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靳東主演的《精英律師》中,對羅檳這個角色的演繹圈粉無數,劇中個性鮮明的人物讓我們愛恨交加,大牌明星的客串登場讓我們大飽眼福,靳東這次更是將大半個《我的前半生》的劇組都搬過來了。在一群精英人設中吳越飾演的羅琦可以說非常接地氣,有人將她歸為《精英律師》最討人厭的角色之首。
在《我的前半生》中馬伊琍飾演的靳東的女朋友羅子君,在離婚後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人生像是開了掛,而《精英律師》中吳越飾演的靳東的姐姐羅琦,在離婚後不僅慘遭辭職,還差一點被騙婚,簡直蠢到了家。
同樣是離異後帶著孩子的單親媽媽,為什麼羅琦一步步把生活作成了一團亂麻,而羅子君就能成功逆襲,成為離婚女人自救的教科書呢?
疫情期間重讀了英國諾丁漢大學心理學教授史蒂芬·約瑟夫的《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書中修復創傷的方法與羅子君的自我營救及成功逆襲之路不謀而合。
《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
在這本書中,將大量的真實案例與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介紹了一門新的科學——創傷後成長心理學。
巴頓將軍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到達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時的反彈力。」
人生如坐過山車,有起有落,心態平和的人享受其中的刺激,心態崩塌的人感受到的只能是無邊的恐懼。
我們既要享受的了高處的狂歡,也要承受的住低谷的落寞。
你什麼心態你就什麼命,只有迎難而上的人才有破繭成蝶、翻轉人生的可能,一直鬱鬱寡歡、自怨自艾永遠只能在黑夜裡獨自徘徊。
我們先看看關於這本書的內容簡介:
疾病、離婚、失戀、暴力傷害、交通事故、自然災害,人們總把這類經歷看作困擾一生的傷疤,因而成為創傷後壓力的俘虜,痛苦不堪。心理學家史蒂芬·約瑟夫基於先賢、神經生物學家和積極心理學家的智慧,結合大量豐富的心理諮詢案例,經過數十年研究,對「創傷即詛咒」提出反駁:對於很多人來說,壓力或創傷經歷也可以成為「積極轉變的催化劑和發動機」。
01 直面創傷:媽媽不是超人,但可以為了你成為超級英雄
生活就像陰晴不定的天氣,你無法預知明天是什麼樣子,面對未知的傷害,意外險只能從物質層面給我們些許安慰,而像被出軌、被離婚等情感傷害,意外險給不了我們保證,《婚姻法》也只是從法律角度給予我們支撐,精神層面似乎只能靠自救。
羅子君和羅琦離婚後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爭奪孩子的撫養權,對於一個視孩子和家庭為全部的女人而言失敗的婚姻已經是人生重創,如果再喪失孩子的撫養權,那簡直是人生災難。
1.從苦難中尋找意義:創傷後的積極改變
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詞語來描述人在創傷後發生的積極變化,比如「找到意義」、「逆境後成長」、「個人轉變」、」壓力成長」和「快速成長」。
羅子君在爭奪孩子撫養權上可以說是先天不足的,陳俊生工作能力強,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而羅子君收入微薄,家庭關係又一團糟,似乎,勝訴的機率很低,這樣的媽媽雖然不是超人,但是為了孩子的撫養權她願意不斷修煉技能,成為超級英雄。脫離社會多年的羅子君為了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放下富太太的姿態,四處找工作,雖然處處碰壁,但她絕不放棄,為了銷售業績甚至可以跪下來給小三試鞋。
婚姻這場戰役裡,不思進取的她雖然輸了,但爭奪孩子撫養權時她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只要積極改變,生命的裂縫從來不足以將我們擊垮,因為只有經歷過痛徹心扉,才能感受生命的張力。
2. 苦痛之殤:創傷的消極面
文中將創傷後的消極反應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有四個特徵:
侵入性再度體驗創傷事件人們會有意避開能喚起創傷記憶的刺激源人們會產生負面認知和負面情緒因創傷而引發消極反應有的人面對創傷更常表現出情緒不穩,容易暴怒,他們對他人常抱有敵意,或者極易動怒。
對比羅子君來說,羅琦是佔有先天優勢的,因為離婚以後女兒小安的撫養權判給了她,而前夫冀遇有探視權。而在得知前夫有女朋友後,她不管是出於對孩子的保護還是對前夫的報復心理,開始不擇手段的阻止女兒與父親見面,並且各種攻擊身邊試圖幫助她的人,最後因為孩子撫養權的問題,與前夫鬧得不可開交,幾乎要對簿公堂。
羅琦對前夫找了新女朋友一事耿耿於懷
羅琦的蠻不講理激起了觀眾的一通反感,更有人在彈幕留言:這婚離得好,早就該離。如果這場官司放在現實生活中,撫養權落到誰手中是未知的,因為我們不了解彼此手中到底握著對方多少汙點牌,好在羅檳的主角光環幫助姐姐羅琦爭回了撫養權,讓她的人生不至於雪上加霜。
特羅耶波爾斯基說:人與動物的區別就是人的理智,而仇恨心理往往蒙蔽伯理智。
面對創傷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悲傷,但要學著尋求積極改變,有時候,放下,便是擁有!
