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帕赫貝爾的《卡農》不知什麼原因流行開了,有各種改編的版本。1706年3月,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他的確切死亡日期不明,被埋葬於3月9日。
約翰·帕赫貝爾(Johann Pachelbel)是德國音樂家,德國巴洛克時期後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風琴師。雖然音樂史上不像J.S.巴赫那樣是裡程碑式的人物,但也很出色。帕赫貝爾與巴赫的父親也熟識,是巴赫姐姐的教父,還教巴赫的哥哥音樂。巴赫應該叫他uncle。
但從師承上說,巴赫的哥哥是巴赫的啟蒙老師,所以帕赫貝爾也算是巴赫的師爺爺。
另外很多朋友不知道「卡農」是什麼意思。卡農是翻譯的名字,希臘文原文「canon」有「規則」的意思。
「卡農「不僅指的是連續模仿的復調寫作手法,更多指的是用連續模仿創作的復調樂曲。建議作為手法時候叫「卡農」,指樂曲時叫「卡農曲」
模仿簡單說就是同樣或類似的旋律(可以移位,倒影,逆行,節奏緊縮或者拉伸)間隔開一點距離(幾拍或幾小節)先後演奏。如果從頭到尾連續模仿就叫卡農,區別於片段模仿。
卡農曲很受作曲家喜愛,J.S.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包含一首詠嘆調和三十個變奏,其中第3, 6,9,12,15,18,21,24和27變奏都是卡農。
貝多芬的歌劇《費岱裡奧》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農。
舒曼《第二奏鳴曲》中有卡農部分,裡亞多夫的《卡農》也很出色。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中,朋友連斯基和奧涅金在決鬥之前,也唱了一首卡農。比才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中的《洛朗多爾舞曲》第一部分是兩聲部的八度卡農,旋律先由木管和小提琴齊奏,兩拍以後,大管、圓號、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模仿。格裡格的《抒情小品》,巴託克的《小宇宙》中都有卡農為名的作品。
中國作曲家黃自還寫過一個《卡農歌》。
當然還有很多作品叫其它名字,實際上是卡農曲。
我改編的《探清水河》第3個變奏也是卡農。
Long-press QR code to transfer me a reward
真誠讚賞,手留餘香!
As required by Apple's new policy, the Reward feature has been disabled on Weixin for iOS. You can still reward an Official Account by transferring money via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