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草書《屏風帖》輕俊流便筆力遒勁

2021-02-12 書法字典大全

|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  請設「置頂」哦~

| 點擊上方「書法字典大全」→點擊右上角「…」→點選「設為星標★」

唐太宗李世民(五九八—六四九),是高祖李淵次子,隴西成紀人,武德九年繼位(六二六)至貞觀二十三年(六四九),共執政二十二年。太宗即位後,胸有大志,展其雄才,對外開拓疆土,對內改革政治,導倡儒學,信仰佛教,用人唯賢,曾敕令孔穎達撰述《五經正義》,遂以貞觀之治而國力強盛。

太宗於日理萬機之暇,酷好翰墨,尤愛王羲之之書,曾自撰《王羲之傳》,並下詔出內府金帛,徵求羲之遺墨,於是物聚於所好,不數年間,各方進獻,得正書五卷,草書五十八卷,其中真偽雜陳,更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甄別,又命韓道政、馮承素等精工摹拓,王字遂風行於天下。

太宗之書初師承於隋之書家史陵,據《金石錄》謂:「陵善正書,筆法精妙,不減歐、虞。」又經常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切磋書藝,後則鍾意於羲之,朝夕臨摹,尤篤愛右軍《蘭亭禊帖》,置之枕邊,常於半夜起把燭臨之,書遂大進。

太宗善行、草及飛白,尤善臨古,殆於逼真《山谷題跋》謂:「太宗英睿不群,所學輒便過人,末年詔敕,有魏晉之風,亦是富貴後能不廢學爾。」

傳世作品有《晉祠銘》、《溫泉銘》等,而《屏風帖》為太宗於貞觀十四年所書,原書以真、草二體寫在絹素上,計十一幅,後流失於天府人間,至南宋時始顯於世,有好事者王允初勒石,其真書已不可復見,而草書亦僅存此而止,已殘缺不全。

今觀其草書所錄皆指述前代得失理亂之跡,太宗書之於絹素,張之於屏風,示之於群臣,亦欲以前人之事跡警戒於後人,而其草書則筆力遒勁,氣勢流暢,章法布局則奇正錯落,大小參差,字裡行間,有鋒穎秀髮之氣,實為不可多得之佳品。

此冊《唐太宗草書屏風帖》拓本為周退密先生所藏,後有施蟄存先生長跋,解放後未見出版,今影印成冊,公諸同好,可以作為研習草書者的臨摹範本,亦可作為研究初唐書家李世民書法的重要資料,為使初學者便以辨識,特附以草書釋文,其中難免有訛誤處,希求教於高明。

唐太宗《屏風帖》

唐太宗李世民書法《草書屏風帖》釋文:

西域通使敦煌獻 珠可復求市而得不則對曰對若陛下化洽中國 德流沙漠則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為貴也

齊景公時 雨雪三日 公被狐裘坐於堂上謂晏嬰曰 雨雪三日天不寒 何也 嬰對曰古之賢君 飽知人飢 溫知

人寒 晉武帝問侍中裴楷曰朕應天 順民與海內更始天下風 聲何 得何失楷曰陛下受 命四海承風所以末以比德於堯舜者為賈充

等諸人在耶方今宜引天下 賢人與之弘治道不宜示 以私 宋武孝帝時帝弟竟陵王 誕反事平後帝廟告輿

駕出宣陽門敕令從者文 武士庶並皆叫稱萬歲 時侍中蔡興宗陪輦 不

叫帝顧謂興宗曰卿何 獨不叫興宗正色答曰 陛下今日正應涕泣行誅豈

得軍中皆稱萬歲 蜀劉備大破劉璋置酒大會 謂龐統曰日之 會可謂樂矣統對曰師

人之國而以為觀歡非仁者之兵也 橫心不逆持事多味言不 見尤動則貽悔無辨 榮辱莫知進退去矣

斯人虛慚雅對 或溺第十一 殷紂為長夜之飲失日不知甲 子使人問於箕子箕子謂其徒曰為天下主而一國皆失

曰天下危矣 一國失之而我獨知之我其危矣*辭以醉 漢高帝欲廢太子而立趙王如意大臣固爭莫能得太傅叔孫通諫曰昔晉獻公以麗姬故廢太子

立奚齊晉國亂者數 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早 定扶蘇胡亥詐立自 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

