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節臨唐太宗帖立軸|筆力可扛鼎,刷字功底讓人羨慕

2020-12-27 阿肯哥的微視角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之),號十樵、嵩樵、痴庵、痴仙道人、煙潭漁叟,平陽府洪洞縣(今山西省洪洞縣)人。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王本仁的兒子。

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河南孟津縣。 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入選庶吉士,歷任太子左諭德、太子右庶子、太子詹事、南京禮部尚書。弘光政權建立,出任東閣大學士。順治元年(1644年),跟隨錢謙益投降清朝,授禮部尚書弘文院學士、太子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享年六十一歲,安葬於河南鞏義縣洛河邊,諡號文安。

善於書法,「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王鐸 的《臨唐太宗貼》目前為遼寧省博物館藏。行文筆力雄健,刷字汪洋恣肆,草書之狂放與桀驁被展現的淋漓盡致。

全帖

釋文:

忽枉來書,談飾過實。非敢當仁,披覽循環,祗以增愧。故斯表意,餘不多雲諮。使至,得枇杷子,良深慰悅。嘉果珍味,獨冠時新。但川路既遙,無勞更送。臨唐太宗帖 潤老先生詞壇 王鐸

局部放大

此帖觀之,令人性情舒暢,大有酣暢淋漓之感。

相關焦點

  • 唐太宗草書《屏風帖》輕俊流便筆力遒勁
    又經常與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切磋書藝,後則鍾意於羲之,朝夕臨摹,尤篤愛右軍《蘭亭禊帖》,置之枕邊,常於半夜起把燭臨之,書遂大進。太宗善行、草及飛白,尤善臨古,殆於逼真《山谷題跋》謂:「太宗英睿不群,所學輒便過人,末年詔敕,有魏晉之風,亦是富貴後能不廢學爾。」
  • 臨了那麼多熱門帖,才知道這10部冷門帖的獨妙之處
    此碑絹本手跡現存遼寧博物館,上有梁代徐僧權、滿騫、懷充等人題名,還有韓愈、宋高宗等人題款。 3、謝安《中郎帖》 此帖有「德壽」璽印,為南宋高宗之印(高宗趙構做太上皇時曾退居德壽殿),另據此帖紙、墨等判斷,可確認它為南宋紹興御書院中人所臨摹的古帖,雖然不是謝安的真跡,依然寶貴。
  • 王鐸行草書法第十四期:書不宗晉,終入野道,遍臨各朝代名賢書跡
    其書法功底極為深厚,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皆善,數十年來,遍臨魏、晉、唐、宋名賢之書跡。| 一 |弘文館學士,兼太子率更令銀青光祿大夫,渤海縣開國男歐陽,字信長,度尚帖。元度冬蕭間,外舍贊曰,渤海兒怪字,復險絕,真到內史行自為法莊,若對越俊如跳擲,後學莫窺遂趨尪劣。嗇庵老道丈,辛巳王鐸。
  • 大師臨帖 | 康裡巎巎 草書臨《十七帖》
    《臨十七帖》是康裡巎巎節臨晉代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五帖。帖前楷書題籤「康裡承旨巎」。無題跋。此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
  • 啟功臨王羲之《十七帖》,被專家認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由「十七」二字命名。真跡已經遺失,現在傳世的這件十七帖是刻本。唐朝名士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頁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煌赫著名帖也。
  • 【臨 帖】臨《衛簋》 ■杜思吾
    臨《衛簋》■杜思吾  衛簋為西周中期貴族裘衛所作的四件青銅器之一,高23cm,器與蓋各鑄有相同的銘文,共73字,記述周王召見裘衛並賞賜命服等。西周中期,生產力發達,社會穩定。這時期金文字形大多成縱勢,質樸端莊,整體感強,體態舒展,章法整齊、勻稱,結構統一。
  • 胡問遂 ‖ 論入帖與出帖
    概括地說臨帖有這樣五個階段:叫做讀、臨、背、核、用。「讀」是讀帖,不僅是讀帖上的文字,還須觀察分析和理解用筆的道理。一本帖,大家都說這本帖的字好,究竟好在哪裡?如果不搞懂,不理解,不知它的好壞所在,依樣描葫蘆,豈不是盲人騎瞎馬嗎?前人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得。」又說:「張帖於壁間,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這些話都告訴我們要加強對帖的理解和認識。
