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殿
誠之編譯自:Zondervan NIV Study Bible麥種已經出版作者的《聖經神學導論》,《出埃及記》也已譯畢
聖殿的概念貫穿了整本聖經。聖殿的功能是神聖君王的宮殿,神以獨特的方式在那裡出現。在整本聖經故事中,聖殿出現在許多不同的地上場所:伊甸園、會幕、耶路撒冷聖殿、耶穌基督、教會和新耶路撒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將這些不同的「聖殿」聯繫起來,從一個聖殿進行到另一個聖殿,與神救贖人類的進展密切相關。另外還有一個天上的聖殿,其餘的聖殿都是以它為原型的(來八5)。 在聖經歷史的整體框架中,神創造全地的目的是為了與祂所創造的人一起住在那裡。一開始,神就吩咐亞當和夏娃要開始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他們要建造一座聖城,住在那裡。從伊甸園開始的事業最終將造成新耶路撒冷。雖然亞當和夏娃對神的背叛延誤了這項工程(並且帶著悲劇性的後果),但通過不同的階段,神最終會完成這項工程。在整個過程中,聖殿的概念佔據了顯著的位置。 雖然不是馬上就可以看出來,但伊甸園所展示出來的特徵與神聖的聖所是一致的。亞當被安置在這個神聖的地點,被指示要「事奉它」和「看守它」(創二15;《和合本》作「修理看守」,更好的翻譯是「侍奉它、看守它」;《新譯本》作「耕種和看守那園子」),就像利未人和祭司後來被要求「侍奉」(「辦理」帳幕的事)和「看守」會幕聖所一樣(民三7~8,八26,十八4~7)。然而,可悲的是,在面對詭計多端的蛇時,亞當和夏娃未能履行這一職責。因此,神將這對人類夫婦驅逐出伊甸園,並將他們作為守護者的角色交給了駐紮在樂園入口處的基路伯(創三24)。 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一個重大後果是他們失去了與神的親密關係。他們被自己的罪玷汙了,不能再在神聖的聖所裡侍奉。在這個背景下,聖經故事的其餘部分集中在恢復罪人的聖潔地位,以及修復神與人類之間斷裂的關係上。後來的人間聖所在不同程度上為神和人提供了相會的機會。 從亞當和夏娃被趕出伊甸園,到以色列人出埃及,期間沒有人間的聖所存在。正如雅各在伯特利的夢所揭示的那樣,神住在天上(創廿八12~13),偶爾也會下到地上,讓人知道祂自己(如創十八1、20~21)。在始祖時期,祭壇的功能是臨時的「聖所」,預示著神將永久居住在地上的時候(如創廿二1~19)。 在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的為奴之家中解救出來之後,神在西奈山與他們建立了特殊的盟約關係。這為建造可移動的聖殿鋪平了道路,在那裡神居住在百姓中間。雖然神選擇像以色列人一樣住在帳棚裡,但祂的居所卻有很大的不同。為了反映其居住者的皇室性質,它廣泛地用金子和色彩豐富的織物製成。與它作為居所的用途一致,會幕裡有家庭的用品:一個柜子,一張擺放食物的桌子,一個燈臺。然而,神的臨在並不限於在會幕裡面,因為祂被視為是坐在祂天上的寶座上。坐落在至聖所裡的「約櫃」,是天上寶座的腳凳(代上廿八2)。天和地在會幕中相連在一起。 帳幕(tabernacle)被稱為「會幕」(tent of meeting),因為摩西在那裡與神說話(例如,出廿七21,廿八43,廿九4,四十1;利一1,三2;民一1,二2),取代了先前暫時達到類似目的的會幕(出卅三7~11)。會幕也被稱為「聖所」或聖地(如:出廿五8;利十二4)——帳幕的內室是「至聖所」(如:出廿六33~34;利十六2)。神的同在使它成為聖潔。只有大祭司才能進入至聖所,而且每年只有在贖罪日才能進入一次。 最終,帳幕被一座宏偉的聖殿所取代了,由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造。在所羅門獻祭禱告之後,耶和華的榮耀充滿了新的聖殿(王上八10~11;代下七1~2),就像以前充滿帳幕一樣(出四十34~35)。由於神與大衛王的特殊關係,大衛王朝與神地上聖殿的未來發展密切相關。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耶路撒冷聖殿成為敬拜神的主要地點,因為朝聖者們要前往那裡向永生的神歡唱(詩八四1~4;參詩一二二1~9)。 