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難道40歲之後真沒有成功機會嗎?

2020-12-17 奈落瑾夢

奮鬥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進。—— 巴金

俗語就是指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的意思,他其中蘊含著很多看似淺顯的道理,這些道理之所以流傳這麼久,就是因為這些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往往能引發人的思考使人警醒,是民俗文化的瑰寶。其中一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更是值得中年人深思。

何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人認為他的涵義是如果一個人在30歲時,他的事業依舊沒有什麼大發展,那麼他一輩子就這樣了,不會有成就的意思。還有人認為三十不發,是指如果一個人30歲了還不醒悟、發奮,那他的四十歲時肯定不會很富有。

這二種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意思,第一種意思表達得比較片面,把一個人的成功單單靠30歲這個分水嶺一分為二,30歲了,如果已經具有一定的事業他以後的生活肯定會很富裕,如果一個人依舊還是很貧窮,那他未來的生活肯定不會富有。

這種想法肯定是以偏概全的一種不太合乎情理的推測,首先無論古今中外,有很多大器晚成的人,像封神演義裡面的姜尚,有句話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在白髮蒼蒼的年紀裡才得到了周文王的賞識,難道他沒有成就嗎?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72歲高齡創作西遊記這篇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神話故事,從西遊記裡我們看到了他無窮的想像力,敢於爭鬥、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他的30歲也沒有成功的事業,難道他不值得我們後人尊敬學習嗎?再者,一個人的事業的判斷準則也不能只看重金錢的價值。

還有一個觀點是,30歲是人該發覺醒悟的年紀,富也不僅僅是財富的富有,只人到了成熟的年紀應該做這個年齡的事情,不能一直渾渾噩噩的過一生。其實有關於俗語含義的理解,這就是見仁見智了,不同人不同的理解,俗語的深意也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更能符合時代的發展才行

作為新時代的即將邁入中年的90後,30歲不成功的人有很多,但不能一味以他們現有的狀態去預估其未來的發展。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在做事情之前進行計劃,努力奮發向上,我相信40歲的我們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將是富有的一代人。

四十如何富?

什麼是富有?這個詞,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些比較看重物質享受的人可能會把富有更多的傾向於物質與金錢,畢竟這是一個經濟發展迅速,物慾橫流的時代;有些經濟基礎比較好的人,對於富有的理解有可能更加偏向於精神世界的富有,幸福感的追求。

人除了需要滿足自己的對物質的需求,還會有精神層面上的要求,只有不會為金錢而煩惱的人才能有更深層次的需求。如何讓自己富有,金錢、知識、幸福、健康、美麗……,這不僅僅是四十歲的夢想,更是每個年齡段的夢想。

這句俗語就給了我們啟發,首先我們要」發「,要發現自己的現狀,認清自己的目前的條件,然後制定合理的目標與計劃,其次我們要」發「,只有發奮努力,畢竟沒有任何的果實是可以不勞而獲的,我們要想成功必須付出努力才行。

然後我們要」發「,要以發展的眼光來不斷地進行學習,充實自己的能力,因為能力和成果是成正相關的,我們要有足夠的實力去承擔我們所獲成果的責任與困難;再然後我們要」發「,發明創造雖離我們很遠,但我們也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和改變,要有發明的意識才能不會被現實的枷鎖所束縛,才能走得更遠。

最後我們還要」發「,發表我們的言論與別人進行交流,閉門造車是不適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而」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不能只在自己的領域,要勇於走出去,勇於交流,這樣你的眼界視野才會是開闊的,而不是逐漸成為坐井觀天的青蛙。

中年人的煩惱

其實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面還有半句更值得人深思,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如果做不好前兩句,到五十的時候,你將面臨很大的危機。雖然在社會主義國家的福利待遇保障下不一定真的影響你的生存,也沒有路有凍死骨的慘景,但是提前做好預防是非常必要的,就比如如何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這件事。

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中年人是一個煩惱比較多的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不說,也是壓力最大責任最重的時刻。中年危機是從廣義上來講,是指這個人生階段可能經歷的事業、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種關卡和危機。要想安全度過中年、老年,我們不能從中年才開始努力,因為你那時候的精力減弱、學習能力下降不說,責任壓力會是一座座大山壓在你的身上,讓你沒有閒暇的時間。