  • 無田臨晉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在最早記錄王羲之書法的唐張彥遠《法書要録》卷十《右軍書記》中,《十七帖》便列為壓卷第一帖:「《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烜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草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相從,綴成卷。以「貞觀」兩字為二小印印之。褚河南監裝背。率多紫檀軸首,白檀身,紫羅褾織成帶。開元皇帝又以「開元」二字為二小印印之。跋尾又列當時大臣等。
  • 書法字帖 @ 米芾臨《十七帖》
    吳人,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精於鑑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勳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 劉濤 | 《晉賢十四帖》的前塵往事
    傅增湘推測,大約這個緣故,《平復帖》上既無乾隆題跋,也無內府諸璽(見《平復帖》卷後傅增湘長跋)。這四件煊赫之跡,《快雪時晴》是唐摹本,《中秋》是米芾節臨本,《平復》《伯遠》兩帖為晉人真筆,這是目前鑑定界的共識。
  • 王鐸草書研究第五期:學古,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佔四分之一
    作者:鄧建民(首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王鐸一生臨帖眾多,他孜孜不倦地臨寫《淳化閣帖》《集王聖教序》《蘭亭序》及米芾墨跡等。就草書而言,以臨寫《淳化閣帖》最為頻繁,且從中取法的對象眾多。據曹軍統計,王鐸傳世的全部書法作品中,臨仿《淳化閣帖》的作品達101件,幾乎佔四分之一。在這101件臨作中,草書又佔了53件。
  • 我就喜歡臨古代書法大家的帖(臨帖:張德進)
    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釋文: (憶昔洛陽董糟丘,為餘天津橋南造酒樓。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海內賢豪青雲客, 就中與君心莫逆。
  • 唐-李世民《溫泉銘》作品欣賞
    點上方藍字「中國藝術名家」可直接關注唐高祖李淵次子。是中國歷史上功業赫赫的皇帝之一,在位期間有「貞觀之治」之譽。提倡書學,篤好王羲之書法,謂王書「至善至美」。曾以重金的募天下所存王書真跡。開唐代尊崇二王書風。書師王、虞、得其神形,卻功力不及。傳世書跡有《溫泉銘》、《晉祠銘》、《屏風帖》等。其書法嚴謹妍逸,神採飛揚,極富風韻。《溫泉銘》是唐太宗為驪山溫泉撰寫的一塊行書碑文。
  • 王鐸《為長正賢契臨閣帖卷》,大逞功力,筆力強勁縱逸,氣勢豪邁
    此帖依原帖筆法拓而大之,表現出這個大逞功力的年齡所散發的豪邁氣勢,筆力強勁縱逸,卻能把握原帖的外形和精神。王鐸在1643年夏季流寓吳、越兩地,直到秋季返回河南,攜家人寄居在輝縣蘇門山下南十裡的孟莊,住了大約五個多月。在1644年2月,王鐸又移居濬縣一帶。而此卷題識為「癸未十一月」,即1643年,當是王鐸寄寓孟莊之時所書。王鐸在長卷或冊頁上臨書與在條幅上臨書相比,其方法與態度很不同。
  • 《淳化閣帖》中的王獻之
    《淳化閣帖》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太宗趙光義在位時組織編集刊印的,是我大天朝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三希堂法帖
  • 他臨起帖來,500年內無人不服!
    蔡襄《澄心堂紙帖》(上)祝允明《臨蔡襄澄心堂紙帖》(下)認真對比,你服了嗎?米芾《元日明窗帖》(上) 祝允明《臨米芾元日明窗帖》(下)認真對比,你服了嗎?王獻之《廿九日帖》(右)祝允明《臨王獻之廿九日帖》(左)認真對比,你服了嗎?
  • 學書法,你是巧臨還是傻臨?
    舉例說明,一個人學書法,從歐體楷書入手,先學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十遍下來,三年,如果再學歐陽詢的《皇甫誕 碑》、《虞恭公碑》、《化度寺碑》,各臨兩遍,花二年時間。五年,歐體楷書差不多學到家了。再學虞世南《孔子廟堂碑》,臨三遍,一年。六年,楷書功底具備 了,學行書。《蘭亭序》臨十遍,半年,《聖教序》五遍,一年半,兩年,行書功底也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