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KTV是一個奇葩的詞。
同一個名字,指代的是兩種不同的娛樂場所,給人兩種截然相反的體驗。
國內的KTV分為兩種,一種是量販式KTV,另一種是商務KTV。
量販式KTV,就是大部分人經常去的,純粹是唱唱歌、喝喝酒的地方,比如,好樂迪、銀樂迪、錢櫃等等。
「量販」這個名字,來自日本,代表的意思是「平價」「平民化」,平時唱上兩三個小時,也就一兩百元。
商務KTV,也叫做「娛樂會所」,俗稱「夜總會」,通常是用來生意應酬,就是有「陪酒」「陪唱」的地方,裝修得金碧輝煌,一夜之間能消費個好幾萬。
雖然,量販式KTV和商務KTV,給人的感覺完全兩樣。
但在有一點上是相同的,都沒有供應白酒。
奇怪吧!
今天就來說說這個事情,為什麼KTV裡有喝洋酒的,卻沒人喝白酒
01快節奏的白酒,慢節奏的洋酒
要怪也怪「白酒」自己,誰讓它給人的印象,比較沉重,比較壓抑呢!
即便,鄭小塔我是教品酒師課程的,偶爾還去白酒公司那裡串個場,講幾個小時的酒水品鑑會。
但在我腦子裡,一聽到「白酒」兩字,冒出來的第一印象還是,「乾杯」「拼酒」。
更不用說其他人。
白酒在我們中國人心中,代表著一種「乾杯」為核心的應酬文化。
而應酬,通常是累的、辛苦的。
一桌人在那裡,白酒灌來灌去,不喝就是不給面子、瞧不起人,喝多了就嘔吐難受。
最後,整場人都喝個人仰馬翻,有些人還發酒瘋,胡言亂語、毛手毛腳。
所以,白酒帶給人的印象,真的不太好。
但KTV就不同,它意味著快樂、嗨皮。
唱歌,通常是開心才會唱的吧,哪怕是失戀了唱歌,也是想要讓自己發洩出來,快點開心起來。
所以,當你把象徵著應酬文化的白酒,擺入KTV包廂裡時,又有幾個人會去碰呢?
而且,KTV,不管是量販式KTV,還是商務KTV,都是吃完飯才去的,是飯後的娛樂項目。
吃飯時,已經喝過幾輪的白酒,到了KTV再喝白酒,誰還喝得動呦?
何況,去KTV的目的,本來就是,飯飽酒足後,去吼一吼、亮亮嗓,順便消化下腸胃,解解酒氣。
更主要的是,白酒象徵著快節奏,是「快酒」,而洋酒,代表著慢節奏,是「慢酒」。
因此,我們又可以看出,洋酒與KTV更匹配。
白酒,要拼杯,要喝的快,喝得越快,誠意越足。
酒桌上,誰如果白酒一口一口抿的,要不是全場地位最高的大佬,要麼即將成為群起攻之的對象。
所以,在中國人的習慣和風俗裡,白酒是整杯整杯喝的,也是快速一口悶的。
但KTV,喝的是輕鬆,唱得是愉快,圖的是慢節奏,這樣一來,白酒就沒法生存。
洋酒就不同,比如威士忌、白蘭地,在KTV就如魚得水。
洋酒可以純飲,一口一口地喝,不用急著喝完。
洋酒可以加水加冰,降低酒精量,容易入口,不容易醉。
洋酒可以加其他飲料,冰紅茶、綠茶、雪碧,芝華士搭配綠茶,是KTV的經典喝法,還可以調成雞尾酒,當飲料喝。
雖然,洋酒、白酒,都是蒸餾酒,是穀物發酵後,蒸餾而成的高度酒。
但洋酒可以加水加冰喝,白酒卻從沒聽說過,可以加水加冰喝。
於是,只有大口純飲的白酒,又沒法在KTV立足。
喝得急了,醉得快了,KTV裡還怎麼玩呢?
