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朝第一」篆書鄧石如,60歲之佳作欣賞:剛健挺峻、骨勁貌豐

2020-12-14 書畫課代表

眾所周知,在書法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碑學」與「帖學」兩種流派,這種現象自近代以來尤為突出。其中「帖學」長期佔據主要位置,但自清代民國以來,「碑學」興盛異常。

魏晉以後至清代初期,官方的書寫文字由篆書、隸書向楷書、行書演變,由於實用價值的剝落,篆書和隸書除了在唐代出現了李陽冰、韓擇木等數位優秀書法家,宋、元、明數朝問津者極少。即便是有趙孟、文徵明、王鐸這樣的巨擘偶然涉獵,但終是去古愈遠,無法把握篆隸書的基本特質。

左《嶧山》、中《泰山》、右《袁安》碑
左《嶧山》、中《袁安》、右《袁敞》碑

清代民國以來,由於出土的青銅、碑刻日益增多,及「文字獄」的愈演愈烈,為清初金石考證之學和搜訪摹拓古代碑版之風注入了有力而強效的助推劑,從而直接影響到了篆書和隸書的創作,使得從取法唐人、陳習相沿、隨意妄作的狀況向回歸秦漢古法和以古為師的過程轉變。

這一時期的碑學書法家作出了兩個歷史性的的貢獻:一是篆書、隸書的復興;另外則是崇尚金石碑版的字構,注意用筆中的力度、速度、節奏,弱化刻意起筆、收筆的陋習,樹立了「金石味」這一新的審美觀念!

吳昌碩82歲時所作石鼓文篆書

在這些崇尚「碑學」的書法(篆刻)家中,有我們熟知的鄭簠、金農、伊秉綬、吳昌碩、鄧石如、吳熙載等人。本次,書畫課代表同大家分享的是鄧石如的篆書作品。

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欣賞

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巨擘,他擅長篆、隸、楷書及篆刻,然而篆書卻是鄧石如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可謂開啟了近代篆書的新紀元。清朝重臣曹文埴曾說:"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釋文:朱晦庵為南康守。春日,陸子靜往訪。晦庵與沔舟而樂。曰:「自有宇宙以來,即有此溪山,還有此佳客否?」乃登白鹿洞書院講席。請子靜講《君子喻義章》。聽者如堵。當時說得痛快,坐中至有流涕者。晦庵深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

鄧石如的這件篆書四條屏,書於清嘉慶八年(1803),此時的完白山人剛好60歲,可說是其巔峰時期的篆書書法作品。通篇用筆一律以篆隸結合,字體修長靈動飄逸,布局疏,打破了傳統篆書結構的均衡規律。轉合處提、按沉浮,不追求以裹鋒截毫而達到平整的效果。

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
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
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

文丨書畫課代表 ,更多高清金石書畫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各位熱愛書法繪畫、篆刻治印的新朋友關注我們呀,謝謝!

