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局 唐太宗朝太子魏王惡鬥,晉王卻靠無為勝出

2021-02-23 國家人文歷史


《國家人文歷史》2016年7月上獨家稿件,原標題《唐太宗的繼承人》,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分享到朋友圈。 

 

貞觀之治經20多年的順利發展,臨近結局,陡然生變。觀之治給後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結局正如它的開端,讓人不盡滿意。這是皇帝專制制度下的常見劇目。無論思想準備如何充分,事到臨頭還是讓人倍感吃驚。無論唐太宗如何英明,也要面對繼承人難題。繼承人是否如意,這事複雜萬分:皇子教育當然受到重視,但結果從來難以預料,這也是教育的日常性困境。帝制給予皇帝太大的權力,皇位繼承人常常被形容為國之根本,但繼承人是否適合主持一國工作,選擇起來又是困難重重。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在貞觀之初已經確立為太子。作為唐太宗的長子,早年狀況令人十分滿意。但是到貞觀後期,問題開始顯現。魏王李泰似乎更遭皇帝喜愛。每次皇帝出巡,都令太子監國,但同時,總是讓魏王隨行。唐太宗並不想隱藏自己對魏王的欣賞,父親欣賞親生兒子,這不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一環嗎?唐太宗一定是這麼想,皇上喜歡魏王,人人皆可眼見。事後看來,有才華的魏王,一直在按照父親的路徑前進,目標設計也一模一樣。


唐太宗的人生成功,給魏王李泰樹立標準樣板,他如今正在重複著父皇在武德時期的做派。李泰一副一心向學的樣子,勤奮用功,手不釋卷。唐太宗大加讚賞,鼓勵他繼續努力。於是李泰組建了自己的文人班底,編寫歷史地理著作《括地誌》,與天下文人交往變成日常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熱情謳歌李泰,讓李泰名聲日隆,影響越來越大。貞觀十四年,《括地誌》完成,皇帝親臨魏王府,獎勵編寫人員,同時宣布魏王的左鄰右舍們今年的賦稅全免。有一段時間,唐太宗喜歡每天跟魏王聊天,為此就安排魏王乾脆住進皇宮,魏王的日常費用也沒有什麼限制,甚至超過了東宮太子的用度。這些,雖然大臣褚遂良努力勸說皇上有所收斂,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到,比起太子,皇上更重視魏王。


《括地誌》

與此同時,太子承乾則頻出狀況。他有一個男性情人叫「稱心」的秘密被人爆料。唐太宗派人殺了稱心,但太子隨後的動作又被全面報告給皇帝,說他給稱心修了墓,讓東宮的人去拜墓。承乾跟李泰的發展路徑不同,他似乎認為武功更重要,經常在東宮練兵,但是在歷史書寫中,這被描述為學習突厥人的生活,尤其擾民嚴重。顯然,承乾知道針對自己的力量來自何方,魏王府是陰謀中心。有一天,有人到皇宮報告,說魏王如何如何。但是,來人是匿名的,轉身失去蹤影。這樣的報告沒有什麼殺傷力,陰謀性更強,人們的判斷指向東宮。是東宮的陰謀,還是魏王府的陰謀,現在已經無法判斷。

不過,比較起來,魏王府的鬥爭水平更高些。仔細尋找資料,現在都無法找到魏王府的陰謀確證。凡是東宮的毛病,似乎都是東宮自己暴露出來的。魏王府到底幹了什麼,沒有人知道。政治鬥爭,如此不留痕跡,顯然高手隱藏其中。李承乾一方,什麼行動都完全暴露給朝廷。後來連李承乾自己也腳疾嚴重,變成了瘸子。這個形象讓他更加不利,在相信天命的時代,一瘸一拐的人怎麼會被天命選中呢?這嚴重影響了群眾心理。


李承乾影視劇形象

太子危機在繼續。李承乾鬥爭經驗不足,身邊都是文人大臣,他們滿足於正面教育,對於太子最擔心的問題,這些老臣不介入。雖然有侯君集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但他屬於失意一派,又有自己的野心,難成大事。朝中大臣,很多人是魏王的支持者,比如韋挺,當年是李建成一黨,如今走入魏王陣營,為魏王奔走,出過大力。其實,魏王黨最大的人物是房玄齡,他的兒子房遺愛是魏王的心腹。中書省、門下省的官員多是房玄齡的部下,岑文本幫助魏王寫文章,崔仁師密奏立魏王為太子,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為魏王的親信,等等。


