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隸書《張子西銘》高清欣賞

2020-12-22 騰訊網

張子即張載,張載為北宋「五子」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程顥、程頤的表叔,出生於今西安,名字取自《周易·坤卦》「厚德載物」之「載」,「少喜談兵」。創立了「關學」,與二程的洛學、周敦頤的濓學、王安石的新學、朱熹的閩學齊名,共同構成了宋代儒學。

【釋文】鄧完白《張子西銘》

鄧石如身材高大,胸前飄一綹長長的美髯,遇人落落,性格耿介,無所合,無款曲,無媚骨,無俗氣,稱得上頂天立地的一個偉男子。因為其祖輩出身寒微,枯老窮廬,他的一生更備嘗人間的酸甜苦辣,過著「採樵販餅餌,日以其贏以自給」的生活。他以「山人」自居,於荒江老屋中高臥,把功名兩字都忘記了。

【釋文】乾稱父,坤稱母。予茲

鄧石如為什麼淡泊如此?他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堪稱盛世的「乾嘉時代」。他來到這個世界時,政局早已穩定,天下亦早已被愛新覺羅氏那雙射鵰射虎的手撫摩得比較熨帖了。

生活隨著時間的河流,日復一日地平靜地流去。我們只知道他戴草笠,著芒履,策毛驢,浪跡天下名山大川,有如雲水之間孤獨的浮鷗。他的好友師荔扉曾經送他這樣兩句詩:「難得襟懷同雪淨,也知富貴等浮雲。」看淡了浮華、浮誇、浮名,也就與浮躁相去甚遠。「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柳永那種懷才不遇的牢騷他沒有;「患名之不立,患年之不長」,賈逵的雄心進取他缺乏;「名飛日月上,義與風雲翔」,李白的濟世大志他也不具備。他只是歸於淡,把世間萬物都看得淡了,淡到自甘寂寞,遠離紅塵。

【釋文】藐焉,乃混然中處。故

可是,他又真正地熱愛著書法,一天也捨不得丟棄。每日清晨,他研一盤滿滿的墨水,就著淨幾揮灑,必待墨水用幹了才上床休息。所謂「熱愛」,在鄧石如的人生裡,除了出身寒微,飽受生活的煎熬以外,還得把功名利祿置於腦後而全身心地投入藝術的艱苦錘鍊中。他不怕板凳一坐十年冷,更不願像某些「名人」那樣熱衷於今天上電視,明日登報紙,後天獲大獎,不然就日子一天也難過。

當年,他為湖廣總督畢沅的幕友時,「與人論道藝,所持侃鑿,絲毫不肯假借,布衣棕笠,

貴客公卿間,岸然無所詘也。」儼然一種平民藝術家的本色。但是,「日見群蟻趨羶,阿諛而佞,此今之所謂時宜,亦今之所謂捷徑也。得大佳處,大抵要如此面孔。而謂琰能之乎?日與此輩為伍,鬱郁殊甚。」他看不慣官場的群蟻趨羶,也不願阿諛權貴。那麼,雖為幕友,卻也是落落寡合的——他不適合那個生態環境。於是,他拂袖而去,返回民間,適者自適,從此一生六十餘年再也沒有混跡於官場。

【釋文】天地之塞,吾其體。天

【釋文】地之帥,吾其性。民吾

【釋文】同胞,物吾與也。大君

【釋文】者,吾父母宗子,其人

【釋文】臣,宗子之家相也。尊

【釋文】高年,所以長其長。慈

【釋文】孤弱,所以幼其幼。聖

【釋文】其合德,賢其秀也。凡

【釋文】天下疲癃殘疾,煢獨

【釋文】鰥寡,皆吾兄弟之顛

【釋文】連而無告者也。於時

【釋文】保之,子之翼也。樂且

【釋文】不憂,純乎孝者也。違

【釋文】曰悖德,害仁曰賊。濟

{+圖片待補:惡者不才,其踐形唯}

【釋文】肖者也。知化則善述

【釋文】其事,窮神則善繼其

【釋文】志。不愧屋漏為無忝,

【釋文】存心養性為匪懈。惡

【釋文】旨酒,崇伯子之顧養。

【釋文】育英才,潁封人之賜

【釋文】類。不弛勞而厎豫,舜

【釋文】其功也。無所逃而待

【釋文】烹,申生其恭也。體其

【釋文】受而歸全者,參乎!勇

【釋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

【釋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

【釋文】之生也。貧賤憂戚,庸

【釋文】玉汝於成也。存,吾順

【釋文】事,沒,吾寧也。

【釋文】嘉慶辛酉清和月,頑伯山民鄧石如,書於集賢律院中。

好漢留步!留個言再走!

