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出生的那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不斷受到這些文化的薰陶,從我們開始講話,一直到長大成人,這些文化早已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所接受的文化無疑是歷史上所有重要文化傳統的積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根深蒂固。不管是古籍經典還是詩詞歌賦,文化的組成對我們來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
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人到而立之年正是體能的巔峰時期,這個時候你應該安心工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退縮,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為自己的以後打好基礎。
三十而立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三十之後已然不再是毛頭小子,在過去的三十歲,都已然是成家立業,世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之主,寧可放馬三天,不做當家一天。
在過去男人害怕到三十這個年紀,因為三十之後,就沒人在把你作為不成熟之人看待,更多的是要承擔起自己應該擔負起來的責任,不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是需要自己去經營,這個時期要告別玩耍、告別嬉戲,是時候認真生活了。
大多數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心智已經成熟。如果到了三十歲做事還是莽莽撞撞,對人生沒有一個大致規劃的話,那麼以後的生活會遇到很多的麻煩。這就相當於,你和同齡人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
那「四十不富」又該怎麼理解呢?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中年生涯的分水嶺,過了四十歲意味著進入人生的下半個階段了。四十歲的男人最有魅力,經過之前的打拼和積累,這時候不僅物質生活上已經過得富足起來,關鍵是精神上也升華了。
經過社會的磨鍊之後,這時候已經變得更加沉穩老練,心態上也不在那麼浮躁。做到物質與精神都足夠富足。
男人如果到了四十歲,如果還是不求上進,一無所有的話,那麼至少可以說這四十年來活的很失敗,如果還執迷不悟的話,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只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有很多人大器晚成,經過自己的奮鬥,最後逆襲成功。我們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因為還有五十這個坎,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智囊全集》裡說的是「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聽著就讓人覺得不喜歡,但是有句話叫忠言逆耳,雖然它讓人覺得不舒服,但是事實就是這樣。那它到底說的是個什麼道理呢?
按照過去的說法,三十沒有很好的開端,四十沒有很好的積累,到得50歲是只有空嘆命運不公的,在過去50是到達了老年的階段,是很難再有雄心壯志,再去拼搏的身體。
當然,並不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完全沒機會了,歷史上確實有大器晚成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其實是非常稀少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該奮鬥的時間奮鬥,是永遠不會後悔的決定。
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非常接地氣,但都是我們老祖宗積累的經驗之談,細細琢磨,背後都有深刻的大道理。
這本《智囊全集》收錄廣泛,在氣象農業生活,社會等等方面都有包含,涉及範圍之廣難以想像。
《智囊全集》不僅適用於競爭激烈的社會,更能在生活、職場中為我們點撥指引,提升智商與情商。
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每一個故事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在不經意間就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最關鍵的是,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將學來的智慧輕鬆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生活中,還有生意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