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抨擊儒、俠非本意,韓非子另有所指

2021-01-07 待曉兒

韓非子在《五蠹》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即: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但這句話最初的含義和後來的衍生義有些差別,中間出現過流變。

《韓非子》:用來講述君王治國的道理

韓非子雖然也認為「儒」和「俠」這兩夥人是社會上的隱患,但真正造成這樣隱患的是君王而不是它們本身。

當然,這裡說的「儒」不僅僅是儒家,而是文人。在當時還沒有獨尊儒術,所以在韓非子等法家人士看來,儒家、名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等等只是憑藉思想和口舌爭利的人都算「儒」,這和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一個道理。

而這裡的「俠」也不是後來的俠客,而是一些喜歡爭勇鬥狠的散客,比如一些權臣手下養活的門客、死士等等,甚至是一些身體強壯但頭腦簡單的粗人,比如經常為了利益打群架的農夫們。

韓非子認為,這些人之所以能對社會造成危害,重點不在於它們存在本身,而是君王的縱容,屈法申恩,導致了歪風邪氣。

韓非子用魯國和楚國兩個國家對於違法亂紀事情不同的處置方式進行了對比論證。

說魯國有個士兵隨同國君作戰,每次都當「逃兵」,不去拼命,理由是自己家裡有老父需要贍養,如果自己戰死了,那老父就沒人養活了。孔子認為這個人很懂「孝道」,於是對其進行讚賞。

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遵循了孝道,但背叛了忠義,違反了律法,導致魯國形成了軟弱的風氣。

而楚國有一位嚴明公正的令尹,他的父親偷羊被抓,令尹按照律令處死了其父親。

這樣做的結果是,令尹忠於君王,維護了律法,但違背了孝道。可這樣的行為卻使得楚國上下奸佞震懼,歪風邪氣不敢滋生。

韓非子用這兩個事跡來說明,治理國家和其他的事情有差別,很多事情都不能從源頭進行整治,那麼就需要掐斷其傳播的過程。

這是君王的責任。

所以,韓非子說,「儒」之所以能亂法,「俠」之所以能犯禁,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這樣的特性,而是君王給了他們放縱的機會。

明明律法規定,「亂法」者要被懲處,「犯禁」者要被制裁,但實際上作為人主,禮敬「亂法」之儒,蓄養「犯禁」之俠,這樣一來國家上下離心,怎麼可能會穩定呢?

韓非藉此說明,律法維護的是國家最高的利益,儒、俠等人的行為如果違背了律法,即使是有情可原,比如為了孝道,但也不能屈法申恩,蔑視律法。

因為前者是大義,後者僅僅是小利,沒有道理犧牲整體的利益來徇私個人的過失。

《史記》等史書:用來提醒君王治國時的隱患

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中開篇就是這樣一句話: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但是,司馬遷和後世的引用其實都把原意進行了引申,不再把責任歸咎於君王的治理,而是重點在講述「儒」、「俠」如何亂法犯禁以及他們的危害。

這時候的「儒」基本上就是指「儒家」,而「俠」值得不僅僅是遊俠,還有豪俠,和後世那些行善積德的俠客不是一個概念。

先來說說「儒」是如何亂法的。還是說回《韓非子》中所講的那兩個故事,魯人和楚人對待親人不同的方式,如果要按照儒家來說,自然是認為親情要大於律法的。

因為「德治」要大於「法治」,法家用限定死的律法來樹立規矩,而儒家用潤物無聲的德化來框架社會。

儒家認為,法家的律法過於嚴苛,產生了很多酷吏,比如漢代張湯、郅都等等,以高壓形式來灌輸律法,倒不如讓百姓知道如何做是對的,如何做是錯的。

如果百姓能從心裡認同這些推行的措施,那麼自然社會就穩定了。

說實話,儒家的辦法確實要比法家更高明,更有效,所以最後能佔據主導地位,就是因為被人認可度高。

律法不是今天所謂的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的意志,用來保護所有人的正當權益,但古代律法是維護統治的工具,主要用來維護特權階級的利益。最主要的例子就是,律法是可以由最高統治者或者群體進行修改的,不用考慮底層利益。

