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聽聽老農怎麼說

2021-01-08 餘一鬥

長期以來,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欠缺限制,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平均文化水平並不是特別高。甚至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讀過書,文化程度有限。但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積澱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不管在農業生產種植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事社會閱歷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民間經驗通常是以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40歲。換句話說,在過去,一個人能夠活到五六十歲,那就算是高壽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活不到那麼大年紀。因此,過去在農村裡,生活比較貧窮,而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多孩子在1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家中的半個勞動力,幫助父母務農幹活。等長到20歲左右就已經成家立業,兒子都會走路。

俗話講三十而立。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過去30歲已經相當於現在的中年40~50歲的年紀。如果一個人到了這樣的年紀,還沒有什麼成就,家庭還是很貧困的話,將來的日子將會很難過。畢竟三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視家庭負擔最重的時間段。與此同時30歲也是一個人年富力強,精力最旺盛的一個階段。更是最容易出成績,最容易收穫財富的階段。

等到了40歲的年紀,在過去就算是中老年人群了。在這一階段,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已經成年,開始要為他們張羅婚事,這就需要準備彩禮錢,準備蓋房子,準備婚事所需的一切費用。而且,此時父母年紀更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甚至很多人疾病纏身,需要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如果一個人40年紀的時候,還沒有發達,還不富裕的話,同樣生活將會逐漸地陷入困苦之中。而且還意味著將來發家致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為隨著人的年紀越來越大,精力體力都會大不如前,敢闖敢拼的勁頭也大不如前。

至於說為什麼50歲將來要尋死路,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是仔細一想,卻也很現實。因為一個人如果在中青年階段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功,無法獲得極大的發展,無法獲得足夠的財富的話,想到晚年再去努力掙錢,其實也是一句空話。雖然我們有很多在晚年發家致富的例子,但如果仔細去考察他的發家史,其實在中青年階段已經有過多次創業或者是類似的經驗。如果一個人在中青年三四十歲階段沒有足夠魄力,沒什麼拼勁闖勁的話,只是默默無聞到晚年,想要一鳴驚人幾乎不大可能。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乍一看這句話好像沒什麼道理,因為每個人的機遇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命運可能也不一樣,所以不可能說30歲不發,40歲不富,50歲就必須要去尋死路。對於芸芸眾生來講,很多人可能過的都是平淡的生活,一生沒有太大的波折,一生也沒有太大的風險,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一生,既沒有大的財運也不會餓死。

但實際上仔細想一想,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告訴大家,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趁著自己的大好年華,有精力、有體力、有闖勁、有幹頭的時候,要勇往直前,千萬不要害怕,更不要碌碌無為,即使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碰壁,那也是在不斷的積累經驗,為下一次走上正確道路避開誤區做準備。

人生匆匆幾十年,三四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階段,但同時也是壓力非常大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將會為以後的生活提供很大的幫助,解決後顧之憂。與此同時,也會讓自己和家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樂。我們見過太多晚年不幸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經濟不自由,收入太低,沒錢過日子。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家覺得是不是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分享您的精彩評論,說說您對這句話的理解。

