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富馬斯克,底層有一套強大的思維方式

2021-01-10 手機鳳凰網

1月8日,彭博社發文稱,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超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成為世界新首富。

彭博社稱,在過去的一年裡,得益於其持續的利潤,特斯拉的股價飆升。馬斯克的財富不斷增加,「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快的財富創造」。

得知成為世界首富的消息後,馬斯克在社交媒體上回覆說,「好奇怪」,又說,「好吧,回去工作了……」

作為特斯拉、SpaceX、Neuralink等多家明星公司的老闆,馬斯克涉足的領域覆蓋了電動汽車、自動駕駛、太空旅行、超級高鐵,甚至是腦機接口。

更關鍵的是,在這些領域馬斯克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比如他創立的SpaceX,僅用了10年就能用貨運龍飛船為NASA往空間站運送貨物;又過了8年,就把太空人送入了太空,由此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時代。

他既贏得了「矽谷鋼鐵俠」的稱號,也成為全球科技圈最熱門的領袖之一。

馬斯克究竟憑什麼能做到?

因為他的思維方式不同凡響,他一直在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

馬斯克獨到的思維方式

去年5月31日,馬斯克的SpaceX公司把太空人送入了太空,由此開啟了全球商業載人航天時代。

SpaceX也成為了首個掌握載人飛船製造和發射能力的私營公司。在這之前,這項任務都由國家隊承擔。

在創辦SpaceX之前,馬斯克的創業故事其實有點老套——上門推銷,被質疑,被拒絕,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先後成功創辦了Zip2和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公司「x.com」,第二家公司後來發展成為如今鼎鼎有名的PayPal。

總之,都是圍繞著網際網路領域在創業,雖然也很成功,但與其他網際網路創業者相比,並沒有太大不同。

那時候,相比其他領域,網際網路領域的創業相對容易。投資界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做實業已經過時了,何況又那麼痛苦,還是網際網路好啊,圈錢也容易。」

但很快,馬斯克就縱身一躍,跳出了這個舒適區,變得讓很多創業者也不理解。

28歲時,馬斯克以3億美元賣掉了他創辦的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31歲時,馬斯克又以15億美元賣掉了他和彼得·蒂爾聯合創辦的第二家網際網路公司。

之後,馬斯克主要把錢投在了三個領域:航空航天、電動車、太陽能。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三個領域有個共同特點:長期停滯不前的高科技行業。

但馬斯克當時把自己之前創業的財富一股腦兒傾注在上面,被很多人認為是「自殺式」的創業。

最艱苦時候,SpaceX、特斯拉兩家企業都面臨倒閉的風險。

SpaceX的第一枚火箭前三次發射嘗試都失敗了,幾乎瀕臨破產,直到接到NASA價值16億美元、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的合同才勉強續命;

特斯拉曾接到1200多份訂單、幾千萬美元訂金,卻只能交出不到50輛電動車。

馬斯克甚至都被當成是兜售虛假希望的騙子。

所幸,他都咬牙挺過來了。

三家企業也都被做活了:SpaceX成為航空航天業最穩定的運營商;特斯拉已經是全球最酷、最暢銷的純電動豪華汽車;太陽城目前是最大的消費者商用太陽能電池板安裝供應商。

不是說這馬斯克的公司賺了多少錢,而是做出了確實令世界驚豔的產品。

完成了這些看似絕無可能的任務之後,他又野心勃勃地開始嘗試讓人類能夠移民火星的未來10年計劃。

驅使馬斯克完成這些看似絕無可能任務的,肯定不是名利,而是強烈的使命感,以及在極少數人身上可貴地伴隨終生的好奇心。

當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做特斯拉這種失敗率高於成功率的產品時,他認為,這只是他覺得這是應該要去做的事情,而且他不想苦等別人來實現。

當被問到為什麼成立SpaceX時,他認為是為了幫助他積攢財富和經驗,實現移民火星的目標。

這些回答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甚至會被批評「太裝」。

不過,如果你了解這個特立獨行的「鋼鐵俠」之前的演講和訪談,你就會知道這些話恰恰濃縮了他的「商業思想」。他知道如何創造財富,不過更關注自己創造財富的目的。

有個細節體現得很明顯。2014年5月,他受邀參加極客公園奇點大會,首次在中國亮相。

那天當被問到對那時炒得很熱的「亞軌道旅遊」怎麼看,為何SpaceX不參與這個看起來也有利可圖的市場時,他嗤之以鼻,認為這除了賺點富豪的錢,對技術和人類沒有任何實質的推進作用,他對此毫無興趣。

回望過去十幾年馬斯克成立的公司,可以發現都集中在三個有關人類長期生存風險的項目上:氣候變化、地球依賴、人類退化。

當然,不論強烈的使命感還是取得的非凡成績,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背後必然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如果問馬斯克,他的思維方式是什麼,他可能會告訴你一個關鍵詞:第一性原理。

為什麼第一性原理如此重要?

