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認知星體?七政四餘、三垣四象,這是古代天文的根本

2020-12-26 城市船夫起

古代對於星辰的認識,應該與古代的「天體說」聯繫在一起的,最早的蓋天說,《古辯異》曰:仰觀天形如車蓋,眾星累累如連珠。以及到古代天文學說的基礎「渾天說」,皆認為重星辰是漂浮在地球之外的星體。關於星辰之數,張衡《靈憲》載「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可名者三百二十,為星二千五百,微星之數蓋一萬一千五百二十」。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

中國星官圖·網絡供圖

七政者,太陽星(日)、太陰星(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常羲生十二月,每月升起一顆,一年輪流一次,這是常羲浴月,據《山海經》載,二人都是帝俊的妃子,羲和是「日母(太陽星君)」,常羲是「月母(太陰星君)」。

星體的形成示意圖·網絡供圖

五星都是行星,按照各自的運行規律,圍繞太陽運轉。按照離太陽遠近,如下圖,順序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按照「五色對應五行和五方」的說法,分別對應北方水、西方金、南方火、東方木、中央土。水星離太陽最近,與地球中間隔著稍大一些的星體「金星」,與地球的夾角不到30度,一般很難看到,但是有個現象叫「水星凌日」,就是站在地球上看到太陽表面有個黑點在移動,這個黑點就是水星。金星,就是「太白金星」,所謂「東有啟明,西有長庚」,都是指金星。

火星,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剩餘的木星和土星,是古代天文最重要的部分。木星因為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按照天幹紀年,這就是一紀,因此稱為「歲星」。土星二十八年繞太陽一周,回到原位置;古人根據他每年坐鎮的位置,把星空化為二十八等分,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來源,所謂「宿」,指的就是土星每年宿住的位置。四餘者「羅睺星、計都星、紫氣星、月孛星」,就是虛星,不是真實存在的星體,而是五星運行後形成的尾氣。但在現代天文學中,這四顆星以印度天文學解釋:羅睺星、計都星分別代表了黃道和白道的降交點(天首星)和升交點(地尾星);紫氣星、月孛星分別是是月球距離地球最遠點和最近點。也都是認定為虛星而已。

土星·網絡供圖

我國處於北半球,實際上只能看到北天極,因此在對星空的劃分中,以三垣四象為基礎,共31個大星官。三垣為中心,四象二十八星宿分布在四周,每方向七個星宿。三垣者——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其中紫微垣為「中宮」,稱為「中天北極」,得名與「北極星(紫微星)」,紫微星被認為是眾星之主,代表著帝星。按照天象應人事,紫微垣相當於皇宮;太微垣代表大臣辦公行政機構;天市垣相當於居民居住和生活市場。

星體運行·網絡供圖

四象者,按照古人面南觀星的位置,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上)北後方玄武、(下)南前方朱雀。指的就是每個方向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像動物的形象。除了以上所說的「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星辰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北鬥七星」,其組成勺子形狀,勺柄三星為「杓」,勺身四星就是「魁星」。北鬥繞著北極星旋轉,按照所指位置可劃分四季,分辨方向。整體說來,古代天文的基礎就是以上這些,至於二十八星宿,及天上其他眾星辰不再一一贅述。

