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古人為啥這麼說

2020-12-22 古言文化

民間俗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多流傳於民間,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通俗易懂,簡單明了,與其他名人名言相比,它更加貼近人們生活。通過幾句簡短精悍的語句,將生活中的瑣事變得生動活潑,饒有風趣。

最近小編聽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意思呢?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其實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在這本書中,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俗語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增補,最終才有了《增廣昔時賢文》,簡稱《增廣賢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三十歲正是奮發圖強,先成家後立業的關鍵時刻。而到了四十歲,已經到了人生積累的時刻,如果這個時候你還沒有積累資本,日子過得困頓,那麼,到了五十歲,你就只能混吃等死,等著子孫的幫助。

真是這樣嗎?古人為什麼這麼說?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三十不發

在農村老人眼中,30歲是一個人從青澀到成熟的轉變,正是一個人努力與發奮圖強的最佳時期。已經不是毛頭小子,不能光顧著玩了。

而且過去的三十歲,大多已經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步入社會也有幾年,有了一定的閱歷與經驗積累。這個時候做事情就不能只憑自己的一時興起了。所以過去的男人是十分懼怕三十歲的。因為一過三十,就沒有人再把你當小孩看待了,要承擔起一個男人應該承擔的責任,娶妻生子,事業上也應該有了一定的起色。否則的話,是會被街坊說閒話的。

而在今天,30歲才是剛剛成熟散發魅力的時候。羅曼.羅蘭在《約翰.克裡斯朵夫》裡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多數人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死去了,因為一旦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就成為了自己的影子,在之後的餘生只會模仿之前的自己,日復一日,更加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複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很多人會覺得都30歲了,有老婆有孩子的人了,還折騰什麼呀,一切都已經晚了,已經折騰不起了。就這樣過一日算一日,把孩子養大也就老了。但是,我想說的是,好的開始,什麼時候都不算晚,更何況你才只有30歲。

李建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四十而立就已經很不錯了,當然三十能立更好。不立也沒有關係,因為所謂立與不立都是別人眼裡的,而你自己的世界與他人無關。」所以,30歲就像盛開在天空當中火紅的太陽,你還有很大的力量,一切才剛剛開始。

四十不富

四十不惑,四十歲已經步入中年階段。在古人眼中,四十歲已經不同於二三十歲,如果這個時候還沒有積攢到一定的人生經驗或財富,那可能這一輩子也就這樣了,很難再有起色了。

不過這與過去人的壽命有很大的關係,古時候人們壽命普遍較短,70歲已經算是古來稀。所以古人認為人一生能夠拼搏的時間是十分短暫的,如果在40歲的時候還沒活明白,還沒有積攢下一定的財富,那可能一生都只能活在貧苦之中,很難再改變現狀了。

但其實,四十歲的人已經經歷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候,開始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該要什麼,對於人生也有了新的理解。我們常說四十歲是一道風水嶺,四十歲之前還在不斷的尋找自我,四十歲之後找到自我,並開始改寫命運。

很多人在遭遇一些磨難之後,就會覺得是自己年齡大了,不像年輕人那麼有活力有朝氣了,開始認命,覺得自己一輩子也就這樣了。細想一下,你的一生會經歷多少磨難,哪個人的人生不是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沒有人的一生會一直順順利利,只有當你能夠學會直面自己的失敗與不堪的時候,你才能越走越遠,活出理想的樣子。

五十將來尋死路

這是對於前兩句的總結,也是古人對於一個人一生的總結。如果三十歲還沒有成家立業,四十歲還沒有好的積累,那到了50歲就只能等待命運的審判了。

在老一輩人眼中,50歲已經進入了老年,青年時期與中年時期都沒有闖出一片天,50歲更不可能有什麼改變了,只能空嘆命運的不公了。

其實,當我們真正走向50歲的時候,你會發現,人生就是一個過程,走過一年又一年,轉瞬即逝。對於時間來說,我們只是一個過客。

年輕時候為了賺錢,為了榮華富貴付出了很多,人到五十,該想想自己的身體了,好好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體,比啥都重要。

無論錢多錢少,到了50歲,都要富養自己。這裡的「富養」指的並不是說一定要花很多錢給自己吃好的穿好的,而是一個人的心態。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年過五十,要凡事都看開一點,這才是你人生最好的本錢。

做自己的英雄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放在今天可能已經沒有什麼參考價值,但這句話也是在告訴後人,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多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努力奮鬥,到年老時,就再沒有彌補的機會了。與其後半生等待命運的安排,不如前半生自己掌握命運的軌跡。

但人的一生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與困境,當你面對生活的殘酷時,縱使有一千個理由讓你妥協,只要有一個理由讓你堅持,你都要選擇繼續堅持。到最後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並不在于堅持到最後你所得到了什麼,而是在選擇堅持時的那一刻你的勇氣,這就說明你是生活的英雄,足矣!