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 之陛下必欲廢嫡立少 臣願先伏其誅帝曰罷 矣吾特戲

耳 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亦搖天下 震動奈何得以天下戲 漢文帝時丞相申屠嘉

入朝見鄧通居帝傍 有怠慢禮嘉進曰陛下 愛幸群臣則富貴之 至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 帝曰君勿言吾私之

漢武帝使太中大夫吾 丘壽王等舉籍阿城以南 盩厔以東宜春以西提

封 頃畝及其價直欲以為 上林菀屬之南山又詔中 尉左右內史表屬縣草

田欲以償酃杜之民壽王 奏其事上悅稱善 時東方朔在傍進曰臣聞 謙遜靖懿天表之應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

之應應之以異今陛下 累曾臺恐其不高戈 獵之處恐其不廣如 天為變則三輔之

地盡 可以為菀何必盩厔酃 杜之乎奢侈越制天為之 變上林雖小臣猶以大也

漢元帝王皇后無寵太子 頗失帝意帝欲立定 陶王數王稱其才藝音 樂侍中史丹進曰凡所渭

才敏而好學溫故知新 皇太子是也若乃器人於 絲竹鼓擊之間是則 陳惠

李微高於進衡可 相國乎 漢元帝以京房言災異 屢中每親近之房營因

宴語問元帝曰幽厲 之居何以危所任何人 也帝曰君不明而任巧 佞房曰知其巧佞而 任之耶將以為賢耶

帝曰賢之房曰今何驗知 其賢帝曰以時亂而君危 知房之齊桓公秦二世嘗

聞此二君而非笑之矣然則 任豎刁及趙高政治曰亂何不以幽厲卜之而不覺

寤乎帝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來耳臨亂之君各賢其臣令皆覺悟安得危亡覺寤安得兵亡房因免冠謝曰春秋記二百冊以來

災異並出人民飢疫盜 賊不禁視今為治耶 為亂耶所任者誰與帝 知房意在不顯曰 幸其 愈於彼又以為不在此人 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後之視今然由今 之視前也 齊桓公視管仲疾因問孰可 為代管仲曰知臣莫 若君 公曰易牙何如對曰殺其予以適君此非人情不可任

比臨國 前代君臣語錄屏風並第六 默然 魏文帝好射雉侍中辛佐治嘗從帝曰樂哉佐治曰於陛下甚樂於群下

甚苦帝默然 魏文帝問侍臣曰獵之為 樂何如八音侍中劉曄曰 獵之為樂何如射勝於

樂侍中鮑勳亢辭曰夫 樂上通神明下和人理 隆治致化萬邦感人

故曰移風易俗莫善 於樂豈如猶暴華蓋 於原野傷生育之至

理櫛風沐雨不時隙哉 昔魯侯觀魚春秋譏之 雖陛下以為務愚不願 也今劉曄佞諛不忠阿

順陛下過戲之言昔梁丘 據取美於專臺曄之謂 也請有司議罪

以清皇 朝帝怒作色出勳為 左中郎將 魏明帝喪末娸女追溢

平原懿公主帝欲親 送葬少府楊阜諫曰 文皇帝言皇后崩陛下 皆不送葬所以重社稷

備不虞也何至孩抱 赤子可自臨哉帝 不聽 識劣難持情偏易惑 溺此耽愛忘彼剛克 欲為性斧恩乃義

賊居上不思何 先之儀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 惰阻法度之威以

盡督於下 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 上下交爭以相篡弒皆由此

也夫戎則不然上合淳德以遇 其下下惟忠信以事其上 一國之政由如一身治不

知所 以治以真聖人之治也 齊景公飲酒樂謂晏嬰曰 請子去禮嬰對曰今齊

國小童皆勝嬰與君也所 以不敢亂者畏禮也故君 無禮不可以使下 臣無禮不可以事上公乃正席

齊景公遊牛山北臨國城流 涕曰美戰國如何去此 而死乎晏嬰笑公顧曰寡

人悲而子笑何也嬰對曰若 使賢者常守此國公何以得 立耶政應被蓑笠在

乎畎畝之中何暇哀死乎 宋昭公出亡欲去曰吾知所以 亡矣吾

朝臣千人每舉 事無不曰吾君聖者吾 被服立朝無不曰君麗

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也 楚靈王登章華之臺以 作樂顧謂伍舉曰美夫樂 哉舉對曰臣

