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筆力遒勁,純熟嚴整

2020-12-14 清雅閣

前言:

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讚、收藏、分享、轉發。您的每一次參與都是我們創作優質內容的強大動力。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

提到楷書歐顏柳趙是必須要說道,這是他們及時楷書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也是書法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書法在古代依舊是服務於信息傳遞為主,藝術次之的發展方略。簡單的說就是書法是受時代影響的,比如漢代崇尚隸書,隸書也就成為了官方字體,明清兩代的官方字體是小楷的發展而成的,也就是風靡幾百年的館閣體。蘇軾就在其著作《書論》中這樣說道: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按:蘇軾這段話強調了楷書的重要。漢字的書寫規則在楷書中是完備的。由它而發展成了行、草書。如果不能寫好楷書,而稱擅行草,是好像一個人還不會正確、鄭重地講話,卻偏要誇草多牽絲,至真書多使轉。按照個理論基礎,我們找到了清代大書法家張照的楷書真跡拓本《勵志詩》欣賞。此篇書法功力深厚,筆力遒勁,純熟嚴整,有顏字的端莊,而少顏字的渾厚與剛勁之氣。

清初大法家張照楷書拓本《勵志詩》欣賞:

書者介紹:

張照(1691—1745年),初名默,字的天、長卿,號涇南、天瓶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書法家和戲曲作家。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預修《大清會典》。乾隆元年(1736年)以挾私誤軍罪等廷議當斬,被乾隆帝特赦。歷任武英殿修書處行走、內閣學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等職。資學明敏,工詩善文,精音樂、繪畫、書法。書法初學董其昌,中年出入顏、米,為「館閣體」書法代表者。性地高明,深通釋典,詩多禪語。書法初從董其昌入手,繼乃出入顏、米;天骨開張,氣魄渾厚。兼能畫蘭,間寫墨梅,疏花細蕊,極其秀雅。著天瓶齋書畫題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齋帖。卒年五十五。諡「文敏」。