馬斯克在不同的商業領域都非常成功,但他並不是針對不同的領域提煉不同的方法論,而是把同一種底層思維應用到不同的領域。

對於馬斯克而言,這個底層思維就是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就是用物理學的角度去看世界,一層一層撥開事物的表象,看到裡面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一層往上來走。

生活當中,人們總是喜歡類比思維,別人做了什麼,我們也要跟隨去做,這是從眾效應。

如何打破從眾效應呢?恰恰是物理學的思考方式可以讓我們回歸到問題源頭,去發現一些反直覺的東西。然後對問題進行拆解,進而實現組合式創新。

馬斯克認為,如果一件事情在物理上是可能的,那就一定可以實現。如果中間卡殼了,也只能是被某個物理上的局限給堵死了。

他早期的下屬曾調侃:「埃隆會拿秒表記錄自己敲鍵盤的速度,用總代碼量除一下,然後按這個時間給我們下任務」。

不要和他說這裡有什麼人性弱點,法規限制或是社會觀感,馬斯克覺得所有下屬存在的意義,就是幫他消除這些「非物理性」的障礙,如果做不到就滾蛋。

「第一性原理」看起來過於極端,或是過於天真,它暴力地取消了現實的複雜性。

但這種剃刀般鋒利的思維方式,往往可以從迷霧中抓住本質,單刀直入,簡化目標。

馬斯克在清華大學和錢穎一教授的對話中,描述了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

接下來,我們就能看到馬斯克在不同領域,如何通過反覆運用相同的第一性原理去實現商業創新的。

首先是用第一性原理發現了使命。

一提到使命這個詞,我們會覺得屬於雞湯,沒什麼意思。

但與眾不同的是,馬斯克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自己的使命,可以說,他一生的事業幾乎都是他使命的副產品。

那他是如何發現自己使命的呢?就是順著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往下挖。

他覺得他一直有一種存在的危機感,讀大學時,他選了大概五個方向,認為對人類未來影響最大:網際網路、可再生能源、太空探索、人工智慧及重組人類基因。

你會驚訝地發現,他的使命果然引導著他的事業,這幾個方向就是他後來在做的。

更不可思議的是,以上所有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移民火星」做準備。當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有點像科幻小說一樣?你會覺得他的錢可能實在沒處花了,隨便搞一個業餘愛好而已。

但是,前面我們也看到了,他在極為認真地做「移民火星」這件事。

為什麼要「移民火星」呢?

他的理由非常有意思。他認為,歷史上,地球已發生過5次物種大滅絕,每一次都有大量的物種滅絕。歷史上的物種種類有20億之多,到今天卻寥寥無幾。而根據歷史做一個推演,未來5000萬年內,很有可能再發生一次地球物種大滅絕。

他認為,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為人類的物種做一份複製,最適合放在哪裡呢?目光所及的地方就是火星。這就是他講的移民火星的意義。

他還有一個具體的目標:40—100年後,要幫100萬人移民火星。

為什麼是100萬人呢?

馬斯克計算,如果有100萬人到了火星上,足以幫助人類繁衍下去,即使地球被毀滅掉,那100萬人也可以繼續在火星生存,或者繼續移民更遠的地方。

他說我能做到它,只要想到這件事情,任何目標我全能做到。

所以,當你用第一性原理去找你真正的使命,它將牢不可破,有足夠長的周期。

"移民火星"的三個階段

接下來,馬斯克把「移民火星」這個大目標拆解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得發明火箭。他從來沒做過火箭,也沒人相信他能做火箭,所以一開始他只能花自己的錢,但那些錢用來發射火箭杯水車薪。

