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聆聽報告
中共海東市委二屆八次全體會議現場
2019年,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市委二屆六次、七次全會做出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砥礪初心、開拓創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進中向好的局面。
2019年七大工作亮點
經濟運行在逆勢增長中更加企穩。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42億元,增長9%;預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互助、民和兩縣GDP超過百億元,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城鎮新增就業974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18%。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3%以內,物價總體平穩。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625億元和412億元,存貸比為66%,較年初上升12.4個百分點。
小康基礎在三大攻堅中更加堅實。易地搬遷項目進展順利,搬遷入住14153戶51179人。190.8兆瓦光伏扶貧項目全部併網運行,受益農戶達2.7萬餘戶。「西貨東輸」「東客西遊」「東城西就」成功入選「全國十大消費扶貧典型案例」。全市76個貧困村、0.59萬戶2.1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工作已通過市級考核驗收,樂都、民和、化隆三縣區申請整體脫貧摘帽,全市貧困發生率由13%下降到0.03%;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紮實推進,樂都汙水處理廠和互助第二汙水處理廠建成投運,互助塘川、平安祁家川等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進展順利。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排查涉河「四亂」問題162項,銷號整改129項,徹底解決了循化黃河波浪灘等一批多年違法佔用河道的問題。「大會戰」引領國土綠化,湟水河「三峽」十大綠化工程紮實推進,全市完成國土綠化84.42萬畝,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計劃實現圓滿收官。全市PM10平均濃度下降15.2%,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到88%,黃河出省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湟水河出省斷面Ⅳ類水質達標率為100%;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
產業轉型在綠色發展中更加穩健。全市完成各類農作物播種348.16萬畝,特色優勢作物比重達86.2%。農牧業生產喜獲豐收,糧食產量達72.3萬噸,糧油菜產量佔全省比重均超過40%。進一步理順農業園區管理體制,完善市級管理職能,農業園區實現產值32億元。新建富硒果蔬、循化線椒、高原夏菜等6個種植示範基地。187家家庭農牧場獲得省級示範稱號。多渠道籌措資金,完成禁養區124家畜禽養殖場拆遷關停補償工作。強化統籌調控,堅持因企施策,保障企業生產要素,力促企業穩定生產。民和濮耐氧化鎂、寶恆裝配式建築、正豐鋰電池負極材料等項目建成投產,青海電信省級數據中心、比亞迪動力電池、博鋒礦業綠色建材等項目加快推進。狠抓工業企業入統納規工作,新增規上企業17家,培育中小微企業320戶。鄉村旅遊接待點達840家,帶動就業1.5萬人。全年共接待遊客1712萬人次,同比增長27%,完成旅遊總收入71.6億元,同比增長33%,我市榮獲「中國文旅融合示範城市」稱號。著力打造「青繡」品牌,全市刺繡生產企業達到20家,「繡娘」4.2萬人。養老服務產業加快發展,持續推進國家級養老試點,為全市2.4萬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機構籤約服務率達90%。
城鄉融合在統籌推進中更加厚實。全年實施城鎮基礎設施項目165項,完成投資70億元。管廊建設接近尾聲,平安大道電力線路實現入廊。舊城改造步伐加快,平安湟中路、樂都碾伯廣場、河門村等重點片區拆遷工作加快推進。國道109線改擴建、南繞城高速東延、西互一級擴能改造等國省幹線公路項目加快實施, S202循化南環路等7個省廳支持項目進展順利,扎碾公路、川海大橋建成通車。樂都楊家水庫等5項重點水源工程紮實推進,解決119個行政村36.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120個高原美麗鄉村全部建成,634個貧困村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新改建農村公路627公裡,配套橋梁24座。全市1587個建制村全部實現通客車。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新建改造各類廁所33826座。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徹底整治遍布全市範圍的違法廣告,拆除違法建築60萬平方米,清理違法佔地8034畝,「大棚房」總體整改完成率100%。
