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明朝末年的一個晚上,數十名漁民正在南鯤鯓沙汕上捕魚,忽然從海上飄來一陣鐘鼓管弦的樂聲,並且出現一艘三檣的大帆船,緩緩駛進南鯤鯓灣。
隔天,這些漁民一齊到港口看個究竟,結果只看到一艘破舊的小船停在岸邊,裡面載著六尊神像,分別寫著:「 大王李府千歲、二王池府千歲、三王吳府千歲、四王朱府千歲、五王範府千歲、中軍府」,以及一支神木和「代天巡狩」的旌旗。
漁民於是將這些神像供奉在草寮內,早晚焚香膜拜,結果從那天起,漁民只要出海捕魚,一定滿載而歸。從此神威廣播,信徒也越來越多。後來有人提議建廟來供奉神明,但是因為財力不夠,只好祈求五王另外找尋吉地。
在隆重祭祀之後,漁民們恭送王船出港。想不到出港不到一佪時辰,王船竟然又逆流返航,而且停靠在原來的地方。漁民驚訝不已,並認為五王打算長駐在這裡,所以再次恭迎上岸,安奉在草廟中祭拜。
王船逆流返航的神跡遠近轟動,朝聖謁拜的人絡繹不絕,居民的生活也因為漁獲豐富,而日漸改善。後來沿海居民感受到神恩浩蕩,再度提議為五王建廟,於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建廟工程正式展開。
神廟建築期間,泉州名雕刻師「媽福師」受五王託夢,隻身來臺雕刻神像,原王船內的神木劃有六段,媽福師依指示取前五段雕刻成五王金身,第六段雕刻成中軍府,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開基正身」神像。
神像完成後,五王選擇吉時於四月二十六日午時開光點眼,由高功法師主持,點睛後神像鏗然有聲,振動不已,其中三王振動最為激烈,足足有半個時辰之久。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終於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完工,稱為「南鯤鯓廟」,因為是開臺首廟,所以也叫做「開山廟」,而五府千歲也因此被尊為「南鯤鯓王」。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因山洪海潮衝蝕,信徒擇地桄榔山虎峰,歷經五年建廟,移祀五王於今址。至民國初年,廟歷百年滄桑,風雨侵蝕,磚瓦剝落,漸形傾頹。民國十七年(1928),歷經五年擴大改建,隆重舉行五王入廟大典,此即今日廟貌。
南鯤鯓代天府是臺灣開山古廟,歷經明、清、日佔時代和民國四個朝代三百五十多年,與臺灣的開發密不可分。神恩浩蕩,其功厥偉,它的威靈照耀了臺灣各角落,護佑了多少代漂洋過海的臺灣同胞創造美麗的家園,成為臺灣的宗教信仰中心,被譽為臺灣王爺總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