風情萬種的姑娘們,還等著你玩色子呢!
02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現代文化
KTV是在1990年代,由香港商人和臺灣商人引入中國大陸。
最早,KTV的前身卡拉OK,是日本人在1971年發明的。
正因為這樣,KTV代表著的,其實是一種西式文化,再往深處,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文化的象徵。
洋酒也是如此。
威士忌、白蘭地,這些洋酒,還有雞尾酒,本來就是歐美西方國家的流行飲品,原產於國外。
所以,洋酒跟KTV一脈相承,背後都有相同的文化屬性,在中國都屬於舶來品和外來文化。
KTV裡有洋酒出現,也是理所當然,它們都有洋味兒。
而白酒,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產物。
從中國封建朝代,到現在,它是地地道道中國土生土長的飲品。
所以,白酒難以出現在KTV,背後也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就好像,在星巴克喝西湖龍井茶,怎麼著,都讓人覺得怪怪的。
前些年,我在媒體活動中,遇到白酒行業的幾個老前輩,我向他們請教過這個問題。
他們也詳細回答了我,其中有一點也讓我頗為認同,「鄭小塔,在中國傳統觀念裡,喝白酒是需要下酒菜的。」
是啊!
「下酒菜」這個詞,不正是為白酒專門設立的嘛。
在我成長記憶裡,家裡只要來了喝白酒的客人,我媽都會專門去買幾個下酒菜,這些菜跟平日裡吃飯的菜,是不一樣的。
所以,KTV裡確實也沒法喝白酒,總不可能讓廚房燒幾個下酒菜,然後,一邊唱歌,一邊吃菜,一邊喝酒吧。
當然,對於量販式KTV來說,它們更排斥白酒。
因為量販式KTV更多光顧的是年輕人,年輕人大多對白酒沒有好感。(箇中原因,我會另寫一篇文章)
於是,量販式KTV更不會接受白酒的存在。
03洋酒的利潤,白酒的利潤
以前,我從事投資基金工作時,我們判斷時事政治的依據,是看背後的利益關係。
這個事情,最終誰獲利最大。
沒想到後來,我成了美食博主、葡萄酒老師,分析吃喝美食時,用的還是這個方法。
獲得利益的多少,決定著美酒美食的流行。
為什麼KTV裡不賣白酒?
因為老闆不想賣!
老闆為什麼不想賣白酒?
因為賣白酒利潤低,不賺錢。
我在杭州已經做了6年的葡萄酒教育,基本上每期學生中,都有一個做白酒生意的。
課間時候,我也經常跟這些賣白酒的學生聊天,他們就會告訴我很多白酒行業的信息,
「鄭小塔老師,白酒的價格太透明,KTV就算推了,也賺不到幾個錢,於是,KTV老闆就沒興趣進貨,更不想推薦給客人。」
喏,沒好處的事情,誰幹?
對吧!