相關焦點

  • 古代天文的根本是「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古人如何認知
    然統而論之,以「七政四餘」和「三垣四象」為根本。按照古人「創世論——元氣論」,日為陽精、月為陰精,金木水火土五星都是「日積氣之中有光耀者」《列子》,即日月五星只是積元氣中的光耀者。太陽為恆星,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衛星古人觀測到太陽內的黑點,認為這是「三足金烏」,同樣的,月亮裡有蟾蜍。在神話傳說中,有羲和生十日,每日從東海扶桑,每天運送一顆太陽掛在扶桑樹上,是為羲和御日。
  • 想要「上知天文」,首先要明白天人感應與七政四餘
    這裡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從古代的天體學說中的「元氣論」,也就是天地初分後,未成形的元氣,散而濃稀程度不一,疏密程度這樣就會呈現紋路,如雲,霞,雷電等。另一方面是指星體運行時,形成的紋路。但以上只是現象,通曉認識了天文現象,接下來就是與「人事」的結合,這屬於「實用」。
  • 七政四餘2018年7月基礎課開課公告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的古典佔星學,在其星盤中有七顆政星和四顆餘星,所以合起來簡稱為七政四餘,它更為準確的名稱是,中國古典帝王佔星術。 七政四餘,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的黃帝、堯舜時代,是中國獨有的帝王佔星術。
  • 「辰宿列張」,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揭開古代觀星術的內幕!
    尤其是在我們看來十分繁亂的星星中,古人們找出去了其中相互有聯繫的星星,將整個星域劃分成了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個星域,共二十八個星宿,再加上後來的三垣,共同組成了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的說法,在戰國時期已經是廣為流傳。其中,在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曾侯乙墓漆箱上,就有著蒼龍,白虎,玄武的圖案,而漆箱頂部無法描繪,所以就沒有朱雀的圖案。
  • 如何確定七政四餘的命宮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佔星學術。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星曜;四餘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數,以測知人日生之吉兇。確定七政四餘的命宮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命宮定錯了,則預測的結果千差萬別。我們應該怎麼如何確定命宮呢?現在我們進行七政四餘排盤相比古人簡單很多,可以藉助很多軟體來排盤。
  • 古代天象文化,你以為只是迷信佔卜?
    到了漢代,在著名的史書《史記》中已經有了專門部分用於記錄天文。可以說在漢朝,我國的天文知識已經十分豐富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曾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可見,我國古代天文知識不僅僅局限於天文觀測者和上流社會,而是早已深入尋常百姓家。本文就古代天文中的幾個重要概念進行介紹,分別是:七政、二十八宿、四象、北鬥、分野。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是古代中國星佔家對天空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泛稱。「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荓(ping)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學夜觀天象:五星、七政、三垣二十八宿
    那麼,古人的一些精通天象的學家到底如何觀測天象?不同天象又有哪些「秘密」?下面介紹一些簡單的知識。「五星、七政、三垣二十八宿」。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發展成為中國古代的星空劃分體系,類似現代天文學中的星座。作為星官,紫微垣和天市垣的名稱先在《開元佔經》輯錄的《石氏星經》中出現,太微垣的名稱晚到唐初的《玄象詩》中才見到。
  • 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將全天星官分為五組稱為「五宮」,北極附近的星官歸屬中宮,赤道附近的星官分別被劃入東、南、西、北四宮。隋唐時期的《丹元子步天歌》將全天星官分歸「三垣二十八宿」統轄,此後一直沿用1000餘年。三垣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這裡「垣」是牆垣、城垣的意思。每垣都有左右兩道垣牆環繞,就像是星空帝國中的3座城池。
  •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
    七政四餘與四柱八字命理說玄學/吳西羊緣起有一天朋友說要推算七政四餘天星,其緣說以前找了很多命理師分析,但都是採用子平八字主式,都告訴他說此生辰以後是大富大貴之命,但己是四旬之年,還是身無分文而收入欠佳……
  • 中國古典星案術七政四餘(送七政四餘MIORA排盤軟體)
    隨便分享到朋友圈公眾號:奇門紫微 建議   :看看就好七政四餘入門看法星:星者,謂日、月、木、火、土、金、水、氣、孛、羅、計,兼文魁、名甲、官印、經緯、驛馬、三元、四元、催官、祿神、喜神、爵星、十幹化曜等星。
  • 紫微垣,天文及古代文化的中心,有星運行到此,有何說法
    《千字文》裡有「辰宿列張」一詞,辰,就是指單顆星辰;宿,就是星宿,若干星辰的組合,如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天文學歷稱為「星官」。星空劃分,以星官劃分若干區域,星官等同於西方所說的「星座」。同時星官有大有小,把二十八星宿歸為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樣通常所說的「三垣四象」就是七個大星官。
  • 天文為何叫「天文」?地理為何叫「地理」?這其中有何說法
    以陰陽八卦來講,據說是伏羲仰觀天象,俯查地物,以應人事,才創作了八卦;這其中天地乾坤為對應,分出陰陽。而奇門遁甲也不過就是星象術數一類,以天象顯變應對人事。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從先古人類對自然的敬畏為起點,形成災異祥瑞的觀點,這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而有「天人互相感應」的學說。
  • 三垣四象,關於古代星空布局,你應該知道的再多一些
    談天文,首先要知道星空布局的劃分,總體而言就是「三垣四象」七個大部分——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大體分布是:四象二十八星宿環繞三垣四周;以紫微垣處在中垣,太微垣位於其東北方,稱「上垣」,天市垣位於其東南方,稱下垣。(分布如下圖)。
  • 烏兔太陽擇日法與七政四餘天星擇日法
    關注小編,與10萬朋友一起交流 那麼,烏兔太陽擇日法與七政四餘天星擇日之法有何分別呢 首先,七政四餘天星擇日以天星之實際運行而定,有形體可憑,烏兔太陽之九星日,是無形無體憑空想像的東西; 其次,七政四餘天星擇日以各地之經緯度及用時時刻用弧角以定命宮,以山向、命宮及各星形成之角度以定吉兇,烏兔太陽則否;七政四餘天星擇日乃天文推步之學,繁且難以入門,又甚難精通,須要得師授方可,烏兔太陽則否。
  • 實修中人體的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
    大道乃混元一氣而成,混元一氣生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政、八卦、九宮,分出易數之爻象。總之都是一字生出玄妙,此為萬物生化之根本。現代科技的發展也是如此,比方說現在的原子彈、人造衛星、運載火箭,一切發明都沒有參照標本,都是由智慧、參悟想出。這就是無中生有,都是由性、心生出,這就是道生萬物。
  • 地心說、二十八星宿、步天歌……中國古人是如何研究星空的?
    在無盡的星系中,我們坐落在太陽系裡地球這顆行星上,從零開始一步步搭建起人類社會。而人,在成長的同時,便從未放棄對星空的探索。身居於華夏這片大地上的中國人便是這樣,早早就解讀著星空的秘密。所以,今天就讓小編帶你走進古人的天文史,讀一讀古人寫給星空的情書吧!
  • 【天文】參宿與紫微垣
    參宿能受到如此關注的原因,我認為主要在於參宿一、二、三,這一組緊密相連的亮星。從天文觀測的視角來看,要在黎明太陽初升或黃昏太陽初沒之際,準確的觀測到一顆初現於位於地平線上的星,其實並不容易。但參宿一、二、三這三顆星因為是緊密相連在一起的,所以在晝夜交替昏暗不明的時刻,即使錯過第一顆星也能捕捉到第二顆星、再錯過第二顆星也能通過第三顆星來彌補——參宿這緊密相連的三顆星給了一般天文觀測者足夠多的機會來補救觀測的失誤。此外,參宿一、二、三的亮度都很高,也較容易被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