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的楷書

2021-02-19 中國書法網


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以篆書成就最精。其楷書取六朝碑法,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在唐楷之外另闢新路。其楷書作品的成就雖未能與「顏、柳、歐、趙」相提並論,但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認識,其開創性的楷書取法,成為清代碑學運動之實證,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一) 31.5×16.5cm 無錫市博物館藏

我們知道,漢魏六朝,正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正是隸書向楷書的過度時期。楷書到了唐代才全面成熟。鄧石如的楷書取法迥異於當時書家,不取成熟的唐楷,而是取法於楷書形成期的六朝楷法。這其中有時代書風的大背景,也有鄧氏個人追求等因素在起作用。那麼,時代書風的大背景是怎樣的呢?鄧氏的個人追求又是怎樣實現的呢?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二) 31.5×16.5cm 無錫市博物館藏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鄧石如所處的時代書風大背景。清代初期的書法繼承明代之餘緒,書壇上有影響的書家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皆擅長行草書,其中王鐸、傅山、朱耷之影響尤大。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書風,清代沒有得到發展。書風是時代之反映,清代禁錮文化的政策使狂放書風失去了良好的生存土壤,所以清代書法家中寫狂放草書者也少。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酷愛董其昌書法,乾隆皇帝推崇趙孟炬書法,受此影響,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清代科舉所使用的館閣體要求烏、方、光,一時書風出現靡弱妍媚之風氣。當時代表書家有沈荃、高士奇、陳奕禧,以及號稱「康熙四大家」的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椏。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三) 31.5×16.5cm 無錫市博物館藏

清代中期書法家張照、汪由敦、孔繼涑等,皆以帖學為本。其中,張照行楷初學董其昌,繼學顏真卿、米芾,有所成就。這一時期的帖學四大家為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翁方綱。劉墉書法取法董其昌,晚年涉及碑學,力求沉穩厚重。王文治書法以風神取勝,穩健中透發出秀逸之氣。梁同書的楷、行書,皆以秀逸取勝。翁方綱書法擅長小正楷,學唐碑不餘遺力,亦涉獵漢碑。此外,姚鼐行書的蕭疏澹宕,成親王(永藜)楷書、行草的典雅端麗,錢澧顏體楷書的豐腴厚潤,鐵保行草書的雄厚遒麗,以及張問陶、郭尚先等,書法皆頗有名。當時的主流書風有「翁、劉、成、鐵」四大家之說,即翁方綱、劉墉、成親王(永藜)、鐵保四位書法家,他們的知名度在當時也是無人能夠相比的。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四) 31.5×16.5cm 無錫市博物館藏

乾隆、嘉慶年間,學者們研究金石考據之風興起,書法家們也從金石考據學中開闊了眼界,碑學風氣漸開。鄧石如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事著他的書法創作。

[清] 鄧石如《滄海少陵聯》 楷書 紙本 137.2×28.3cm

鄧石如的楷書主要取法六朝之《張猛龍》、《賈使君》、《梁始興王碑》、《石門銘》、《瘞鶴銘》等碑。起收筆處多表現為外方而內蘊,結體上中下平直,穩健中有疏朗之韻致,並間以漢隸之波挑筆劃出之,在氣格上往往較篆隸書來得清雅靈秀,在活潑中彰顯大氣。鄧氏楷書在清人學唐書碑帖和館閣之風盛行之時,專習魏隋碑版,在結體謹嚴之中,顯現變化疏朗,由剛狠而致秀勁中的開張,呈現出一種健康的復古之風,在當時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清人楊翰《息柯雜著》中謂,完白「真書深入六朝人,蓋以篆隸之法行之。姿媚中別饒古澤,固非近今所有。」我們在故宮博物院藏鄧石如54歲所書《楷書滄海少陵長聯》的下聯右下讀到康有為跋:「完白山人篆分固為近世集大成,即楷書亦原本南北碑而創新體,筆力如鑄鐵,畫法尤厚。」此聯殺鋒起筆,轉折銳利,頓挫分明,有刀刻斧斫之爽利。字法上取縱勢較多,中宮頗緊,撇捺舒展,精神外耀,一派嶄新貌,體現出深厚碑學基礎上之所創新體。《贈肯園四體書冊》由其中隸書冊年款己未(1799年)孟冬月,可知是鄧石如57歲時創作的,其楷書冊部分堪稱為鄧石如的楷書代表作品。此作用筆中鋒,結字方正,有平和之境,書卷之氣。

