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書家」鄧石如

2020-12-22 吉安新聞網

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為我國清代書家巨擘、碑學開拓者和奠基人、印壇鄧派(亦屬皖派)篆刻首創者和細朱文發展轉折的領軍人物,在中國書法、篆刻史上均佔有重要歷史地位。其真、草、隸、篆以及篆刻,一花五葉,皆自馨香,受到高度評價。清戶部尚書曹文埴評價為「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他的書法列為「神品第一」。清趙之謙說:「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當代書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說:「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更重要的是由他首出倡導,開創了一條向傳統學習的碑學道路,把我國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階段。其影響至深,迄今不衰,並遠及朝鮮、日本,成為海內外學習的圭臬。

鄧石如出生於寒門,祖、父均酷愛書畫,皆以布衣終老窮廬,一生平民,社會地位低下。受父輩習染,鄧石如自幼也喜好書法、篆刻。9歲時隨父在私塾讀過一年書,10歲便因家貧輟學,採樵販餅。據《清稗類鈔》記載:山人「少以貧故,不能從學,逐村童,採樵販餅餌,負以胃,日以其贏給遭粥。」十七歲開始走出家門,負笈遠遊,不辭辛勞,臨池不輟,吸取眾長,終成一代大師。鄧石如人生悽苦。其十九歲時祖父去世,二十一歲時原配妻子早逝,四十五歲時父亡,五十三歲時胞弟離世,五十九歲時幼子夭殤,六十歲時續娶過世。有生之年經歷了幾乎所有親人離世的悲痛。身為長子,他只能將悲哀轉入藝術來延續血脈。由此可以理解他對遊歷的執著、對苦難的隱忍,以及在藝術上不受俗囿、不為時惑的信念。

鄧石如在書法藝術的追求上沒有完全沿襲古人的道路,而是守正創新,敢於變革。其隸書純從漢碑中走來,卻遺貌取神,得磅礴飛動之趣。蓋因長期浸淫漢碑的實踐而獲益甚多,其喜以用篆籀之筆略摻行草之意寫隸。又佐以魏碑的氣力,中鋒運筆,逆入平出,風格自然獨樹一幟:結體緊密,體方勢圓。貌豐骨勁,雄轉蘊含隸意,結體不以橫輕豎重、左低右高之法,妍媚時尚而求平穩方正、斬釘截鐵的筆法,整肅秀逸與歐禇暗合、古茂渾樸的風格與當時雍容華貴的館閣體判然異途,讓人眼前一亮,表現出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影響深遠。

鄧石如的篆書成就非常突出。清包世臣對鄧石如所做出巨大貢獻的篆書盛讚曰:「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闢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鄧石如於小篆能衝破藩籬,排除積習,一新「二李」的面目。他曾自述學篆過程:「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補,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舉秦漢之際零碑斷褐,靡不悉究,閉戶整年不敢是也。」從中可以看出,他學篆高於其他人之處,正在於學「二李」,卻不以其為滿足,且以批判的態度「審其利病」,然後另闢蹊徑,與古人爭衡,對篆學一藝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鄧石如除了在書法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外,還於篆刻方面也開宗立派,形成了頗具特色的皖派。由於他書法上的深厚造詣,尤其吸收了漢碑中的《祀三公山碑》《禪國山碑》中精妙的篆體結構,從而能夠破繭化蝶,在篆刻中完全不受傳統漢印文字法式的約束,而是勇於創新,將在書法上的苦心鑽研所悟出的「求規之所以為圓,與方之所以為矩者」的妙理,以及對篆書的書寫功力巧妙地運用到奏刀的實踐上,大膽地參用蠶蛹小篆和碑額等秦漢體勢筆意入印,使書法筆意與篆刻刀技得到了有機的結合互滲。在凝練蒼樸的鑄鑿之刀中融入柔毫長鋒的韻味,書法與篆刻相輔相成,開創了篆刻史上具有寫意傾向的藝術新手法。無論是在篆刻實踐還是理論主張上,都能廣採博取,不薄今人厚古人。他借鑑了揚州畫家羅聘「剛健婀娜」的畫梅理論,將粗獷勁健的陽剛與纖弱婀娜的陰柔相融為相輔相成的一體,使篆刻作品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他又在篆刻中提出「疏可走馬,密不漏風」和「計白當黑,奇趣百出」的理論,並首創在篆刻作品中表現岀疏密開合、輕重呼應的藝術風格,著力於穩健工致轉向自然抒情,樹立了清代印壇新的章法審美意識。

