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古錢幣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秦代的方孔圓錢,到清末的機制幣,數以萬種千姿百態的錢幣構成了當今錢幣收藏領域中最為龐大的收藏門類.不過,古錢幣收藏可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掌握的技巧也不少.收藏和投資古錢幣,雖說能升值賺錢,但前提是必須收集物有所值的古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近兩年古錢幣市場黑馬交易量和價格最好的古錢幣分類(第一篇)編號循序對價格不分前後高低。
1.雙旗幣
1911年武昌起義,隨後各省紛紛響應,象徵封建統治的清王朝土崩瓦解。1912年各省革命黨人討論國旗的事宜,有的主張象徵十八省擺脫清王朝的鐵血十八星旗、有的主張象徵滿、蒙、藏、漢、回五大民族團結的五色旗,而孫中山先生心中還是想著與當年革命戰友陸皓東共同構思的青天白日旗,他認為上面兩種提議的旗留著清朝封建思想的痕跡。經過激烈討論,南京臨時政府還是採用了五色旗作為當時的國旗。
1914年,銅元正式改稱「銅幣」,民國發行的銅幣與清最大的區別是龍紋被換成了由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各省鑄造的銅元大多為兩面叉的國旗圖案,並有「開國紀念幣」或「中華民國銅幣」字樣。
2.袁大頭
「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政府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於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國幣條例》規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釐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的本位貸幣。根據這一規定,於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後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袁大頭」銀幣的正面圖案,中間為袁世凱戎裝左側面像,民國3年版的上方為「中華民國三年」,民國8、9、10年版的為「中華民國*年造」;背面圖案均是兩株交叉的稻穗,中央為「壹圓」、「中圓」(伍角)、「貳角」、「壹角」字樣,後幾種上方分別有「每二枚當一圓」、「每伍枚當一圓」和「每十枚當一圓」的字樣;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袁大頭的官版的成色為89.1%
3.孫中山錢幣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字載之,號日新,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開拓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倡導者。1905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領導發動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4.張作霖像錢幣
張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海城縣駕掌寺鄉馬家房村西小窪屯(今遼寧省海城市)人,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首領,愛國將領張學良的父親。曾參加過中日甲午戰爭,被清政府招安後,協助清廷剿滅杜立三等土匪勢力,先後擔任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等,號稱「東北王」,成為北洋軍奉系首領。第二次直奉戰爭勝利後,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多次抵制日本人拉攏,拒絕籤訂賣國條約。
5.黎元洪像錢幣
黎元洪像開國紀念銀元大約在孫中山先生出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問世的。據說,當時武漢政界某些人指使武漢造幣 分廠按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的樣式進行修改後鑄造的。
分享之後可以免費獲得會員鑑定名額
目前288100+藏友已關注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