02 重建內心世界:那些殺不死你的,終將使你成長
創傷帶來的最積極的改變就是「創傷後成長」,文中通過三棵樹的實驗佐證了何謂創傷後成長。
第一棵樹:它承受著狂風暴雨的肆虐,但仍然昂首挺立,不屈不撓。第二棵樹:雖然在風中彎曲,但並未折斷。第三棵樹:被風吹彎了軀幹。
創傷後的三種自我調整方式
創傷後成長表現在諸多方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個人變化、觀念變化和關係變化。
羅子君本來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全職太太,長期關在金絲籠裡的她,老公毫無徵兆的出軌對毫無求生技能的她而言,無疑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次致命打擊,失去「長期飯票」的她也曾絕望、憤怒甚至哀求。
但她沒有允許自己在生活的狂風中倒下,她在經歷了短暫的陣痛後,重新成長起來了,顯然她成了第一棵樹。
因為陳俊生提出離婚崩潰、頓悟的羅子君
1. 個人變化:好看的皮囊,豐富了人物靈魂,穿衣風格的改變就是一部成長史
一個女人的形象氣質的轉變與成長很大程度上在衣品上得以體現,正如博蒙特與弗萊徹的《老實人的財產》所描述的:「你的衣服是你整個靈魂的寫照。」
很明顯《我的前半生》劇組在羅子君的個人成長上通過離婚前後的服飾搭配很鮮明的進行了對比,她的著裝就是一部她的個人成長史。
劇中一開始,羅子君那幾套「裝嫩」造型真的太尷尬了,似乎只有更年輕才能拴住丈夫的心,離婚前的羅子君整個人都是在為別人活著,嘴上嫌棄著小姑娘的品味,卻還是買下那雙「更年輕」的鞋子。
離婚前的羅子君買下那雙「更年輕」的鞋子
離婚後的羅子君,好像脫胎換骨了,離婚前的她喜歡靠亮色系來彰顯「我過得很好」,離婚後的她不穿亮色了整個人都不那麼討厭了,簡潔的款式和搭配反而讓她氣場全開,看起來知性、優雅。
羅子君離婚前後穿衣風格對比
實現穿衣自由的她,終於從「女為悅己者容」開始為自己而活。
2. 觀念變化:有趣的靈魂,打造了人物標籤,職場觀念的轉變就是一次人生逆襲
離婚前的羅子君十指不沾陽春水,認為一個女人只要嫁得好就萬事大吉,也難怪陳俊生對她的評價是:什麼都不想幹,什麼也幹不好。離婚後的她終於認識到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在職場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甚至在勸妹妹的時候都說愛情是最沒用的東西,這樣的羅子君讓前夫都刮目相看,這才是對渣男最好的報復。
觀念轉變後的羅子君
亦舒說過一段話:「一個女子,必須先憑雙手爭取生活,才有資格追求快樂、幸福、理想。無論如何要有職業,因而結識志同道合的同事、朋友、對象,屆時可以結婚生子,也可以獨身終老,這叫做選擇,亦即是自由」。
一個人的認知決定了他的思維和眼界。羅子君最大的成長來自於自我認知的改變,如果離婚是她人生的傷疤,那麼自我認知的改變就是她成功的催化劑。
3. 關係變化:鮮明的個性,塑造了人物特點,待人態度的轉變,就是一個人修養的最大提升
離婚前的羅子君說話尖酸刻薄,永遠一副頤指氣使的樣子,對服務員她要求細緻周到,對保姆,要求尊卑有序,她的日常就是開吐槽大會,在她看來,相比婚姻,教養是完全不值一提的東西。離婚後的她學會了處處都為別人著想,體會別人不容易。
離婚前的羅子君各種尖酸刻薄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離婚給羅子君帶來的改變是全方面的,和善的她不露鋒芒,柔軟而自帶光芒。
03 挺住,意味著一切
生命唯一恆定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本身。馬蒂·霍洛維茨教授把人類撫平心理創傷的過程劃分為5個階段:
痛哭麻木和抗拒入侵式回憶理解創傷撫平創傷並非每個人經歷創傷都會完整的經歷這五個步驟,而這本書通過一個經典的「碎花瓶理論」給我們形象具體的指明了一條痛苦後撫平創傷的道路。
碎花瓶理論:假設你在家裡某個安全穩固的地方擺上一隻珍貴的花瓶,但有一天你不小心把它打落在地。有時候花瓶雖然碎了,但花瓶底可能還完好無缺,可以在此基礎上開始修復;但也有時候,花瓶摔得粉碎,看上去完全沒有修復的可能。那麼,你會怎麼做呢?試圖用膠水和膠帶把花瓶拼回原狀嗎?還是撿起碎片,扔進垃圾桶,因為花瓶已經無法修復?抑或撿起漂亮多彩的碎片,把它們製作成新東西,比如色彩繽紛的馬賽克鑲嵌畫?
他的宗旨並不是讓我們樂見自己或他人發生創傷、災禍和不幸,而是告訴我們面對生活中未知的變化,我們要保留一顆開放之心,面對生命中突然而至的痛苦,我們要保留一種樂觀的心態,藉助痛苦的力量作出積極改變。挺過艱難時刻後,我們終會領悟到: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那些受過的傷,讓我們奮勇前行。
結語:
二月河曾說:「人生比如一口大鍋,當你走到了鍋底時,只有你肯努力,無論朝哪個方向,都是向上的。」
一個人跌入谷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正視挫折的心態和觸底反彈的勇氣,災難和意外有時也可能是人生的轉機。願每一個逆境中的你都能堅定而有力量,願每一個努力向上的你都能被歲月溫柔以待。
我是@梅子的小情緒,時光清淺,歲月嫣然,用文字慰藉心靈,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