如何在一開始的時候做好,儘量避免中年危機的出現呢,就要做好八個字,「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我們要在年輕時即使警醒,激勵自己不斷地奮發向上。除此之外,要想平平穩穩的度過這一階段,最好是做到「三十就發,四十很富「。那時已經很成功的你,不會因物質金錢的原因引發矛盾,不會因事業的失敗而落寞不說,事業的上成功也會給你精神上的無數的激勵,那人生贏家的你當然就會避免中年人的煩惱。

但如果之前的你沒有做得非常好,那麼也不要太憂慮,要以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的面對生活的苦難,並從現在做起,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不要去拿自己去與身邊成功的人進行比較,因為沒有可比性,而且他們的成功不可複製。只有看清自己的現狀,循序漸進地進行努力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才是減少煩惱的良藥。

如何過好這一生?

人生有時讓人覺得漫長,有時又很短暫,有時前一秒還是晴空萬裡下一秒就是閃電霹靂,讓人猝不及防。如何過好這一生,這道題沒有唯一的永恆的答案,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始於出生終於死亡,而且每個人都不能知道自己答案的分值,所以人生的答案是沒有可比性的。

成功與否是別人給出的分數,是否幸福無憾就是自己的評分。有些人看重別人的評價,忽略自身的感受,有些人只注意自己的感受忽視別人,有些人看似灑脫實則虛偽,有些人斤斤計較因小失大,有些人忠肝義膽留史於丹青,正所謂大千世界裡的芸芸眾生是千姿百態、千奇百怪。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不浪費時間,儘自己的努力活著,我們能做的是協調,協調自己與身邊人之間的關係,爭取做到無愧於心,要想把握好的人生羅盤的方向,請隨心而動。

