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之藥考】每日學中藥:闢汗草

2021-02-07 敬之課堂


闢汗草


      【中藥名】闢汗草 pihancao

  【別名】散血草,野苜蓿,省頭草,鐵掃把,蛇退草,香馬料,自苜蓿,敗毒草,雞頭花草,黃香草木犀。

  【英文名】Daghestan Sweetciorer Herb。

  【藥用部位】來源於豆科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tens Ledeb.的全草。

  【植物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90釐米,幹後有香氣。莖直立,多分枝。三出複葉互生,有柄。小葉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1~1.5釐米,寬約0.5釐米,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葉脈伸至齒端;託葉線形。總狀花序腋生,纖細。花萼鐘形;花冠蝶形,黃色,旗瓣長於翼瓣;雄蕊10,二體。莢果卵形,光滑,熟後褐色,有網紋。種子1粒。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產地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南及華東等地區。多生於空曠雜草中。

  【採收加工】7~8月連根拔起,洗淨陰乾。

  【藥材性狀】為不規則的碎段狀,根、莖、葉、花混合。根呈 細段狀,莖段表面灰綠色或綠褐色;葉呈碎片狀,邊緣有細 齒,託葉線形;花呈蝶狀,花萼鍾狀,花冠黃色。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性涼,味辛、苦。歸肝經、脾經、胃經。

  【功效與作用】和中健胃,解暑化溼。屬化溼藥。

  【臨床應用】用量5~15克,水煎服。用於暑溼胸悶、口膩、口臭、頭脹痛。

  【藥理研究】草木犀有抗瘧作用,能使瘧原蟲形態破壞、死亡,使感染雞瘧的紅細胞數減少或消失。

  【化學成分】莖、葉、花中均含揮髮油.油中主成分為二氫香豆素(dihydrocoumarin);全草含脂肪油約3.5%,果膠約7%,種子含脂肪油約6%。

  【使用禁忌】脾胃寒者慎用,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①治暑熱暑溼:省頭草、藿香、通草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赤白痢疾草木犀、仙鶴草各15克,青木香9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瘧疾:省頭草30克,煎湯。在瘧發前1小時服用。(《吉林中草藥》)

  ④治尿路感染:省頭草、車前草、海金砂藤各15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⑤治白口瘡:闢汗草(印度草木犀)搗絨取汁,搽患處。(《貴州草藥》)

  ⑥治皮膚瘙癢:闢汗草(印度草木犀)60克。煨水洗患處。(《貴州草藥》)

  ⑦治頸淋巴結結核:省頭草60克,白酒500克,浸泡7天。每次服藥酒15~30克,每日2~3次。(《安徽中草藥》)





2019年的執業藥師已經告一段落


2020年招生工作將持續進行


想要知道更多執業藥師相關消息


關注【敬之藥考】


更多知識、更多課程、更多藥師消息


你才不會錯過!