相關焦點

  • 楷書四大家
    唐 歐陽詢《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府君碑》楷書,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楷書代表作,碑額陽文篆書「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此碑刻在明代時期斷裂兩半,流傳於世為明拓原刻和清拓翻刻兩本,清拓本系據北宋拓本縮小翻刻之石拓印, 字跡完好無損,封底有」同治甲戌五月上澣紀」字。
  • 顏真卿字帖《多寶塔碑》圖片欣賞
    提示:請點上方藍字↑↑楷書行書硬筆書法 訂閱關注《楷書行書》 書法作品欣賞
  • 近代顏體楷書名家華世奎,33幅書法真跡欣賞:凝重舒放、蒼勁挺拔
    作為「楷書四大家」之一顏體楷書,歷來為廣大書家所稱讚學習。但是除了「吐槽大王」米芾,也有一部分新練書法的愛好者覺得顏體楷書太胖、太死板、不好看,他們反而更喜歡相對瘦硬的歐體、柳體或典雅秀美的褚楷或虞體楷書。其實顏真卿字很好,這是毋庸置疑的。
  • 筆力遒勁,清勁豪放—何昌貴書法作品欣賞
    何昌貴的書法稱得上形神兼備,別具一格,所作隸書古韻純厚,且筆力遒勁,清新流美;其行草書,追求清勁豪放,寓險於平,講究錯落、對比。但品之,通篇和諧有致,時代氣息濃鬱,令人神往。
  • 楷書各體風貌詳解
    從古至今有很多楷書名家,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他們書體個個獨特,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值得注意的是:練習顏體時不可一味強調其粗壯的一面,而忽視了顏字點畫用筆厚重、挺健、遒勁的主要特徵。
  • 清代探花李文田,行書拓本《落日五言詩》欣賞,筆力酣暢行雲流水
    李文田的毛筆行楷字寫得非常好,沒有良好的楷書字體,很難寫好行楷書法,行楷書法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非常難得,它的兩個突出特點是,好認和好看,古代時寫這種行楷的較多,能寫草書的不一定寫好行楷,因此說李文田的行楷書已經達到雅俗共賞的程度,值得書法同行們研究和學習的。書法,無論寫得如何,總有人說長道短的。王羲之、啟功也有人對其評頭品足,越是怕人揭短,越遭人攻擊,越是望人褒賞,越是遭人唾棄!
  • 書法愛好者的臨摹貼,唐代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
    楷書有四大家,歐顏柳趙,歐是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顏是顏真卿: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柳是柳公權:其楷書清健遒勁,結體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趙是趙孟: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
  • 【經典欣賞】古代十大傑出女書法家作品欣賞
    蔡文姬作品欣賞衛夫人,名鑠,東晉著名女書法家,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師承鍾繇,妙傳其法,以為楷書訂定筆畫順序而聞名。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其小楷字體遒麗,用筆圓潤,筆法純熟,書寫極速且精。吳彩鸞作品欣賞武則天(624-705),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
  • 100G四大楷書教學視頻
    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筆力險峻,結構獨異,後人稱為「歐體」。唐朝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世稱「唐人楷書第一」,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2.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
  • 周慧珺新版楷書字帖欣賞,800個常用漢字筆法演示,好帖請收藏
    對此,我們今天為大家推薦的是當代著名書法家周慧珺女士的楷書,周慧珺女士的楷書融合的米體字的特點,筆力遒勁,而且美觀耐看。大家理解一下,誰都有變老的一天,老人寫字可能沒有年輕時的恣意與跳躍,但書風仍在,骨架仍在,筆意仍在,依然蒼勁、跌宕、遒勁、渾邁,功蘊沉厚,章法嚴謹、技法嫻熟。周慧珺新版楷書字帖欣賞書者介紹:周慧珺女士行草書法,六十年代最先於電影字幕上欣賞到特別瀟灑行草字,令我羨慕崇拜。
  • 書畫欣賞丨趙孟頫《天冠山題詠》,遒勁秀美
    行書用筆溫潤圓勁,內藏筋骨;楷書筆法穩健,獨具風格。書法上主張遵從古法,認為書法作品應用筆為上,所以勤摹古人,探究筆法。其兼篆刻,以元朱文著稱。趙孟頫在元朝文人中最為顯赫,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趙孟頫書法作品《天冠山題詠詩帖》為清人錢泳刻本,書法以婉媚勝,故為人們所愛好。另有一刻本,石存西安碑林。
  • 中書協理事張書範老師,柳體楷書欣賞,骨力遒勁結體嚴緊,好字
    柳體楷書用筆特點主要是方圓兼備,以方為主,橫、捺、提的起筆多用方筆,橫、點的收筆多為圓筆。用筆注重逆轉,強調誇張,乾淨利落,清剛中見圓厚,骨力凸現卻豐腴妍潤,結字疏朗大度,內緊外松。方筆多取隸意,圓筆多取篆意。使用方筆所造成的突出稜角以及堅挺筆畫,是謂之「柳骨」的主要原因。
  • 廖承志的10幅書法題字作品欣賞,筆力遒勁自然渾厚,字如其人也
    他的字既沒有楷書的規整,更沒有行書的飄逸。但是卻能體現出一種隨性的厚重。有人說沒有帖學的書法不值得推崇,因為沒有師承的延續。其實唐之前師徒傳授和家學比較多,唐之後就偏少了,北宋以後到趙孟有名的帖學大家哪一個不是有較多真跡或者摹本臨本在手的。而且很多人會互相借閱。
  • 歐陽詢楷書《化度寺碑》, 大英圖書館藏敦煌殘本
    歐陽詢楷書《化度寺碑》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
  • 好時光 欣賞董其昌的楷書,少見
    董其昌楷書《自誥身帖》卷,絹本,橫414.3cm,縱26.8cm,書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遼寧省博物館藏。董其昌楷書《自誥身帖》卷,高麗箋紙烏絲欄格楷書告身二通,裝裱成一卷。前段為追封其父董漢儒、母沈氏告身,後段為封董其昌本人及夫人龔氏等告身。前者書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閏八月二十四日,後者書同年同月二十八日,二者僅隔四天。引首有乾隆長題,講述誥封產生及演變。董其昌傳世書法多為行草,楷書則不多見,原因在於「楷書不易工」。他認為,如果字寫得如「算子」,便不是書。
  • 《顏勤禮碑》拓本(高清)
    楷書,碑文一通。175×90×22釐米。碑四面環刻,存書三面。碑陽19行,碑陰20行,行38字。左側5行,行37字。右側上半宋人刻「忽驚列岫曉來逼,朔雪洗盡煙嵐昏」十四字,下刻民國宋伯魯題跋。現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初拓本。此碑全稱《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公神道碑》。顏勤禮乃顏真 卿曾祖父,顏真卿撰並刊立此碑時,年71歲。
  • 歐陽詢楷書《虞恭公溫彥博碑》拓本高清書法欣賞收藏
    歐陽詢楷書《虞恭公溫彥博碑》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本,岑文本撰,黑墨精拓,剪裱裝冊,共23頁,每頁縱18.3cm,橫9.2cm。《虞恭公溫彥博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亦稱《溫彥博碑》,為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十月立,在陝西醴泉縣。
  • 80後女書法家楊薇,楷書《四時讀書樂》欣賞,線條圓潤筆力飽滿
    當代書壇學習二田的楷書的比較多,學習顏體的比較少,特別是女性。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位書法就是一位學習顏體和柳體的女書法家,他就是楊薇。他是80後的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是將顏真卿之雄渾,歐陽詢之險峻,柳公權之剛勁,褚遂良之秀逸融為一體,從而使自己的正楷書法作品呈現出一種內秀外美的獨特風格。
  • 清代著名書法家費念慈,行書真跡拓本欣賞,筆法精美
    費念慈兼通魏碑遺風,臨摹甚勤,著筆堅凝厚重,尤以楷書著名,精賞鑑,善詩,精疇擅人術,金石目錄之學,冠絕一時。著有《歸牧集》。小編自幼鍾愛顏體,生於三代書香世家,受家父薰陶,常習書法十載有餘,年近而立,見識尚淺,敢貿然評論古人作品。
  • 明清以來《石鼓文》拓本與傳承
    《石鼓文音訓》拓本 朵雲軒藏《石鼓文》為我國石刻文字之祖,為世所重。其體象卓然,殊古異今,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古樸雄渾之氣盈然。清初拓本之罕見,由此可見。「顧大昌舊藏本」,整紙折迭冊頁裝,為彭蘊章、顧大昌遞藏,第六鼓有顧氏隸書題詩曰:「傳留豈偶爾,金石託久長,塊然此十鼓,閱世幾更張。」蓋墨緣眼福,非偶然者也!「姚廣平舊藏本」,整紙折迭冊頁裝,經姚廣平、惠兆壬、陸璣、吳承溥遞藏,有陸孫伯、沈學寬、姚廣平、張廷濟、陸璣、吳讓之、吳承溥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