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書法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碑學」與「帖學」兩種流派,這種現象自近代以來尤為突出。其中「帖學」長期佔據主要位置,但自清代民國以來,「碑學」興盛異常。
魏晉以後至清代初期,官方的書寫文字由篆書、隸書向楷書、行書演變,由於實用價值的剝落,篆書和隸書除了在唐代出現了李陽冰、韓擇木等數位優秀書法家,宋、元、明數朝問津者極少。即便是有趙孟、文徵明、王鐸這樣的巨擘偶然涉獵,但終是去古愈遠,無法把握篆隸書的基本特質。
清代民國以來,由於出土的青銅、碑刻日益增多,及「文字獄」的愈演愈烈,為清初金石考證之學和搜訪摹拓古代碑版之風注入了有力而強效的助推劑,從而直接影響到了篆書和隸書的創作,使得從取法唐人、陳習相沿、隨意妄作的狀況向回歸秦漢古法和以古為師的過程轉變。
這一時期的碑學書法家作出了兩個歷史性的的貢獻:一是篆書、隸書的復興;另外則是崇尚金石碑版的字構,注意用筆中的力度、速度、節奏,弱化刻意起筆、收筆的陋習,樹立了「金石味」這一新的審美觀念!
在這些崇尚「碑學」的書法(篆刻)家中,有我們熟知的鄭簠、金農、伊秉綬、吳昌碩、鄧石如、吳熙載等人。本次,書畫課代表同大家分享的是鄧石如的篆書作品。
鄧石如篆書《朱晦庵文》四條屏欣賞
鄧石如是清代碑學的巨擘,他擅長篆、隸、楷書及篆刻,然而篆書卻是鄧石如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可謂開啟了近代篆書的新紀元。清朝重臣曹文埴曾說:"鄧先生也,其四體書皆為國朝第一。"
釋文:朱晦庵為南康守。春日,陸子靜往訪。晦庵與沔舟而樂。曰:「自有宇宙以來,即有此溪山,還有此佳客否?」乃登白鹿洞書院講席。請子靜講《君子喻義章》。聽者如堵。當時說得痛快,坐中至有流涕者。晦庵深感動。天氣微冷而汗出揮扇。
鄧石如的這件篆書四條屏,書於清嘉慶八年(1803),此時的完白山人剛好60歲,可說是其巔峰時期的篆書書法作品。通篇用筆一律以篆隸結合,字體修長靈動飄逸,布局疏,打破了傳統篆書結構的均衡規律。轉合處提、按沉浮,不追求以裹鋒截毫而達到平整的效果。
文丨書畫課代表 ,更多高清金石書畫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歡迎各位熱愛書法繪畫、篆刻治印的新朋友關注我們呀,謝謝!
申明:本文由「書畫課代表」原創首發,圖文消息謝絕未經授權的複製、抄襲或抓取行為!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並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