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危機的情況之下,司馬錯為什麼要硬槓張儀,勸秦王伐蜀?

2021-02-13 歷史綜合體

司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歷仕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可謂是秦國重臣,其一生徵戰沙場:伐魏,奪取魏國六十一城;伐楚,奪取楚國黔中郡。然而其一生領軍的高光便是勸秦王伐蜀,親自率軍佔領巴蜀全境,並多次平定蜀地叛亂。然而在秦伐蜀之前,時任秦相的張儀卻不同意,力主伐韓以圖東出,兩人在秦惠文王面前爭吵不休,相持不下,最終秦惠文王採納司馬錯的建議,決定出兵攻打蜀國。在秦國危機的情況下,司馬錯為什麼還要勸秦王伐蜀呢?

司馬錯

一、巴蜀地理位置特殊,取之可富國強兵巴蜀就是我國現在的四川,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有「益州險塞,沃野千裡」,的美稱,四川首府成都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同樣四川也是地勢險要,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雖然在那時還沒有這些美譽,但對於當時的秦國,有這麼一塊盛產糧食,又易守難攻的地盤,有了保障,自然就有了傲視群雄的底氣與實力。

二、巴蜀相爭,秦可藉機得利「鷸蚌相爭漁人得利」出自《戰國策·燕策二》,這裡形容秦得巴蜀也同樣適用,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8),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裡疾,也就是自己的弟弟嬴疾,破魏、趙、韓三國軍於修魚,斬首八萬,暫時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但西方的義渠又發兵襲破秦軍於李帛。在東西夾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前316),用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伐滅蜀國。

張儀

巴蜀相爭,兩敗俱傷,但又都不想認輸,就同時向秦國尋求援助。秦惠文王也有意伐之,不過考慮到路途險峻,而韓又來攻秦,但也正是司馬錯看準了巴蜀的重要性,力主攻蜀,在秦軍班師回國的路上順手滅了巴國。巴蜀相爭而引狼入室,這麼好的機會這位名將當然不會放過,而之後秦滅六國之戰中,巴蜀的貢獻可謂是極大的。三、攻韓可圖霸業,伐蜀未嘗不是遠謀張儀以雄辯著稱,司馬錯也善用奇謀,前者建議秦惠文王不顧巴蜀求救,而是攻韓,利用魏、楚一起出兵韓國,「臨二周之郊」,藉此「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由此可見張儀的「胃口」何其之大,不僅想要諸侯國的城池,還想直接綁了周天子「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然而此計過於兇險,表面是秦國挾持周天子,風光無限,但司馬錯認為:「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且你張儀能帶著秦軍各個擊破,但「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併力合謀」,而且其他諸侯國也不會坐由秦國滅亡周朝。相比之下,伐蜀卻有諸多便利,「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意思大致是說不僅滅蜀後得到的土地、錢財可以擴充秦國的實力,而且我們是消滅「暴政」,還不會被天下人說我們貪婪強暴,可以說是名利雙收。

秦國以「虎狼之國」聞名,秦國百姓皆可披甲上陣,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軍更是以一當十,銳不可擋。司馬錯知道秦軍強大在於「軍功爵制」,但在作戰中不僅需要高昂的士氣、英明的領導,還要有充足的糧食支撐。相國張儀的計謀雖然誘人,但仔細思考下來,難度卻極大,韓國雖然不敵秦國,但卻是三晉之一,又與其他國家有著合縱之約,距離上次五國攻秦才短短兩三年,以秦國當時的實力,還不足以抵擋又一次五國合縱。秦國歷經多代,秦惠文王也知大局不能一蹴而就,索性穩紮穩打,徐徐東出,就結果來看,秦惠文王的伐蜀決策也是相當正確的。

