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欠缺限制,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平均文化水平並不是特別高。甚至很多上了歲數的老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讀過書,文化程度有限。但是他們在長期的生活積澱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不管在農業生產種植方面,還是在為人處事社會閱歷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些民間經驗通常是以俗語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農村有句老話說得好,「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今天,止茶就和大家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來尋死路
眾所周知,在新中國建立以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不過40歲。換句話說,在過去,一個人能夠活到五六十歲,那就算是高壽了。大部分人可能都活不到那麼大年紀。因此,過去在農村裡,生活比較貧窮,而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多孩子在10多歲的時候就已經是家中的半個勞動力,幫助父母務農幹活。等長到20歲左右就已經成家立業,兒子都會走路。
俗話講三十而立。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過去30歲已經相當於現在的中年40~50歲的年紀。如果一個人到了這樣的年紀,還沒有什麼成就,家庭還是很貧困的話,將來的日子將會很難過。畢竟三十歲的時候上有老下有小,正視家庭負擔最重的時間段。與此同時30歲也是一個人年富力強,精力最旺盛的一個階段。更是最容易出成績,最容易收穫財富的階段。
等到了40歲的年紀,在過去就算是中老年人群了。在這一階段,很多家庭的子女都已經成年,開始要為他們張羅婚事,這就需要準備彩禮錢,準備蓋房子,準備婚事所需的一切費用。而且,此時父母年紀更大了,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甚至很多人疾病纏身,需要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如果一個人40年紀的時候,還沒有發達,還不富裕的話,同樣生活將會逐漸地陷入困苦之中。而且還意味著將來發家致富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因為隨著人的年紀越來越大,精力體力都會大不如前,敢闖敢拼的勁頭也大不如前。
至於說為什麼50歲將來要尋死路,這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但是仔細一想,卻也很現實。因為一個人如果在中青年階段無法獲得足夠的成功,無法獲得極大的發展,無法獲得足夠的財富的話,想到晚年再去努力掙錢,其實也是一句空話。雖然我們有很多在晚年發家致富的例子,但如果仔細去考察他的發家史,其實在中青年階段已經有過多次創業或者是類似的經驗。如果一個人在中青年三四十歲階段沒有足夠魄力,沒什麼拼勁闖勁的話,只是默默無聞到晚年,想要一鳴驚人幾乎不大可能。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乍一看這句話好像沒什麼道理,因為每個人的機遇都不一樣,每個人的命運可能也不一樣,所以不可能說30歲不發,40歲不富,50歲就必須要去尋死路。對於芸芸眾生來講,很多人可能過的都是平淡的生活,一生沒有太大的波折,一生也沒有太大的風險,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一生,既沒有大的財運也不會餓死。
但實際上仔細想一想,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告訴大家,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趁著自己的大好年華,有精力、有體力、有闖勁、有幹頭的時候,要勇往直前,千萬不要害怕,更不要碌碌無為,即使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碰壁,那也是在不斷的積累經驗,為下一次走上正確道路避開誤區做準備。
人生匆匆幾十年,三四十歲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個階段,但同時也是壓力非常大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如果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將會為以後的生活提供很大的幫助,解決後顧之憂。與此同時,也會讓自己和家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快樂。我們見過太多晚年不幸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經濟不自由,收入太低,沒錢過日子。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家覺得是不是呢,歡迎您在下面留言分享您的精彩評論,說說您對這句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