專業角度出發,剖析兒童壓力下的身心反應,為家長的合理應對支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