這樣的律法一般來說是比較嚴苛的,所以儒家往往會反對。

而儒家反對的方式就是「以古非今」。

就是用之前好的時代作為榜樣,來諷刺當今的社會,以達到順從儒家意願的目的。

而這些儒家講道理是非常厲害的,畢竟實現自身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遊說」,口舌辯論的能力自然鍛鍊得無比強大,這是吃飯的本事。

再來說說「俠」是如何犯禁的。這裡的「俠」,集解當中說得很清楚:

立氣齊,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

這些人武力強大,欺壓鄉裡,不服官府管教,甚至其背後有官府作為依靠。

比如漢朝的豪俠郭解,他的背後甚至有衛青撐腰,怎麼會把當地的官府放在眼中呢。即使是漢武帝令其遷往茂陵,他都敢讓衛青為其求情,甚至矇騙漢武帝。

這些人是社會上極不穩定的存在,剝削百姓、巧取豪奪是尋常事,土地兼併這種動搖國體的事情也經常做。

尤其是後者,會令國家的稅收大幅度減少,讓很多百姓無田可種,土地、金錢等等物資會流向這些豪強遊俠的口袋裡。

這就是「與國爭利」!

個人的武力對於王朝來說不值一提,其危害極小,但這些武力高強的人聚集在一起,又和權勢進行勾結的時候,其危害足以動搖王朝的統治根基。

因為當時韓非子時代裡儒家尚沒有取得主導地位,百家爭鳴還未結束,所以指責君王的弊病是很多士子常做的事情。

而等到儒家取得主導地位之後,為了「規矩」的設定、內部派系的爭鬥和社會底層百姓的安穩,自然就不再指陳君王在這種歪風邪氣的傳播中所起到的不良表率,而是直接將矛頭對準了問題本身。

所以,後人一般引用「儒」、「俠」亂法犯禁這件事,都是用了司馬遷等人的解釋,逐漸忽略了韓非子的原意。

古代王朝中,朝廷真的會忌憚江湖上武藝高強的俠客嗎?