由於古代近東的聖殿常常被視為宇宙的縮影,耶路撒冷聖殿(以及之前的帳幕)很可能影響了以色列人關於宇宙學的觀念(例如,約伯記卅八4~7;詩七五3,一〇四2~3)。此外,作為地球的模型,帳幕和聖殿很可能預示著未來整個世界將成為神的居所。 神在聖殿內的臨在使耶路撒冷與其他所有城市區分開來(見「神之城」)。然而,最終,其統治者和國民的腐敗使神懲罰他們,讓巴比倫人在主前587/586年洗劫了耶路撒冷並摧毀了聖殿。先知以西結特別關注神如何棄絕祂的居所(結九3,十一23),強調百姓的罪如何玷汙聖殿。雖然神不情願地離開耶路撒冷聖所顯然是可以解釋的,但以西結書卻將目光投向了神將住在改造後的城市裡的時候(結四十~四十八章)。雖然隨後在主前539年巴比倫人被波斯人推翻,最終導致聖殿在耶路撒冷重建,但結果卻沒有達到先知們預期的一切。更大的事情還沒有發生,這也涉及到大衛王國的復興。 作為大衛王朝的繼承人,耶穌的到來開啟了神救贖計劃的新階段。當約翰寫道:「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他把耶穌的身體比作《舊約》的帳幕。當耶穌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約二19~21)時,約翰是將它解釋為指耶穌的身體。耶穌的身體是聖殿的想法與「神本性的一切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西二9)的信念非常吻合。 除了耶穌本身是聖殿外,福音書還介紹祂既作為大衛王朝的繼承人,潔淨了耶路撒冷的聖殿,又預言了它將來的毀滅。通過祂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贖罪,耶穌使那些信靠祂的人恢復了聖潔的地位(來十10),如果沒有祂,他們就不能在神的聖殿裡侍奉。此外,作為一個完美的大祭司,耶穌進入了天上的真聖所(來四14,九24)。 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中所展望的,教會成為了神的新聖殿,將神的臨在擴展到全地(林前三16~17;林後六16)。從五旬節聖靈的澆灌開始,神在地上的居所變成了一個由多民族所組成的共同體/社群。耶路撒冷的聖殿被一個非常不同的、用活石所建造的聖殿所取代(彼前二4~5),耶穌基督自己既是這個聖殿的原型,也是房角石(弗二20~21)。教會是一座正在使用和建造中的聖殿(弗二21),耶穌基督的跟隨者被聖靈裝備成不同的聖殿建造者(林前三10)。雖然《新約》中大多數提到聖靈住在信徒裡面的地方都是指信徒整體上是神的殿,但林前六19~20通常被解釋為暗示每個基督徒都是一座聖殿。 雖然創建教會對擴大神在全地的統治很重要,但實現神對全地的計劃需要創建新耶路撒冷(啟廿一~廿二章)。新耶路撒冷使伊甸園所肇始的事情得以實現;兩者具有共同的特點(例如,生命樹)。約翰的異象揭示了一個巨大的城市,它的形狀像一個金色的立方體,讓人想起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聖地,也是一個立方體的形狀並鍍上金子。雖然約翰明確指出城內沒有聖殿,但他接著說:「神全能者和羔羊為城的殿」(啟廿一22)。這表明整個城市是一個至聖之地。在這座聖城中,神和人類之間不存在任何障礙;作為君尊的祭司,每一個人類居民都能看見神的面(啟廿二4~5)。 聖殿的概念把救贖歷史的許多不同階段聯繫在一起。這些不同階段是從伊甸園到整個救贖歷史所展望的新耶路撒冷的建立,在這當中所發生的許多事件而產生的。雖然隨著神的同在和榮耀逐漸充滿全地,聖殿的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一個前後一致的模式貫穿始終,創造出一種統一的感覺。
初版榮獲福音派基督徒出版協會(ECPA)1988年金書獎
修訂版獲福音聯盟(TheGospel Coalition)2014年最佳書籍
哥林多前書
The First Epistle to the Corinthians
(Revised Edition)
作者:戈登˙費依(Gordon D. Fee)
譯者:陳志文
麥種聖經注釋
ISBN:978-1-951456-02-3
正體中文版
![]()
《麥種閱讀》全面上網,免費閱讀,
歡迎下載、列印、分享https://cn.akow.org/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