如有任何問題,請撥打400-107-9558




相關焦點

  • 【敬之藥考】每日學中藥:牛至
    牛至      【中藥名
  • 【敬之藥考】每日學中藥:馬桑根
    馬桑根      【中藥名】馬桑根 ma sang gen
  • 【敬之藥考】每日學中藥:苦石蓮
    苦石蓮      【中藥名
  • 《中草藥手冊》闢汗草的功效與作用:清暑化溼,健胃和中.
    闢汗草闢汗草,中藥名。闢汗草圖片闢汗草圖片闢汗草圖片藥材名:闢汗草拼音:Pì Hàn Cǎo別名:野苜蓿、品川萩、(《青島中草藥手冊》)4、治瘧疾省頭草30g,煎湯。在瘧發前1h服用。(《吉林中草藥》)5、治尿路感染省頭草、車前草、海金砂藤各15g。煎服。(《安徽中草藥》)6、治白口瘡闢汗草(印度草木犀)搗絨取汁,搽患處。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牛至​
    牛至           【中藥名】牛至 niuzhi  【別名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吉祥草
    吉祥草               【正名】吉祥草  【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透骨香
    透骨香       【中藥名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芫荽子
    芫荽子           【中藥名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巖椒草​
    巖椒草           【中藥名】巖椒草 yanjiaocao  【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靈香草​
    靈香草              【中藥名
  • 每日一味中藥--麻黃
    ①《本草經集注》:厚樸為之使。惡辛夷、石韋。②《別錄》:不可多服,令人虛。③《蜀本草》:白薇為之使。④《醫學入門》:傷風有汗及陰虛傷食者禁用。⑤《本草經疏》: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瘡疤熱甚,不因寒邪所鬱而自倒靨;虛人傷風,氣虛發喘;陰虛火炎,以致眩暈頭痛;南方中風癱瘓,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皆禁用。
  • 【敬之課堂】每日學中藥:竹葉椒
    竹葉椒【中文名】:竹葉椒(《本草圖經》)【類別】:果實類【異名】狗花椒(《中國中部植物》),花胡椒、搜山虎(《廣西中獸醫藥植》),野花椒(《杭州藥植志》),臭花椒、三葉花椒、山胡椒、玉椒(《湖南藥物志》),山花椒、雞椒(《浙江天目山藥植志》),白總管、萬花針(《江西草藥》),巖椒(《四川常用中草藥》)。
  • 茜(Qiàn)草:血分藥中功效最全的一味中藥
    二、茜草(中藥名)中藥茜草屬止血藥下屬分類的化瘀止血藥,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本草綱目》)2、繆希雍:茜草,行血涼血之要藥也。非苦不足以洩熱,非甘不足以活血,非鹹不足以入血軟堅,非溫少陽之氣不足以通行,故主痺及疸.行血軟堅則痺自愈。
  • 每日一味中藥--伸筋草
    《滇南本草》),寬筋藤(《生草藥性備要》),火炭葛(《本草求原》),金毛獅子草、金腰帶、獅子草(《中藥志》),獅子毛草(《中藥材手冊》),立筋草、舒筋草(《四川中藥志》),鋪筋草、抽筋草、分筋草、過筋草、地棚窩草(《重慶草藥》),筋骨草(《陝西中藥志》),綠毛伸筋、小伸筋、鳳尾伸筋(《湖南藥物志》),蜈蚣藤、大地毛公、纏身龍、貓藤草、通伸草、山貓兒、老虎墊坐、盤龍草、爛腰蛇、寬筋草、穿山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中藥丨每日一藥--大黃
    新新老師帶大家學習中藥單味藥了,今日帶大家學習的中藥是大黃。今日中藥--大黃【來源】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乾燥根及根莖。(2)火熱上攻之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3)熱毒瘡腫,水火燙傷。(4)血熱吐血、衄血、咯血、便血。(5)瘀血經閉,產後瘀阻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6)溼熱黃疸,淋證澀痛。
  • 每日一味中藥--木賊
    ,節節草(《植物名實圖考》),節骨草(《東北藥植志》),擦草、無心草(《山西中藥志》)。④《玉楸藥解》:"平瘡瘍腫硬,吐風狂痰涎。治癰疽瘰癧,疔毒,癤腫,汗斑,粉渣,崩中赤白諸證。" (木賊的功效與作用)
  • 每天學一味中藥,香薷!
    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用量3~9克,水煎服,或研末。用治暑溼感冒、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強免疫、解痙、利尿、鎮痛、鎮靜、止咳祛痰等作用。(《聖濟總錄》)③治小兒白禿,發不生,汗出:濃煮陳香薷汁少許,脂和胡粉敷上。(《子母秘錄》)④治口臭:香薷一把,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稍稍含之。(《千金要方》)⑤治多發性癤腫,痱子:鮮香薷適量,搗爛外敷。(江西《草藥手冊》)⑥治皮膚瘙癢,陰部溼疹:鮮香薷全草適量。水煎外洗。(《浙江藥用植物志》)
  • 每日一味中藥:豨薟草
    中藥豨薟草是菊科草本植物豨薟等的地上部分。中醫認為豨薟草是祛風溼,舒經活絡的功效與作用。常見如九制豨薟草藥酒等。
  • 每天學中藥——防風草
    防風草別名又叫: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稀薟草、土防風、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等。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乾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稜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稜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豨薟草!
    生用性寒,宜於風溼熱痺;酒制後寓補肝腎之功,常用於風溼痺痛,筋骨無力,腰膝酸軟,四肢麻痺,或中風半身不遂。可單用為丸服,如豨薟散(《活人方彙編》)、豨薟丸(《萬氏家抄方》);或與臭梧桐合用,如豨桐丸(《濟世養生經驗集》)。《方脈正宗》配蘄蛇、黃芪、當歸、威靈仙等,治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本品辛能散風,生用苦寒能清熱解毒,化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