魏徵雕像

支持李承乾的最重要人物是魏徵。魏徵保持自己的一貫忠誠精神,繼續當保皇黨。他是反對政治折騰的人,出發點依然是江山社稷。但是,魏徵長期獨立朝廷之上,並沒有結成自己的一派。所以,貞觀十七年正月魏徵去世,如同李承乾的靠山立刻崩塌。當然,李承乾最糟糕的動作是制定謀反計劃。這也可以看作是學習當年秦王李世民的一部分。

李承乾的落馬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的應對失誤。如果,李承乾真的能夠聽從那些文人師傅們的話,老老實實,按兵不動,什麼也不做,那麼魏王府再多的陰謀都無法發揮作用。李承乾太緊張,玄武門事變的故事,可能成了他的內心陰影。他擔心玄武門事變再次爆發,認為不主動迎擊就會陷入被動,結果每每落入對手的陷阱。

 

貞觀十七年三月,齊王李祐發動叛亂,很快被平定。在追查齊王叛亂案過程中,李承乾的謀反計劃被洩露出來。太子再也無法保全了,落馬成為定局。

誰來接替太子?這立刻成為朝廷的核心議題。

顯然,魏王李泰的呼聲最高。比如,像崔仁師等上書主張立魏王,時間點上或許就是這個時候。魏王府迎來了關鍵勝利,似乎最後的勝利也呼之欲出。貞觀十七年,李承乾25歲,李泰23歲,晉王李治只有16歲。按照出生順序,或者按照社會名聲,能接替李承乾出任太子的,不是李泰還有誰?

皇上看來已經拿定主意,非李泰莫屬。


影視劇中的長孫無忌

但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出現了一個高大的身影,擋在李泰面前。不是李治,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反對李泰接任太子。這出人意料。長孫無忌這麼多年,雖然有三公高位,但是作為皇帝的大舅哥,他其實一直不管具體政務。皇帝是信任長孫無忌的,在關鍵時刻他站了出來。

反對李泰,憑什麼?長孫無忌不是一個人,褚遂良就緊緊站在身邊。憑的就是這麼多年魏王府的一系列陰謀詭計。李泰逼得哥哥承乾走投無路,甚至甘願冒死謀反。李泰對兄弟們的態度,讓人無法承認他們是兄弟。如果他當未來的皇帝,那麼皇帝的其他兒子,就難保平安了。如果魏王成為太子,那就是鼓勵這種政治陰謀。褚遂良說話更直接,那就是魏王的錯都是皇帝慣出來的,如果讓魏王當太子,現在就該處置好晉王李治。這畫外音就是魏王早晚會殺掉李治。因為魏王心狠手辣?不是,是因為魏王有過一個很過分的表態。魏王對皇上說,如果讓自己當太子,在自己的晚年會殺掉兒子,讓弟弟李治繼承皇位。這表態深深感動了李世民。而褚遂良立刻指出其中的人性破綻:父子親?還是兄弟親?歷史上可曾有過為了讓弟弟接班而殺掉自己親生兒子的事?這樣的謊言,代表著巨大的陰謀。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在指出一個近在咫尺的危機:兄弟相殘,就在不遠的前方。這樣的理由,何止擊中了魏王李泰的要害,更重要的是擊中了太宗的要害。這麼多年,李世民想到玄武門之變就不免悲從中來。有跡象表明,那場兄弟相殘的毒水,正在向下一代,向自己的兒子們蔓延。權力是一朵惡之花,它能泯滅一切良知,能讓一切道德伴隨著自己的節奏起舞。他現在必須奮起抗爭,希望把這股洪水猛獸擋在家門之外。

唐太宗在長孫無忌面前,忽然猶豫起來。看來,皇帝還是掌握魏王府的某些動作的,長孫無忌的話,讓他不能不擔心。李承乾跟皇帝說:作為太子,還有什麼更高的要求。我的行為,都是魏王逼出來的,如果讓李泰當了太子,那麼李泰的陰謀都成功了。這番震撼性的話,是出自李承乾的真實內心,讓皇帝不得不認真考慮。


房玄齡畫像

皇帝的猶豫,讓李泰的支持者們都退縮了。房玄齡一輩子為唐太宗馬首是瞻,當初支持李泰,看的是皇帝的欣賞李泰;現在皇帝猶豫了,自己何必再堅持?