所以他第一階段的火箭很小,「獵鷹一號」的載重量只有一噸。

第二階段是實現太空旅行。這時他需要開發更重的火箭,比如「獵鷹九號」「龍飛船」「重型獵鷹」等。

第三階段就是移民火星。

在實施這個「三步走」計劃的過程中,馬斯克遇到了諸多的困難,但是基於物理學的第一性原理思考方式幫助他多次起死回生。

在創辦SpaceX之前,所有人都勸他火箭成本太高了,創業公司無法承擔。

馬斯克首先想到的是找承包商購買火箭,他和朋友先後考察了美國麥道公司、歐洲阿里安航天公司,然而對方給出的報價動輒就是上億美元,這大大超出了他的可承受範圍。

後來,有人介紹,俄羅斯有一種洲際飛彈經改裝之後可以當火箭使用,費用只需要幾百萬美元,馬斯克便第一時間殺到了俄羅斯。

跟俄羅斯人打交道,不會喝酒肯定是不行的,馬斯克經歷了一輪又一輪伏特加烈酒的洗禮,生意卻還是沒談成,原因很簡單:俄羅斯人坐地漲價了。

馬斯克很生氣,他準備自己造火箭。

要知道,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關於火箭的知識是零,那他怎麼做呢?

他從朋友那裡借來了《火箭推進原理》《天體動力學基礎》《燃氣渦輪和火箭推進的空氣動力學》等所有跟火箭與推進器相關的專業書籍,並迅速地將這些知識消化吸收。

然後用拆解的方式,看看製造火箭的成本分布,發現原材料其實沒多少錢,發射燃料的成本大概只佔2%而已,所以火箭裡最大的成本就是火箭本身。

在製造特斯拉時,馬斯克也用到了這套方法,追根溯源後發現電動車的最大成本來自電池組件。當研發團隊參考市場上電池組件的市價評估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時,馬斯克通過「第一性原理」思考,將電池拆解為各種金屬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對電池組件的生產流程、產地、供應鏈等進行組合式創新和不斷地迭代優化,最終他發現,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購買鋰電池組的原材料,組合在一起,只需要80美元/千瓦時。

在馬斯克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火箭發射出去爆炸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馬斯克卻認為,汽車是可以重複利用的,輪船可以重複利用的,為什麼火箭不能重複利用呢?

一個民營企業居然提出了新的理念——可回收火箭。這個理念出來並實現以後,SpaceX火箭的發射成本是行業標準的1/5,未來幾年將會降到1/10,比美國、俄羅斯、中國的火箭發射成本都低。

此前小布希時代曾經做過火箭移民成本測算,認為如果把一個人送到火星大概需要100億美元,馬斯克覺得太貴了,他想把這個價格降為單程20萬美元。

他怎麼做呢?

又是組合式創新,把基本要素拆解成燃料可以重複利用、在軌道裡補給燃料、在火星生產燃料等。

基於以上的分解,就必須要發現一種原材料,地球有,火星也有,同時又能做火箭運輸的原材料的,他也找到了。

做不到的怎麼辦?馬斯克說,只要有一個目標,哪怕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做,但是我一定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未來創新者必備的思考方式

但是,第一性原理方式的背後是極度的孤獨。因為如果你真的相信第一性原理,會堅守自己的方向,這只會帶來極度的孤獨。

因為人腦並不是按照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去運行的。認知科學大師侯世達一直認為,大腦是依照著類比的模式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而不是依照機器的邏輯運行。用人腦去進行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就像是在一臺macbook上運行windows系統。

除非,你不是人,而是一個AI。又或者,你訓練自己像一個AI那樣思考。

馬斯克在後天有意識的去訓練這種思維,他的下屬發現,越是面對驚人的壓力,馬斯克越能夠把自己的理性精神精煉到極致,不讓任何「非物理性」的因素迷惑自己的決策,即便每天只睡4個小時。

馬斯克在SpaceX能夠做到納米級的管理,什麼叫納米級的管理?細到每一個螺釘,材料、型號了如指掌。

即便如此,任何新的火箭發射都需要10多次失敗才有可能成功。果不其然,2006年SpaceX第一次發射失敗了,2007年第二次發射又失敗了,2008年第三次發射又失敗了,馬斯克的錢馬上就沒掉了,沒有人相信他,沒人可以給他錢。

在極度的壓力之下,馬斯克把方案拿來重新看,三個月之後的第四次發射終於成功了。

馬斯克其實是一個極其糟糕的人,性格暴躁,讓周圍的人非常痛苦,愛情也非常不順利,幾任妻子離他而去。有一次一個記者在採訪他時,他都哭了,說「能不能給我介紹女朋友?」因為所懷甚大,所想甚深,所以極度孤獨。

