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2020-12-22 金臺資訊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也就是說,實現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具體可從以下六個角度理解。

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角度。人類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系統組成的綜合有機體,文化在其中起著引領方向、凝聚人心、整合社會的重要作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充分表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發展繁榮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目標和標誌,也是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條件和手段。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覆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全面性的綜合目標,實現文化小康自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文化小康,既能夠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也是衡量和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質量和成色的重要標準。

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角度。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黨全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在這一奮鬥目標中,文化始終佔有重要位置。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在闡述「建立一個新中國」的目標時,就在政治、經濟之外著重指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新中國成立後,科學文化現代化被明確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中。改革開放後,對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謀劃,也始終包含文化和文明方面的內容。全面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突出特徵。我國要實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片面只追求物質文明的現代化,而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共同發展的全面現代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保障人民包括文化權益在內的各類權益和公平享受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在內的各類公共服務、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自然也要按照這樣的全面性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納入其中。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文運同國運相連,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的發展繁榮為重要條件和支撐,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第一步,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裡的強起來,不只是指物質層面的強,更應指精神層面的強,只有包括文化軟實力在內的綜合國力不斷強起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化繁榮興盛。

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角度。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長期探索基礎上,我們黨逐漸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的「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堅持和發展中不斷實現的,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步一體推進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相協調和配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五位一體」全面進步,文化必不可少。

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角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必須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後,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變化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為解決當代中國發展主要問題指明了根本著力點,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協調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更重要的也更難做到的是「全面」。「小康」指向的是發展水平,「全面」指向的是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這裡強調「全面」的重要性,契合了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補齊包括文化領域在內的各領域存在的突出短板,通過深刻把握和有效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角度。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領導中國人民持續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歷史。無論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還是經過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無論是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開展大規模社會主義建設,還是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並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論是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將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都屬於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範疇,本質上都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運用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統一關係原理,致力於妥善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探索歷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並不是單線式的簡單決定和被決定邏輯,而是有著作用和反作用的現實過程,雖然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而且這種反作用有時十分巨大。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過程中,注意根據形勢需要,深刻把握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充分發揮意識形態和思想文化等思想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世界正在發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黨治國理政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面對這樣的形勢,必須毫不放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設、意識形態工作,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系列制度,努力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廣泛凝聚起攻堅克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乘勢而上的磅礴精神力量。

(作者高長武,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原載《中國文化報》2020年9月25日第2版)

相關焦點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站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歷史時刻,從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時空坐標中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歷史意義,既是學習「四史」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刻領會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應有之義。從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 李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之道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中國進入21世紀後實現現代化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從2000年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即將如期實現。  (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  「小康」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新時期之初,鄧小平立足現實國情,反思歷史經驗,將「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宏偉事業,同「小康」這一富有中華傳統文化意蘊而又包含著全新的時代意蘊的話語結合在一起,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願同億萬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融為一體,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小康社會」思想,這無疑是鄧小平理論中最富有活力而又最具特色的思想菁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理論與實踐的起端。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即將如期實現。(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小康」是中國特有的一個概念,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早在《詩經·大雅·民勞》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詩句。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然進程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個「接力棒」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 之本。」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 展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貫穿中國改 革開放 40 餘年的全過程,歸根到底就是 一個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生活更 美好的動態過程。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正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探索的行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努力奮鬥中,我們黨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由此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領域的現代化途徑,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詩經》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之語,《禮記》中則對小康有具體的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百年夢想。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後,帶領人民先後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率先用中國特色概念「小康」來描繪「中國式的現代化」,提出建立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即在建黨一百年時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 湖南省委書記杜家毫: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
    1從思想行動上對標看齊,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國之大者」裝在心中、扛在肩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全面小康不落一人,是「國之大者」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性目標,在時間上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緊密銜接;著眼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著眼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
  • 到底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啥是「建成」?黨在十六大、十七大時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在十八大報告中變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變,有何深意?從發展階段來看,「建成」也就是「建設成功、建設成為」,所以「建設」是過程,「建成」是結果。從內涵上來看,「建成」是在「建設」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就是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宣講...
    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惠及14億人的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小康」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恆久嚮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為小康社會的實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 【問:為什麼說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所謂決勝,就是舉全黨全國之力,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鬥,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收好官,是黨的十九大後全黨承擔的首要歷史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我們黨的重大歷史責任。現在,時間緊迫,時不我待,非有決勝的精神狀態和實際行動不可。 從要求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層面的目標,是對我國發展所要達到的狀態、所要進入的階段的整體性描述,是國家發展水平的總體展現。
  • 抓好「三農」問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黨中央認為,完成上述兩大目標任務,脫貧攻堅最後堡壘必須攻克,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必須補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脫貧攻堅質量怎麼樣、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農」工作成效。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補齊民生短板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強調,經過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總體而言,我國已經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當初預期的還要好。但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有一些短板,必須加快補上。
  • ...國際社會對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認識和評價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向如期實現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目標奮勇前進,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熱議。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樹立了嶄新豐碑,為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今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你是如何認識理解「全面小康」的?今天,我們聽權威專家來說說脫貧。  消滅貧困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懈的長期努力,直到黨的十八大前夕,我國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扶貧仍然面臨很多難啃的「硬骨頭」。如何認識全部脫貧與全面小康的關係?在脫貧攻堅中有哪些成功經驗?中國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實現這個目標?
  • 《求是》編輯部: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公裡」
    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刻闡述: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進展;二是正確認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問題;三是下一步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黨的十八大根據國內外形勢新變化,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進行了充實和完善,提出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新要求。
  • 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廣東中山舉行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屆論壇以「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匯聚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家、戰略諮詢專家及取得決勝全面小康決定性成就的縣市代表,聚焦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向論壇發來賀信,對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嘉賓致以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