相關焦點

  • 「國朝第一」篆書鄧石如,60歲之佳作欣賞:剛健挺峻、骨勁貌豐
    魏晉以後至清代初期,官方的書寫文字由篆書、隸書向楷書、行書演變,由於實用價值的剝落,篆書和隸書除了在唐代出現了李陽冰、韓擇木等數位優秀書法家,宋、元、明數朝問津者極少。即便是有趙孟、文徵明、王鐸這樣的巨擘偶然涉獵,但終是去古愈遠,無法把握篆隸書的基本特質。
  • 他的隸書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
    一提到隸書,在近現代,鄧石如和趙之謙可謂是當之無愧的大家,他們筆下的隸書,特點分明,風格獨具,而又這樣一位大家,他的來說兼具二人之長,既有鄧石如的縱橫捭闔,又有趙之謙的寬博自然,自成一體,他就是錢君匋,是我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經出任過西泠印社副社長、
  • 吳熙載,清初以來篆隸書體創新者之一,其隸書《歐陽永叔卷》高清...
    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餘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
  • 鄧石如的楷書
    鄧石如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從事著他的書法創作。起收筆處多表現為外方而內蘊,結體上中下平直,穩健中有疏朗之韻致,並間以漢隸之波挑筆劃出之,在氣格上往往較篆隸書來得清雅靈秀,在活潑中彰顯大氣。鄧氏楷書在清人學唐書碑帖和館閣之風盛行之時,專習魏隋碑版,在結體謹嚴之中,顯現變化疏朗,由剛狠而致秀勁中的開張,呈現出一種健康的復古之風,在當時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清人楊翰《息柯雜著》中謂,完白「真書深入六朝人,蓋以篆隸之法行之。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在篆書裡,鄧石如就是頂級高手。鄧石如的篆書縱橫捭闔,字體微方,接近秦漢瓦當和漢碑額。他以隸法作篆,突破了千年來玉筯篆的樊籬,富有創造性地將隸書筆法糅合其中,開創了清人篆書的典型,對篆書一藝的發展作出不朽貢獻。
  • 鄧石如在書法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而鄧石如的隸書,雖然取法於漢,卻又不全為漢隸法書之,又得力於洛派魏碑,勁峭奇崛,剛挺硬朗,起伏跌宕。篆中有隸、隸中有篆,隸法之篆,篆意入隸。相互融貫,此漲彼消,形味兼擅。加上鄧石如用紙用墨產生墨色的乾濕濃淡層次之變,使書法語言的表現力大大地增強了。
  • 嶄露頭角的美女書家周雅琪,「小鄧石如」之譽合適嗎?
    但是,動輒用「小鄧石如」這樣的頭銜扣在一個書壇新秀的頭上,不僅有過譽之嫌,更多的不過是一種炒作罷了。至於那些「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藝術薰陶」之類的描述,好像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適用,早已是司空見慣,也沒必要去考究。但是在周雅琪的資料中顯示她是畢業於中國美院書法專業的研究生,無疑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了。
  • 漢隸曹全碑拓本高清字帖欣賞,31幅高清大圖特寫,學隸書的好帖
    小編學隸書首選的就是《曹全碑》,曹全碑裡的變化還是挺多的。雁不雙飛應該只是指橫畫,橫與撇捺共用的時候還是有雙飛的,曹全裡的「居」字就出現了不止一次的雙飛。我練隸書是為了寫章草,但曹全碑、禮器碑、韓仁銘等名碑練了許久,卻一直找不到兩種書體在筆法上的共同點。
  • 北京書協副主席張有清,隸書極具「劉隸」神韻,書友卻說形神俱無
    隸書在中國書法中曾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尤其是在漢代,各種傳世名品不勝枚舉。比如有為廣大書法愛好者所熟知的《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西狹頌》《石門頌》等等。隸書在經歷了漢代的首次高峰後,到了唐代已僅有唐玄宗李隆基的《石臺孝經》《紀泰山銘》,以及梁升卿的《唐御史臺精舍碑》可堪為代表了。然而自唐以後,隸書顯得不再那麼耀眼,直到清代中期,隸書終於迎來了它的第二次高峰。這其中的代表又有鄧石如、吳讓之等人。到了當代,在隸書書法上取得成就的書法家便明顯不如古人了。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另外,布局章法上大膽將隸書特有的行距大於列距的形式運用到篆書的創作中,這是由於單個字中的筆畫都滲透著清晰的隸書筆意,所以整幅字套用隸書章法時倒顯得相得益彰。鄧石如之前,書家多用燒毫,筆畫瘦勁。而他出奇制勝,使用長鋒羊毫,適宜飽墨提按。自此以後,長鋒羊毫風靡至今,實為鄧石如的開啟之功。 鄧石如曾自述其學篆經歷說:「餘初以少溫為歸。