李泰失算,自然是晉王李治獲利,長孫無忌的反對,成為重要因素。那麼,長孫無忌的真正理由是什麼?除了他表達的內容之外,必須考慮的一點是,如果李泰上位,支持李泰的一派自然隨著上位。自己一派沒有支持李泰,未來必然會邊緣化。朝廷的政治鬥爭,圍繞最高權力展開,勝者通吃,敗者一滴不沾,這是規律。在這樣的規律面前,權力鬥爭才會吸引所有的勢力,形成複雜的政治漩渦,除非對權力沒有興趣,否則無人能夠避免捲入。

李泰失敗,自然李治勝出。李治的優點很清楚,他年輕,沒有參與此前的政治鬥爭,歷史清白。他與兩位哥哥一樣,都是皇帝皇后親生,長孫無忌作為舅舅,尤其偏愛。就這樣,16歲的晉王李治獲得了漁人之利,成為唐朝的新太子。

 

【 國家人文歷史 】系頭條號籤約作者。 

二戰 | 1945年蘇軍不惜一切代價搶佔柏林的幕後
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蘇聯紅軍經過16個晝夜的苦戰攻克德國首都柏林,但是當時許多德軍部隊對美軍奉行不抵抗方針,如果由美軍來佔領柏林,將會大大減少盟軍的傷亡。蘇聯為何如此著急一定要搶在美軍之前攻克柏林,並且不惜付出重大的兵員損失代價呢?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鉤沉 | 抗戰時,殺死一個日本士兵究竟有多難?

南京大屠殺中日軍殺害30萬中華同胞,廠窖慘案中3萬同胞遇難,浙西大掃蕩中25萬浙江百姓遇難.二戰中日軍對我中華民族犯下滔天罪行,可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同胞遇難?抗戰時期殺死一個日本士兵到底有多難?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千年恩怨是如何埋下的?

2016年6月中旬,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兩國軍隊忽然在邊境地區爆發衝突,導致多人死傷。光看標題還以為是巴基斯坦和印度,誰想到居然是同為伊斯蘭教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呢?其實兩國早已埋下千年恩怨.