所以,如果你真的像馬斯克這樣思考,就會走向一個極度孤獨的道路。沒有誰能真正幫你,沒有誰能真正理解你,你就只有做的事情本身,所有情感都傾訴到那上面。

如果你今天問馬斯克「移民火星」這件事能不能成功,其實一點也不重要了,就像哥白尼說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這句話對嗎?當然是錯的,可是這個錯誤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地球只是宇宙的一小部分,我們應該往外看,這個思維特別重要,只要你往外看,你很快就知道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

那扇窄門被打開了,而打開窄門的人,其實最了不起。

馬斯克為什麼這麼厲害?

  我們的教育常說,要成為世界級專家,需要在一個領域裡深挖。而馬斯克打破了這個準則,他在本科就學了兩個專業:商科和物理,之後去學習火箭科學、工程學、物理學、人工智慧、太陽能、能源等領域。

他有一種遷移式的學習方式——把知識拆解到基本原理層面去進行遷移,連學習都是第一性原理的學習方式,只要拆到足夠根基就可以轉移到新的領域裡面去。

所以他在不同領域應用了同樣的第一性原理,在網際網路界創辦最大的網絡支付公司PayPal;在能源界創辦房屋共享能源公司SolarCity;在汽車界創造特斯拉;在航空業創辦SpaceX;在科技界創辦開放AI的OpenAI......

只有運用第一性原理,具有了可遷移性,才能進入這麼多領域。

學習未必一定要學習細枝末節,但是必須要學習最根基的基本原理。

《人類簡史》裡有這樣一問,科學革命為什麼出現在歐洲?科學革命起始於西歐和大不列顛,此前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覺得它有多麼重要,在那之前中國的科技水平遠遠高於歐洲。1775年,中國佔了全世界經濟總量1/3,唐宋以前,中國佔全世界技術發明量60%左右,而近代全世界科學革命以來,有6000條基礎的科學定理定律,中國人的原創貢獻不到1%。

於是有了著名的「李約瑟之問」——歐洲在1770年面對中國並沒有什麼科技優勢,為什麼接下來短短的100年時間拉開這麼大的差距?

赫拉利的回答是傳統中國其實並不缺乏製作蒸汽機的技術,缺的是西方最具革命性的哲學和科學的思維方式。

東方文明是技藝思維,操作上的試錯法,實踐操作在先,經驗總結在後,歸納法思維。

經驗歸納模式是具像思維,好處是快,壞處是不具備領域可遷移性。比如說火藥,我們發明了鞭炮,可是卻不能把這個技術遷移到槍炮裡,要想遷移到槍炮裡,必須下沉到數學物理化學學科。

而近代西方是哲科思維,邏輯上的試錯法,理論假設在先,實踐經驗在後,演繹法思維。

抽象思維壞處是慢,好處是可遷移性,一旦在邏輯上導出一個共同的抽象概念,與此相關所有的具像問題一下子全都化解了。比如牛頓力學解決了經典力學領域的所有問題,工程師把它應用到工業裡,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

所以,未來的創新者,應該是科學家+哲學家+企業家,具備科學的思想方式、哲學的思考方式和商業的思考方式。

如果我們像馬斯克那樣具備了獨到的第一性原理,凡事就會先從本質開始思考,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回反推,並能把本質遷移到不同領域。如果你有這樣思維方式,就不會因為暫時的困難而對結果失去信息,也不會因為好高騖遠而做出徒勞的努力——因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標,是「第一性原理」推導出來的必然結果。

