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更經典,道盡社會現實

2020-12-17 時間簡史淺談

從我們出生的那個時候開始,就開始不斷受到這些文化的薰陶,從我們開始講話,一直到長大成人,這些文化早已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我們所接受的文化無疑是歷史上所有重要文化傳統的積澱,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得根深蒂固。不管是古籍經典還是詩詞歌賦,文化的組成對我們來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

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人到而立之年正是體能的巔峰時期,這個時候你應該安心工作,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不要退縮,積累一定的工作經驗,為自己的以後打好基礎。

三十而立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三十之後已然不再是毛頭小子,在過去的三十歲,都已然是成家立業,世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家之主,寧可放馬三天,不做當家一天。

在過去男人害怕到三十這個年紀,因為三十之後,就沒人在把你作為不成熟之人看待,更多的是要承擔起自己應該擔負起來的責任,不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是需要自己去經營,這個時期要告別玩耍、告別嬉戲,是時候認真生活了。

大多數人在三十歲的時候,心智已經成熟。如果到了三十歲做事還是莽莽撞撞,對人生沒有一個大致規劃的話,那麼以後的生活會遇到很多的麻煩。這就相當於,你和同齡人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

那「四十不富」又該怎麼理解呢?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中年生涯的分水嶺,過了四十歲意味著進入人生的下半個階段了。四十歲的男人最有魅力,經過之前的打拼和積累,這時候不僅物質生活上已經過得富足起來,關鍵是精神上也升華了。

經過社會的磨鍊之後,這時候已經變得更加沉穩老練,心態上也不在那麼浮躁。做到物質與精神都足夠富足。

男人如果到了四十歲,如果還是不求上進,一無所有的話,那麼至少可以說這四十年來活的很失敗,如果還執迷不悟的話,很快就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只要努力,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有很多人大器晚成,經過自己的奮鬥,最後逆襲成功。我們至少還有十年的時間,因為還有五十這個坎,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智囊全集》裡說的是「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聽著就讓人覺得不喜歡,但是有句話叫忠言逆耳,雖然它讓人覺得不舒服,但是事實就是這樣。那它到底說的是個什麼道理呢?

按照過去的說法,三十沒有很好的開端,四十沒有很好的積累,到得50歲是只有空嘆命運不公的,在過去50是到達了老年的階段,是很難再有雄心壯志,再去拼搏的身體。

當然,並不是說人到了五十歲就完全沒機會了,歷史上確實有大器晚成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其實是非常稀少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在該奮鬥的時間奮鬥,是永遠不會後悔的決定。

這些俗語雖然聽起來非常接地氣,但都是我們老祖宗積累的經驗之談,細細琢磨,背後都有深刻的大道理。

這本《智囊全集》收錄廣泛,在氣象農業生活,社會等等方面都有包含,涉及範圍之廣難以想像。

《智囊全集》不僅適用於競爭激烈的社會,更能在生活、職場中為我們點撥指引,提升智商與情商。

全書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歷代智囊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書中所表現的人物,都在運用智慧和謀略創造歷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聰明才智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也是中國文化史上一部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

每一個故事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在不經意間就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最關鍵的是,讓你看了哈哈大笑還能學到智慧,將學來的智慧輕鬆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生活中,還有生意場上!