民生福祉在初心使命中更加彰顯。「拉麵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出臺《海東市推動拉麵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扶持拉麵店582家,全市拉麵產業實現經營收入160.7億元,從業人員工資性收入46億元。「拉麵經濟」被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作為首條先進經驗在全國推廣。社會保障不斷擴面,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92.98萬人、醫療保險參保149.7萬人。城市低保月人均標準提高80元,農村低保年人均標準提高600元。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進,實施棚戶區改造3050套,農村危舊房改造7081戶,全面實現了農牧民危舊房改造「清零」目標。教育事業穩步推進,市屬四所高中校園環境改造及校舍擴建工程加快實施,市級高中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全面提高,成功舉辦全國控輟保學暨農村學校建設工作現場觀摩會。市級公立醫院綜合醫改全面推進,實現縣域醫共體建設全覆蓋,106所鄉鎮衛生院開通遠程會診系統,縣域內就診率達91%,全面完成829個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清零」目標。
發展動能在改革開放中更加強勁。海東工業園區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各縣區工業園活力不斷提升。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家、科技型企業1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261個地級市綜合信用指數排名上升到第66位。加快推進農信社改制,民和、化隆、循化三縣完成改制任務。完成1587個行政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樂都、平安、民和被確定為全國試點地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在阿聯、埃及、俄羅斯等國成功舉辦「青海拉麵演示推介暨投資洽談會」「2019中國海東(俄羅斯)特色商品暨青海拉麵展示會」,廣泛開展經貿合作洽談,海東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顯著提升。海東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獲批。全力擴大招商引資,紮實推進「雙百」活動,全年引進市外資金230億元。「青洽會」落實籤約項目37項,總投資289.7億元。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落實籤約項目23項,總投資218億元。
魅力海東在深度打造中更加響亮。「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影響深遠,商貿流通、商品消費、遊客流量達到歷史之最,成功創造兩項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全省最具魅力、影響全國年節文化的重要活動。平安驛·袁家村成為全省旅遊熱門「打卡地」,榮獲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稱號。高水平舉辦絲路花兒藝術節、農產品展交會、環湖賽開幕式、「河湟勇士」國際拳王爭霸賽、沿黃河馬拉松賽、萬人同唱一首歌等一系列文化活動。組織參加了省政府在北京舉辦的「山宗·水源·路之衝」文物展覽、新中國成立70周年青海民族自治地方發展成就展、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峰會,以及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進萬家、北京釣魚臺「幼有所育在青海」暨山村幼兒園十周年匯報會等大型對外交流活動,極大提升了海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成功承辦全國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脫貧攻堅奔小康現場推進會,成功舉辦中央民族歌舞團、中殘聯藝術團海東專場演出。參加央視《魅力中國城》大型城市文化旅遊品牌競演,獲得年度優秀魅力城市等四大獎項,「彩陶故裡·青繡之源·拉麵之鄉·醉美海東」金色名片響徹全國。
2020年十項重點工作
突出綠色興農,讓海東農業強起來。搶抓部省共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範省的機遇,立足高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率先在全省啟動海東全域綠色有機農產品示範區建設。全年實施農牧業項目16項,完成投資13億元。抓住國家在養殖設施用地方面的利好政策,重點抓好百萬頭生豬生產基地建設,實施互助東山20萬隻高原生態羊養殖基地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樂都民和為主的全域生態牧場。加快推進養殖進小區,市級建成平北集中式環保養殖小區,爭取每個縣區新建1個規模化養殖小區。進一步規範專業合作社,認定省級示範社和市級規範社100家、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做大「黃河彩籃」「河湟硒谷」兩大區域品牌,將海東打造成全省人民放心的「菜籃子」。