[清] 鄧石如《泰山嵩嶽楷書中堂》 94.8×39.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鄧石如作為碑派書法的旗幟,其楷書以獨特的風貌一直影響著清代中期以來的書法。他對由唐楷轉向魏楷的開創性取法,使後來學書者得到更多方面的啟發,在思想上較少受到禁錮,開啟了書法創作心靈自由的大門。

[清] 鄧石如《楷書長慶集冊》 28.7×15.5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鄧石如《楷書八言聯》立軸 紙本 126.5×20.5cm×2 

轉載聲明:本文系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導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守正——全國百家楷書邀請展」

"望嶽——南嶽紀遊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相關焦點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正是在碑帖之學轉換之際,鄧石如勤於臨池,研墨不斷,形成與崇尚嫵媚甜美的董、趙書風相悖的碑派風格,衝出了「館閣體」的羈絆,綻放於書壇。雖然他並非前驅引路的開創者,但作為集大成者,將篆、隸、真、草及篆刻全面付諸碑學,別開生面,引領一代新風。安徽博物院藏鄧石如作品豐厚,現以安博藏品為例,結合鄧石如生平實際,探討鄧石如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
  • 張曉南|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正是在碑帖之學轉換之際,鄧石如勤於臨池,研墨不斷,形成與崇尚嫵媚甜美的董、趙書風相悖的碑派風格,衝出了「館閣體」的羈絆,綻放於書壇。雖然他並非前驅引路的開創者,但作為集大成者,將篆、隸、真、草及篆刻全面付諸碑學,別開生面,引領一代新風。安徽博物院藏鄧石如作品豐厚,現以安博藏品為例,結合鄧石如生平實際,探討鄧石如書法篆刻的藝術成就。鄧石如(1743—1805),安徽懷寧人。
  • 鄧石如在書法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鄧石如的篆書是一種多元素的綜合體,所學之多,融合之暢,的確少見。如他所陳:「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社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補,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由此觀鄧石如之篆,並非一家之篆。
  • 「國朝第一」篆書鄧石如,60歲之佳作欣賞:剛健挺峻、骨勁貌豐
    魏晉以後至清代初期,官方的書寫文字由篆書、隸書向楷書、行書演變,由於實用價值的剝落,篆書和隸書除了在唐代出現了李陽冰、韓擇木等數位優秀書法家,宋、元、明數朝問津者極少。即便是有趙孟、文徵明、王鐸這樣的巨擘偶然涉獵,但終是去古愈遠,無法把握篆隸書的基本特質。
  • 小篆大家之鄧石如
    到清代中後期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楊沂孫、吳大澂群峰突起。他們精研小學,廣搜金石,力追秦漢,將小篆推向前無古人的高度!要說這座高原的最高峰,自然是鄧石如!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鄧石如一生貧寒,9歲從家學,10歲輟學,一生到處遊學,最終修成正果。
  • 「庶民書家」鄧石如
    當代書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說:「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更重要的是由他首出倡導,開創了一條向傳統學習的碑學道路,把我國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階段。其影響至深,迄今不衰,並遠及朝鮮、日本,成為海內外學習的圭臬。鄧石如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一生平民,社會地位低下。
  • 鄧石如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被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鄧石如像 1743—1805鄧石如專題【墨池直播匯】朱培爾講解鄧石如篆刻鄧石如,即著名的「完白山人」。鄧石如幼年家境貧寒,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幼小的鄧石如早早地擔負起養家的重擔,九歲時上了一年私塾,這是他童年僅有的求學經歷。
  • 她的篆書深得鄧石如的精髓,沉著有力,剛勁灑脫,憑此入了中書協
    若是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進行劃分的話,篆書則是精華液當中的上品。我在之前的內容就是說過,學習箕山刻石重在毛筆的控制和空間的均勻,而清篆降低了難度,加入了隸書的某些筆法,以隸法寫篆書,注重書寫的筆意。應該說各有側重,就入門而言我個人覺得都可以。所以選擇清代的篆書作為字帖比較合適。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女書法家就是學的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的篆書。
  • 剛柔相濟「鐵鉤鎖」—鄧石如篆刻方法論探析