  • 張曉南|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另外,布局章法上大膽將隸書特有的行距大於列距的形式運用到篆書的創作中,這是由於單個字中的筆畫都滲透著清晰的隸書筆意,所以整幅字套用隸書章法時倒顯得相得益彰。鄧石如之前,書家多用燒毫,筆畫瘦勁。而他出奇制勝,使用長鋒羊毫,適宜飽墨提按。自此以後,長鋒羊毫風靡至今,實為鄧石如的開啟之功。鄧石如曾自述其學篆經歷說:「餘初以少溫為歸。
  • 「庶民書家」鄧石如
    清趙之謙說:「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山人以隸書為第一;山人篆書筆筆從隸書出,其自謂不及少溫當在此,然此正自越少溫,善易者不言易,作詩必是詩,定知非詩人,皆一理。」當代書家沙孟海《近三百年的書學》說:「清代書人,公推為卓然大家的,不是東閣學士劉墉,也不是內閣學士翁方綱,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鄧石如。」更重要的是由他首出倡導,開創了一條向傳統學習的碑學道路,把我國書法藝術推向一個新階段。
  • 300年來唯一的書法泰鬥,隸書獨步天下,被譽為「清代第一高手」
    等到鄧石如30歲的時候,他認識了他人生的當中貴人大文學家梁巘,梁巘推薦他到南京豪門梅繆家學習書法,梅繆家收藏甚富,收集了千年以來歷代珍貴的名碑拓片以及金石碑帖,鄧石如在梅繆家學習了8年,將歷代珍貴的名家金石碑帖學了個遍,尤其在隸書與篆書上用工尤勤,已經遠遠超越了當時的篆隸名家!
  • 當代隸書王劉炳森先生隸書作品欣賞
    當代「隸書王」劉炳森先生隸書作品欣賞漢字五大書體真行草隸篆之---隸書隸書者,篆之捷也。隸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加以簡化的一種字體,始於秦漢,傳為程邈所創,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也叫「隸字」、「古書」。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古代隸書傳世名作:《乙瑛碑》,筆畫標準規範,最適合初學入門。
  • 小篆大家之鄧石如
    到清代中後期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楊沂孫、吳大澂群峰突起。他們精研小學,廣搜金石,力追秦漢,將小篆推向前無古人的高度!要說這座高原的最高峰,自然是鄧石如!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鄧石如一生貧寒,9歲從家學,10歲輟學,一生到處遊學,最終修成正果。
  • 中國當代隸書名家——李繼昌
    李繼昌隸書作品書法師從著名書法大家、中國當代隸書第一人劉炳森先生,並得到沈鵬、旭宇、吳東民等著名書法大家的面授和指教。劉老師讓他寫幾幅字看看,「結果寫的楷書、行草書都還不錯,只是隸書不行,因為之前我確實沒怎麼寫過隸書,有時候也只是照著報紙上的字學學,但報紙上的那些隸體字一般都是美術字,因而也學不到什麼東西。」李繼昌說。自那以後,劉炳森老師從用筆、結構到章法手把手地教李繼昌,不僅拓寬了他的書體,還讓自己的書法水平在那個階段提高了一大截。
  • 她的篆書深得鄧石如的精髓,沉著有力,剛勁灑脫,憑此入了中書協
    若是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進行劃分的話,篆書則是精華液當中的上品。我在之前的內容就是說過,學習箕山刻石重在毛筆的控制和空間的均勻,而清篆降低了難度,加入了隸書的某些筆法,以隸法寫篆書,注重書寫的筆意。應該說各有側重,就入門而言我個人覺得都可以。所以選擇清代的篆書作為字帖比較合適。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女書法家就是學的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的篆書。
  • 隸書高古,味道出自「篆構」
    來源   臨帖吧隸書從篆書演化而來,許多字的結體都還保留著篆體字形。反之,如果學隸書者具有一定的篆體認知,則會對隸書的篆意結體有一種親近感。漢代隸書之所以在後人眼裡古意盎然,很大程度上與它們的在結體上還多少保留篆形有直接關係。因此,這些結體,不可以後來的楷書,尤其是不能以演化到今天的簡體字來衡量它,不然會誤認為它是誤字或誤筆。如《曹全碑》,一是其中有一些字是非常接近篆書的,如「繼」「齊」等字(圖1)。
  • 隸書的逆襲
    除了漢代隸書的正體地位,到了唐代很多碑刻的碑額(碑的標題部分)都單獨用隸書書寫,也體現了隸書的地位。東漢隸書曹全碑,漢代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之前的文字屬於古文字,隸書以後的文字屬於今文字
  • 中書協書法家劉炳森,50幅精品隸書字帖欣賞,古色古香 端莊大方
    隸書和楷書被列為書法入門學習的基礎字體,寫好楷書或是隸書都是為了寫好行書和草書做的基礎功,畢竟後面的書體的難的係數更高,對運筆的要求更嚴苛。學好書法就得先是一筆一划地練習,符合這一標準的書法,唯一隸書和楷書了。有人說篆書也是一筆一划的,但是篆書大多數人都很難認識,所以我們暫且不把篆書作為學書法的入門教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