這種理性思維方式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相關焦點

  • 世界首富,馬斯克的第一步
    上個月的一次訪談中,馬斯克稱自己財富的主要目的是加速人類向太空文明的進化,他曾不止一次表示,人類應當成為跨星球物種。2021 年 1 月 7 日,世界首富易主。據 CNBC 報導,當天特斯拉 CEO 埃隆 · 馬斯克的個人淨資產升至 1850 億美元,超越了亞馬遜 CEO 貝索斯成為全球第一富豪。
  • 特斯拉CEO馬斯克回應成全球首富
    去年馬斯克還是全球富豪榜第35位,而近日超越貝索斯成為全球首富,淨資產已經超過了850億美元,在網友熱議的同時,特斯拉CEO馬斯克回應成全球首富,馬斯克微博發文稱「好了,回去工作吧
  • 是誰,讓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
    馬斯克,一直被稱為美國科技界的鋼鐵俠。他特立獨行,而特別的人往往會成為頂層人士之一,卻絕對做不到第一。所以馬斯克一直是美國頂級富豪之一,但從沒有人將他與首富聯繫在一起。2021年1月7日,世界首富易主,馬斯克,憑藉特斯拉瘋狂暴漲的股票,成為全球最有錢的人。
  • 世界首富馬斯克,正在攢錢回火星
    在被認定為世界首富的最新人選之後,馬斯克的反應倒是雲淡風輕,他先是說 "真奇怪(How Strange)",然後在 Twitter 和微博都回應說:好了,回去工作吧。(Well, back to work...)於是,有中國網友給馬斯克冠以名號曰:凡爾賽·馬。
  • 靠割中國人「韭菜」成為世界首富的馬斯克?可能另有「隱情」!
    馬斯克知道了嗎?世界首富又變人了,已經不是亞馬遜的貝索斯了,變成誰了?變成特斯拉的掌門人馬斯克了。可以這樣說,馬斯克真的是一夜暴富,所以媒體說他是財富增長速度最快的世界首富。不過他成為世界首富之後有兩種聲音,一種是罵他,一種是贊他。罵他什麼?罵他是割中國消費者的韭菜成為世界首富的事情,真的是說的這個樣子。今天老郭就這個熱門話題談幾個不為人知的重點內容。首先你知道特斯拉是幹什麼的?一句話:特斯拉是生產製造純電力汽車的專業公司。
  • 成為世界首富:馬斯克,加油;科技,加油!
    今年,世界首富輪到馬斯克先生了。「埃隆·馬斯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彭博社如此向世界宣布新首富的誕生!雖然《福布斯》對此不太贊成,但我們更願意將其看成是他們兩家之間的「爭風吃醋」。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馬斯克已經是世界首富了。雖然財富增減是股市的事情,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顯示著潮流的變化、時代的變遷。
  • 世界首富將易主?馬斯克取代比爾蓋茨
    提到世界首富,莫過於比爾蓋茨,曾經連續近20年都是全球最有錢的人。不過現在後來居上的馬斯克身家大漲,趕超了比爾蓋茨,並開始追趕貝佐斯,有望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 海蘭不懂車: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後,有意思的來了
    [資訊-牛車網] 2021年剛過沒幾天,年度最佳凡爾賽文已出:1月8日,馬斯克發了一條博文:「Well,back to work……」力壓貝索斯成為世界首富之後,馬斯克卡著零點零分的正點,對著世界表達自己的淡然,此言一出,讓新貴馬斯克宛如一位老錢,讓「一個億的小目標」之類的表達LOW到了塵埃裡
  • 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
    彭博億萬富豪排行榜顯示,馬斯克超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成為全球新首富,身家達近1950億美元,這距離馬斯克成為全球第二富豪,僅隔一個多月。彭博億萬富豪排行榜截圖對此,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回應稱:「真奇怪」,「好了,回去工作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馬斯克的財富增加了1500億美元。
  • 夜讀|世界首富馬斯克,依然是個地球人
    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了。1月7日美股收盤,特斯拉股價大漲,市值為7735億美元,超過豐田、大眾、現代、通用和福特市值總和。受此影響,49歲的馬斯克身家也隨之達到1950億元,超過貝索斯成為世界首富。同時,馬斯克將置頂推特修改為:「我的錢中有一半用於幫助地球上的問題,另一半用於幫助在火星上建立一個自我維持的城市,以確保(所有物種)生命的延續,以防地球像恐龍時代受到流星撞擊或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我們隨之自己毀滅。」這個置頂推特的風格,確實很馬斯克。他給人的形象一貫是這樣,動輒就「口出狂言」,直指宇宙星辰,仿佛塵世間的紛紛擾擾都不太看得上。
  • 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福布斯》發文:還不是!
    綜合報導,日前,彭博社發文稱,美國特斯拉公司執行長埃隆·馬斯克超越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成為世界新首富
  • 「渣男」馬斯克,為何成全球汽車首富?
