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兩天,好朋友滿滿媽跟我說:
「昨兒我給我兒子洗完澡,裹著浴巾抱到床上,給他拿過來睡衣,發現他自己蜷起身子,躺到他從小就特別喜歡的那塊小毯子上,跟我說,『媽媽,快給我裹起來,像小時候那樣!』我照做了。毯子是他剛出生的時候姥姥送的,相比起兒子如今五歲的身體,毯子剛剛能裹住他圓滾滾的肚子,露出的胖腳丫亂蹬。
我把他抱起來,說:『你變成小寶寶啦!』
他聽了以後特別高興,跟我說:『媽媽,太好了!我又變成小寶寶了,這樣你就能每天抱著我,不抱著手機了!』」
滿滿媽說,在那一瞬間,她心裡有什麼墜地的聲音,砸痛了她——什麼時候,孩子長大了,毯子變小了,父母卻遠了。
很多個不曾被我們意識到的時刻,忽視了孩子對我們的期盼,而我們把耐心和關注,更多地放在了手機、電腦和瑣事上。
我對暖暖也是有愧疚的,每晚十點我的公眾號發文,正好也是暖暖準備睡覺的時間,為了做到儘量陪伴暖暖,我都是在去後臺看留言前,匆匆講完睡前故事。暖暖會在我身後翻來覆去,入睡很慢,很多次試圖摸摸我、抱抱我,我總是說,媽媽在工作,你自己睡吧。
昨天是周三團購日,我稍微輕鬆些,想好好陪陪暖暖,講完故事,我把她抱在懷裡,讓她緊緊貼著我,暖暖竟然稍有牴觸,說:「媽媽,你抱的我好緊啊,我好熱。」
突然就有一點點失落。
我還記得她最喜歡把身子蜷成一個小肉團,滾到我懷裡,用毛茸茸的腦袋不停蹭著我的下巴,那個時候我的懷抱裡都是她身上甜甜的奶香味兒。這就仿佛是昨天的場景,剛剛過去不是很久,怎麼這麼快,她就已經不適應我這種緊緊的擁抱了呢?
或許,我們總以為孩子成長很慢,還有時間陪伴,稍不留意,孩子就長大了。
當我們再想去抱抱他的時候,他已經覺得多餘了。
雖然父母在孩子身邊,卻不能經常陪伴,我就在你們眼前,你們卻對我熟視無睹,這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02
《媽媽是超人3》裡面的安迪,去參加小學升學面試,回答各種問題時表現出來的從容不迫讓我刮目相看,一個不到六歲的小孩,知識面的確很廣闊。
但在最後,面對一個最簡單不過的問題時,他卻回答不上來。
那個問題是:你經歷過的最開心的事是什麼呢?
老師提示他:「想一下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候有沒有開心的事啊」,他想了半天,回答:「沒有什麼開心的事」。
聽到這個回答,門外的黃聖依特別囧,也特別心酸。她曾在一檔節目中表明,為了保護孩子,她將孩子放到老家藏了起來。而她自認為是在保護孩子,卻不知這一藏幾年,卻藏出了一個「留守兒童」。
缺少了父母陪伴的孩子,物質條件再好,也彌補不了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條關於留守兒童的回答:
「留守兒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小時候過年爸媽回家,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他們問我爺爺奶奶這是哪來的小孩。再大一點懂事了,夏天晚上跟爺爺奶奶在院子裡乘涼,看見天上有飛機就問爺爺奶奶是不是爸爸媽媽要回來了,得到否定答案之後,就在奶奶懷裡哭不停,然後睡著了。小學三年級,學校裡組織給留守兒童送溫暖,一個人一塊小蛋糕,班主任說,是留守兒童的站起來一下,我沒站,不過班主任和我爸媽是朋友,知道我父母不在身邊,所以放學後給了我一塊蛋糕,我把蛋糕扔掉了。家裡有一臺摩託車,每次爸媽過年回來都開,我可以根據引擎的聲音(應該是引擎吧)知道爸媽是不是回來了,聲音還在老遠呢,就知道爸媽回來了,每次聽到都特激動,衝到門口叫爸媽,他們都誇我耳朵很厲害,這都知道,哪有厲害啊,不過是特別上心而已。每次爸媽去外地都哭的稀裡譁啦的,臨行前總要抱著他們大腿。小時候呢就把我騙到房間讓我彈琴,然後說他們去給我買糖吃,結果就不見了,長大一點小學三四年級的樣子,就是追著車跑了,邊追邊哭邊哭邊喊。後來整條街都知道我追著車跑了。朋友說我特堅強,特獨立,感覺不需要人特別關心自己就能成長,哪有人生來堅強獨立,只不過是不願意遠在他鄉的父母擔心,年邁的爺爺奶奶操心罷了,誰他媽要這樣的堅強獨立。」
留守兒童面對爸爸媽媽的愛,從最初喜出望外的等待到對父母的擁抱不再抱有幻想,他便不再是爸媽的孩子,他只是一個父母雙全的孤兒。
在他們孤獨成長的路上,一定充滿著不斷的失望、痛苦和麻木。
留守兒童對於父母溫暖的記憶,就像是裹著糖衣的藥丸,甜蜜稍縱即逝,隱匿的苦澀緊接其後。
03
不論是即使陪在身邊,也無視孩子的訴求;還是給留守兒童製造父母雙全的孤獨;還有一種成長,我想叫它「控制」,是跟獨自成長截然相反的陪伴模式,它讓孩子在家裡,完全不放鬆,沒有任何安全感。
更加可怕。
我們的父輩,絕大多數都是要以愛之名,來闖入孩子的世界的。偷看日記,自由進出孩子的房間,控制孩子成長的每個環節。
很多人小時候被送到各種興趣班,長大後被要求必須考班裡第幾名,高考填報制定的志願根本不是自己的志願,成年了被要求趕緊相親,結婚了被要求第一時間生孩子,生完一個被要求趁熱打鐵再來一個……
類似的版本在周圍的同事、朋友中不斷上演,各有各的心酸。
有個朋友說,小時候賴床不起,父母就會進來輪番轟炸,甚至寒假也要按時起床來吃飯做作業,哪怕晚起一個小時,這一天都會被罵好久。時間長了,她一到起床的點就會驚醒,內心惶恐。後來她自己結婚搬出去住,每天起床之前也會在不安中醒來,仿佛不按時起床,就是極大的不道德,如此壓抑,她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自信。
很多父母跟孩子之間,都沒有界限。孩子也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
曾經讀到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被父母控制、禁錮,甚至是道德綁架的孩子,是被世界遺棄的孤兒。
04
作為父母,我們對孩子做的,或許遠遠不夠。他們愛我們,遠比我們的愛要多的多。
這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情感上的依賴,成長上的陪伴,以及人格上的尊重。
據一些調研結果顯示,一些孩子經歷過無依無靠的童年,成年後,他們的絕大多數也不會去信任自己最應該親近的伴侶。
因為他曾是沒有安全感的「孤兒」。
不得不獨自成長的堅強,恰恰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有意或者無意賜予他們的人生窒礙。
看完此文,請轉身去親親早已經熟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