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探索

2020-12-18 中山網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強國富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一、中山高質量全面小康建設的主要成就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小康,覆蓋的領域要全面,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全面小康社會要求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一論述,為我們要建成一個什麼樣的全面小康社會,怎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直以來,中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歷程中自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社會建設、民生改善、民主法治、生態優化,走出一條頗具中山特色的高質量全面小康發展之路。在「2020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含副省級城市)」排名中,中山位列第20,五個小康分項指數均達到A+水平,具體指數為132.88,遠高於前100名城市全面小康平均指數(119.47),為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中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措施

(一)優先改善民生,不斷提升幸福指數

中山一直比較注重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尤其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很早就著力解決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等實際問題。從「十二五」以來,中山市每年民生財政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持續上升,高的時候甚至達到80%以上。連續多年推進「十件民生實事」建設,堅持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廣大群眾「過得好」,讓廣大群眾切實共享發展成果。因而,中山多次被評為最具幸福感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很強。

(二)注重協調均衡發展,著力破解「二元社會結構」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中山也存在較明顯的「雙重二元結構」。近年來,中山市不斷創新社會治理,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創流動人口積分入戶、積分入學、積分申領保障性住房租賃補貼等制度,著力破解外來人口與本地戶籍人口二元社會結構,促進外來人口融入城市,促進新老中山人的融合,其成效甚為顯著。同時,中山注重發揮鎮區積極性,激發其內在自主發展動力,以鎮區均衡發展為特色,鎮區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化率較高,主城區與鎮區中心區的差距不明顯。採取一村一策,破解「問題村」「欠發達村」的發展困局。持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發展高質高效種養業,助推經營性收入增長。健全和完善農村股份合作制,有序推進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培育壯大經營主體,通過財政支農資金,引導承包經營權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流轉,抓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升工程。積極為新型農民創業搭建平臺,強化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村居民積極創業、努力就業、合理擇業。經過多年來不懈的努力,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度較高,城鄉發展差距日益縮小。2019年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78元,比上年增長7.7%。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0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49:1,連續多年保持全省最小。

(三)健全社會保障,加強「兜底」「補短板」力度

中山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社會保障的發展,2010年率先推行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整體轉換為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工作,於2012年全面完成。近十年來,中山市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能銜接、可持續」的城鄉一體模式加快形成,社會保險保障能力不斷提高。到2019年底,五大險種參保總人次950.32萬人。

另外,中山不斷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增強「底線民生」的兜底強度和對社會弱勢群體、特殊困難群體的幫扶力度。不斷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發展殘疾人事業。2019年社會救濟總人數16569人,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戶數2780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支出4803.3萬元。自1988年開始的「慈善萬人行」,已經持續32年。30多年來,中山慈善萬人行活動共籌集捐款超過15億元,所募集資金參與了醫院、學校、安居工程、敬老院等近100個重點公益項目的建設,為數以萬計突陷困境的家庭提供了及時有效的綜合援助。

(四)創新社會治理,推動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現代化

中山在全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其社會治理創新風生水起,在全國形成了響亮的品牌。主要有:一是加強黨政領導,構建「1+5+N」全民參與社會治理體系;二是強化社會協同,構建社會力量參與的社會治理格局;三是引導資源下沉,構建「2+8+N」社區治理模式;四是以網格化管理為依託,形成「10+N」全民創無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五是率先建立流動人口積分制制度,推動常住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六是以樞紐型組織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社會組織體系。2016年,中山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社會治理創新優秀城市」;2017年,第6次獲得「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榮譽稱號,第4次捧回全國政法綜治最高獎項「長安杯」;中山「智慧公安」項目獲2018年度中國十大社會治理創新獎;2020年,中山第六次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五)著力打造美麗宜居生態精品城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長期以來,中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全市24個鎮區全部建有生活汙水處理廠,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村村建有衛生站,全部鎮區成為國家或省級衛生鎮,連續多年在全省各市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考核中位居前列,成功創建為全國地級市中首個「國家生態市」。一方面,全面推進山、水、林、城綠化行動。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落實點線面聯動、市鎮村一體,持續推動「創森」理念深入人心、持續推動城市森林擴容提質。森林質量位於全省前列。另一方面,以整治髒亂差為重要突破口,促進環境美化創建從主城區向農村及城鄉接合部延伸。中山市板芙鎮、南朗鎮、古鎮鎮、南頭鎮獲得廣東省森林小鎮,東鳳鎮獲「廣東省森林小鎮示範鎮」稱號。

