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亂世的時代往往最多的都是像司馬懿、諸葛亮、張良、王猛、劉伯溫、郭嘉…………等等的權謀者與像關羽、張飛、于禁、廉頗、趙子龍、韓信、朱然…………等等的武將,而最少的都是道德極高,並且以德服人、以德報怨的聖人君子輩,這可能是太平與亂世的定則吧!一個內亂平凡、戰火連綿的國家,你能奢望他們的人民多有禮貌,人民都快上頓,沒下頓了,爭一個麵包都快大打出手了,怎麼可能還會大家禮讓來禮讓去當一個謙謙君子呢!
所以孔子在戰國講道,被說成「儒」士,大家別以為「儒」是多麼美的美稱喔!「儒」由「人」與「需」組成,在古代「需」的意思是弱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古代覺得唯有弱者會需要外在的補給,所以漸漸「需」在古代就和「弱」畫上了等號,並且代表的是同樣的意思,而「人」加上「需」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弱勢」、「虛弱」的意思,如果儒在加上一個士,就成了「弱勢群體」的意思,所以大家別常常把儒掛在嘴邊或著覺得儒有多麼神聖,因為「儒」的本意其實是如此的。
大家可能就要問了,孔子不是至聖先師嗎?儒家不是很神聖嗎?為什麼被別人叫「弱勢族群」,孔夫子還被叫「弱人」!原因很簡單因為他的那一群不精通武術和兵法之類的,不能對國家擁有當時的實質的貢獻,而只會滿口的仁義道德,什麼都不做,就是因為如此孔夫子被諸國討厭,並且長期漂泊不定,翻成現代的話講,諸國就是覺得他不過只是個「嘴炮大王」而已,我說不過你,沒關係,我不用你就是了。
如今的我們,從小就是讀論語、孟子、中庸儒氣十足的經典長大的,可能很難想像孔夫子創道時是被這樣子被集體覇凌、嘲笑,然後一點一滴努力才從大家瞧不起的「嘴炮大王」變成大家尊敬的「至聖先師」,這可能連孔夫子自己都沒想到吧!「儒」的原義是這樣,大家可能更難想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