相關焦點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那麼,這裡的三十不發,從字面意思是理解,就是三十歲了,你還沒有發達,也就是事業有成,工作穩定的情況。四十不富:其實,這裡的四十不富,就是緊跟著三十不發而來。當你三十歲還沒有穩定的工作,那麼等你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一般就很難富裕起來。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聽聽老農怎麼說
    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問題。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40歲。換句話說,在過去,一個人能夠活到五六十歲,那就算是高壽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活不到那麼大年紀。因此,過去在農村裡,生活比較貧窮,而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 古人為何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有何含義?
    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己在現有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好,而這些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古人說的一些話往往可以讓我們獲益匪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上來看,就是將生命分為幾個階段,而30和40歲的際遇確實對人的影響是質變。30歲的時候,人們已經不是剛剛從大學象牙塔出來的小青年,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後已經有了一定的閱歷。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五十知天命!」許多 俗語正是提示在不一樣的人生環節,就該有不一樣的作為,這能夠使我們人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這句話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有這些道理嗎?
  • 「30不發,40不富,50將要尋死路」,此話有何道理,全是經驗之談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就是這樣的人生箴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是以《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演變而成。是對人生的一種整體規劃,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個由淺入深的全過程,人每走一步事實上全是在為將要累積和緩解壓力。「三十不發」中的「發」,是發展趨勢、發展、平穩之意。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在古人看來,人生百年之中,有很多比較重要年齡段,如果去掉幼時和老年時光,那麼能夠剩下來的寶貴時間根本不過幾十年。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如果一個人在三十四十兩個重要階段都沒有一番成就,那麼五十歲乃至隨後的人生歲月中,就都將活在痛苦之中,這是老祖宗對中年人的告誡。
  •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啥意思?怎麼理解好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但是他們的一些經驗以及談吐卻是很有道理的,畢竟,還是比年輕人多吃了幾年的飯的,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也是更多的,因此,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很有道理的,而農村老人常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老話也是挺多的,雖說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經歷了一些深入了解了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深奧
  •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比較靦腆,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就會使用一些俗語或者是一些典故來告誡自己的弟子,在對於自己後代的問題上面,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後代是可以有所作為,有出息,在古代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 古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啥深意?專家:不知道多半會吃虧
    ▲範仲淹雕像02除了詩文之外,也有不少古語中也有與年齡有關的因素,比如古人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古人形成這種以「三十」和「四十」為年齡界限的觀念一方面是因為古時人均壽命比較短,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人並沒有完善的教育體制,每個人啟蒙和讀書的時間都是隨機的,不像現代有著成熟的教育體制。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少吃虧
    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一定規律,古人便將這些規律整合成了膾炙人口的俗語,並且往往含有深刻含義。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表達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時間,就可能包含終生的含義。「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單看表面意思的話,其實就是如果三十歲沒有努力打拼,到四十歲的時候還不會富有。三十歲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一個黃金時段,從我們剛剛出生,一直到成年,我們都在父母在老師那裡學習,生存的基本常識,如何為人處世,學習各種知識,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自身價值,這也就是古人口中的「修身」。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接下來要介紹一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來源於這本書。這前半句看似已經道盡人間真理,殊不知,後半句才清晰地詮釋了社會現實。從表面意思來分析,這句話說的是在三十或者四十歲的時候,人最應該得到重視。俗話有言,三十而立,三十歲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對於未來,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目標了。
  • 俗語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難道40歲之後真沒有成功機會嗎?
    —— 巴金俗語就是指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的意思,他其中蘊含著很多看似淺顯的道理,這些道理之所以流傳這麼久,就是因為這些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往往能引發人的思考使人警醒,是民俗文化的瑰寶。其中一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更是值得中年人深思。何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五十將來尋死路」,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人生到了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發財的話,那麼只要去努力的話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富裕起來的話,那麼基本上壓力就會很大了,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基本就沒有精力去折騰了,基本上人生已經是到了絕路了。
  • 老人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更經典,道盡社會現實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那「四十不富」又該怎麼理解呢?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中年生涯的分水嶺,過了四十歲意味著進入人生的下半個階段了。四十歲的男人最有魅力,經過之前的打拼和積累,這時候不僅物質生活上已經過得富足起來,關鍵是精神上也升華了。
  • 俗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的人吃虧少
    有句俗語叫「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概意思是說三十歲的時候如果不發財,四十歲也不會富裕。三十歲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值壯年,也積累了一些人生經驗,不像二十幾歲那樣迷茫。再過十年, 就到了四十歲,這時候生活應該已經穩定,不再為錢發愁。如果在三十歲的時候還像二十歲一樣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會直接讓自己的人生腳步落後。
  • 老話常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但下半句更為現實,卻鮮有人知
    比如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孔子曾經提到過「三十而立」。3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段了,褪去了20歲的青澀和稚嫩,有了40歲的穩重和成熟,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活力十足,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加高深的認知。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古人講「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後半句才是精華
    首先三十而立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說男人在30歲的時候就應該事業取得成功,擁有自己承擔責任的能力。至於四十不惑,意思也就是說到了40歲的時候人生已經有了相當多的體會和感悟。再也不是當年衝動莽撞的青年,遇事之後懂得冷靜和思考。其實我國古人關於年齡,還有一句廣為人知的俗語叫做「四十多欲,大勢已去」。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
    但是奇怪的一點在於,這麼催著人結婚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到了四十歲,就不要討老婆了,有桃花運也不要走,如果還是單身,就信上帝吧,你這輩子的紅顏就沒有知己了。如果你到了五十歲,就不要買衣服了,買了也是浪費,說不定哪天就蹬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