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初期,也就是1941年左右,此時的德軍編制還是老式編制,師一級編制規模較大。
比如最為普通步兵師還是3營3團制、1.72萬人的老編制,而這樣一個師的火力是非常可觀的。
首先重火力層面,德軍步兵師共有大小口徑火炮302門。
其中分別是下轄的炮兵團擁有36門105mm榴彈炮,4門105mm火炮,8門150mm榴彈炮;偵察營擁有3門20mm防空炮,3門50mm迫擊炮,3門75mm反坦克炮,2門75mmleIG18型輕步兵炮、4門81mm迫擊炮;
反坦克營則擁有36門75mm反坦克炮;師輜重隊擁有8門20mm防空炮;3個步兵團共計擁有81門50mm迫擊炮,36門75mm反坦克炮,18門75mmleIG18型輕步兵炮,54門81mm迫擊炮,6門150mmSIG33型重步兵炮。
如果以口僅分類,德軍一個普通步兵師的重火力裝備,分別是20mm口僅11門,50mm口徑84門,75mm口徑95門,81mm口徑58門,105mm口徑40門,150mm口徑14門。
而就槍械火力而言,德軍步兵師一共擁有輕重機槍共計643挺,其中輕機槍527挺,重機槍116挺。平均27個人就擁有一挺機槍。
其中師部裝備輕機槍2挺;偵察營裝備輕機槍25挺,重機槍8挺;通信營裝備輕機槍17挺;炮兵團裝備輕機槍32挺;反坦克營裝備輕機槍18挺;工兵營裝備輕機槍34挺;師輜重隊裝備輕機槍30挺;3個步兵團各裝備輕機槍123挺,重機槍36挺。
此外,德軍還裝備有反坦克槍、火焰噴射器甚至於裝甲車這樣的武器。
作為對比,抗日戰爭前期咱們中國軍隊最為精銳的德械師,中央軍第88師,其裝備不過是12門75mm山炮,4門37mm戰防炮,28門20mm機關炮,48門50mm迫擊炮,72挺重機槍,336挺輕機槍,9000多支步槍。雖然人數只有1.4萬餘人,要少於德軍,但這個裝備差距無疑的是巨大的。
而日軍的一個挽馬制甲種師團,裝備有12門120mm榴彈炮,36門75mm野炮,16門75mm山炮,16門37mm速射炮,432具50mm擲彈筒,以及輕重機槍共計428挺。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日軍甲種師團因作戰需要,有著兩種不同的火炮配置,所以甲種師團又分為挽馬制和馱馬制兩種。
其中挽馬制師團裝備野炮和重榴彈炮,擁有更強大的重火力,但同時也需要用更多的馬來拖曳;而馱馬制師團則大都裝備的是口徑較小奧地山炮和輕步兵炮,只需用馬來馱載就行,所以被稱為馱馬制師團。
咋一看,火力差距似乎不算太大,但事實上,日軍的挽馬制甲種師團已經相當於軍一級編制,人數規模高達2.5萬人,更是日本陸軍重火力最為強大的存在,但其火力依然不如德軍一個普通步兵師。
更值得一提的是,德軍步兵師的火力在德軍編制裡只能算是普通。德軍其實還有更強的部隊,比如德軍的裝甲師,其作為德軍的主要攻擊部隊,那個裝備簡直恐怖,可以說是武裝到了牙齒。
1941年的德軍裝甲師,一萬五千人的規模。編有1個裝甲團、2個摩託化步兵團、1個裝甲炮兵團、1個裝甲偵察營、1個摩託車營、1個工程營、1個反坦克營、1個通信營。武器裝備擁有近兩百輛各型坦克、近兩千餘挺輕重機槍。
至於重火力方面,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火炮有36門,此外還有30門81毫米迫擊炮、74門20毫米高炮、54門反坦克炮、22門75毫米步兵炮。值得一提的是一個德軍裝甲師擁有近3000輛各型汽車,是普通步兵師的3倍,具備強大的機動能力。
縱觀二戰的火力裝備配置,能夠穩壓德國人一頭的也就後來參戰的美軍。1943年整編以後美軍一個1.5萬人規模的普通步兵師,裝備有12門155mm榴彈炮,36門105mm榴彈炮,93門反坦克炮。以及大小口徑迫擊炮145門和663具火箭筒,此外美軍還裝備有一百多輛各型坦克和裝甲車。
更值得一提的是,美軍一個步兵師的輕重機槍的數量則是達到了950挺,平均16個人就有一挺,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至於美軍的裝甲師,全師滿編1.1萬餘人,中型坦克168輛,輕型坦克64輛,自行榴彈炮54門,裝甲車80輛,自行反坦克炮36輛,迫擊炮94門,火箭筒669具,機槍940挺,其它各種車輛將近1500輛。同等規模下,應該是不輸德軍裝甲師的。
可想而知,當時美軍有多強大。相較而言,日軍在太平洋戰場遇到的是一個怎樣的對手,失敗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而在歐洲戰場,德軍也正是憑藉其強大的武器裝備,所向披靡,不僅僅是所謂的戰鬥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