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河南孟津縣。 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入選庶吉士,歷任太子左諭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建立,出任東閣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跟隨錢謙益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安葬於河南鞏義縣洛河邊,諡號文安。
善於書法,「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 的《臨唐太宗貼》目前為遼寧省博物館藏。行文筆力雄健,刷字汪洋恣肆,草書之狂放與桀驁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帖
釋文:
忽枉來書,談飾過實。非敢當仁,披覽循環,祗以增愧。故斯表意,餘不多雲諮。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悅。嘉果珍味,獨冠時新。但川路既遙,無勞更送。臨唐太宗帖 潤老先生詞壇 王鐸
局部放大
此帖觀之,令人性情舒暢,大有酣暢淋漓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