聞國君 服寵以為美安民以為樂不 聞以土木崇高雕鏤以為美 金石瓠竹之音以為樂且先

君莊王為臺高不過望國 之氣大不過容俎豆民不 廢時宮不易朝是以能除 亂克敵令君為此臺也國

民罷焉財用盡焉百官煩 焉以此為美楚其殆矣 漢文帝嘗至霸陵使慎夫人

如果你也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分享到朋友圈與友共賞,謝謝~

相關焦點

  • 筆力遒勁,清勁豪放—何昌貴書法作品欣賞
    何昌貴博採眾長,商周甲骨文、秦漢篆隸、晉唐行楷、歷代草書無不涉獵,無不精臨,尤其他的隸書譽滿書壇,成為當代隸書少有的大家之一。何昌貴的書法稱得上形神兼備,別具一格,所作隸書古韻純厚,且筆力遒勁,清新流美;其行草書,追求清勁豪放,寓險於平,講究錯落、對比。但品之,通篇和諧有致,時代氣息濃鬱,令人神往。
  • 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筆力遒勁,純熟嚴整
    由它而發展成了行、草書。如果不能寫好楷書,而稱擅行草,是好像一個人還不會正確、鄭重地講話,卻偏要誇草多牽絲,至真書多使轉。按照個理論基礎,我們找到了清代大書法家張照的楷書真跡拓本《勵志詩》欣賞。此篇書法功力深厚,筆力遒勁,純熟嚴整,有顏字的端莊,而少顏字的渾厚與剛勁之氣。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在中國書法史的3000多年裡,能夠稱之為「神帖」的不過寥寥數件。「神帖」一般具備以下特徵:其一,經過數千年的歷史淘洗仍舊是千古不易的經典,至今仍舊盛傳不衰。其二,幾乎所有的書法人,都曾從中獲益,不學這本帖,你的書法境界便不會高明。
  • 王鐸節臨唐太宗帖立軸|筆力可扛鼎,刷字功底讓人羨慕
    善於書法,「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王鐸 的《臨唐太宗貼》目前為遼寧省博物館藏。行文筆力雄健,刷字汪洋恣肆,草書之狂放與桀驁被展現的淋漓盡致。全帖釋文:忽枉來書,談飾過實。非敢當仁,披覽循環,祗以增愧。故斯表意,餘不多雲諮。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悅。嘉果珍味,獨冠時新。但川路既遙,無勞更送。
  • 臨了那麼多熱門帖,才知道這10部冷門帖的獨妙之處
    此帖基本上去掉了波勢,體式略同於陸機《平復帖》,而風格更加秀麗流便。張懷瓘曾評其書謂「天姿特秀」。此帖尚存章草格局,而有些字已很接近今草。可以窺見章草向今草過渡的軌跡。 東晉 2、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 王羲之《十七帖》背後的秘密,不愧為草書的巔峰之作!
    這是王羲之在《十七帖·積雪凝寒》帖中的一段。拿來說我寫這個讀《十七帖》的專欄也真是合適不過了,查了下起首第一篇的寫作時間是在去年七月的上旬,那一段得閒宅家,日日裡是聽窗外的林間樹杪上,蟬鳴一聲要比一聲高,便是覺得這光陰蕩蕩,歲月迢迢。寫到第二十篇時,已是去年九月的中旬,忽又忙亂起來,自後便停寫,一擱到如今,如今已是陌上花開,當可緩緩續寫矣。
  • 米芾經典書法:手札墨跡《草聖帖》全卷賞析,又名《論草書帖》
    導讀《草聖帖》這本米芾墨跡有好幾個名稱,比如:《論草書帖》、《張顛(癲)帖》、《草聖帖》、《論書帖》,這本書帖屬於米芾草書墨跡,是米芾傳世書法真跡,《草書九帖》之中的第五帖。「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米芾的這本《草聖帖》屬於隨筆而寫的手札,帖中內容講了米芾本人對於草書學習的看法,還有米芾對幾個以寫草書為主的名家的評論。米芾學習書法,最崇尚的當屬魏晉書法,比如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這個觀念在《草聖帖》中也有體現,米芾始終認為,學習書法當根植傳統,追求魏晉風流,否則書法便容易成為俗品。
  • 王羲之草書《知賢室帖》,剛健娟秀,飄逸端莊
    此帖為王羲之《知賢室帖》榻本,3行,29字,草書。入刻《大觀》、《寶賢》、《淳化》。《大觀帖》將此帖與後「多日帖」相連。 首行「何以便爾」,有將「便」釋作「使」者,非是。據王澍云:「玩初搨,上筆與下撇,本不相屬,似係石版損痕,由別本聯為一筆。諸家遂誤作「使耳」。又,首行「以」子從顧從義釋,或作「比」,亦非。
  • 王羲之《十七帖》,永遠的經典!