相關焦點

  • 司馬錯是戰略家嗎?張儀也要甘拜下風
    得蜀即得楚,早年司馬錯以縱橫家的身份,曾經與張儀進行過一系列針鋒相對的爭論,而這一論證結果,便是司馬錯此生最大的成就。得到蜀地就能夠打下楚國嗎?其實不僅如此,要我說,得蜀即得天下才對。就衝這麼一個思想觀念,司馬錯必然可以在戰略家中擁有一席之地。
  •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攻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秦王想要進攻蜀國,張儀說蜀道太難,進攻不易,可是秦王毫不在意,還讓蜀人自己修好了路等著秦軍去攻打。張儀開始不信,後來的結果卻讓張儀對秦王佩服有加。戰國時期,除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在西南地區的蜀國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 戰國名將司馬錯
    司馬錯反駁道:「事情並不像張儀說的那樣。『要想使國家富強,務必先擴張領土;要想兵強馬壯,必須先使人民富足;要想得到天下,一定要先廣施仁政。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天下自然唾手可得。』現在秦國國小民貧,我希望大王從最容易處著手。正因為蜀國是偏僻小國,又是戎狄之邦的首領,並且像桀、紂一樣暴虐,秦國的軍隊去攻打它,就好比是虎狼驅逐羊群一樣簡單。
  • 揭密:秦國第一名將為什麼是司馬錯?
    張儀的胡扯惹惱了都尉司馬錯,他立馬站出來反駁。在秦國的大將裡,司馬錯一向低調,沒有型男白起那麼有名,但也有人認為他才是秦國最出色的戰略家(沒有之一)。司馬錯的主張很明確,取蜀是第一要務。  司馬錯認為秦國要統一天下,擴張領土、增加財富和施行仁政,這三條缺一不可,當然要從最容易的擴張開始。
  • 司馬錯---大秦縱橫家兼上將軍
    與白起、王翦並列成為秦國三大幹將,司馬錯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得蜀即得楚。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從石牛道上縱橫千裡,滅亡蜀國。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司馬錯率領隴西軍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使楚國獻出漢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西北部)之地。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為武安君白起副將,白起被賜死後,司馬靳遂同遭賜死。
  • 張儀、司馬錯VS範雎、白起VS李斯、王翦,哪個團隊更強
    惠文王擁有極高的政治智商,他殺了商鞅,卻繼續厲行新法,並自稱秦王。從這個意義上講,惠文王才是秦國第一位名副其實的君王,之前的那些都是周天子敕封的公爵。惠文王擅長用人,他當政期間,文臣謀士重用張儀,武將重用司馬錯、公孫衍、樗里子。
  • 讀一段兒~《司馬錯論伐蜀》(古文觀止)164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說:「請你們說說各自的見解,讓我聽聽。」
  • 歷史上著名的外交家之張儀-巧言令色解諸侯
    一開始,蘇秦在趙國比張儀先闖出名堂,於是就想找人幫自己,自然而然想到了張儀,於是蘇秦就計劃用激將法讓張儀去秦國。張儀果然中計,氣衝衝去了秦國,發誓要報復甦秦和張儀。後來在別人的提醒下才明白這是蘇秦的一片苦心,恍然大悟之下非常感激,就約定不與蘇秦為敵。
  • 滅韓國,還是吞巴蜀,若你是秦王會怎麼選?
    兩利相權之下,秦惠文王不知取捨,於是找來群臣商量,結果御前會議分為兩派:一派以張儀為首,主張東進;另一派以司馬錯為首,主張南下。歷史結果大家都知道,最終秦王聽了司馬錯的建議先南下吞併了巴蜀,若你是秦王,當時會作何選擇呢?
  • 秦國有三大功臣,商鞅、白起都不得善終,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所以商鞅被秦惠王針對後,逃難到魏國去,反而被魏國人抓住並送回秦國,商鞅最後被五馬分屍,魏國人想必都要開宴會慶祝了。而白起作為一個秦國的將領,南徵北戰奪取韓、趙、魏、楚四國大量的土地,在長平之戰後,又做出了坑殺趙軍40萬降卒的行為。白起為何沒像商鞅、張儀那樣出逃呢——試問哪個國家容得下白起?
  • 張儀:第一辯手的進階之路
    本文共計2573字 預計需要閱讀時間7分鐘 張儀是個聰明人,腦子快嘴也快。相貌周正,舉止灑脫,很有能夠讓人信服的能力。再加上師從大名鼎鼎的鬼谷子,這些先天條件讓張儀有了充足的底氣。但是張儀一直很奇怪,為什麼自己明明很講道理,卻一直是不被人理會的一方。
