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廣西巡撫呈準設立廣西造幣廠,次年造幣廠尚未建成,清廷即下令將其併入廣東造幣廠。(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七日,廣西回應革命,宣布獨立。
民國元年(1912年)四月,廣西省財政司廢除以銀兩計收辦法,所收雜捐一律改用銀元計算。
九月,廣西都督陸榮廷徵得廣東都督胡漢民同意,由廣東造幣廠搭鑄銀毫,運回廣西使用。(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民國七年(1918年),陸廷榮任廣州國民政府總裁,利用權力幫廣西建立造幣廠。(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
民國八年(1919年),廣西省鑄造貳毫銀幣,按照英文「西」字不同拼法,可分「si」「sea」兩大版別。
該幣正面中央圓星,環列「貳毫銀幣」,珠圈外有「中華民國八年」、「廣西省造」,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數字紀值「20」,珠圈外有英文「kwang-si province 」「twenty cents」,左右分列四瓣花星,直徑23毫米,重5.3克,成色七成。(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中國金銀幣目錄,王春利著)
民國九年(1920年),廣西造幣廠鑄造貳毫、壹毫銀幣,同樣貳毫可分 「si」「sea」兩大版別,後因陸榮廷下野而停鑄。
貳毫銀幣正面中央圓星,環列「貳毫銀幣」,珠圈外有「中華民國九年」、「廣西省造」,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數字紀值「20」,珠圈外有英文「kwang-si province 」「twenty cents」,左右分列四瓣花星,直徑24毫米,重5.28克,成色七成。
壹毫銀幣正面中央圓星,環列「壹毫銀幣」,珠圈外有「中華民國九年」、「廣西省造」,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數字紀值「10」,珠圈外有英文「kwang-si province 」「ten cents」,左右分列四瓣花星,直徑17毫米,重2.6克,成色七成。(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中國金銀幣目錄,王春利著)
同年,有商人提出籌集資款,購機建廠,並委託美國費城造幣廠代制模具,試鑄了廣西民國十年貳毫銀幣鎳合金樣幣。
民國十年(1921年)七月,陸廷榮因粵桂戰爭慘敗,結束了舊桂系在廣西的統治,官督商辦廣西造幣廠事宜擱置。
該年共有三種試鑄幣,分別是民國十年廣西省鎳合金樣幣、貳毫銀幣銅樣、壹毫銀幣銅樣。(資料主要來源:中國錢幣大辭典-金銀幣卷民國篇,中華書局出版;中國金銀幣目錄,王春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