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響哥薦:
在全球貿易局勢趨緊的當下,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引發著各方關注。如何在夯實自身利益基礎上,穩步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考驗著每一個國家的外交智慧。
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外交如何破局?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所所長、教授羅建波日前在《人民論壇》刊文指出,中國既要突出「隨勢」「順勢」,又要強調「謀勢」和「塑勢」,主動塑造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
具體內容,請看全文。
在百年大變局中要增強外交戰略主動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國際戰略研究院中國外交研究所所長、教授
羅建波
準確研判國際形勢和外部環境,需要堅持歷史思維、全局思維、辯證思維。既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和戰略耐心,端起歷史的望遠鏡把脈世界的演進趨向,看到世界發展的確定性、穩定性和積極性一面,看到中國發展仍然處於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也要保持足夠的風險意識、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及時把脈當前國際形勢新變化新態勢,看到中國外部環境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著眼中長期發展趨勢,人類社會在經濟發展、國際秩序、國際格局等方面正經歷許多深刻而又積極的變化,這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環境,這是一個最壞的時期,也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時期。
面對當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中國既要突出「隨勢」「順勢」,又要強調「謀勢」和「塑勢」,不斷拓展戰略遠見,堅持戰略底線,提升戰略自信,強調戰略運籌,主動塑造中國與外部世界關係,在世界百年大變局中把握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其一,高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繼續增進中國的國際道義精神。我們要秉持大歷史的視野,認識到世界秩序變化的積極性、穩定性一面,看到世界經濟重心的日趨多元,看到國際權力格局更加均衡發展,看到世界秩序正在經歷深度調整。中國要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繼續高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深入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以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穩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繼續深化與各國互利合作之時不斷改善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在繼續深入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中不斷彰顯中國外交的道義精神。
其二,堅持底線思維,堅定捍衛民族尊嚴和國家核心利益。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但絕不是意味著中國會犧牲重大核心利益。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把預案做得更周密,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至少在出現重大風險之時扛得住。中國外交面臨的一個迫切任務,是在保持戰略自信的前提下堅定捍衛自身利益,在與美國的競爭中劃出「底線」,鬥出「紅線」,向美方清晰表達中國的利益邊界,明確傳達中國捍衛尊嚴和利益的決心,妥善應對美方對中國戰略走向的誤判以及對中國戰略決心的低估。
其三,善於下「先手棋」,爭取及時主動破解大國崛起面臨的戰略困境。在大國關係層面,我們要積極運籌中美俄大三邊關係,加強與歐盟及周邊大國的戰略互動,更好維護國際戰略格局的基本平衡,形成對我更為有利的戰略態勢。也要爭取維護中美關係鬥而不破的大局,盡力避免中美矛盾的繼續升級和擴散,從而最大程度地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當前亞太地區秩序的走向尚不明朗,我們應抓住這一契機,善於下好「先手棋」,秉持和踐行「親誠惠容」理念,不斷提升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
其四,著眼國際規則競爭,提升中國在重大國際機制中的話語權。當前大國競爭涉及三個核心方面:權力競爭、規則競爭、觀念競爭。國際規則競爭成為大國軟實力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國際規則塑造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在未來國際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長期以來,主要發達大國一直主導著國際規則和制度搭建,旨在增強自身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和優勢。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塑造,一方面要推動國際規則「存量」改革,努力提升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重大國際機制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提供「增量」,攜手其它國家塑造新的國際機制和多邊合作平臺。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亞投行的誕生就是中國推動創建國際規則和制度的重大創新。
其五,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這是改善和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重要一環。不開放、不發展,小開放、小發展,大開放、大發展,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一條根本經驗。改革開放關係到中國現代國家治理能力建設,關係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予以長期堅持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繼續推動對外開放,發揮好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的雙重作用,也可以更好增進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利益交融,更多地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進一步提升中國在世界的形象和聲譽。我們需要把世界的機遇轉化為中國的機遇,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實現中國復興與世界發展的攜手並進,在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大發展的歷史性交匯中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選自 | 《人民論壇》雜誌6月中
轉載請註明來源
原文責編 | 谷漩
歡迎加入人民論壇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