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無內胎系統可進一步提升性能優勢:少了內胎的重量、允許較低的工作胎壓,以及降低爆胎的機率。無內胎對於Off-Road騎乘很有幫助,因此也不意外地在過去的五到十年,無內胎系統越來越受MTB騎士喜愛。
另一方面,無內胎對於公路車、三鐵/計時賽騎士,帶來的優勢就比較不明顯了,只有減輕一些些重量的邊際效益,重點在於如果出門在外發生爆胎,要怎麼回家會是個問題。也因此,除非說你有在騎MTB,或是你是公路車的玩家級人物,不然很可能你沒聽過無內胎系統,但這個有可能成為新趨勢的概念,值得我們好好了解。請閱讀以下指南…
要使用無內胎系統,首先你的車框需是Clincher規格才能改裝,將框壁及輪孔保持完全的氣密性。這可達到輕量化(框體輕;不需內胎),允許較低的工作胎壓(少了內胎就不會發生蛇咬),並且幾乎100%防護尖銳物的刺破。如果輪胎被割傷得不深,這時候補胎液就能立即上場,保持車胎的氣密性。無論你騎的是什麼車,最該考慮車胎的性能在於循跡性、穩定性以及轉動重量,而無內胎系統在上述三點很有幫助。
要改裝無內胎,前提在於輪組的框槽能確實與車胎密合,當然使用Tubeless專用輪組、輪胎會有最好的效果,但如果你騎的是MTB,其實一般的Clincher車框及車胎也有機會改裝無內胎。但對於公路車騎士,就一定要使用Tubeless專用車胎。Vision全系列輪組,大多都提供Clincher(須裝內胎)以及管胎款的選擇。
想升級輪組?Vision Metron 81很值得你入手- clincher (左圖)的重量比起管胎款(右圖)的輪組重了300多克。
當你下一次升級,確實你該考慮無內胎系統。而在你決定升級無內胎之前,你該熟悉以下改裝步驟。
改裝無內胎所需零件:
– 專用氣嘴頭
– 專用內襯帶
– 補胎液
或是簡單一些,你可在部分專業車店買到無內胎升級套件。
改裝無內胎有撇步
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因此改裝前的準備工作特別重要。先拆掉輪組上的車胎,接著徹底清潔並且去除油汙。檢查車框是否有凹痕或破口,這都可能造成車胎無法達到氣密。另外,在改裝之前,也檢查內襯帶是否有破損或變形。
要讓緊繃的內襯帶套上車框並不輕鬆,但你可以借力於挖胎棒或是塑料抹刀(千萬別使用金屬工具例如螺絲起子-避免傷到車框)-接著將內襯帶移到車框的中心線。最後檢查內襯帶的壓力是否平均。
1. 如果你用的是新車胎,一定要試這一招:先裝好車胎、充氣,再將車胎靜置一個晚上。這樣車胎會撐大一些,比較容易安裝。
2. 還在跟裝胎奮戰嗎?使用一些肥皂水塗在胎唇及輪框上,會比較容易安裝車胎。
3. 在選購無內胎專用氣嘴頭時,找氣嘴頭可以拆裝的款式,這可讓你先安裝車胎再灌補胎液。如果氣嘴不是拆裝式,那你需要邊裝胎邊灌補胎液-這功夫很難,並且很容易就噴得到處都是。
4. 把氣打飽!即便是MTB車胎,多數款都可承受至70 psi的胎壓,讓車胎緊緊抓住車框達到良好的氣密性。公路車胎一般最少都可打到100 psi。
5. 別在車胎裝好後就出外騎乘!將輪組靜置一個晚上,測試一下氣密性,如果有漏氣的情況就立即處理,不要在出門騎車才發現問題,小問題也變得難以處理。
6. 灌入補胎液前要確實搖勻瓶身-因為它很容易凝固結塊,如果補胎液結塊就無法達到阻漏的效果。
7. 補胎液是有使用期限的…即便是最好的補胎液,在灌入車胎的六個月後也會幹掉,所以要定期檢查補胎液的狀況。往好的方面看,勇腳如你大概也到了要換胎的時候了。
鐵人教室也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關於Clincher及管胎輪組的優劣分析,值得你升級輪組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