    今日話題提到汽車圈渣男,莫過於美國馬斯克,因為他不僅經歷三次婚姻,還公開場合抽大煙和跳脫衣舞,但他卻成為全球汽車首富,這到底是為什麼;1、「渣男」馬斯克?轉載請註明);隨後,馬斯克去倫敦演講結識第二任妻子英國演員妲露拉·萊莉,後者雖然身處浮華影視圈,卻是不抽菸、不喝酒和年輕貌美處女,足足比馬斯克小了14歲,但兩者關係卻僅僅六年,期間經歷了兩次結婚和離婚,前後分的財富僅為2020萬美元和一臺特斯拉Roadster汽車,驗證茉莉父親當年所說的那人就是玩咖和雜種說法,所幸馬斯克已經完成了生育「任務」,不會再生育,否則萊莉很可能會成為單身母親
  • 世界首富、亞洲首富都換人:一個賣車 一個賣水
    財聯社1月8日訊,新年伊始,亞洲首富、世界首富先後易主,一個賣水,一個賣車。 值得注意的是,上榜世界富豪榜前十位的,不是網際網路科技巨頭、就是資本巨擘、抑或是奢侈品大鱷,鍾睒睒以「賣水」躋身其中,堪稱一股清流,不僅讓人驚嘆,大自然「印鈔機」的強大魔力。 截至發稿,其身價已超越馬雲(身價581美元)+劉強東(身價約218億美元)之和。
  • 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生於非洲,從窮小子到身價1950億,憑啥
    一夜之間,世界首富換了人。伊隆·馬斯克擊敗亞馬遜CEO貝索斯,成為世界首富。在2020年初,他只有270億美元的資產。短短一年時間,他的身家暴增至1950億美元,折合人名幣12626億元,相當於每秒鐘增長30萬元。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的消息,震驚了不少人。他本人卻很淡定:有什麼好奇怪的?
  • 馬斯克火箭式登頂世界首富,淡定回應:太奇怪了,繼續工作了
    2021年1月7日,隨著特斯拉股價開盤大漲,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個人淨資產升至1850億美元,超越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成為全球新首富。開銀行、造火箭、造電車,計劃移民火星24歲輟學斯坦福並開始創業50歲成為世界首富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的人生經歷遠比所有科幻電影都要精彩在短暫登頂福布斯富豪榜後,埃隆-馬斯克又跌回了第二位,僅次於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
  • 成為世界首富是什麼體驗?馬斯克:回去工作!錢一半用於地球 一半...
    作為商業偶像,馬斯克被粉絲評價為「有夢想,求前沿創新突破,對人類文明有真正貢獻」,一句「回去工作」甚至可以上升到全人類的高度。 01 NEWS 「鋼鐵俠」的夢想 現在,被稱為現實版「鋼鐵俠」的馬斯克抱著改變世界的夢想創立了四家公司,其公司業務可謂是首富群體中的一股清流。
  • 一文解讀世界首富馬斯克的慈善基金會
    剛剛在富豪排行榜上被馬斯克超越的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由於並不熱衷於慈善事業,他在這方面的口碑並不好,而馬斯克很可能也會遭遇類似的情況。此前,隨著審查越來越嚴格,貝索斯曾在Twitter上尋求建議,馬斯克也採取了類似的方式。
  • 財富增加超1500億,馬斯克「火箭式」登頂世界首富,夢想卻是埋葬在...
    截至發稿,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馬斯克身價升至1950億美元,首次超過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身價185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在此之前,貝索斯已經在這個位置上坐了三年。 對於這一消息,馬斯克的回應並沒有想像中激動: 「這太奇怪了。」
  • 從"破產"到世界首富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只要3年
    伴隨著特斯拉的股價再度乘上「火箭」,公司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當日以1850億美元的身價,登頂世界首富。不過,《福布斯》並沒有把馬斯克購買3300多萬股特斯拉股票的期權的價值包括在內,這也是他薪酬的一部分。「躥升」最快的首富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年初,馬斯克的身價還大約是270億美元,擠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列。一年裡,特斯拉仿佛「插上雙翼」的股價一度上漲9倍有餘,再加上馬斯克不菲的薪酬,其淨資產自去年以來增加了1500多億美元。
  • 年內財富增加超1500億 馬斯克「火箭式」登頂世界首富 夢想卻是...
    「埃隆·馬斯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在1月7日的報導中,彭博社寫到。   美東時間1月7日,美股開盤後特斯拉股價飆漲近6%,首次衝破800美元,收盤報816.04美元,公司市值增至7735億美元。截至發稿,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馬斯克身價升至1950億美元,首次超過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身價185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