促進提質增效,讓海東工業立起來。以海東工業園區為引領,充分發揮5個縣區工業園工業發展主力軍作用,不斷提升對全市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開展「工業經濟質量提升年活動」,力促鐵合金、電解鋁、水泥、玻璃等重點企業穩產增產,推動工業經濟回暖。加快綠色製造體系建設,實施青稞酒產業「振興計劃」,在打造重點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標準化體系建設、強化市場監管、延伸產業鏈條等方面重點發力,推動青稞酒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大酒廠強勢引領、小酒廠快速發展」的產業格局。加快數字經濟發展,制定《海東市數字經濟實施方案》,優選一批發展潛力好的企業,試點實施智能製造、大數據應用等數位化改造項目,帶動全市數字經濟發展。推動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二期大數據中心建設,做好易華錄城市數據湖項目。全年實施工業項目45項,一般性工業投資增長10%。重點要促進比亞迪動力電池生產及回收、博鋒礦業綠色建材等項目儘快建成投產,加快實施95兆瓦分布式風力發電、天然氣儲氣、中鈦年產3.3萬件鈦合金鍛件生產線等項目,力促「5369」和青海百德10萬噸犛牛藏羊全產業鏈生產加工、青海詠茂祥年產3萬噸堅果生產線、化隆化達廢舊物資綜合回收利用等項目開工建設。
拓展新興業態,讓現代服務活起來。加快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商貿流通體系,投資13億元,實施重點商貿物流項目30項。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以海東工業園區為載體,搭建好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和線下綜合支撐平臺,積極探索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進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建設,構建縣鄉村三級電商服務體系、物流體系和農產品供應鏈體系。要加快發展拉麵產業,完善拉麵產業規範化標準、品牌營銷、資金結算、食材供應等體系,建設青海拉麵產業大數據匯集平臺,組建拉麵產業總部基地、拉麵品牌運營管理公司、食材生產加工產業園等,繼續加大「拉麵貸」投放力度,持續做好「帶薪在崗實訓+創業」工作,有力推動「青海拉麵」擴面升級。做實健康養老產業,鞏固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成果,提升養老服務工作水平。實施好24個養老服務續建項目,加快推進市級養老示範基地、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互助幸福院等重點項目建設,不斷補齊養老設施短板,確保市級養老示範基地年底前試運營。
推進融合發展,讓城鄉面貌靚起來。按照「西寧海東一體、城鄉一體、產城一體、港城一體」城市融合發展思想,積極穩步從容推進河湟新區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招大商、招強商、招優商,真正將河湟新區打造成全省新經濟增長極,成為踐行「一優兩高」戰略部署的典範新區。加快推進樂都、平安核心城區建設,全面建成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並實現運營。建成三河六岸南北湖、驛州溼地公園、核心區16條道路等項目,開工建設朝陽國際會議中心、市民廣場、海東人民公園、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重點項目。提升城市出入口通行能力,實施京藏高速樂都西(雨潤)互通,建設民小公路平安區驛州大道、富平路等連接線及平安大道西延道路,構建核心區高品質的城際快速交通網。全力推動城中村、老舊小區改造等民生項目建設,完善停車場、公共照明、排汙管網等基礎設施。實施樂都城中西門、下教場、河門村及平安湟中路等重點片區開發。推進朝陽山片區商業綜合體、樂都和河湟新區五星級酒店等項目儘快落地建設。繼續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決防範化解房地產市場風險,切實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責任落實到位,促進房地產業穩步健康發展。加快江盈地產、碧桂園、薩爾斯堡、海洲華府、綠城景悅灣、香格裡拉等品牌房地產項目建設進度,完成投資100億元以上。全力實施交通項目30項,完成投資37.5億元,重點要積極協調推進西成鐵路、機場三期、國道109線改擴建、南繞城高速東延、西互一級、燕官公路、樂化高速等省級重大項目。推進鄉村振興,啟動61個市級示範村建設,加快3個美麗城鎮、100個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完成「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實施樂都楊家、民和滿坪等重大水源工程、飲水安全工程等75個項目,完成投資12億元。著力推進樂都大麥溝、平安響河峽、互助澤林峽、化隆初麻水庫等重點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協調推進「引黃濟寧」等重大工程。
堅持生態優先,讓河湟谷地綠起來。全力推進兩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工作。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八場標誌性戰役,緊盯三年目標任務,強力推進大氣、水、土壤、農村人居環境、農業面源、廢棄礦山等領域汙染治理。投資4.7億元,其中市本級投入1億元,實施綠化項目21項。重點實施樂都、平安主城區湟水河兩岸和在建道路綠化、民和湟水河老鴉峽至下川口段兩岸綠化、互助毛斯河兩岸綠化、化隆群科新區綠化、循化波浪灘綠化。繼續實施湟水河流域以「三峽」為重點的十大綠化工程,黃河和大通河流域生態景觀修復工程,逐步將湟水河兩岸坡面綠化納入規模化林場建設任務。依託《海東市全民義務植樹條例》立法頒布,繼續打造義務植樹造林百萬人「大會戰」金名片,全年完成國土綠化80萬畝以上。