    鄧石如遠祖曾官漢朝的高密侯,而其祖父一生卻只是秀才。其父一枝,博學多才、工書善畫、愛刻石,但生性兀傲,長年在外教書,所得甚微,家境不免貧寒。鄧石如雖出身於書香門第,但「君(鄧石如) 少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之轉鬻,日以其贏給饘粥」。然鄧石如從小好學,在祖父與父親的悉心教導下,研習詩文,讀書之餘亦學其父書法篆刻。
  • 鄧石如|精彩印章和背後的故事
    鄧石如( 1743 -1805),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這是鄧石如為清代著名畫家畢夢熊所刻的一方閒章,五面長款記錄此印的緣由。此印氣勢磅礴,鄧石如把「以書入印」的理念體現在四字中,又對文字作了印化處理,採用盤曲、穿插、嵌合、疏密等各種手法,開創了鄧石如獨特的印風。疏密不僅體現在四字三密一疏的整體章法上,而且各字的結體中也有疏密變化,像「意」字上密下疏、「會」字上疏下密,使全印的章法錯綜複雜,充滿變化。
  • 你要楷書書法知識都在這
    張懷瓘還說到唐代學習行、草及八分書的人很少,只佔一、二成,普夭下老幼都學楷書,而很少有成就高的,證明楷書是最難寫好的。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蘇軾這段話強調了楷書的重要。漢字的書寫規則在楷書中是完備的。由它而發展成了行、草書。如果不能寫好楷書,而稱擅行草,是好像一個人還不會正確、鄭重地講話,卻偏要誇草多牽絲,至真書多使轉。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鄧石如?原因不是沒有理由的
    這幾乎是慣常的事實,鄧石如不在此列。一個在野的書家,一生布衣而無仕途的經歷,成為書法史上的人物,也是很鮮有的例子。在鄧石如身上,有一種很明顯的藝術審美癖性,突出地表現為追求的目的是很一致的,儘管不斷有推移,卻都執著於古厚、質樸、大氣、尚力這些審美範疇。它突出地表現了鄧石如在學習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實踐活動。
  • 書法課堂丨鄧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
    我首先從秦代李斯、唐代李陽冰小篆入手,初步掌握中鋒用筆後,大膽融入史籀鑄鑿金文的古穆樸質和秦漢石刻碑文的樸茂遒勁,理解了鄧石如隸法作篆的方法,找到了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的書寫狀態與用筆要訣。當理解掌握了其用筆方法後,又重新認識唐代張懷瓘論書所謂「簡易之謂道」的深刻內涵,逐漸地感受到在筆意的層面與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相一致,再以筆意作為根基,適當融入史籀鑄鑿金文和秦漢石刻碑文筆意,在似與不似之中追求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的精神內核,用其筆法寫其筆意。
  • 鄧石如隸書《張子西銘》高清欣賞
    【釋文】鄧完白《張子西銘》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
  • 鄧石如篆刻印章欣賞,鄧石如原石印邊款,超高清,超過癮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 錢坫與世臣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
  • 戴丕昌老師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臨摹解析
    《白氏草堂記》,鄧石如62歲時所書,是其晚年篆書的代表作之一。《白氏草堂記》既充盈著濃濃古氣,又漾溢起層層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力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韻味醇厚。此帖篆字結體開合自如,收放隨意,合處、收處緊實,如月照密林;開處、放處疏朗,似走馬平川。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在篆書裡,鄧石如就是頂級高手。鄧石如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 嶄露頭角的美女書家周雅琪,「小鄧石如」之譽合適嗎?
    但是,動輒用「小鄧石如」這樣的頭銜扣在一個書壇新秀的頭上,不僅有過譽之嫌,更多的不過是一種炒作罷了。至於那些「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藝術薰陶」之類的描述,好像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適用,早已是司空見慣,也沒必要去考究。但是在周雅琪的資料中顯示她是畢業於中國美院書法專業的研究生,無疑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了。
  • 清著名篆刻家趙之謙,精美楷書集字經典古詩,筆法古厚純真,好帖
    在書體與書體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不是說隸書寫好了,楷書也就可寫好,或者說楷書寫好了,行草就能寫好。如蘿蔔、白菜雖然都是蔬菜,但誰就是誰,吃到嘴裡各是各的味道。在書體中有篆隸的用筆、楷書的用筆、行草的用筆。不同的用筆,寫出不同的線條,不同的線條組成不同風格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