    然而今天我要向諸位書友推薦另一位草書大師王羲之。書聖王羲之的草書與其行書、楷書一樣,特出不群,氣象超然,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
  • 王鐸:不會楷書,哪好意思寫草書?
    王鐸:不會楷書,哪好意思寫草書?> 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
  • 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唐太宗將這3000紙,其中每一丈二尺而一卷,將其相似的內容連綴成卷。在數卷王羲之的法帖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乃是記錄了王羲之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這14年的草書信札。橫跨了整個王羲之的中晚年時代。
  • 草書怎麼入手?這本帖是最適合初學的
    後來,看古人書論,董其昌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王鐸也說,草書應從《十七帖》入手。趙孟草書也是來自《十七帖》我尋思,古人大書法家,偶有雷同可能是湊巧,但是這麼多人都推薦,一定要試一試。於是臨習《十七帖》一開始是真不喜歡這本帖,因為我喜歡大草,狂草,不喜歡小草。所以臨起來心不甘情不願。
  • 歐陽詢曾寫過《草書千字文》?!
    歐陽詢《草書千字文》 史書記載歐陽詢書法初學王羲之,曾以重金購得王羲之教子習字用的《指歸圖》,日夜揣摹、刻苦鑽研,險峻過之。此《草書千字文》「晉味」十足,超出世俗,書寫矯健而靈活多變,飄若浮雲,矯如驚龍,可見其在草書方面亦是實力不俗。
  •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5講——蘇舜欽《草書詩帖》
    寄情於筆墨,行書草書皆入妙品,尤其是草書每每酒酣落筆,縱橫潑灑,心臻精妙。而為《懷素自敘帖》前六行補缺,則更顯示出蘇舜欽草書藝術造詣的深厚。 歷代書家對蘇舜欽的評價頗高。大文豪大書家歐陽修不僅喜愛蘇舜欽的詩文,更愛其書法。他說舜欽書法「乃柳公權之法也。亦嘗較之斜正之間,便分工拙」,又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
  • 當代草書太醜?也怪古人寫得太美了!
    -約192年),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人,東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聖"、"草書之祖",其書法被譽為"一筆書"。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於官宦家庭。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 書跡今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 3034 中國這些草書大家
    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
  • 每日書 草書界龍象之作——《十七帖》王羲之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十七帖》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
  • 王羲之《喪亂帖》《二謝帖》《得示帖》合為喪亂三帖「超清字帖」
    《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在聖武天皇時期傳入日本。《喪亂帖》《二謝帖》用筆爽利,遒勁之力盡顯。風格與之相若的法帖有《頻有哀禍帖》。用筆之難在於筆毫於短距離內作出複雜的鋪毫、調鋒、折轉等書寫動作。
  • 現代草書快速入門精選字帖之二,搜集古代書法大師手跡編撰,好帖
    草書的演化及草書的行書簡述:草書由隸書逐漸演化出來之書體。早期隸書經過歷代書家不斷書寫創作,為了簡便,快速,節省了隸書許多筆畫符號,成了書信中最常用的書體,名為章草。大抵一字之中,筆筆獨立,字字區別,捺及橫畫收筆多帶隸書波碟筆意,並且體勢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