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多流傳於民間,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通俗易懂,簡單明了,與其他名人名言相比,它更加貼近人們生活。通過幾句簡短精悍的語句,將生活中的瑣事變得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最近小編聽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其實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在這本書中,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俗語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增補,最終才有了《增廣昔時賢文》,簡稱《增廣賢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歲正是奮發圖強,先成家後立業的關鍵時刻。而到了四十歲,已經到了人生積累的時刻,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積累資本,日子過得困頓,那麼,到了五十歲,你就只能混吃等死,等著子孫的幫助。
真是這樣嗎?古人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三十不發
在農村老人眼中,30歲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正是一個人努力與發奮圖強的最佳時期。已經不是毛頭小子,不能光顧著玩了。
而且過去的三十歲,大多已經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步入社會也有幾年,有了一定的閱歷與經驗積累。這個時候做事情就不能只憑自己的一時興起了。所以過去的男人是十分懼怕三十歲的。因為一過三十,就沒有人再把你當小孩看待了,要承擔起一個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娶妻生子,事業上也應該有了一定的起色。否則的話,是會被街坊說閒話的。
而在今天,30歲才是剛剛成熟散發魅力的時候。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裡斯朵夫》裡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多數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死去了,因為一旦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就成為了自己的影子,在之後的餘生只會模仿之前的自己,日復一日,更加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很多人會覺得都30歲了,有老婆有孩子的人了,還折騰什麼呀,一切都已經晚了,已經折騰不起了。就這樣過一日算一日,把孩子養大也就老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好的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更何況你才只有30歲。
李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四十而立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三十能立更好。不立也沒有關係,因為所謂立與不立都是別人眼裡的,而你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無關。」所以,30歲就像盛開在天空當中火紅的太陽,你還有很大的力量,一切才剛剛開始。
四十不富
四十不惑,四十歲已經步入中年階段。在古人眼中,四十歲已經不同於二三十歲,如果這個時候還沒有積攢到一定的人生經驗或財富,那可能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很難再有起色了。
不過這與過去人的壽命有很大的關係,古時候人們壽命普遍較短,70歲已經算是古來稀。所以古人認為人一生能夠拼搏的時間是十分短暫的,如果在40歲的時候還沒活明白,還沒有積攢下一定的財富,那可能一生都只能活在貧苦之中,很難再改變現狀了。
但其實,四十歲的人已經經歷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候,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該要什麼,對於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們常說四十歲是一道風水嶺,四十歲之前還在不斷的尋找自我,四十歲之後找到自我,並開始改寫命運。
很多人在遭遇一些磨難之後,就會覺得是自己年齡大了,不像年輕人那麼有活力有朝氣了,開始認命,覺得自己一輩子也就這樣了。細想一下,你的一生會經歷多少磨難,哪個人的人生不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沒有人的一生會一直順順利利,只有當你能夠學會直面自己的失敗與不堪的時候,你才能越走越遠,活出理想的樣子。
五十將來尋死路
這是對於前兩句的總結,也是古人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總結。如果三十歲還沒有成家立業,四十歲還沒有好的積累,那到了50歲就只能等待命運的審判了。
在老一輩人眼中,50歲已經進入了老年,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都沒有闖出一片天,50歲更不可能有什麼改變了,只能空嘆命運的不公了。
其實,當我們真正走向50歲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走過一年又一年,轉瞬即逝。對於時間來說,我們只是一個過客。
年輕時候為了賺錢,為了榮華富貴付出了很多,人到五十,該想想自己的身體了,好好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體,比啥都重要。
無論錢多錢少,到了50歲,都要富養自己。這裡的「富養」指的並不是說一定要花很多錢給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而是一個人的心態。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年過五十,要凡事都看開一點,這才是你人生最好的本錢。
做自己的英雄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放在今天可能已經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這句話也是在告訴後人,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多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奮鬥,到年老時,就再沒有彌補的機會了。與其後半生等待命運的安排,不如前半生自己掌握命運的軌跡。
但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與困境,當你面對生活的殘酷時,縱使有一千個理由讓你妥協,只要有一個理由讓你堅持,你都要選擇繼續堅持。到最後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並不在于堅持到最後你所得到了什麼,而是在選擇堅持時的那一刻你的勇氣,這就說明你是生活的英雄,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