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子女不孝,沒有福報」,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生道理

2020-12-22 老段聊古今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和值得品味的人生哲理。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時候,父母去世,兒女都要守孝三年。即便是地位頗高的朝廷官員,也要辭官回家為父母盡最後的孝道。

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是否孝順父母往往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有句俗語叫「子女不孝,沒有福報」,意思是說,如果作為子女不好好孝順父母,將來就不會有福報。

這句話是一種告誡,也是一種教誨。對於為我們操勞一生的父母,孝順是理所應當的回報。

關於孝敬父母,很多古人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典範。

孔子的有個學生叫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只能吃粗糧和野菜生存。有一次,子路年邁的父親想吃米飯,但家裡一點米也沒有。為了滿足父母的心願,子路翻過好幾道山,走了十幾裡路,到親戚家借了點米。看到父母終於吃上了米飯,翻山越嶺的子路也忘記了疲勞,開心不已。

伊索克拉底曾說:「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孝敬父母不僅是在儘自己應盡的義務,也是在為子女做一個好榜樣。

作為父母,一言一行都被子女看在眼裡,也會對他們的言行產生影響,因此,做好自己的本分十分重要。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值得我們深思,但這句話的下半句其實更經典——「老人無德,一家遭殃」。意思是說,老人要是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行,一家人都要跟著遭殃。

古時候,家中有一個人犯罪,嚴重的話就可能誅九族,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現在的法律雖然沒有這麼殘忍,但犯罪者的家人卻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

家中的老人若是做了違法或是有失道德的事,家裡的晚輩也會遭到周圍人在言論上的攻擊。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比如秦檜,因為陷害重臣使得自己被唾罵了一生,連後人也受到了譴責和批判。

前幾年大熱的「扶不扶」話題,也引起了人們的熱烈討論;「不是老人變壞,而是壞人變老了」這樣的話題也讓人覺得無奈和悲哀。

老人固然應該受到尊敬,但也不意味著可以倚老賣老,肆意妄為。「老人無德,一家遭殃」,一位老人不當的言行,影響的可能是所有家庭成員。

「子女不孝,沒有福報。老人無德,一家遭殃」,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給後世的忠告,告誡人們要弘揚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也要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這句話俗語看似簡單,但當中蘊含著老祖宗的智慧和一代又一代積累下來的經驗。

不僅是這一句,所有的俗語都是讓人生哲理用別有趣味的方式展現了出來,經過時間的洗禮,每一句中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人生啟迪和處世之道。這些都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推薦大家讀這本《老人言》,這本書講述的不是言之無物的大道理,也不是空洞不實用的心靈雞湯,一字一句都是來自生活。

書中的內容涉及自身修養、家庭、和為人做事三個方面,不用擔心讀不懂,書中是以文白互譯的方式呈現所有內容,通俗易懂。

此外,這本書中還包含一些職場謀略,對於你剛入職場或是對工作有困惑,這本書一定能夠讓你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品味老祖宗留下的生活經驗,能讓我們少走或步走彎路。有些東西,早知道,早受益。

這本書的價格現在是49元,也就一頓外賣的錢。點擊連結即可購買,一起品味老祖宗留下的人生智慧吧!