踐行為民宗旨,讓人民群眾富起來。嚴格按照脫貧攻堅「四個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深入推進「兩不愁三保障」、收入變動、產業培育發展和就業幫扶「三摸排」工作,順利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和普查,完善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政策體系、制度框架,不斷提升鞏固脫貧成效。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專項活動,在高鐵新區建立失地農民就業基地,在化隆縣設立返鄉創業園,促進就業形勢持續穩定。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擴面專項行動,確保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實施教育項目61項,完成投資12.5億元,重點實施市屬四所高中提升改造、改擴建七裡店中小學,新建賈灣小學、河湟學校等項目建設,新建9所幼兒園。實施衛生項目15項,完成投資6.7億元,加快實施市第一人民醫院提檔升級等項目,市第二人民醫院建成投運,開工建設市婦保院。協調推進青海警官學院、青牧職院、省中醫院分院建設項目。
擘畫魅力海東,讓河湟文化熱起來。組建河湟文化研究院,制定出臺《河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專項規劃》,加快推進國家級河湟文化生態保護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三區」建設,打造文化旅遊發展高地。年內建成喇家遺址公園、瞿曇寺景區,建成並啟動海東智慧文旅大數據平臺,全面實現「一部手機遊海東」。加快推進平安驛·袁家村二期、河湟文化博物館、西來寺、城隍廟等文旅項目建設,儘快重啟建設互助夢幻谷項目。謀劃好河湟大劇院、海東農展館等項目前期。出臺《青繡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制定青繡行業質量標準,提升青繡產品質量和檔次,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旅遊帶動、人才培養、品牌打造、宣傳推介等方式,打造青繡總部經濟,推進青繡產品向旅遊產品轉型。繼續打造河湟文化藝術節、黃河極限挑戰賽、沿黃河馬拉松賽、農展會等品牌活動,繼續組織開展好「青海年·醉海東」系列活動,增強河湟文化傳播力和吸引力。利用央視《攻堅日記》《我的美麗鄉村》等平臺,講好「海東故事」,讓河湟文化「走出去」,把文旅投資「引進來」。
創新治理方式,讓社會大局穩起來。加強政府性債務限額管理,壓實債務主體責任,制定償債計劃,確保全市今年到期44億元本息按期償還,各縣區政府和工業園區的土地出讓收入優先用於償還債務,有效防範和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促進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堅守法治「底線」和耕地「紅線」,嚴格管理土地,嚴厲打擊違法用地、違法建築等行為,依法規範農村宅基地由鄉鎮政府審批管理。突出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完善長效機制,堅決打好打贏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收官之戰。推進法治海東建設和平安海東建設,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彰顯海東意識,讓社會文明興起來。牢固樹立「城市理念、海東意識」,大力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責任機制和管理制度,精準發力打好創城攻堅戰,並成功創建省級衛生城市。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確保城市信用環境持續向好發展。要弘揚時代新風,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增強廣大市民「爭做文明市民、爭創文明城市」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廣大群眾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意識,增強維護城市形象的自覺性,堅決杜絕亂堆亂放、亂塗亂畫、亂佔亂挖、亂搭亂建、亂倒亂排、亂焚亂燒等行為。
勇於守正創新,讓改革開放快起來。深化「放管服」、國資國企、民營經濟、財稅金融等領域改革。推進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推動「審批破冰」工程暨投資項目在線審批取得實質性進展。繼續開展政府系統清理拖欠民營中小企業帳款專項行動。深入推進行政服務體系改革,加快推進樂都、平安核心區「鎮改辦」改革進程。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落戶政策,吸引更多外來人到海東居住和就業。繼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開展更大規模、更加緊密、更為廣泛的經濟合作。充分利用各類大型展會平臺,大力宣傳推介海東,提升海東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海東特色品牌產品「走出去」。加快推進「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加強調查研究,加大與國家和省有關廳局的匯報對接,力爭將更多重大項目納入全省「十四五」規劃盤子。
(時報記者 李富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