相關焦點

  • 鄧石如的楷書
    [清] 鄧石如 贈肯園四體書冊楷書(之一) 31.5×16.5cm 無錫市博物館藏我們知道,漢魏六朝,正是社會大動蕩時期,從文字學的角度看,正是隸書向楷書的過度時期。楷書到了唐代才全面成熟。鄧石如的楷書取法迥異於當時書家,不取成熟的唐楷,而是取法於楷書形成期的六朝楷法。這其中有時代書風的大背景,也有鄧氏個人追求等因素在起作用。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鄧石如之前,書家多用燒毫,筆畫瘦勁。而他出奇制勝,使用長鋒羊毫,適宜飽墨提按。自此以後,長鋒羊毫風靡至今,實為鄧石如的開啟之功。 鄧石如曾自述其學篆經歷說:「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樸,《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正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
  • 嶄露頭角的美女書家周雅琪,「小鄧石如」之譽合適嗎?
    但是,動輒用「小鄧石如」這樣的頭銜扣在一個書壇新秀的頭上,不僅有過譽之嫌,更多的不過是一種炒作罷了。至於那些「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藝術薰陶」之類的描述,好像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適用,早已是司空見慣,也沒必要去考究。但是在周雅琪的資料中顯示她是畢業於中國美院書法專業的研究生,無疑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了。
  • 張曉南|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梁巘對鄧石如既稱讚有加,又指其不足,更有推薦之舉,將鄧石如推薦至江寧舉人梅鏐家。梅氏自北宋以來即為江左望族,家藏豐厚。鄧石如到了梅家以後,梅鏐為鄧盡出所藏秦漢歷代金石善本,如《石鼓文》《峰山碑》《泰山刻石》《開母石闕》《國山碑》《天發神讖碑》《城陛廟碑》《三墳記》等。
  • 小篆大家之鄧石如
    到清代中後期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楊沂孫、吳大澂群峰突起。他們精研小學,廣搜金石,力追秦漢,將小篆推向前無古人的高度!要說這座高原的最高峰,自然是鄧石如!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鄧石如一生貧寒,9歲從家學,10歲輟學,一生到處遊學,最終修成正果。
  • 書法課堂丨鄧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
    我臨鄧石如小篆《千字文》時,首先是從讀帖入手,認真研究、解讀。在此基礎上,認真臨摹。做到三到——「眼到」「手到」「心到」。「眼到」是讀帖的前提,「手到」是讀帖的過程,「心到」是讀帖的境界。正如清代書家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先能察,後能擬。察進一分,擬近一分;擬近一分,察進一分,終身不復止。」這裡的「擬」即是臨摹能力,「察」即讀帖。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鄧石如?原因不是沒有理由的
    這幾乎是慣常的事實,鄧石如不在此列。一個在野的書家,一生布衣而無仕途的經歷,成為書法史上的人物,也是很鮮有的例子。在鄧石如身上,有一種很明顯的藝術審美癖性,突出地表現為追求的目的是很一致的,儘管不斷有推移,卻都執著於古厚、質樸、大氣、尚力這些審美範疇。它突出地表現了鄧石如在學習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實踐活動。
  • 鄧石如篆刻印章欣賞,鄧石如原石印邊款,超高清,超過癮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 錢坫與世臣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
  • 剛柔相濟「鐵鉤鎖」—鄧石如篆刻方法論探析
    《水雲村稿》卷七:「書家最重『屋漏痕』『鐵鉤鎖』,推為顏筋柳骨。」釋大欣《高彥敬尚書墨竹》:「妙處寧論鐵鉤鎖,深情莫報翠琅玕。」鄧石如體魄好,「力能伏百人,居楚北僧寮,群匪來擾,山人連踣十數人,乃盡逸」,非有如此神力,莫能運刀如筆,削鐵如泥。張約軒曾在《東園還印圖題記》中談到:「人或數次修刮,而山人則運刀如飛,獨以腕力勝。其蒼勁之致直抵秦、漢。……今讀山人印冊,龍盤鳳舞,使鐵如筆。」何紹基《書鄧完伯先生印冊後為守之作》:「先生作印使刀如筆,與書律純用筆心者正同。」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鄧石如30歲左右時,在壽州教書時,常為壽春循理書院諸生刻印和以小篆書寫扇面,深得書院主講梁獻賞識,便推薦他到金陵舉人梅謬家學習。梅家是清康熙御賜翰墨珍品最多的家族,家藏"秘府異珍"和秦漢以後歷代許多金石善本。鄧石如在梅家8年,縱觀博覽,悉心研習,前5年專攻篆書,後3 年學漢分,收穫頗豐。
  • 鄧石如|精彩印章和背後的故事