申明:本文由「書畫課代表」原創首發,圖文消息謝絕未經授權的複製、抄襲或抓取行為!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清朝布衣鄧石如,在隸書中融入篆法,被譽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
    此後 10 年間,鄧石如常遊於南京、揚州、蘇州、杭州等地。60 歲時,他遊京口,結識包世臣,授書三年,並以書法要訣示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四體皆精,國朝第一鄧石如在取法二李、小篆、秦漢碑版、器物銘文的基礎上,融會篆隸,而又勇破古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面目。
  • 「庶民書家」鄧石如
    鄧石如,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為我國清代書家巨擘、碑學開拓者和奠基人、印壇鄧派(亦屬皖派)篆刻首創者和細朱文發展轉折的領軍人物,在中國書法、篆刻史上均佔有重要歷史地位。其真、草、隸、篆以及篆刻,一花五葉,皆自馨香,受到高度評價。清戶部尚書曹文埴評價為「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清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把他的書法列為「神品第一」。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梁巘雖嘆息鄧石如「此子未諳古法耳」,但稱讚「其筆勢渾鷙,餘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輘轢數百年之巨公矣」。梁巘對鄧石如既稱讚有加,又指其不足,更有推薦之舉,將鄧石如推薦至江寧舉人梅鏐家。梅氏自北宋以來即為江左望族,家藏豐厚。鄧石如到了梅家以後,梅鏐為鄧盡出所藏秦漢歷代金石善本,如《石鼓文》《峰山碑》《泰山刻石》《開母石闕》《國山碑》《天發神讖碑》《城陛廟碑》《三墳記》等。
  • 張曉南|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梁巘對鄧石如既稱讚有加,又指其不足,更有推薦之舉,將鄧石如推薦至江寧舉人梅鏐家。梅氏自北宋以來即為江左望族,家藏豐厚。鄧石如到了梅家以後,梅鏐為鄧盡出所藏秦漢歷代金石善本,如《石鼓文》《峰山碑》《泰山刻石》《開母石闕》《國山碑》《天發神讖碑》《城陛廟碑》《三墳記》等。
  • 淺談:吳熙載篆書分期及其風格特徵
    自學模仿期(30 歲以前)吳熙載自幼喜弄筆墨,在其五十四歲自用印《儀徵吳熙載收藏金石文字》的邊款中刻錄道:餘童年即喜弄筆墨,蓋不知其工拙,以貽笑於大方。闕後集諸名家之真跡而擴充之,庶幾朝夕揣摩不止,終為門外漢也。
  • 鄧石如在書法的成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鄧石如書法對書法史的貢獻,最重要的就是拓展了書法語言的表現功能。李斯、李陽冰的篆書以筆調宛轉勻稱、清勁圓美而著稱,的確是篆書語言的典範。所謂玉箸篆,它的成熟完美,同樣是一種審美高度,是不易抵達的。但是李斯、李陽冰篆書的不足,也在於過分平均周正,缺乏運動態勢,表現手法過於一致,以至於有單調之嫌。鄧石如的篆書是一種多元素的綜合體,所學之多,融合之暢,的確少見。如他所陳:「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於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社讖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闕致其補,之罘二十八字端其神,石鼓文以暢其致,彝器款識以盡其變,漢人碑額以博其體。」
  • 吳熙載落拓一生,卻託起篆書中興的巔峰,書《觀滄海》蒼茫古雅
    吳熙載(1799 一 1870),字讓之,江蘇儀徵人,祖籍江寧(今南京),一生落拓,於功名求而不得,壯年是身逢太平軍暴動,遍地烽火,流落寓居,聊以存身。同治九年,72 歲的吳熙載溘然長逝。《清史稿》極少給書家立傳,可見吳熙載在藝術上的影響力之大。吳熙載在清代書壇以篆書名世,特別是他那一手好似「吳帶當風」的小篆更為人所傳頌。吳熙載早年就拜入包世臣門下,一生受包世臣影響頗大。包世臣自認為是「右軍後一人」。
  • 小篆大家之鄧石如
    從小篆之祖李斯(見小篆大家之李斯)到李陽冰(見小篆大家之李陽冰),用了一千年。從李陽冰之後,歷經五代十國、兩宋、元、明,小篆再次沉寂了千年,直到清朝,小篆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三座高峰。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鄧石如,安徽懷寧人,原名琰,字石如。鄧石如一生貧寒,9歲從家學,10歲輟學,一生到處遊學,最終修成正果。
  • 鄧石如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盤,至夜分盡墨,寒暑不輟,被贊「千數百年無此作矣」
