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在古代,由於司法能力有限,就經常容易發生一些幹擾法律秩序的行為,今天說的「俠以武犯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俠客們總是用暴力觸犯律例。這句話出自《韓非子 五蠹》。
這句話所概括的行為,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次,什麼專諸,聶政,要離都是在常人眼中以一己之力,改變天下大勢的俠者,可放在國家層面上,這些人都是實打實的刺客,都是法律的踐踏者。
由於秦漢隋唐以來,中國人習武成風,暴力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這種所謂的俠者之風也深受人們敬仰,連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都在《史記 刺客列傳》裡對他們進行的大量的描寫。
仔細想一下為什麼韓非子要把他們列為五蠹呢?其實考慮一下韓非子的地位就知道了,這位可是春秋戰國集法家之大成者,對於法的理解可以說在當時是天下無雙,他看到的不只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刺客的犯法行為而已,他看到的是底層人民對法律的無視。
孟子說過,「恆產者有恆心」,這群遊俠刺客代表的就是沒有恆產的人,這群人沒有什麼財產,也沒什麼牽掛,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光腳不怕穿鞋的,他們敢和國家機關和法律部門硬對硬交鋒。
如果是前半句俠以武犯禁是對底層人民的對抗法律的描述,那下句「儒以文亂法」就是對上層官員的鞭撻了。
這句話表面意思就是,有文化的人借著自己有文化,對法律肆意的解釋和篡改。
如果說「俠」只是公然的以暴力破壞法律的權威性,那麼「儒」就是在從根本上破壞法律的根基。
法律的權威性在於它是公平的,是不容踐踏的,那麼「儒」就把法律的根基毀壞的一乾二淨。
這群人肆意解讀法律,對不同的人採取區別對待,講究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如果按照這一套操作下來,那麼自秦孝公開始的秦國變法將會毀得一乾二淨。
那麼韓非子為什麼會用「儒」這個字呢?如果指讀書人,那麼在戰國有一個更好的字叫做「士」。
由此可見,韓非子這句話的針對性特別強,就是指儒家。
儒家作為中國主流思想,它的意義是非凡的,但是它的很多地方都是錯的,以儒家為主體的王朝最多不過三百年,人家拜佔庭帝國天天被罵得要死要活,可人家用那一套垃圾的不行的神權政治還愣是撐了一千年呢。
可見任何學派都有缺陷,儒家學派缺陷很多,只是當時沒有比他更好的,所以他才成了主流。
韓非子罵儒家以文亂法,也是有理可依的,兩千年過去了,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的學習儒家的官員是怎麼進行政治管理的,但是我們知道一個東西,自孔老夫子死後,儒家四分五裂,以孔子弟子為首分為八個學派,他們拿著同一本論語,解釋出了八個意思。
這樣來看,這群人,連自己祖師爺的意思都敢曲解,或者說連自己祖師爺的真正意思都不知道,你讓他們去管理人民,這個不更是開玩笑嗎。
由歷史發展來看,韓非子的是非常對的。儒以文亂法確實成為了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重大弊病,只不過整個古代都是由儒家把持,所以這句話才逐漸被人們選擇性遺忘,只知道前面一句。
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這句話包含了上下兩個階級對法律的破壞,但是,違法犯罪的行為無論在的那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有,但是他們不可能對法律造成毀滅性打擊,只有這些「儒」,他們的行為才會對整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