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我們童年的美好記憶中,有快樂,傷心和稚嫩,也正因如此我們的童年才會多姿多彩。
依稀記得學堂年少時,同學之間都喜歡相互起一些和名字或個人特徵相關的外號,比如大個、四眼、小黑妞、小胖等等,每每同學之間呼喚外號的時候,大家都是相視一笑的開心玩耍起來。
這些孩童間的外號,通常來說不帶惡意,只是彼此的一種善意調侃,所以不管是孩子本人還是孩子家長,對此都不會有太大的意見。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家的自我意識都在逐漸提升,起外號這個行為放在現在也就有點不合時宜了。
我的兒子今年7歲了,去年剛剛升入小學。剛上小學時,兒子每天回來情緒非常的低落,我還以為兒子剛剛進入新的學校,還不適應,所以就沒太管他。
然而,有一天,兒子班主任突然給我打電話,說我兒子動手打了其他同學,讓我趕緊去學校一趟,我才知道兒子這幾天悶悶不樂的原因。
原來兒子入學第一天,老師點名,點到我兒子的名字「杜啟源」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同學們全部聽成了「肚臍眼」。下課後,班裡很多孩子圍著我兒子吆喝「肚臍眼」,兒子自尊心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導致他情緒低落。
後來,兒子課間上廁所時,遇到了他班的同學,同學當著很多人的面高聲喊他「肚臍眼」,兒子警告他不可以再喊他「肚臍眼」,結果同學不聽,反而更大聲喊他外號,兒子惱羞成怒,動手打了他同學,兩個人在扭打時,他同學的頭磕在了窗臺上的楞上,磕出了血印。
聽老師這麼說,我感到很詫異,一是因為兒子平時性格很溫順,很少與人發生爭執,這次竟然打了人。二是我沒有想到兒子會這麼介意別人給他起外號,在我看來同學之間起綽號,是再也平常不過的事了。三是兒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居然一字不提,這讓我感到挫敗感。
在學校,我把事情處理妥善後,我就領著兒子回了家,兒子一路低頭不語,生怕我吵他,而我當時是捨不得吵他的,反而很心疼他,小小年紀,就要自己獨當一面了,在學校受了委屈也不給我們說,我想他可能不知道該怎麼給父母表達這個問題吧,又或者是我們做家長的沒有取得他的信任。
吃晚飯的時候,我當著兒子的面把白天發生的事給老公說了出來,兒子依然低著頭,不敢直視我們,老公聽完後和我一樣,並沒有斥責兒子打架的行為,而是語重心長的問道:「源源,爸爸媽媽知道你是個好孩子,一般是不會跟人打架的,你這次打架肯定是氣急了,那你能告訴爸爸媽媽你為什麼這麼介意別人喊你「肚臍眼」嗎?
兒子聽到爸爸這麼說,竟然放聲哭了起來,要知道他白天和同學打架都沒掉眼淚的,這讓我和老公一時不知所措,老公趕緊坐到兒子身邊抱住了他,兒子哭了有一會才斷斷續續的說道:「他們每天圍著我喊,我不喜歡他們這樣叫我」。
老公說道:那怎麼辦?那咱們換個名字?其實爸爸也有外號,因為爸爸皮膚白,上中學的時候,我們班同學都叫我「小白臉」。
兒子聽到爸爸這麼說,突然破涕為笑,兒子繼續問道:那別人叫你「小白臉」,你是怎麼解決的?
老公說道:剛開始我還是挺生氣的,就像你現在這樣,後來爸爸不在乎了,他們反而不叫了。爸爸覺得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想法,但我們需要學會冷靜處理問題,和別人發生衝突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通過和爸爸的一番談話,兒子好像頓悟了似的,心情大好,第二天,兒子老師還給我打電話問我怎麼開導的,兒子好像換了個人似的,和同學打成一片,不再對「肚臍眼」這個綽號耿耿於懷。
02
其實,我小時候沒有被起過綽號,並不能理解被起外號的心情,但我知道沒有人會喜歡被起綽號。
如果說我兒子被起外號是童真,那麼接下來這個起綽號事件就算是「校園欺凌」了。
我有一個同學因為先天原因,有一隻耳朵沒有外耳廓,並且伴有聽力問題,屬於先天殘疾。按理說這樣的人走上社會應該得到更多的關心和照顧,但不幸的是,有很多人喜歡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朋友自從上學以來,一直飽受欺凌,有人叫他「妖怪」、「一隻耳」、「怪物」、「醜八怪」,更有甚者會在他放學的路上攔截他,對他進行各種欺凌。
為此他調了幾次班級,轉了幾次校,把頭髮留長蓋住耳朵,可都沒能逃離別人異樣的眼光,和被起綽號的命運。
有一次老師調座位,全班都沒人願意和他做同桌,我看到他孤零零的站在教室的角落裡,臉紅到了脖子根,我不知道從哪來的勇氣,向老師報告道:「老師,我想和他坐同桌,我們可以坐在前邊嗎?」
自此,我成了他唯一的好朋友,但我們在一起,通常都是我滔滔不絕的說不完,而他則安安靜靜的聽著,不怎麼插話。
初中畢業後他去了南京,我們就失去了聯繫,直到他大學畢業回來,我們才恢復了聯繫。再見他時,他已安裝了「義耳」,帥氣的臉龐,再加上他1米83的個頭,簡直就像偶像劇裡的男主人公,可他臉上還是淡淡的憂鬱,笑容依舊很少。
有一次,同學聚會,沒人邀請他,可我強拉硬拽的把他也帶去了,很多同學見到他時,滿臉都是尷尬,那天,他悶頭喝酒,竟然還喝醉了。
喝醉酒的他像是變了個人,開始訴說當年同學的欺凌對他帶來的傷害,如今的他融入不了集體生活,怕與人交往,每當有人大笑,他都會感覺在嘲笑他。曾經有一段時間他患了嚴重的抑鬱症,曾無數次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想到自己的單親媽媽,又捨不得讓她獨自傷心。
曾經欺負過他的同學,聽過之後,臉上一陣紅一陣白,不知如何是好,紛紛過來向他道歉,可如今的道歉是否能讓他釋懷,是否能彌補當時對他造成的傷害,恐怕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03
據世紀教育研究院的一份調查顯示,40.7%的中小學生都曾有過被叫難聽的綽號的經歷。
惡意綽號"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遠不止父母想得那麼簡單。小孩子心智不成熟,難以調節心理平衡,對"惡意綽號"往往比成年人更加敏感、心理更加脆弱,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壓抑和厭世等負面情緒。
所以,2018年11月,廣東省教育廳出臺校園欺凌治理方案,將取綽號定義為校園欺凌,引起社會廣泛反響。此政策一出,所有參與討論的家長90%以上都贊同,起綽號就是校園欺凌。
起綽號,對於低齡兒童來說,可能只是一時的玩笑,及時發現和引導教育往往就能解決問題,孩子也不會往心裡去。
但如果外號是對孩子缺點或缺陷的惡意諷刺,那就必須由家長和老師出面了。家長可以讓孩子向老師求助,讓老師用正確恰當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如果隱形霸凌的情況一直得不到改善,而且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影響,那麼家長可以聯合校方一起來處理這個問題,提供事實並配合校方處理。
總之,家長一定要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讓受到傷害的孩子不再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