但洋酒不同,嘿嘿,這裡面的貓膩大了去了。
KTV,不管是量販式KTV,還是商務KTV,最喜歡賣的就是,啤酒和洋酒(威士忌、白蘭地)。
啤酒,喝的快,不容易醉,跑量多,哪怕一瓶賺個10塊錢,一個晚上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利潤。
而洋酒,比如威士忌、白蘭地,能夠「以假亂真」,也就是說,可以「賣假酒」。
當然,我也沒說,全部KTV都有這種現象,都會這麼做。
畢竟,我有學生,還有看我文章的讀者和粉絲,或許是在KTV工作,我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我只能說,部分KTV是存在「賣假洋酒」現象的。
賣假洋酒,利潤高,是一些KTV賺錢的重點。
可能你會問,「鄭小塔,那客人不會發現嗎?」
不會。
第一個,懂洋酒的人畢竟少呀。
你想啊,白酒品牌在中國發展了幾十年,超市裡賣多少價格,餐廳賣多少價格,批發又是多少價格,很多老酒鬼,或者經常應酬的人,心裡是一清二楚。
KTV想賣他們高價格,那不就是直接告訴他們,「我要宰你」。
但洋酒不一樣,威士忌、白蘭地雖然進入中國也二十幾年,但畢竟接觸的人少,對價格了解的人也少,對真酒假酒了解的人更少。
這樣,不僅真洋酒能賣出高價格,假洋酒也容易矇混過關。
第二個,KTV的環境裡,你不太可能去鑑別洋酒的真假。
KTV裡的燈光都是比較昏暗曖昧,洋酒也是服務員在現場開的,酒液全部倒完後,瓶子也是他們直接收走。
他們開酒的時候,你正在唱歌興頭上。
他們開酒的時候,你正在跟旁邊姑娘,色子玩得開心。
他們開酒的時候,你正在跟朋友或客戶,聊(喝)得開心。
所以,即便給你倒的就是假洋酒,你也不知道,因為你不會去關注他倒酒的情況。
就算喝洋酒多的商務KTV,你想去關注服務員開洋酒、倒洋酒,旁邊的「陪酒公主」,也會將你的注意力,引到其他地方。
當然,你也會說,你喝過很多威士忌、白蘭地,真酒假酒也是喝的出的。
拜託!
連我這個葡萄酒老師,在KTV裡喝紅酒,都喝不出什麼味道來,更何況,你喝高酒精度的蒸餾酒。
有太多幹擾因素在!
旁邊姑娘搽了香水吧,喝酒前吃了甜的水果、鹹的零食、辣的滷味吧,周圍打鬧玩色子吵吧,燈光比較灰暗吧。
這還不算周圍白花花的大腿和胸脯,若隱若現的,你是男人,你能專心品酒?
所以,KTV賣假洋酒,有太多「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
而這,正是KTV利潤的來源。
因此,每次周圍朋友說起,某某開KTV短短幾年就回本了,我心裡一想,估計又是賣假酒了。
04茅臺、江小白與KTV
其實,KTV裡也還是有白酒在的。
只是不起眼,沒有引起注意。
比如,江小白。
江小白,是一款白酒,但不屬於「正兒八經」的白酒。
它酒瓶上的標語,讓它在年輕人群中非常受歡迎。
比如,我是江小白,生活很簡單。
最暖不過酒在肚裡,你在心裡。
明天有明天的煩惱,今天有今天的剛好。
等等。
這些簡單的標語,表達出年輕人的心聲,引起共鳴,所以,年輕人非常喜歡江小白。
於是,有些量販式KTV為了討好年輕人,也將江小白引入KTV,作為銷售酒款。
這跟江小白是不是白酒,沒有多大關係。
還有一個是貴州茅臺酒。
個別商務KTV,也把茅臺酒列入銷售酒單當中。
因為這兩年,茅臺酒價格漲得實在是太厲害。
而在商務KTV,有些老闆的「作風」就是,現在什麼酒流行,就點誰,現在什麼酒貴,就點誰。
而這兩者都具備的,也只有茅臺,所以,個別老闆就會點茅臺,來招待他的客人。
這個跟茅臺是不是白酒,依舊沒多大關係。
在社交場合上,有些食品飲品是作為一種誠意、一種等價物,表達給對方看的。
說的簡單點,在KTV,有些酒是點給你看的。
比如,我點了這瓶茅臺招待你,潛臺詞就是,「為了表達我對你的尊重,我已經花了將近3000元。」(新年份的茅臺價格在2600元~3000元之間,當然,KTV遠不止這個價格)
比如,我點了一瓶人頭馬XO,表達意思是,「為了好好招待你,我花了2000元。」(KTV裡的人頭馬XO,價格通常在3000~4000元)
所以,有些朋友請我去KTV,也讓我有些慌兮兮的。
人情,都是要還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