相關焦點

  • 人們總說俠以武犯禁,卻忘了下一句,這句說的更對
    大家好,在古代,由於司法能力有限,就經常容易發生一些幹擾法律秩序的行為,今天說的「俠以武犯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俠客們總是用暴力觸犯律例。這句話出自《韓非子 五蠹》。如果是前半句俠以武犯禁是對底層人民的對抗法律的描述,那下句「儒以文亂法」就是對上層官員的鞭撻了。這句話表面意思就是,有文化的人借著自己有文化,對法律肆意的解釋和篡改。如果說「俠」只是公然的以暴力破壞法律的權威性,那麼「儒」就是在從根本上破壞法律的根基。
  • 韓非子為何斥責五蠹?《五蠹》中體現的法制主張
    引言:《史記·遊俠列傳序》提到:「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二者皆譏。」司馬遷固然沒有說錯,但卻不夠全面,韓非子所譏諷的不僅僅是儒生與群俠,還包括言談者、患御者與商工之民,這三種人與儒生、群俠合起來稱為五蠹,意思就是五種蛀蟲,都是韓非子所斥責批評的對象。韓非子為什麼要大張旗鼓的斥責這五種人呢?
  • 俠以武犯禁?什麼是「俠」?帶你了解中國歷史上的遊俠
    「遊俠」一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現代通常指遊戲中的職業角色與網絡小說中的人物,現代意義上的遊俠被看作是舶來品,往往是西方奇幻故事中四處探險與遊歷的武士,以遊俠為主題的遊戲與小說也有著較為廣泛的受眾。然而遊俠一詞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之,根據《韓非子·五蠹》的記載,「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遊俠私劍之屬」,其中的遊俠就是指私藏兵器,游離於律法之外的平民。而在古代人的眼中,遊俠一詞褒貶不一,在統治者以及附屬的官僚眼中,遊俠不遵法守紀,四處遊蕩,是不折不扣的社會閒散人員,需要嚴厲打擊。
  • 為國為民,俠之大義!
    在現代一個離武俠越來越遙遠的年代,很多人會有著這樣一個疑問,俠是什麼,俠義精神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想必在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一個答案,有著自己理想中的一種俠義精神。什麼是武俠?武俠是華人界特有的一種流行文化。武俠文化以各式俠客為主角,以神乎其神的武術技巧為特點,刻畫宣揚俠客精神。武俠與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上有一定的聯繫。
  • 最早的俠就是先秦時期的刺客?俠風為何在兩漢時期如此盛行?
    據汪聚應《中國俠起源問題的再考索》一文大致不外乎五個方面,即原始遺風說、士源說、諸子說、民間說、氣質精神說等。我認為,探究俠的真正源頭,則要從記載俠的最早文獻中覓其蹤跡。一般認為,最早對俠進行闡述的是韓非。《韓非子·五蠹》篇記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
  • 《北京晚報》|「俠」與「武」的真相:追尋中國功夫
    先秦典籍《韓非子》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可見,中國功夫最早與「俠客」這一群體有著莫大的關係。而關於俠的起源,說法不一。章太炎認為儒家與俠有關,其在《檢論 儒俠》中主張「以儒兼俠」,儒家尚勇,孔子說「勇者不懼」,儒家又尚義,殺身以成仁,這些都是俠所認同的精神品質。魯迅則認為俠與墨家關係緊密,其在《三閒集 流氓的變遷》中說:「孔子之徒為儒,墨子之徒為俠。」
  • 說「俠」:千古男兒俠客夢,劍膽琴心走天涯
    :有血氣方剛的正義與壯烈,有前赴後繼的憤激與悲愴,有快意恩仇的率性與豪邁,也有笑傲江湖的瀟灑與無奈,更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俠源——赴士之厄困"俠"這一概念,最早見於韓非子的《五蠢》:"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 為何只有魯智深和宋江這兩位可稱「俠」?
    非要在「俠」與「盜」之間,給《水滸傳》打標籤,應該是「盜」而不是「俠」。 原因很簡單——梁山好漢也好,其他什麼人也好,整個一部《水滸傳》裡,盜賊兇徒,比比皆是,而可堪「俠」字者,僅兩人——天孤星花和尚魯智深,和,天魁星呼保義宋公明。 真的。就這兩位。 前者,可再加個「豪」的定語,稱「豪俠」。
  • 《水滸傳》中的俠文化:大俠的標誌物,並不是腰間寶劍和手中鋼刀
    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金庸筆下的大俠郭靖則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管皇帝喜不喜歡,老百姓都希望世間俠客越多越好,中國的俠文化源遠流長,被載入史冊的大俠也是數不勝數,就連《史記》中也專門有一篇《遊俠列傳》。
  • 身為華夏子孫,怎麼能不知道「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呢?
    對於這個問題,韓非子的「儒分為八」最為典型的有名。韓非子,據歷史記載,《韓非子·顯學》中有記錄,當今世上的顯學,就數儒墨兩家。儒家始祖為孔子,墨家始祖為墨翟。法家韓非子在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八派,出現了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在韓非子中總結為:「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
  • 「儒」的本意原來是這樣的!孔夫子認同後人這樣的解讀嗎?
    所以孔子在戰國講道,被說成「儒」士,大家別以為「儒」是多麼美的美稱喔!「儒」由「人」與「需」組成,在古代「需」的意思是弱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古代覺得唯有弱者會需要外在的補給,所以漸漸「需」在古代就和「弱」畫上了等號,並且代表的是同樣的意思,而「人」加上「需」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弱勢」、「虛弱」的意思,如果儒在加上一個士,就成了「弱勢群體」的意思,所以大家別常常把儒掛在嘴邊或著覺得儒有多麼神聖,因為「儒」的本意其實是如此的。大家可能就要問了,孔子不是至聖先師嗎?儒家不是很神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