相關焦點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目前有許多優秀的文學古籍,就是俗語衍生而來的智慧故事,比如《老人言》。接下來要介紹一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來源於這本書。這前半句看似已經道盡人間真理,殊不知,後半句才清晰地詮釋了社會現實。從表面意思來分析,這句話說的是在三十或者四十歲的時候,人最應該得到重視。
  • 俗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的人吃虧少
    有句俗語叫「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概意思是說三十歲的時候如果不發財,四十歲也不會富裕。三十歲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值壯年,也積累了一些人生經驗,不像二十幾歲那樣迷茫。二十幾歲時,剛剛邁出校門,步入社會,也是打拼的開始。但這時候往往比較迷茫,是積累社會經驗的重要階段,也是在為以後打基礎。等到了三十歲,相比二十歲已經面對社會將近十年,有了一定的閱歷,也漸漸知道了自己要追求的是什麼。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從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歷經三十、四十、五十歲的重要年齡階段之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所聞皆通,可見從來都沒有虛度光陰。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後半句才是經典,道盡了人生智慧
    在《智囊全集》中被收錄,被老人家掛在口中的"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其實已經是道盡了中年男人的不易和心酸之處。老人家的話常常會被年輕人視為嘮叨之極的無用之言。所以,在老人家開始說教時,年輕人的態度常常是不耐煩和逃避。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少吃虧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表達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時間,就可能包含終生的含義。「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單看表面意思的話,其實就是如果三十歲沒有努力打拼,到四十歲的時候還不會富有。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導言在我國擁有 上下五千年的久遠歷史文化,大家的老祖先不僅留有四大發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教給大家諸多民間俗語,這在其中有關男女婚配的俗語就有很多,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痴情,六十很少食」「人來四十五,更是下山虎」「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這些
  •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啥意思?怎麼理解好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但是他們的一些經驗以及談吐卻是很有道理的,畢竟,還是比年輕人多吃了幾年的飯的,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也是更多的,因此,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很有道理的,而農村老人常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老話也是挺多的,雖說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經歷了一些深入了解了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深奧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其中,「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就道盡了一個長壽的秘訣,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其實,男性的最佳年齡在四十歲之前,到了之後的時間就要注意夫妻生活的節制,不適合沉迷美色,過度的房事智慧讓自己的腎精虧虛,此時需要注意補腎養陽,才能夠養好自己的身體,從而延緩自己的壽命。
  • 俗語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難道40歲之後真沒有成功機會嗎?
    其中一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更是值得中年人深思。何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人認為他的涵義是如果一個人在30歲時,他的事業依舊沒有什麼大發展,那麼他一輩子就這樣了,不會有成就的意思。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聽聽老農怎麼說
    甚至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讀過書,文化程度有限。但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積澱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不管在農業生產種植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事社會閱歷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民間經驗通常是以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
  • 老人言「子女不孝,沒有福報」,下半句更經典,說透人生道理
    即便是地位頗高的朝廷官員,也要辭官回家為父母盡最後的孝道。我們在評價一個人時,是否孝順父母往往也是很重要的一點。有句俗語叫「子女不孝,沒有福報」,意思是說,如果作為子女不好好孝順父母,將來就不會有福報。這句話是一種告誡,也是一種教誨。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下半句更經典,70、80後不妨一看
    「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荀子·成相》引言人生短短幾十年,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很不容易,因為一個人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財力有限。因此,珍惜時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當然了,這句俗語可能放在現代有些片面,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七零後和八零後不妨一看。四十多欲,大勢已去如果放在古代,這個年紀就是「高齡」了。一旦到了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都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了。如果在這個年紀還有很多欲望,自己將真的一事無成。
  • 「窮不言富,賤不趨貴」,這五句俗語,句句道盡現實!
    很多老人經歷的人和事也特別多,有豐富的閱歷,歷過了時光和歲月的考驗,肯定對為人處世和生命的感悟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古人也總結出特別多的俗語對我們以後的成長有比較大的幫助。前人們留下來的這4句俗語肯定對我們有所收穫,也會在生活中少走一些彎路。
  • 「久病床前無孝子」後半句卻如此扎心!道盡世態炎涼,卻少有人知
    從小就聽老人們說一些俗語,仔細琢磨一下,這些俗語中都蘊含很深的道理和人生哲學。幾千年來,我們老祖宗將歷代故事口口相傳,精簡成句,創造了很多的俗語。有時候短短的十幾個字就蘊含著千百年的大智慧。今天我們來說的這個俗語就是人人都熟悉前半句,卻沒人在意後半句的「久病床前無孝子」這句俗語,是千百年來對一種比較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的現實總結。久病床前無孝子!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古人為啥這麼說
    最近小編聽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意思呢?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其實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在這本書中,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俗語諺語。
  •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半句才是更經典!道盡了人性現實
    與「陽春白雪」的經典詩文名句相比,「下裡巴人」的俗語諺語要接地氣得多。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俗語同樣大放異彩,恰當地運用俗語,可以點綴話語、活躍氣氛,甚至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經常聽到這句俗語呢:「君子之交淡如水」!
  • 「久病床前無孝子」讓人心酸,下半句更經典,古人說透人性太現實
    一個好漢三個幫,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等等,這些俗語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而且家裡老人知道的俗語也非常多,但這些俗語不像詩詞歌賦有具體的作者,俗語並非出自某一特定的人,而是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生活中經驗的總結。把人生經歷匯總成一句句膾炙人口,通俗但又充滿大智慧的語言。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在古代,就是一個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應該成長為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一般,就像家中房屋的柱子一般,可以擔起家庭的重擔。那麼,這裡的三十不發,從字面意思是理解,就是三十歲了,你還沒有發達,也就是事業有成,工作穩定的情況。
  • 古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啥深意?專家:不知道多半會吃虧
    ▲範仲淹雕像02除了詩文之外,也有不少古語中也有與年齡有關的因素,比如古人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三十歲加班工作的上班族事實上,這句中的「發」並不是指發財,更多的是「發現」和「覺悟」的意思。這句話更想要表達的是在壯年時期不要無所事事,一定要奮發圖強,到了晚年時才會有好光景。若是在最好的時間裡沒有努力,到了晚年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成就了。古人形成這種以「三十」和「四十」為年齡界限的觀念一方面是因為古時人均壽命比較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人並沒有完善的教育體制,每個人啟蒙和讀書的時間都是隨機的,不像現代有著成熟的教育體制。
  • 老話常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但下半句更為現實,卻鮮有人知
    比如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孔子曾經提到過「三十而立」。3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段了,褪去了20歲的青澀和稚嫩,有了40歲的穩重和成熟,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活力十足,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加高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