■三、新階段中山高質量發展的幾點思考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我們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進入新發展階段,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中山在新發展階段應更加勇立潮頭,奮勇開拓前行,力求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再創新輝煌。

(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在新發展階段,全市上下、各行業各領域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全市形成立足發展新階段、確立發展新目標、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構建新發展格局為導向的思想觀念共識,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姿態,把戰略重點和發展重心調整到高質量發展上來。緊緊抓住「雙區驅動」的大好機遇,順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勢,更加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提高產業發展統籌層級;聚焦制約中山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搞好頂層謀劃設計,畫好藍圖,系統探索切實可行、具有創新性的思路舉措,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大力搭建和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研發平臺,增強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創新型、領軍型人才;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的步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創新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二)繼續大力提振「敢為天下先」的精氣神

中山迎接新挑戰,需要繼承和弘揚「敢為天下先」、勇於探索創新、敢作敢為敢擔當的中山精神。需要敞開胸懷,立足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面向長三角、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級大灣區,對標先進,發現不足,明確追趕的標杆。中山是有文化底蘊的,中山是有歷史積澱的,中山是有輝煌的創新創業奮鬥經歷的和優質文化觀念土壤的,對於「重振虎威」、高質量發展、構建發展新格局,全市人們充滿期待,我們更需要信心和自信。要進一步凝聚各方共識,調動激發各方積極性,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擔當作為。

(三)堅持黨建引領,進一步完善「一核多元」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在新發展階段,立足於新發展目標,更需要堅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黨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保證黨的宗旨、初心的有效實現。以黨建為龍頭,牽引各項工作的開展。以從嚴治黨為抓手,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戰鬥堡壘作用,配強黨政班子,以增強其號召力、凝聚力、組織力、執行力、戰鬥力。從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群團助推、社會協同、公眾參與體制著眼,建立權責明晰、上下貫通的縱向治理架構,推動社會治理體制現代化,提升治理現代化效能,使中山在社會治理現代化方面再創「中山模式」「示範樣本」。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全民參與」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中山要進一步發揮「全民參與」的優勢,全面發動群眾、調動群眾、激勵群眾廣泛參與,發揮群眾智慧,群策群力,全面鋪開全民參與社會治理工作,廣泛吸納民意,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做到讓群眾願參與、能參與、真參與、樂參與,廣泛參與到各種具體創建活動之中。更要在經濟發展進程中、在創新創業中,激發廣大群眾千帆競渡的幹勁和熱情。逆水行舟用力撐,只有依靠全市人民的參與,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才能一往無前。

(五)進一步拓展外來人員參與途徑和方式,營造更高水平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首先,要進一步創新、不斷拓展外來人口參與治理的平臺、途徑、方式。讓更多外來人口可以參與、能夠參與、知道怎麼參與、樂於參與,在參與中實現融入,在參與中實現共享。同時,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繼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擴大流動人口社會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範圍,積極推動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常住人口全覆蓋。更要推進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安排、重大舉措落實到解決外來人口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公共教育、住房保障、醫療衛生等問題上來,最大限度提升外來人口的獲得感。再次,逐步建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分擔外來人口市民化成本共擔機制。外來人口融入城市涉及多個方面的體制改革,需要支付巨額的改革成本。要合理消化這一成本,就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大各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同時鼓勵企業、社會、外來人口積極參與,逐步建立一個由政府、企業、社會、外來人口等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成本分擔機制。