相關焦點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少吃虧
    這兩者之間,往往存在一定規律,古人便將這些規律整合成了膾炙人口的俗語,並且往往含有深刻含義。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表達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時間,就可能包含終生的含義。「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單看表面意思的話,其實就是如果三十歲沒有努力打拼,到四十歲的時候還不會富有。三十歲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一個黃金時段,從我們剛剛出生,一直到成年,我們都在父母在老師那裡學習,生存的基本常識,如何為人處世,學習各種知識,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自身價值,這也就是古人口中的「修身」。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導言在我國擁有 上下五千年的久遠歷史文化,大家的老祖先不僅留有四大發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還教給大家諸多民間俗語,這在其中有關男女婚配的俗語就有很多,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沒留飯」「四十很少欲,五十不痴情,六十很少食」「人來四十五,更是下山虎」「三十如狼,四十如虎」這些
  •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啥意思?怎麼理解好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但是他們的一些經驗以及談吐卻是很有道理的,畢竟,還是比年輕人多吃了幾年的飯的,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也是更多的,因此,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很有道理的,而農村老人常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老話也是挺多的,雖說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經歷了一些深入了解了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深奧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古人為啥這麼說
    民間俗語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多流傳於民間,出自普通老百姓之口,通俗易懂,簡單明了,與其他名人名言相比,它更加貼近人們生活。通過幾句簡短精悍的語句,將生活中的瑣事變得生動活潑,饒有風趣。最近小編聽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四十不富:其實,這裡的四十不富,就是緊跟著三十不發而來。當你三十歲還沒有穩定的工作,那麼等你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一般就很難富裕起來。這裡的富裕並不是一定指要很多的錢,但是這裡的富裕,就有一些穩定富足的意思。人的人生軌跡,基本就是這樣的一步緊跟著一步,步步為扣。
  • 俗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的人吃虧少
    人們常說,年輕的時候要努力奮鬥,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同一個崗位上待太久轉行會很難,年紀大了也會慢慢沒有精力再重新開始。所以,年輕的時光一定要珍惜,也許這是你最有精力和衝勁的時候,人生的追求能否實現也和這個階段息息相關。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四大文明唯有它傳承了整整五千年沒有間斷過。歷史的車輪浩浩蕩蕩,中華文化中的糟粕不斷被歷史給摒除,留下的幾乎都是精華部分。俗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有許多優秀的文學古籍,就是俗語衍生而來的智慧故事,比如《老人言》。
  • 老話常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但下半句更為現實,卻鮮有人知
    相比詩歌,俗語更加通俗易懂,並且更加蘊含生活真諦,所以在民間十分受歡迎,實用性也不是詩歌可以比擬的,對後世有著極其深刻的警醒作用。比如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孔子曾經提到過「三十而立」。3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段了,褪去了20歲的青澀和稚嫩,有了40歲的穩重和成熟,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活力十足,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加高深的認知。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從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歷經三十、四十、五十歲的重要年齡階段之後,在六十歲的時候所聞皆通,可見從來都沒有虛度光陰。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聽聽老農怎麼說
    這些民間經驗通常是以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問題。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40歲。換句話說,在過去,一個人能夠活到五六十歲,那就算是高壽了。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五十將來尋死路」,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人生到了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發財的話,那麼只要去努力的話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富裕起來的話,那麼基本上壓力就會很大了,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基本就沒有精力去折騰了,基本上人生已經是到了絕路了。
  • 古人為何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有何含義?
    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讓自己在現有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好,而這些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的,古人說的一些話往往可以讓我們獲益匪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上來看,就是將生命分為幾個階段,而30和40歲的際遇確實對人的影響是質變。30歲的時候,人們已經不是剛剛從大學象牙塔出來的小青年,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後已經有了一定的閱歷。
  • 古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啥深意?專家:不知道多半會吃虧
    ▲範仲淹雕像02除了詩文之外,也有不少古語中也有與年齡有關的因素,比如古人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現代人還在遵從嗎?對此專家表示:不知道的人多半會吃虧。從字面上看,兩句諺語中的兩句話是因果關係,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時在事業上還沒有什麼起色的話,那麼他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也會差不多是這樣,一輩子都會生活得很辛苦,掙不到什麼大錢。
  • 老人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更經典,道盡社會現實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如果到了三十歲做事還是莽莽撞撞,對人生沒有一個大致規劃的話,那麼以後的生活會遇到很多的麻煩。這就相當於,你和同齡人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那「四十不富」又該怎麼理解呢?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中年生涯的分水嶺,過了四十歲意味著進入人生的下半個階段了。
  • 「30不發,40不富,50將要尋死路」,此話有何道理,全是經驗之談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就是這樣的人生箴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是以《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演變而成。是對人生的一種整體規劃,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個由淺入深的全過程,人每走一步事實上全是在為將要累積和緩解壓力。「三十不發」中的「發」,是發展趨勢、發展、平穩之意。
  •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比較靦腆,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就會使用一些俗語或者是一些典故來告誡自己的弟子,在對於自己後代的問題上面,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後代是可以有所作為,有出息,在古代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 老話說:「富不回鄉,男不辦三」,說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老話說:「富不回鄉,男不辦三」,說的是啥意思?你發財以後,會回農村老家嗎?在農村裡,流傳了許許多多的農村老話,而這些農村老話千姿百態、形式各異,有關於生活經驗的、有關於氣象的、有關於相術的、還有關於節氣的等等。
  • 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關於過生日的講究,有道理嗎?
    相信不少讀者朋友都曾聽說過這句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關於什麼的呢?講的又是啥意思?說的有道理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其實,俗語「三十不可做,四十不可錯」是一句關於過生日的俗語,意思是30歲的生日不宜過,而40歲的生日不能錯過。
  • 古時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雖然很有道理,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因為現在的農村生活習慣已經大不如從前。現在可以說,四十正是農村漢子欲望很重的時候。二十三十如狼似虎,那四十的農村漢子,現在物質條件較好,基本都是身體強壯,欲望還是很強的。
  • 民間俗語:「十羊九不全」!難道十個屬羊的真有九個命不好嗎?
    這句俗語完整的應該是「十羊九不全,一羊坐殿前」,很多人初次看到這句俗語有點疑惑,不知所云,其實是關於屬相問題的,說的是屬羊的人,他們的命運都不會太好,也就是說十個屬羊裡面九個人的命運都不好,但是有一個命運好的,還是富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