點擊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中華文明五千年,流傳了太多的經典,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等等都體現了古人智慧的結晶,然而在民間的一種語言,不僅通俗易懂,而且處處充滿大智慧,這便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等等,這些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家裡老人知道的俗語也非常多,但這些俗語不像詩詞歌賦有具體的作者,俗語並非出自某一特定的人,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生活中經驗的總結。把人生經歷匯總成一句句膾炙人口,通俗但又充滿大智慧的語言。
  • 老人常說「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才是精華,說透人性入木三分
    說起農村人,很多人都會想到他們勤勞樸實、熱情好客,一旦你與農村老人深入接觸之後,你會發現在他們滄桑的眼神背後,對於人性的理解也是入木三分。雖然許多農村老人並沒有非常高深的學問,但是往往卻能夠說出一些耳熟能詳的俗話俗語,不少俗語值得深思!
  • 「老人無德,全家有難」,下半句更讓人頓悟,有家庭的都得清楚
    而這句話的下一句更讓人醒悟,那就是"子女不孝,沒有福報"。這也是有家庭的人必須懂得的老人與子女的內在聯繫和影響邏輯。老人的德行對家庭的影響大嗎?非常大首先,正如開頭所說,老人因為你年紀和長輩有序的地位問題以及人生閱歷的差異問題,在家庭裡往往居於最高位置,也是最有發言權,最值得小輩去敬重的人。接著,這樣的地位勢必會自然而然地對我們整個家庭的行為產生巨大影響。
  • 古人講:「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精妙,說透人性
    許多民俗文化都是古代文人聖賢的經典傳世。其中,許多民間俗語是在這些經典的基礎上加以擴展,最終以民間特有的口語化實現了民間特有的文化形態。雖然聽起來有些直白和簡潔,但字裡行間卻充滿了智慧。據《增廣賢文》記載:「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貴人。」
  • 古語有云,「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更精闢,說透了人性
    在一些俗語中,我們還可以了解到一些遠古人類的智慧或經驗,有些俗語也許只適用於日常生活,而有些俗語卻蘊涵著人生的道理。如古人云:「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之作,說透人性。首先我們來看看「笑窮不笑娼」這句話,其中的笑不僅僅是嘲笑,這笑更多的是一種歧視。
  • 老祖宗:「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性
    古人曾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句話的大致的意思是講人在窮的時候,在人群中要少說話;沒有社會地位,處於社會的下層時不要來勸別人。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錢在人群裡可以說沒有發言權。位卑沒有權的人,也真的是很難讓人信服。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智囊全集》中就有一些觀人方法,被稱作"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早年研究《智囊全集》,並結合書中內容加以應用,最終寫了一本觀人看人的《冰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古時的有一句非常經典的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 《智囊全集》老人常說:「不色者腎絕」,下半句才經典!
    它們同樣是古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但是卻是一種更加接地氣的智慧表達,看似粗俗,但是卻蘊含的豐富的人生智慧。而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今天我們說一說俗語"不色者腎絕",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則更經典。
  • 12句經典「老人言」,有些人3歲就聽,卻到80歲才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每一句老人言都是通過先人的實踐,慢慢總結與提煉出來的。和你說「老人言」的人,不外乎自己的長輩、老師,他們並不是害你。老人經歷的事多,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多,也就相當於在這個世界接受過的歷練多,早就練就一雙看人入骨的火眼金睛。所以,老人言,句句散發著泥土的芬芳,洋溢著自然的清新氣息。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了人生的五字秘訣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這句「笑貧不笑娼」不是整句話的經典,最重要的其實是在後半句「救急不救窮」。這句話雖然不那麼好聽,但是卻道盡了人間真實。
  • 俗語:「笑貧不笑娼」,下半句才是經典
    說起俗語我們往往都是只知上半句不知下半句。就像這句「笑貧不笑娼」想必很多人都聽說多,但是應該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下半句是什麼吧!這句話不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詩句,也不是那本經典著作的「名句」,而是民間流傳的俗語。
  • 曾國藩三幅經典對聯,說透了人生大智慧
    對聯又稱「楹聯」,其意思是懸掛或雕刻在廳堂、樓閣等門口的對聯,這樣的對聯形式都比較「正規」化,大多都是參悟人生道理、表達個人思想的對聯。與詩詞相比,對聯有較高的靈活性,但也能言簡意賅地說出發人深思的哲理。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四大文明唯有它傳承了整整五千年沒有間斷過。歷史的車輪浩浩蕩蕩,中華文化中的糟粕不斷被歷史給摒除,留下的幾乎都是精華部分。俗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許多優秀的文學古籍,就是俗語衍生而來的智慧故事,比如《老人言》。
  • 老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下半句更是經典,老祖宗的處事準則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則這樣的經典語句,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句話。「得饒人處且饒人」絕對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字面意思很簡單,說的就是與人相處,能饒旁人的地方,就不要太過追究。人生在世,我們難免與人打交道,如果總是斤斤計較,不但旁人會對你有看法,你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正如謀聖鬼谷子所言:「化轉環屬,各有形勢」。人生,就如同一個大圓圈,我們不知道這次遇到的人,什麼時候就會再次相遇。
  • 老人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更經典,道盡社會現實
    不管是古籍經典還是詩詞歌賦,文化的組成對我們來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
  • 俗語:笑貧不笑娼後半句才是經典,但鮮為人知,老實人要謹記於心
    古代留下來的俗語多得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往往只知上句不知下句,或者只知下句不知上句。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笑貧不笑娼」,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這一句,但是,後半句才是經典,老實人要謹記於心。這就是人性,所以說我們寧願去救急,也不要去救濟那些沒有感恩之心沒有上進心的窮人,這樣的窮人是永遠都救不了的。所以說,古人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一句俗語就說透了為人處世的智慧,作為後人,我們多學習一些,便能少走很多彎路,少吃很多虧!為什麼說老實人要謹記於心?
  • 《道德經》裡有十句話,讀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經》一書中,有十句經典語言,讀懂了這十句,就悟透了人生。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存在,那是因為有醜陋與之對比而給人美的感覺。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與之對比而給人惡的感覺。
  • 《平凡的世界》中20句經典語錄,簡而動人心,說透人生真理!
    你我生而平凡,註定人生不可平凡你我皆凡人,但從來不言棄......也許我們生來平凡,但我們有一顆敢於奮鬥的心......馬雲說:「在他艱難創業的時候,是《平凡的世界》改變了他,讓他意識到,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每一次重讀都淚流滿面,至今還常常想起活在我們青春裡的「孫少平」和「孫少安」,想起黃土高原的饃和唱信天遊的老人和後生。
  • 民間俗語:「飽暖思淫慾」,後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說破現實
    但是呢,我們很多人對於這些廣為人知的俗語,卻經常會發生前半句滾瓜爛熟於心,但是後半句就忘了。大多數的時候,整句的精髓,卻往往都在後半句,同時,經典更是後半句。比如:我們都知道「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但是,你能說出來它的下一句嗎?
  • 在農村,老人說「家中有4樣」八成要衰敗,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在農村,老人說「家中有4樣」八成要衰敗,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如今農民家庭的生活過得也越來越好。而且農村經過幾十年時間的變遷,農村方方面面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也是最徹底的,包括農村的人居環境,甚至還有人們的思想觀念,無一不在發生著變化。雖說現在時代在發展,農村新顏換舊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