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對於星辰的認識,應該與古代的「天體說」聯繫在一起的,最早的蓋天說,《古辯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眾星累累如連珠。以及到古代天文學說的基礎「渾天說」,皆認為重星辰是漂浮在地球之外的星體。關於星辰之數,張衡《靈憲》載「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
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常羲生十二月,每月升起一顆,一年輪流一次,這是常羲浴月,據《山海經》載,二人都是帝俊的妃子,羲和是「日母(太陽星君)」,常羲是「月母(太陰星君)」。
五星都是行星,按照各自的運行規律,圍繞太陽運轉。按照離太陽遠近,如下圖,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分別對應北方水、西方金、南方火、東方木、中央土。水星離太陽最近,與地球中間隔著稍大一些的星體「金星」,與地球的夾角不到30度,一般很難看到,但是有個現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點在移動,這個黑點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是指金星。
火星,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剩餘的木星和土星,是古代天文最重要的部分。木星因為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按照天幹紀年,這就是一紀,因此稱為「歲星」。土星二十八年繞太陽一周,回到原位置;古人根據他每年坐鎮的位置,把星空化為二十八等分,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來源,所謂「宿」,指的就是土星每年宿住的位置。四餘者「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就是虛星,不是真實存在的星體,而是五星運行後形成的尾氣。但在現代天文學中,這四顆星以印度天文學解釋:羅睺星、計都星分別代表了黃道和白道的降交點(天首星)和升交點(地尾星);紫氣星、月孛星分別是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點和最近點。也都是認定為虛星而已。
我國處於北半球,實際上只能看到北天極,因此在對星空的劃分中,以三垣四象為基礎,共31個大星官。三垣為中心,四象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周,每方向七個星宿。三垣者——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為「中宮」,稱為「中天北極」,得名與「北極星(紫微星)」,紫微星被認為是眾星之主,代表著帝星。按照天象應人事,紫微垣相當於皇宮;太微垣代表大臣辦公行政機構;天市垣相當於居民居住和生活市場。
四象者,按照古人面南觀星的位置,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上)北後方玄武、(下)南前方朱雀。指的就是每個方向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像動物的形象。除了以上所說的「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星辰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北鬥七星」,其組成勺子形狀,勺柄三星為「杓」,勺身四星就是「魁星」。北鬥繞著北極星旋轉,按照所指位置可劃分四季,分辨方向。整體說來,古代天文的基礎就是以上這些,至於二十八星宿,及天上其他眾星辰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