相關焦點

  • 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在廣東中山舉行 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本屆論壇以「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題,匯聚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家、戰略諮詢專家及取得決勝全面小康決定性成就的縣市代表,聚焦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向論壇發來賀信,對論壇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與會嘉賓致以誠摯問候和良好祝願。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大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 縱論全面小康宏偉進程 剖析高質量小康中山樣本
    本報訊 12月26日,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在中山舉行。作為全國唯一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國家級大型論壇,今年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匯聚國內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以中山經驗等為樣本,聚焦總結縣市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宣傳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輝煌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我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輝煌成就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黨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發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號召。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請您談一談,「小康社會」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怎樣的意義?
  • 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在中山舉行
    12月18日下午,中山召開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新聞發布會,介紹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活動舉辦背景、議程議題安排、特色亮點,以及高質量小康的中山樣本專場論壇籌備情況。會上,相關負責人宣布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於12月26日在中山舉行。
  • 智庫觀中國高質量發展論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紮實推進鄉村振興
    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事關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
  • 中山: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12月26日舉辦
    論壇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匯聚全國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以中山經驗等為樣本,聚焦總結縣市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宣傳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民生第一論壇,「中國全面小康論壇」自2005年創辦以來,已連續舉辦十四屆,是中國唯一以「全面小康」為主題的國家級大型論壇。
  • 奮力跑好全面小康「最後一公裡」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博羅實踐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新建 鄧君重汙染排放企業轉產轉型,保護生態資源被寫進村規民約;將產業引入村,貧困戶在家門口上班其他村民也能增收;曾經的垃圾村,成為今日的文明村、網紅打卡點……位於廣東珠三角東北部的惠州市博羅縣,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徵程上全力以赴補齊短板弱項,因地制宜用好優勢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遊
  • ...2020年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於12月26日在中山舉行
    發布會上,《小康》雜誌社副總編輯張凡介紹,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將圍繞「高質量發展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主題,匯聚全國黨政界領導、專家學者、地方實踐者、企業領袖、戰略諮詢專家和媒體精英,以中山經驗等為樣本,聚焦總結縣市全面小康理論與實踐,宣傳全面小康與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為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凝聚共識,匯聚力量。
  • 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提升中山高質量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戰略全局出發,高度重視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東「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全國人民意願和黨的事業發展需要,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性任務,「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我們要一鼓作氣,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還要再接再厲,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開好局、起好步。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來到這一歷史裡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帶來什麼啟示?進入21世紀,再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實際上就是社會文明。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又增加了生態文明。正是在改革開放不斷探索的行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努力奮鬥中,我們黨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由此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五大領域的現代化途徑,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
  • 袁炎: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他強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切實把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抓緊抓實抓細,以爭分奪秒的緊迫感,全力以赴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發起總攻,確保高質量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副縣長胡烈、朱新梅分別陪同。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實幹精神的偉大勝利,亦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初心使命、不斷奮勇前進的偉大勝利。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美好前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的重要判斷,並將「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表述,正式更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李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之道
    「全面小康」思想形成於社會主義現代化追求和中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的創造性探索,「全面小康」戰略任務又堅持從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出發提出新要求,從而一步一個腳印推進中國小康事業的發展。這是我們能夠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第三,堅持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相結合。
  •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什麼要強調全部脫貧?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張琦: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各民族各地區的每個人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而不是被平均、國富而民不強的「小康」。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我們黨在努力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形成了許多具有創新性的思想,推進了許多領域的現代化進程,並取得巨大成就。其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中形成的一個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性思想。  小康社會,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小康,自古以來就是指中華先民所追求和嚮往的介於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一種生活狀態。
  • 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迫切需要補齊文化發展短板、實現文化小康」,也就是說,實現文化小康,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具體可從以下六個角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