  • 舉鼎而死的秦武王絕不只是莽夫,他對秦國的貢獻讓人意想不到
    秦武王在秦國歷史上並不怎麼出名,主要是他的前任和後任都太出名了,祖父秦孝公行商鞅變法,父親秦惠文王首稱秦王,弟弟秦昭襄王打贏了長平之戰。秦武王最後逞強舉鼎而死,淪為世人笑柄,但他承上啟下兩代雄主,其個人也不是庸碌之輩。雖然在位僅四年,但無論是政績,還是戰績,他都有拿得出手的東西。先來看看《史記·秦本紀》中關於他的記載。
  • 縱橫家張儀生平簡介 歷史上的張儀怎麼死的?
    張儀曾與蘇秦同師從於鬼谷子先生,學習權謀縱橫之術,飽讀詩書,滿腹韜略,連蘇秦都自嘆才能在張儀之下。張儀曾兩次為秦相,前後共11年,亦曾兩次為魏國國相,第一次4年,第二次僅一年餘即卒於任上,死後葬開封市東郊宴臺河村。  張儀是魏國公族支庶子弟,和蘇秦同為鬼谷子的徒弟,在學術方面,「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 張儀:沒有人比他更成功
    看一下張儀此人簡歷:張儀,魏人。?前317年,張儀相秦。前316年,苴蜀相攻,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惠王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欲伐韓。前312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屈匄,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楚圍雍氏,秦使庶長疾助韓而東攻齊,到滿助魏攻燕。前311年,秦惠王死。前310年,秦武王立,逐張儀於魏,魏章亦出之魏。
  • 商鞅、張儀、範雎,他們對秦國有什麼貢獻,誰的功績最大?
    商鞅、張儀、範雎的施政措施,都符合了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但商鞅、張儀改變了戰國的格局,使秦國突飛猛進;範雎僅僅圍繞秦昭襄王奪權展開行動,雖說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對秦國取得天下也有很大的正面效果,但與商鞅、張儀的貢獻相比,還是遜色不少。
  •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
    羋月傳:張儀為何對秦王忠心耿耿?士為知己者死看過《羋月傳》的相信都知道張儀此人,張儀的確是一個人才,無論是在劇中還是在真正歷史之上,他都為了秦國開疆擴土做出了不少貢獻,當時天下大亂,六國都喜歡人才,畢竟得到好的人才才能夠稱霸天下,張儀並非秦國之人,秦王也並不是第一個為他伸出橄欖枝的人,為何張儀卻會對秦國忠心耿耿,為秦國開疆擴土出謀獻策呢?
  • 去「鹹陽」見「張儀」
    總之張儀來到了秦國,得到秦惠文君,也就是《羋月傳》裡秦王的初步信任。前328年,秦王派遣公子華和張儀圍攻並佔領了魏國的蒲陽。此時,張儀先是勸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然後又巧舌如簧,跑去勸魏王以禮相報。這一招秦王非常受用,自古帝王稱帝都要別人進言偶爾半推半就的,可見張儀行政人事能力也很棒。 最神奇的是,張儀還有強烈的無間道精神!公元前322年,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擔任國相,可能是惜才吧,面對屢次攻打自己的張儀,魏王竟也沒有殺了他。到了前317年,經過張儀長期不懈的努力勸服,魏王竟決定退出與其它國的合縱盟約,與秦國和解。
  • 《鬼谷子的局》張儀首創「連橫」外交政策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可當初是連坑被逼赴秦國的
    張儀的連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六國合縱抗秦,使秦國解除了被六國滅秦的危機,就是這樣一個對秦國有巨大貢獻的人,卻是被多方勢力連坑、帶騙,外加被逼的來到秦國,為秦惠文王出謀策劃。看到這裡,有小夥伴可能好奇了,張儀到底經歷了什麼?為秦國效力卻是連坑被逼赴的秦?
  • 羋月傳:羋姝懷孕派孟昭氏侍奉秦王,羋月坐不住了,直接來找張儀
    導語:羋姝懷孕了,以玳瑁的話說,必須要安排媵女給秦王侍寢,否則,魏夫人就會趁虛而入,用自己的媵妾們拉攏秦王。
  • 歷史上有名的司馬錯、司馬遷、司馬懿、司馬光是什麼關係?
    ,比如戰國時期秦朝名將司馬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三國時期的司馬懿,北宋權臣司馬光,西晉和東晉的皇帝都是姓司馬,都是司馬懿的後代(傳說東晉有「牛繼馬後」一說,不可信),那麼這些司馬氏的後人都是一脈相承嗎,他們又有怎樣的關係呢?