△點擊圖片進入文章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

相關焦點

  • 「文韜」岑文本為何沒有被唐太宗選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眼中的「文韜」岑文本唐太宗說過「朕一生縱橫天下,文韜只服岑文本,武略只服頡利。」史書上記載的岑文本正統、賢能,出身高門士族,仕途平順,雖然位極人臣,但相比太宗朝那些眾多震爍古今的名臣勇將,岑文本身上堪稱戲劇性的故事實在不多。
  • 李承乾被廢後,魏王李泰為何錯失太子之位?只因他多說了一句話!
    在兩天後的詔書中,李世民任命了新的太子:不是魏王李泰,而是晉王李治。 那麼,是什麼原因,能讓李世民出爾反爾?對於這一轉折,李世民也曾向大臣進行了解釋:「我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自今太子失道,籓王窺伺者,皆兩棄之,傳諸子孫,永為後法。且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就是相爭的鷸蚌,而晉王李治就是坐山觀虎鬥而得利的漁翁。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
  • 重識薛家(增五)太子李承乾被廢,李世民為何不立李泰為新太子?
    在貞觀年的中後期,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之爭在朝廷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太子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為長孫皇后,從李世民即位起便被立為太子。魏王李泰是李承乾的弟弟,是長孫皇后所生的嫡次子,也是李世民的第四個兒子。因為從小聰明過人,在文學上很有天賦,所以受到李世民的寵愛。
  • 秦王,晉王,魏王,蜀王,齊王,哪個更尊貴?是不是以晉為尊?
    在當時,歷代賜予一字王的封號,其大多來自於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名,如晉王司馬睿、秦王李世民、楚王曹彪、吳王李恪、周王朱橚等等(當然也有不是來自於春秋戰國的諸侯國名,如觀王、光王、廣王、桂王、袞王、虢王、漢王、和王等)。
  • 面對太子李承乾謀反,李世民為什麼不去殺太子,卻想要拔刀自刎?
    史料記載:「因自投於床,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應該造反,如果一切順利,他就是天下的繼承者。可是李世民還很喜歡魏王李泰,這就讓矛盾出現了,兩人的目標都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
  • 為何沒能成為太子?長孫無忌不答應
    他真的最像唐太宗嗎?李恪和李治,分別是唐太宗和長孫無忌手裡的籌碼。李世民雖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地方。他為什麼要提拔魏徵這類諫官呢?一方面他的確是要聽取諫言,另一方面是為了平衡關隴集團的勢力。
  • 唐太宗李世民14個兒子的結局有多慘?
    史載,唐太宗共有十四個兒子:皇后長孫氏生恆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楊妃生吳王李恪、蜀王李愔;陰妃生庶人李祐;燕妃生越王李貞、江王李囂;韋妃生紀王李慎;楊妃生趙王李福;楊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蔣王李惲;後宮宮女生楚王李寬、代王李簡。 長子、故太子李承乾。唐太宗的大兒子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
  • 李治的太子之位是等來的
    唐太宗李世民死後,接替他位子的是唐高宗李治。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雖非庶出,但其即位卻有很大的偶然性。熟悉李世民的人都知道,此人好色如命,對女人有極強的佔有欲。在他統治期間,曾多次舉行選美活動以充實後宮。由於李世民對女人不太挑剔,所以無論婚嫁與否,只要年輕貌美,他都照單全收,甚至連弟弟李元吉的愛妃楊氏都不放過。
  • 心懷玲瓏,大隱於朝——「瘋才」楊凝式
    道門曰隱士有三,即「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此見三重境界,楊凝式毫無疑問便是大隱者。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心懷玲瓏的楊凝式安穩度過了梁、唐、晉、漢、周五朝,面對世事的濁亂和相互傾軋,楊凝式卻能一直在朝保持清淨幽遠的心境,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自得的過著自己的生活,此境界即謂大隱。若說楊凝式如何大隱,由我看來便是裝瘋、治學、察觀人情。
  • 發現 |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太子李貞: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
    李貞(627年-688年10月12日),隴西狄道(甘肅臨洮)人,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燕德妃。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後封為漢王、原王、越王。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敬王墓志銘拓片釋文: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敬王墓志銘  王諱貞,字貞,隴西狄道人也。
  • 八葉宰相|德宗朝宰相蕭復
    蕭復,字履初,生於開元二十年(732),太子太師蕭嵩的孫子,新昌公主的兒子。王縉便讓自己的弟弟王紡去見蕭復,誘導蕭復把別墅獻給自己。王王灰說:"以閣下您的才識、學問,完全能夠擔任要職,獲取厚祿。如果您把別墅奉送給家兄,他一定會給您重要的官位。"蕭復回答說:"因為家境拮据,我才賣舊業,上以供奉年老,下以撫養童幼,倘若用來換取美職,讓家人凍餒挨餓,我不敢有如此的想法!"
  • 唐太宗草書《屏風帖》輕俊流便筆力遒勁
    此冊《唐太宗草書屏風帖》拓本為周退密先生所藏,後有施蟄存先生長跋,解放後未見出版,今影印成冊,公諸同好,可以作為研習草書者的臨摹範本,亦可作為研究初唐書家李世民書法的重要資料,為使初學者便以辨識,特附以草書釋文,其中難免有訛誤處,希求教於高明。唐太宗《屏風帖》▼
  • 古代封王大都用秦王、燕王這些封號,那其中哪個王最牛?漲知識!
    我們在看一些歷史書籍或影視作品中,經常會聽到一些藩王封號,比如什麼秦王啊、燕王啊等等,好像每朝每代都有一樣。那既然這些藩王封號會經常出沒在各朝代,其中哪個藩王封號是最牛的呢?
  • 唐太宗「大秘」馬周的進諫藝術
    馬周,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少年孤貧,落魄鄉裡,因緣際會,為唐太宗所賞識,歷任監察御史、中書舍人、吏部尚書,最後官至中書令。作為唐太宗身邊重要的秘書人員,馬周的進諫藝術值得後人借鑑。馬周出身卑微,但刻苦用功,博覽群書,「尤精《詩》《傳》」。因受基層官吏欺辱,感憤之下西入長安,擔任中郎將常何的門客。貞觀三年,唐太宗讓百官上書言朝政得失。
  • 晉封魏王之五代至北宋初名將符彥卿
    五代十國的政權基本上都是曇花一現,因為有實力的將領經常發動兵變奪權,如李嗣源、李從珂、石敬瑭、郭威等人都是靠兵變上臺的,故這一時期的歷史特點是戰爭頻繁,政權屢有更迭。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對十國有壓倒性的中原王朝,五代十國時期各個割據政權間戰鬥不休,戰火紛飛,統治者多重武功而輕文治。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1歲獲封恆山王,5歲徙封中山王,8歲就被剛奪位不久的李世民冊封為「太子」,開始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這個時候的李承乾,「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深得李世民的喜愛。12歲時,太宗皇帝就開始有意地鍛鍊他的政治能力,詔令:「自今以後,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也令李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 李世民親自撫養的一雙兒女,晉王李治和晉陽公主.
    年僅14歲的晉王李治離開立政殿去上朝,同胞妹妹晉陽公主卻依依不捨,一直送他到虔化門。聰明的晉陽察覺到了這一次哥哥的離開與以往並不一樣,哥哥不再只是單純的外出,而是穿著朝服要上朝列於朝臣之中了——哥哥已經長大了,就要離開自己了。而一想到自幼朝夕不離的哥哥不能再時時刻刻陪伴著自己,年幼的公主不禁淚眼婆娑地對自己的耶耶說道:「哥哥現在也要和大臣們一樣站班,不能再留在宮中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