    此硯則是當年鄧石如辭別湖廣總督畢沅時接受饋贈的禮物。此鐵硯1961年由當時的安徽省博物館文物徵集小組在南京市徵集後入藏至今。時至今日,鐵硯雖略有斑駁和殘缺,但端詳此硯,仿佛可以遙見當年鄧石如挑燈研磨,夜以繼日地執著於篆刻、書法的情景,不難理解鄧石如緣何以一介布衣而能起篆書幾代之衰,四體真、草、隸、篆皆為「國朝第一」,靠的就是這種鐵硯般堅定的信念和刻苦精神。
  • 她的篆書深得鄧石如的精髓,沉著有力,剛勁灑脫,憑此入了中書協
    若是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進行劃分的話,篆書則是精華液當中的上品。我在之前的內容就是說過,學習箕山刻石重在毛筆的控制和空間的均勻,而清篆降低了難度,加入了隸書的某些筆法,以隸法寫篆書,注重書寫的筆意。應該說各有側重,就入門而言我個人覺得都可以。所以選擇清代的篆書作為字帖比較合適。今天我們介紹的這女書法家就是學的清代鄧石如、吳讓之、楊沂孫等的篆書。
  • 【篆書】篆書十大名品欣賞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現在日本。
  • 鄧石如篆刻印章欣賞,鄧石如原石印邊款,超高清,超過癮
    鄧石如,原名琰,因避仁宗諱,遂以字行,少讀書,好刻石,仿漢人印篆甚工。性廉介無所合。時翁方綱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門,為之。劉墉、陸錫熊見其書,皆大驚。登門求識面。包世臣推其篆書為神品。 錢坫與世臣遊焦山,見壁間篆書《心經》曰:「此非少溫(李陽冰)不能作,世間豈有此人耶?」
  • 戴丕昌老師 鄧石如《白氏草堂記》臨摹解析
    《白氏草堂記》,鄧石如62歲時所書,是其晚年篆書的代表作之一。《白氏草堂記》既充盈著濃濃古氣,又漾溢起層層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力與情致並重,行氣整飭,韻味醇厚。此帖篆字結體開合自如,收放隨意,合處、收處緊實,如月照密林;開處、放處疏朗,似走馬平川。
  • 清朝篆書第一人,將篆刻與書法融為一爐,達到了「通神之境」!
    到了清代,「帖學」式微,「碑學」興起,鄧石如以一己之力打開了清朝的碑學大門,自此一大批跟隨者、發展者、超越者循此腳步紛至沓來,其中有一位繼鄧石如之後的篆書大師,他將篆刻與書法融為一爐,被譽為「清代篆書第一高手」,他的書法已經到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化境!
  • 鄧石如的楷書
    鄧石如為清代碑學書家巨擘,擅長四體書,以篆書成就最精。其楷書取六朝碑法,兼取歐陽詢父子體勢,筆法斬釘截鐵,結字緊密,得踔厲風發之勢,在唐楷之外另闢新路。其楷書作品的成就雖未能與「顏、柳、歐、趙」相提並論,但從書法史的角度來認識,其開創性的楷書取法,成為清代碑學運動之實證,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有深遠的意義。
  • 書法課堂丨鄧石如小篆 《千字文》技法解析(七)
    (二)筆法與筆意當初學習鄧石如小篆《千字文》,第一感覺是筆法單調,變與不變兩難。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云:「完白山人篆法以『二李』(李斯、李陽冰)為宗,而縱橫闔闢之妙,則得之史籀,稍參隸意。殺鋒以取勁折,故字體微方,與秦漢瓦當額文為尤近。」從這一論述中我得到了啟示。
  • 剛柔相濟「鐵鉤鎖」—鄧石如篆刻方法論探析
    在鄧石如之前, 便有過「印外求印」的探索,明代朱簡的「筆意表現論」即通過刀法傳達書法的筆意,而到鄧石如才真正做到書法與篆刻的統一。鄧氏篆刻,初學漢印,並潛心研習過徽、浙兩派,師承文三橋、何雪漁、蘇朗公。但是,鄧石如並不滿足於此,他從三代、秦、漢金石文字中尋求靈感,以其「遊刃徜徉,行刀如筆」的高超技藝,熔徽派的陰柔之美與浙派的陽剛之氣於一爐, 最終以其獨特的印風流傳至今。
  • 楊沂孫的篆書
    工鐘鼎、石鼓、篆楊沂孫、隸與鄧石如頡頏。氣魄不及,而丰神過之。款識:第四幅第二行「方能」字當作「大智欲」三字,同治十年歲在辛未正月六日,住辛峰寓屋書,應逸亭吾兄大人之屬即請正偽,虞椒楊沂孫篆。鈐印:子與、吉祥止止室、歷劫不靡(4次)
  • 辛丑鄧石如篆書春聯(附橫批)
    ✔2021年鄧石如篆書集字春聯▲橫批:四海同春上聯:壯麗山河多異彩
  • 嶄露頭角的美女書家周雅琪,「小鄧石如」之譽合適嗎?
    但是,動輒用「小鄧石如」這樣的頭銜扣在一個書壇新秀的頭上,不僅有過譽之嫌,更多的不過是一種炒作罷了。至於那些「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到藝術薰陶」之類的描述,好像對於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適用,早已是司空見慣,也沒必要去考究。但是在周雅琪的資料中顯示她是畢業於中國美院書法專業的研究生,無疑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