    鄧石如( 1743 -1805),原名琰,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這是鄧石如為清代著名畫家畢夢熊所刻的一方閒章,五面長款記錄此印的緣由。畢知後以家藏舊拓相贈,鄧得遂所願,爰刻此印以報。畢得印後,反覆把玩,愛不能已,特撰銘文,請鄧刻於印石頂面,稱此印「雷回紜紛,古奧渾芒,字追周鼎,碑肖禹王,秦歟漢歟,無與頡頏,上下千古,獨擅厥長」。五面邊款,篆、隸、行、草各種書體皆備,記錄下一段印壇雅事。
  • 鄧石如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被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鄧少時家貧,9歲時讀過1年書,停學後採樵、賣餅餌餬口。後又靠寫字、刻印謀生,十分勤奮向學。後研習碑拓,苦練隸書等書體,終於成為有清一代傑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仗 硯 遊 江 湖家雖貧寒,但其祖父和父親皆「學行純篤」,在家庭向學之風的影響下,鄧石如沒有因貧廢學,在後來寫給侄兒的信中,他曾說「我少時未嘗讀書,艱危困苦,無所不嘗,年十三四,心竊竊喜書」,就這樣,他利用一切可以用來學習的機會,不斷鑽研,「暇即從諸長老問經書句讀」,為他日後的藝術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 鄧石如隸書《張子西銘》高清欣賞
    【釋文】鄧完白《張子西銘》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
  • 「國朝第一」篆書鄧石如,60歲之佳作欣賞:剛健挺峻、骨勁貌豐
    吳昌碩82歲時所作石鼓文篆書在這些崇尚「碑學」的書法(篆刻)家中,有我們熟知的鄭簠、金農、伊秉綬、吳昌碩、鄧石如、吳熙載等人。本次,書畫課代表同大家分享的是鄧石如的篆書作品。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欣賞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巨擘,他擅長篆、隸、楷書及篆刻,然而篆書卻是鄧石如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可謂開啟了近代篆書的新紀元。清朝重臣曹文埴曾說:"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 鄧石如在書法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鄧石如的篆書是一種多元素的綜合體,所學之多,融合之暢,的確少見。如他所陳:「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社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補,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由此觀鄧石如之篆,並非一家之篆。
  • 戴丕昌老師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臨摹解析
    《白氏草堂記》,鄧石如62歲時所書,是其晚年篆書的代表作之一。《白氏草堂記》既充盈著濃濃古氣,又漾溢起層層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力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韻味醇厚。此帖篆字結體開合自如,收放隨意,合處、收處緊實,如月照密林;開處、放處疏朗,似走馬平川。
  • 吳熙載落拓一生,卻託起篆書中興的巔峰,書《觀滄海》蒼茫古雅
    同時精金石考證, 擅寫意花卉,對其後眾多書家影響非常大,當時人們把他的書法篆刻、陳若木的畫和龔午亭的說書譽為「揚州三絕」。 《清史稿》給吳熙載立傳。稱其「博學多能」。恪守師法,世臣真行稿草無不工,嗜篆分而未致力,熙載篆分功力尤深。在篆隸上還超軼其師,獨步古今。」《清史稿》極少給書家立傳,可見吳熙載在藝術上的影響力之大。
  • 學《石鼓文》的兩大難點,可以借鑑吳昌碩、鄧石如等人的學習方法
    翁方綱、鄧石如、包世臣、楊沂孫、吳大澂、吳昌碩等等,這些人師法《石鼓文》不僅僅被記入史料,在他們的作品中更能看出所體現的石鼓神韻。石鼓文的難學,正難在它的各種優點。其一,石鼓文屬於篆書的勻稱均等的線條,使書寫容易少變化或拘於柔媚。它的線條不同於小篆,而是比較飽滿建勁,豪而不野。有印泥澆金的意趣,這也是石鼓文的金石氣。
  • 辛丑鄧石如篆書春聯(附橫批)
    ✔2021年鄧石如篆書集字春聯▲橫批:四海同春上聯:壯麗山河多異彩橫批:時來運轉上聯:一年好景同春到下聯:四季財源順時來橫批:歡度春節上聯:物華天寶長安樂下聯:人壽年豐大吉祥橫批:家祥人和如意吉祥家業興橫批:五福臨門上聯:推門喜看新春到下聯:把酒笑談福瑞來橫批:納福迎祥上聯:民富國強萬物盛下聯:人和家興百業昌
  • 日本庶民美食
    日本」創辦人、「日本人の日本旅遊指南」版主   茂呂美耶|知名日本女作家   極光    |「自炊食代」粉絲團版主   吳嶽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應用日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日本的庶民美食隱藏著土地與人文的關係。關西盛行昆布高湯文化;關東則習慣以柴魚、醬油為高湯提味,這些都和水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