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牌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接續奮鬥中不斷推進社會革命

  中國共產黨以推動社會革命為己任,善於回應人民需要、時代呼聲,勇於把社會革命不斷推向新階段。黨的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就提出,「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帶領人民先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率先用中國特色概念「小康」來描繪「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建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即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號召。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上承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的理想抱負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追求,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是新時代社會革命的關鍵一環。從推翻「三座大山」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推動社會革命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歷史、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歷史責任感,體現出中國共產黨捨我其誰的擔當意識和不畏艱難的鬥爭精神。

  中國歷史上亙古未有的偉大跨越

  生活富足、國泰民安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美好憧憬;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是馬克思主義者孜孜以求的遠大理想;民族復興、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共同心聲。完成「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中華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這些美好目標,前所未有地具備了進一步實現這些目標的信心和能力。

  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躍上新的大臺階。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比重從2015年的15.5%上升到2019年的16.3%,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器」、「壓艙石」。在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發展,中國將是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社會協調發展和民生事業方面取得長足進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經過長期探索和積累,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發展道路,形成一整套適合國情的制度體系。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完備,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為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提供了有力保證,在實踐中顯示出強大優勢和生命力。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發生重大改觀。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認同度和自信心不斷增強,社會心態變得更為理性、包容、務實,愛國、創新、奮鬥成為時代最強音。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寶貴經驗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實踐,一方面傳承黨領導社會革命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實踐特色,生動詮釋了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豐富發展了黨領導社會革命的基本經驗。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四個意識」、「兩個維護」,增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事項,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動員、親自部署、親自指揮、親自督戰,發揮領航掌舵、舉旗定向作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建立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提供組織保障。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清除侵害黨的健康肌體的毒瘤,黨在自我革命中得到鍛造。這些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重要政治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順應民心、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戰略舉措,是新時代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實際行動。無論是脫貧攻堅的政策,還是保障民生的政策,無不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在堅持問需於民的同時,堅持問計於民,上下齊心探索破解難題的路徑。更重要的是,注意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億萬民眾的磅礴偉力,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變成「人民戰」,各方參與的「協同戰」。

  堅持以改革為動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階段,正值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能否深化並達到預期目標,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效。黨中央緊緊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個戰略目標,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著力抓好重大制度創新,啃下不少硬骨頭,闖過不少激流險灘,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大動能。

  堅持精準務實施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眼於全面,實施時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精準發力。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確定為三大攻堅戰。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弘揚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作風,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確保發展成果能夠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黨領導的新時代社會革命的第一場戰役圓滿收官,同時意味著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一新戰役即將全面打響。新時代社會革命必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縱深推進,取得更大的歷史成就,創造更有價值的歷史經驗。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相關焦點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大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大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關鍵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中國式現代化 國家治理 制度優勢作者:謝伏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新時期之初,鄧小平立足現實國情,反思歷史經驗,將「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宏偉事業,同「小康」這一富有中華傳統文化意蘊而又包含著全新的時代意蘊的話語結合在一起,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願同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融為一體,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小康社會」思想,這無疑是鄧小平理論中最富有活力而又最具特色的思想菁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起端。
  • 李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之道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中國進入21世紀後實現現代化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從2000年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際,可以看到,無論是「精準扶貧」概念的源起點湖南十八洞村,或是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的寧夏西海固;無論是曾經的革命老區江西井岡山,或是曾經的「苦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如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系列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的成績背後,都留下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身影。
  • 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這裡的強起來,不只是指物質層面的強,更應指精神層面的強,只有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不斷強起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角度。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這為「十四五」時期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莊嚴承諾。明年上半年黨中央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行的系統評估和總結,必定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接決定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關鍵一步。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加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和理解,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新時代,我們要回答的歷史課題是,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就是從全面發展的角度,對這個歷史課題交上的一份示範答卷。
  • 中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探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詩經》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之語,《禮記》中則對小康有具體的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百年夢想。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  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
    寮國、菲律賓、坦尚尼亞等國政黨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有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即將如期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現行標準下全部脫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既定目標,世界將為此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表示敬意。黎巴嫩未來陣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人民的殷切期盼,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消滅貧困是史無前例的偉大創舉。
  • 到底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啥是「建成」?黨在十六大、十七大時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在十八大報告中變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變,有何深意?從發展階段來看,「建成」也就是「建設成功、建設成為」,所以「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從內涵上來看,「建成」是在「建設」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
  • 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
    這些重大實踐和理論成果,為中華民族實現從根本扭轉命運到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為改革開放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理論準備和寶貴經驗。(三)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 「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之路」研討會召開
    四川在線記者 郝勇2020年是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布局和實施脫貧攻堅重大戰略的收官之年,為回顧四川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總結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經驗和實踐經驗,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積極獻計獻策,近日,
  • 引領新時代社會革命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和「新時代黨的建設和黨的組織路線」的兩篇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 堅守初心使命 推動偉大社會革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國內外形勢新特點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領導人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 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場偉大而深刻的社會革命,我們黨作為領導核心,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成為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我們黨實現自我革命的成功道路、有效制度,對以全面從嚴治黨新成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視野、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興黨強國的使命擔當,對不斷深化黨的自我革命、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 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廣東中山舉行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屆論壇以「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匯聚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家、戰略諮詢專家及取得決勝全面小康決定性成就的縣市代表,聚焦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向論壇發來賀信,對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嘉賓致以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個「接力棒」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 之本。」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 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貫穿中國改 革開放 40 餘年的全過程,歸根到底就是 一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生活更 美好的動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