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寫字寫的好的書法家比比皆是,行書書法大家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唐草書張旭,懷素、褚遂良,宋瘦金體宋徽宗趙佶,米芾、黃庭堅、朱熹。。。各有千秋,各有特色,而在楷書領域裡大家公認為:唐歐陽詢(歐體)、唐顏真卿(顏體)、唐柳公權(柳體)、元趙孟頫(趙體),稱為「四大楷書」大家。
歐陽詢,字信本,唐代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父又稱為「大歐」。其傳世四大名帖:《奠仲尼》,《張翰帖》,《行書千字文》,《卜商讀書帖頁》,館裡都有高清大圖。
唐 歐陽詢《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府君碑》
楷書,唐于志寧撰文,歐陽詢楷書代表作,碑額陽文篆書「隋柱國弘義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此碑刻在明代時期斷裂兩半,流傳於世為明拓原刻和清拓翻刻兩本,清拓本系據北宋拓本縮小翻刻之石拓印, 字跡完好無損,封底有」同治甲戌五月上澣紀」字。
歐陽詢楷書其源出於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既不太豐滿圓潤,也沒有過分瘦勁修長。傳世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等。
歐陽詢的行書也很成就,所寫之字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
唐 歐陽詢 《仲尼夢奠帖》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帖為歐氏晚年所書,敘孔子夢奠之事,以淡墨書寫,禿筆疾書,結構穩重沉實。
唐 歐陽詢 《張翰帖》
故宮博物院收藏。
《張翰帖》也稱季鷹帖,記張翰故事。字體修長,筆力剛勁挺拔,風格險峻,精神外露。此帖為唐人鉤填本,筆墨厚重,鋒稜稍差。
唐 歐陽詢 《行書千字文全卷》
遼寧博物館藏。
顏真卿,字清臣,唐代、書法家、詩人,愛國名臣。擅長行、楷,其正楷端莊雄偉,行書氣勢遒勁,楷書後人稱為「顏體」。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象。
唐 顏真卿 《自告身書帖》
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藏。
字體端莊樸厚,蒼勁有力,用一種高古氣象和廟堂之氣,為其晚年風格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帖又是極好的顏體楷書學習範本。
唐 顏真卿 《竹山堂連句楷書》
故宮博物院藏。
大字楷體,原本憶已佚,此為唐人臨本。
顏真卿的行書運筆如龍騰蛇行,氣滿力沉,點畫飛揚,醇厚舒緩,圓方兼用,方筆堅實有力,圓筆遒勁,生機勃勃,張力十足,點畫粗細分布沒有拘束性,是一種自然之態。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祭侄文稿》共23行,234字,行書,為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文稿,是對侄子為國壯烈犧牲的敬仰。帖中字字蒼勁流暢,以圓健筆法,有若流轉之篆書,將悲憤激昂的心情傾見於筆端。
唐 顏真卿 《爭座位帖》
又稱《論座帖》,行草書,傳有七紙,約64行,刻石於西安碑林,原跡已佚,此為宋拓藏本。此為顏真卿在代宗廣德二年十一月致定襄王郭英義的信件手稿,內容是爭論文武百官在朝廷宴會中的座次問題。此稿信筆疾書,蒼勁古雅。
柳公權,字誠懸,唐代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其創「柳體」楷書,以骨力勁健見長,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
唐 柳公權 《神策軍碑》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楷書,林學士承旨崔鉉撰文,楷書大家柳公權書丹。從「皇帝巡幸左神策軍」起至「來朝上京嘉其誠」止,約有七百餘字,但現存拓本中的文字不足原碑的一半。
唐 柳公權 《玄秘塔碑》
現保存於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由時任宰相的裴休撰文,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而成,楷書結體緊密,筆法銳利,筋骨外露,陽剛十足,字跡如刀刻一般,筆畫粗細變化多端。
柳公權的行書筆力遒逸,幹筆、溼墨多韻趣。鋒勁處如劍光凜冽,遊絲細筆亦似鐵鑄鋼澆,中間雜以小楷,「似無意發之,絕得晉人心印」。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說:「驟見之恍然若未識,久看愈妙」。
唐 柳公權 《行書蘭亭詩全卷》
故宮博物院藏。
本卷傳為柳公權所書,抄錄晉代王羲之等人蘭亭宴會上所賦的37首詩篇及詩序。
唐 柳公權 《行書蒙詔帖卷》
故宮博物院藏。
《蒙詔貼》又名《翰林帖》,全帖7行,共27字,書於長慶元年,為天下第六行書。
釋文:公權蒙沼,出守翰林,職在閒冷。親情囑託,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
趙孟頫,字子昂,博學多才,詩、書、畫全能,書法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其楷體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稱之「趙體」。
趙孟頫經歷了宋向元過渡時期,由於政治、時局問題,一度被世人認為是膽小怕事貪權愛利人物,但是其書畫無人詬病。
元 趙孟頫 《常清靜經》
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卷趙子昂用小精楷寫老子常清靜經,應是中年用意之作,題款作:水精宮道人書。一說「書」字系「畫」字刮去下方改寫,可資參考。卷後康裡巎巎行書跋尾亦是精品,跋中說「今觀趙公所書清靜經,飄飄然若兌骨為仙,凌厲霞表。」實不是虛譽。子山跋在1344年,子昂已仙去二十三載矣。
元 趙孟頫 《書洛神賦》
此篇雖說是行書,但行中兼楷的結體、點畫,端正勻稱、優美瀟灑、圓潤靈秀、密中有疏,傳世《洛神賦》加上偽品共有6個版本。
高啟云:「趙魏公行草寫洛神賦,其法雖出入王氏父子間,然肆筆自得,則別有天趣,故其體勢逸發,真如見矯若遊龍之入於煙霧中也。」
元 趙孟頫 《歸去來辭卷》
湖州博物館藏。
行書,此卷凡見三件,此是湖州市博物館的一件寫於延祐五年,是子昂晚年筆,全用李北海筆法。與遼寧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大德年間寫的兩卷全然不同。
元 趙孟頫 《惠竹帖》
臺灣陳氏藏。
惠竹帖為致明遠信札,與《靜心帖》書風接近,且同收錄於《趙孟頫六帖冊》,推測約作於其在江浙任上。
釋文:孟頫頓首明遠提舉賢弟:達觀來,得所惠書,承惠竹,甚濟所乏,知感知感。香爐既不可得,且當置之。草草數字,具復,未既欲言。不宣。三月八日。孟頫上覆
1322年,元英宗至治二年,他去世那天,猶在家中觀書作字,談笑如常,晚上倏然而逝。時年六十九歲。他這一生,說他怯懦也好,說他「不敢」也好,但他追求書畫的最高境界,深鑽苦學,成為一代書畫大家。做人也是一生只愛著髮妻,此種勇氣又有幾人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