相關焦點

  • 老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是啥意思?對嗎?
    就比如題中所說的這句老話:「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從字面的意思上面,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這裡我個人通過我自己的理解,來單獨說說其中不同的地方。三十不發:三十,為而立之年。那麼,這裡的三十不發,從字面意思是理解,就是三十歲了,你還沒有發達,也就是事業有成,工作穩定的情況。四十不富:其實,這裡的四十不富,就是緊跟著三十不發而來。當你三十歲還沒有穩定的工作,那麼等你到了四十歲的時候,你一般就很難富裕起來。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啥意思?古人為啥這麼說
    最近小編聽到了這樣一句俗語,感覺很有意思,想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說得又是什麼意思呢?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其實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在這本書中,集結了從古到今的各種俗語諺語。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此話何意,還真有道理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五十知天命!」許多 俗語正是提示在不一樣的人生環節,就該有不一樣的作為,這能夠使我們人生更容易取得成功。如「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這句話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你認為有這些道理嗎?
  • 古人為何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有何含義?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從字面的意思上來看,就是將生命分為幾個階段,而30和40歲的際遇確實對人的影響是質變。30歲的時候,人們已經不是剛剛從大學象牙塔出來的小青年,在職場摸爬滾打幾年後已經有了一定的閱歷。可能還在準備成家立業,慢慢的也發現自己的父母已經老去。應該承擔起家庭更多的責任,所以30歲是人精力最旺盛的時期,也是一個人鬥志最高漲的時期。
  • 「30不發,40不富,50將要尋死路」,此話有何道理,全是經驗之談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就是這樣的人生箴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要尋死路」是以《論語》中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句話演變而成。是對人生的一種整體規劃,把生命的過程當作一個由淺入深的全過程,人每走一步事實上全是在為將要累積和緩解壓力。「三十不發」中的「發」,是發展趨勢、發展、平穩之意。
  • 農村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啥意思?怎麼理解好呢?
    在農村,很多老人都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沒有什麼文化的,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但是他們的一些經驗以及談吐卻是很有道理的,畢竟,還是比年輕人多吃了幾年的飯的,走過的路經歷的事情也是更多的,因此,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也是很有道理的,而農村老人常常說的一些農村俗語老話也是挺多的,雖說現在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但經歷了一些深入了解了就會體會到其中的深奧
  •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在古代的時候,古人都比較靦腆,所以有些時候可能就會使用一些俗語或者是一些典故來告誡自己的弟子,在對於自己後代的問題上面,古代人和我們現代人都是一樣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後代是可以有所作為,有出息,在古代俗語中有這樣的一句話,「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怎麼理解?有道理嗎?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古人的忠告
    所以孔子才會說三十、四十、五十歲,是一個人最需要注意的年齡段,算起來也只不過三十年而已。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還有後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那就是「五十將來尋死路」, 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在這個重要階段如果不努力,那麼就會對以後的人生產生很大影響。當然,回過頭來看一下「三十不發」中的「發」字,其實並非有發達、發財的意思,而是說這個年齡的人要發覺或覺醒。
  • 古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有啥深意?專家:不知道多半會吃虧
    ▲範仲淹雕像02除了詩文之外,也有不少古語中也有與年齡有關的因素,比如古人說的「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對此專家表示:不知道的人多半會吃虧。從字面上看,兩句諺語中的兩句話是因果關係,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時在事業上還沒有什麼起色的話,那麼他在接下來的十年中也會差不多是這樣,一輩子都會生活得很辛苦,掙不到什麼大錢。這也是受「三十而立」這句話影響形成的一種觀念,認為人在三十歲時總該有所成就了。
  • 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少吃虧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表達了如果我們不能把握時間,就可能包含終生的含義。「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句話單看表面意思的話,其實就是如果三十歲沒有努力打拼,到四十歲的時候還不會富有。
  •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什麼呢?
    這俗語的下半句是「五十將來尋死路」,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人生到了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發財的話,那麼只要去努力的話還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到了四十歲的時候還是沒有富裕起來的話,那麼基本上壓力就會很大了,到了五十歲的時候基本就沒有精力去折騰了,基本上人生已經是到了絕路了。
  • 俗語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難道40歲之後真沒有成功機會嗎?
    —— 巴金俗語就是指民間流傳的通俗語句的意思,他其中蘊含著很多看似淺顯的道理,這些道理之所以流傳這麼久,就是因為這些語言通俗易懂,而且往往能引發人的思考使人警醒,是民俗文化的瑰寶。其中一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更是值得中年人深思。何為三十不發,四十不富?
  • 老人家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接下來要介紹一句俗語——「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就來源於這本書。這前半句看似已經道盡人間真理,殊不知,後半句才清晰地詮釋了社會現實。從表面意思來分析,這句話說的是在三十或者四十歲的時候,人最應該得到重視。俗話有言,三十而立,三十歲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的時候,此時對於未來,也有了一個大致的目標了。
  • 老人言: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後半句更經典,道盡社會現實
    接下來,筆者給大家帶來的就是來自《智囊全集》中的俗語,說的是「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家知道這句俗語的意思嗎?這裡的發,是發現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覺悟。那「四十不富」又該怎麼理解呢?四十歲,對男人來說是中年生涯的分水嶺,過了四十歲意味著進入人生的下半個階段了。四十歲的男人最有魅力,經過之前的打拼和積累,這時候不僅物質生活上已經過得富足起來,關鍵是精神上也升華了。
  • 俗話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下半句更經典,早明白的人吃虧少
    有句俗語叫「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大概意思是說三十歲的時候如果不發財,四十歲也不會富裕。三十歲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正值壯年,也積累了一些人生經驗,不像二十幾歲那樣迷茫。再過十年, 就到了四十歲,這時候生活應該已經穩定,不再為錢發愁。如果在三十歲的時候還像二十歲一樣沒有目標、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會直接讓自己的人生腳步落後。
  •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
    關於年齡的問題,孔子的論語中說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就是對人的一生最好的解釋了吧。在村子裡,由於沒有過多的娛樂活動,老人們用來打發時間的方法也是十分簡單的,無非就是把聚在一起下下象棋、打打麻將、聊聊家常。
  • 老話常說:「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但下半句更為現實,卻鮮有人知
    比如這句「三十不發,四十不富」孔子曾經提到過「三十而立」。30歲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黃金年齡段了,褪去了20歲的青澀和稚嫩,有了40歲的穩重和成熟,身體的各項機能也都活力十足,對於這個世界也有了更加高深的認知。
  • 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
    老子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那「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這句俗語該怎麼解釋呢?老祖宗的智慧: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啥意思?男人越早明白越好「四十不多欲」,字面意思就是說男人到了四十歲就要減少欲望。這個欲望可不要簡單地理解為對性的追求,他包括了多個維度。
  • 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
    但是奇怪的一點在於,這麼催著人結婚的地方還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吧!農村老話:「四十不娶妻,五十不置衣」,這句話啥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到了四十歲,就不要討老婆了,有桃花運也不要走,如果還是單身,就信上帝吧,你這輩子的紅顏就沒有知己了。如果你到了五十歲,就不要買衣服了,買了也是浪費,說不定哪天就蹬腿了呢。
  •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
    俗話:「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究竟啥意思?我們可以對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一甲子」,來了解這句俗話。四十不多欲:每個人都有想要做的事,想要達成各種理想和願望,這都是人們正常的欲望,有正能量的生活欲,也有負面的生活欲,總歸貪慾無益。老話說:「年少輕狂,少年不知愁滋味」等,年輕人有更多瀟灑的資本,也有更多的欲望。但是,有時候他們分不清哪些欲望需要壓制,哪些欲望追求是正途,很多時候不懂得適可而止,會犯一些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